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381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招教 语文 初中 江西 模拟题及解析 侯哲.docx

招教语文初中江西模拟题及解析侯哲

2013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

初中语文模拟卷

满分:

100分时限: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请考生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和《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准确填涂准考证号码。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客观题,共40道题,每题1.5分,计60分,试题均为四选一的选择题,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在试卷上作答一律无效。

第二部分为主观题,共三道大题,计40分,作答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学科专业知识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的非指定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严禁携带试卷和答题卡出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因其词作中有三处善用“影”字而被称为“三影”的北宋词人是()

A.柳永B.晏殊C.晏几道D.张先

2、先秦时代的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以下不属于“六艺”的是()

A.礼B.书C.武D.数

3、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

A.周易B.史记C.孝经D.仪礼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提出的

A.白居易B.柳宗元C.刘禹锡D.周敦颐

5、以下哪位不属于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A.陈与义B.陈师道C.杜甫D.吕本中

6、以下不属于《红楼梦》四大家族的是()

A.史家B.薛家C.林家D.王家

7、下列哪一部作品不是鲁迅《呐喊》中的小说?

()

A.《社戏》B.《祝福》C.《故乡》D.《风波》

8、主张历史剧“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作家是()

A.茅盾B.夏衍C.郭沫若D.陈白尘

9、“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是()的诗句。

A.海子B.卞之琳C.冰心D.顾城

10、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先锋小说家的是()

A.余华B.马原C.刘震云D.格非

11、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是()

A.英国B.法国C.俄罗斯D.美国

12、被剧作家本·琼生评价为“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的作家是()

A.塞万提斯B.莎士比亚C.巴尔扎克D.狄更斯

13、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

A.大江健三郎B.川端康成C.村上春树D.夏目漱石

14、日本中古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产生的时代是()

A.平安时期B.奈良时期C.幕府时期D.江户时期

15、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奠基人的作家是()

A.萨特B.艾略特C.卡夫卡D.普鲁斯特

16、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直接来源是()

A.官话B.普通话C.白话D.北京话

17、以下短语中,意义惟一、确定的一项是()

A.烤红薯B.买教材C.他走了两个多小时D.三个学校的学生

18、“他喜欢吃葡萄干。

”这句话中有()

A.5个词,6个语素B.5个词,7个语素

C.4个词,7个语素D.4个词,6个语素

19、“王老师在家里。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

A.介词短语B.动宾短语C.偏正短语D.中补短语

20、下列各项中,“头”不是词缀的一项是()

A.烟头B.罐头C.甜头D.准头

21、“我去还是不去?

”这是一个()

A.是非疑问句B.特指疑问句C.正反疑问句D.选择疑问句

22、下列哪句是兼语句?

()

A.我知道他会来的。

B.我决定叫他来。

C.我证明他来过。

D.我认为他会来。

23、双唇、不送气、清、塞音的声母是()

A.bB.pC.dD.t

24、以下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是()

A.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好像一副千斤重担。

B.老张看上去像个粗人,其实特别细心。

C.叶子出水很高,好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用大兵团进剿等于高射炮打蚊子。

25、下列词不属于单义词的是()

A.背诵B.背叛C.背景D.背心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二恶英成了当令词汇以后,各种媒体对它的“包装”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写成“二恶英”,有的写成“二恶因”,有的写作“二巫英”。

B.刚刚兴起跳交际舞的时候,我和妻极看不惯。

不但自己不入“舞流”,而且还颇有微言。

C.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28、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B.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C.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D.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大家熟悉的:

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29、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30、被称为古今汉字分水岭的是()

A.小篆B.大篆C.隶书D.楷书

31、下列古今异义的词,词义变化类型属于词义缩小的一项是()

A.响B.色C.狱D.坟

32、“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这句话中,“树木”的含义是()

A.树B.与今日“树木”含义相同C.树木和木材D.种树

33、《战国策·赵策四》:

“左师触龙言:

原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下列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盛气:

怒气很大。

B.揖:

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

C.趋: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D.谢:

谢罪,道歉。

34、下列各组字不属于古今字的一项是()

A.反—返B.知—智C.涂—途D.芸—耘

35、下列各字所列的义项属于本义的是()

A.断:

决断,果断B.术:

城邑中的道路

C.危:

不稳定,危险D.牢:

监狱

36、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多重功能和()

A.奠基作用B.交流作用C.工具作用D.核心作用

37、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练习,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A.潜移默化B.训练C.熏陶D.积累

38、语文评价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更应重视()

A.定量评价B.定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表现性评价

39、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A.教学材料B.学习工具C.课程资源D.教学内容

40、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

A.诵读B.默读C.背诵D.分角色读

第二部分主观题

二、简答题:

加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6分)

三、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14分)

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

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四、教学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章,写一篇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20分)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从自己那充满渴望的内心悄悄升起。

母亲告诉我:

这,就是北大。

很好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扭过头去看了看,口里说着:

真好!

现在看了,以后不来上学了。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

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

不是已经长成亭亭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

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四百万册图书!

实在难以想像。

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

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

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

“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

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

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

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

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

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尽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因此,当有人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

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

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愚蠢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

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

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987年10月于燕园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古代文学常识。

张先对人说:

“‘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

”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2、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典文化常识的了解。

“六艺”是先秦时期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才能:

礼、乐、射、御、书、数。

3、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十三经”的识记。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4、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古代文学常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5、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识记。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指的是杜甫,“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这一认祖归宗的说法是由宋末元初诗人方回提出的。

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是“江西诗派”的提出者,亦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

6、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红楼梦》四大家族的识记。

《红楼梦》四大家族指的是贾家、史家、王家、薛家。

7、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鲁迅小说集包含作品的识记。

《祝福》是《彷徨》中的作品。

8、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了解。

9、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名句的了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出自卞之琳的诗作《断章》。

10、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先锋小说家的了解。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11、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批判现实主义的了解。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司汤达以小说《红与黑》为这种文艺思潮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力所能及的最高成就。

12、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有关莎士比亚的评价的了解。

13、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了解。

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作家。

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夏目漱石虽文学成就颇高,但未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村上春树已数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尚未获得过该奖。

14、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源氏物语》产生的时代。

15、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西方现代文学相关常识的了解。

16、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常识的了解。

17、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短语意义的辨析能力。

A项“烤红薯”既可以是动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

18、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中词和语素的分析能力。

这句话中的有4个词:

他、喜欢、吃、葡萄干,有6个语素:

他、喜、欢、吃、葡萄、干。

19、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的掌握和对短语类型的辨识。

这个句子的谓语是“在家里”,熟语动宾短语。

20、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缀的理解和辨析。

词缀一般无实际意义,“烟头”指吸烟吸剩下的那部分,“头”有实际意义,不是词缀。

2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疑问句类型的掌握。

选择疑问句是指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的答案供对方选择的句式。

22、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兼语句的理解和掌握。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23、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音知识的掌握。

24、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比喻手法的掌握。

25、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单义词和多义词的掌握。

“背景”是多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

②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③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④背后倚仗的力量。

26、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病的辨识能力。

B句“创造”和“服务”搭配不当,应改为“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句将“经过……”与“在……中”两个句式杂糅,删除“在”和“中”即可。

D句将“以带给……的感觉”和“让……感到……”两个句式杂糅,应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27、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成语的掌握情况。

B句中,“微言”指的是含蓄而精妙的言辞,此处应改为“颇有微辞”。

C句中,“蠢蠢欲动”指的是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是贬义词,用于此句中显然不当。

D句中,“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遭遇灾害或受到伤害,此句属于望文生义的误用。

28、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标点符号规范用法的掌握。

A句中的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应删除省略号。

B句层次不清,应改为:

打陀螺讲求技巧:

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C句的两个问号都应为逗号,因为并没有疑问语气,只表陈述。

29、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成语的运用。

A句中,“粉墨登场”为中性词,该词经常被误认为是贬义词,此句使用正确。

B句中,“洋洋洒洒”多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谈,此处用来形容文化不恰当。

C句中,“完美无缺”多用来形容人,此处用于化石不恰当。

D句中,“酣畅淋漓”多用于人的心情,此处应改为“淋漓尽致”。

30、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演变的了解。

3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

响:

古义——回声,今义——声音,词义扩大。

色: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词义扩大。

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词义转移。

坟:

古义——土堆,今义——坟墓,词义缩小。

3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出自《管子》,全句为: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树:

种植,培养。

木:

树木。

33、B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古汉语实词的掌握情况。

此处“揖”为“胥”的误写,通“须”,意为等待。

34、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字的理解和识记。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35、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本义和引申义的掌握。

“断”的本义:

断开,截断。

“危”的本义:

陡峭、高峻。

“牢”的本义:

养牲畜的圈。

36、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文新课标相关知识的识记。

37、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文新课标相关知识的识记。

38、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文评价相关知识的识记。

39、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课程资源相关知识的识记。

40、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教学相关知识的识记。

第二部分主观题

二、简答题

参考答案:

首先,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发地学习他们能够学习的内容。

 

其次,语文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同时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钻研教材,深入各学科,了解学生生活,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活动课题,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动手做,又能想办法把它做好。

 

再次,语文实践活动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三、鉴赏题

参考答案示例:

此词当是作者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

词通过乐与悲的多层次对比烘托,突现出他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词的开头以“对”字直领以下三句,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

有时云蒸霞蔚,有时微雨蒙蒙,云雨迷离之中,只见错落攒立的群峰互相依傍。

这里既是肖妙的写景,又是贴切的用典,“朝云”、“暮雨”镶嵌于句中,化而不露,“乱峰”则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

这样便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

这种意境与他去国怀乡的怅惘心情是十分协调的。

如以“叆叇”状云,表现云气浓重,更有日色昏暗之意。

又如以“乱”字表现群峰的攒拥交叠,暗示他遭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