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234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湖北省八校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湖北省八校2018届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科。

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

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

“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

“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

“前蹄,几多钱啊?

”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

”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

“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

“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

“搞笑嘴!

”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

“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

“看好了,可是这副?

”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

“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

“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

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

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

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

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

有轻微的叩门声。

没错,是叩门声。

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

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

华昌困倦欲睡。

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

华昌轻摇折扇,说:

“得非有辱斯文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

华昌合上折扇,说: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

“有嘛介求俺?

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

“俺老娘瘫了。

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

“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

为何要俺给你?

”石钵头说:

“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

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桌上有。

识字么?

”石钵头苦笑:

“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

“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

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

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

“就是这块,就是这块!

”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

华昌正色道:

“做嘛介?

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

华昌自言自语:

“李半仙?

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

”石钵头急了:

“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

“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

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

“刀斧斫开?

”华昌笑了:

“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

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来源:

学*科*网][来源:

学科网]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

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5.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

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

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

美国有关法律规定:

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

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材料二:

放眼世界,国歌作为国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体现着国家精神和民族情怀。

无论时代如何演进,国歌的生命力和震撼力都始终如一。

但是,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国歌使用不规范的行为,国歌立法,正当其时。

关于国歌,你了解多少?

爱护国歌,我们该怎么做?

一起来参与调查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

》)

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

”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

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

“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

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

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

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

幼聪敏。

武帝为赣县时,与裴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

帝谓曰:

“汝何不读书?

”子良曰: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

”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敦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赐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郡阁下有虞翻旧床,罢任还,乃致以归。

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

四年,进号车骑将军。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

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武帝俄顷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萧鸾。

诏云:

“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

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袁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

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斛”,泛指多斛。

斛,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友悌”,与朋友相友爱。

“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子良孝顺有加。

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

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

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遇贤士。

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

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5分)

(2)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

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

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

不顾。

14.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15.清人有言:

“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运用比喻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2)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近年来,一些作者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路时,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难兴文艺之春。

②春节期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一些大城市十室九空,进入“空城模式”:

马路空荡、路人零星、商铺紧锁……

③职业选择终归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快乐或者痛苦,旁观者实在不必对那些追求编制、希求稳定工作的年轻人痛心疾首。

④比起许许多多率尔操觚的“诗人”,吴兴华对待白话诗创新的态度要严肃、认真许多。

这种态度,已太久不见,实乃空谷足音。

⑤热映电影《夏洛特烦恼》被指抄袭《佩姬苏要出嫁》,双方在微博上竞相发文,争论不已,这场笔墨官司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⑥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对待群众态度蛮横,甚嚣尘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华春莹强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和平解决,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发挥也正在发挥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

B.上市的首个周末,iPhoneX在市场份额上就占到了iPhone总份额的0.93%,超过了iPhone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势头。

C.专家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指出,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所带来的社会焦虑,正是人文反思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

D.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不思进取等情况的时候,孩子自己明白错误所在,进而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

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作为陈教授的学生,你却在背后说他的不是,真是忝列门墙!

你让大家怎么说你好呢?

C.看过司徒乔的油画之后,我很想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夫人冯伊湄写的一本回忆录——《我的丈夫司徒乔》,以对司徒乔这位艺术天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D.某领导给下级的批示:

这个问题事关重大,望你组织群众讨论后再行钧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启用,引发了新一轮“文白”之争。

有人认为,现代人使用的是白话文,没有必要再学习文言文了;而另一方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大大提高在教材中的比例。

但是,这种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的思路是否有必要?

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使用着同样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着同一个民族的所思所想。

21.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分)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

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

“马上要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

”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某高校一位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最大的困惑,就是感觉与同学、室友很难相处。

无奈之下,向长辈们请教。

他们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了一些建议。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敢于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前提是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正当的”。

你可能也有过或将要面对这样的困惑,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要求:

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八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A(B项,“先后成为取士科目”中“先后”二字于文无据。

C项,“进士一科……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错误。

隋代无介绍,唐代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才“最为社会所重”,宋至王安石才独留进士科。

D项,隋代无介绍,宋代除经义外常考的还有论策。

2.B(《送孟秀才序》中所称进士,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而非及第的“前进士”。

3.C(“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错。

三级考试形式虽然基本具备,但考试内容、时间、内容及取中后授官的制度等还有明显区别。

明清科举文中未论及,但作为文化常识,学生应有基本了解。

4.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5.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学生要结合原文分析)

6.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