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092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docx

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轮检测

历史试题

2022.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

“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

)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这反映出他们

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

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

2.《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

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

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C.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D.官修史书缺乏固定体例

3.北宋咸平三年,宰相张齐贤醉酒后上朝,冠冕不正,几乎摔倒在殿上。

御史中丞弹劾其失仪。

张齐贤自辩系饮酒御寒至醉,并顿首谢罪。

宋真宗说:

“卿为大臣,何以率下?

朝廷自有典宪,朕不敢私”,遂免其相。

这一事件说明宋代

A.监察职能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B.御史中丞权力超越宰相

C.崇文抑武治国策略进一步得到落实D.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

4.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众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米,以米兑军运(粮赋)”,当地所需粮食大量购自外地。

这说明当地

A.新型生产关系得到发展B.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C.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D.民生与市场联系密切

5.据统计,1843—1860年,香港与五个通商口岸共出版西书434种。

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29种,占75.8%;属于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博物学、植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占24.2%,科技书籍比例上升较快。

据此可知

A.西方科技知识由此开始传入中国

B.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C.西方科技知识获得中国普遍认同

D.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科技的主动性增强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思潮的倡导者们在认识上发生了分歧:

一种是以康有为、严复为代表的和平渐进论,强调社会进步的循序性;另一种是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

这一现象

A.说明进化论正确解释了人类演进B.实质是有志之士的救亡道路之争

C.唤醒国人普遍投身于救国潮流中D.说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激烈

7.图1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

该漫画

图1

A.采用绘画作品写实的风格B.表明中国引领世界的决心

C.反映了当时政治转型艰难D.描绘了生物进化论的演进

8.1920年,李大钊撰文说:

“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他(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

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

”这表明他

A.全面认识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C.明确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任务D.大力倡导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9.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且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A.优化工业布局B.扩大军备以进攻苏区

C.适应战时需要D.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10.表1是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统计表。

据该表可知,我国

表1

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1978年

355

167.6

187.4

—19.8

1985年

2066.7

808.9

1257.8

—448.9

1988年

3821.8

1766.7

2055.1

—288.4

1991年

7225.8

3827.1

3398.7

428.4

1995年

23499.9

12451.8

11048.1

1403.7

1997年

26958.6

15152.8

11805.8

3347.0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对外开放的重心在沿海地区

C.加入WTO促进贸易发展D.开放步伐加快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11.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

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主权D.有利于形成强大王权

12.有西方学者指出,文艺复兴首先得花钱,这些财富来自危险的东方航程,来自计算、投资、贷款、利息和分红——直到盈余足够买下议院、政府而有余,他们便聘请一位米开朗琪罗把“金钱幻化成‘美’,使财产带着艺术的芳香。

”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文艺复兴

A.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D.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13.表2是1913—1998年世界主要地区人均GDP(年均复合)增长率(%)。

据表2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表2(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整理)

国家或地区

1913~1950

1950~1973

1973~1998

1.50

3.49

—1.10

0.89

8.05

2.34

0.76

4.08

1.78

—0.60

2.90

5.60

A.东欧和前苏联、日本、西欧、中国B.日本、东欧和前苏联、中国、西欧

C.中国、日本、东欧和前苏联、西欧D.西欧、中国、东欧和前苏联、日本

14.20世纪30年代,苏联加快推进北极地区开发计划,除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之外,在能源开发与工业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获得了全新发展,北极地区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这一举措

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B.促进了新经济政策发展与完善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图2是1991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摧毁柏林墙》,照片中一位年青人正在用锤头和凿子拆毁柏林墙。

该作品

图2

A.表明欧洲地区的军事对抗已经消除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民众渴望结束对抗的迫切愿望D.反映了青年一代的沮丧和颓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

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1525—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

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

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

(12分)(要求: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胶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侵占山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德国获得修筑山东境内铁路权,并拥有铁路沿线30华里内地区的开矿权以及为山东省各项工程投资、供货和提供劳务的优先权。

1899—1904年,德国修筑了自青岛至济南的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站点分布图

胶济铁路逐渐取代了原来的鲁中大道而成为山东新的商品流通主干线路。

胶济铁路与青岛港直接连接,内陆与沿海紧密联系,内地农产品经由火车运到沿海港口进入销售市场,减少了大车长途运输费用。

运河在南北运输及贸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沿河地区的货物改由铁路运送,愈来愈多的货物流向济南、青岛。

铁路沿线许多城镇,特别是设有车站的地方,如胶州、青州、潍县等城市,因运输的便利而成为商品集散地并繁荣起来,还有许多县、镇、村庄,一跃成为商业重镇。

铁路运行和停靠时间的严格规定,迫使人们增强时间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活节奏。

长距离的出行,外出经商者屡见不鲜,传统的坐守田园,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被打破。

人口的流动加快,活动与交往的空间扩展,人际交往渐趋频繁,封闭保守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日趋社会化。

乘坐火车要男女同坐,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逐渐淡化。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侵蚀下,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耻于言利”的思想,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都表现出趋利的观念。

伴随近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娱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吃西式牛排、喝青岛啤酒也成为一种新风尚,济南出现了像石泰岩饭店、胶济铁路饭店等30余家西餐厅。

——摘编自《胶济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胶济铁路与近代区域社会变迁》

就济铁路对近代山东的影响加以阐释。

(14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作品名称

作品简介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何红舟、黄发祥创作于2009年,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这一历史瞬间

油画《井冈山会师》。

王式廓创作于1957年,作品描绘了毛泽东同志带领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南昌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时的情景

油画《遵义会议》。

画家沈尧伊以独特的构图形式,描绘了遵义会议期间20位参会者各自的人物神态和内心世界

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画家陈坚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递交投降书的场面

油画《开国大典》。

画家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盛大历史场景

(1)根据以上美术作品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史实,绘制党史年代尺,并对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9分)

(2)任选一幅油画进行赏析,并读谈你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史料价值的看法。

(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说中的历史

材料一

交州商人徐某,常年漂洋过海做生意。

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中行驶时,忽然被一阵狂风吹至深山密林中的夜叉国,夜又国人居住山洞,牙齿像刀戟,眼睛好像灯笼,说话像鸟兽叫,以狼、獐、鹿等动物的生肉为食。

因为徐某带了一些熟食且有做熟食的手艺,让夜叉国人觉得熟食很美味,他没有被杀掉或吃掉,反而很受欢迎。

他随遇而安,逐渐融入夜叉人的生活,还和母夜又结婚生了三个孩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某带着大儿子回到交州老家,大儿子从军,立下大功,18岁成为“副将”。

最后,徐某把妻子和其他孩子接回故土,二儿子考中武进士,妻子受封“诰命夫人”,女儿也为国立下战功。

——摘编自蒲松龄(1640—1715年)《聊斋志异之夜叉国》

材料二

波勃出身条件优越,但不幸在幼年被拐后沦为船舵手的奴隶。

因不满压迫他奋起反抗,却在一次失利后连同其他23名起义分子被遗弃荒岛并自谋生路。

但波勃等人并不安于现状,他们决定通过自造船只逃离荒岛,在他们的努力下,建造了船只辛格顿号,波勃成为船长。

在波勃的带领下,辛格顿号征服了大自然,最终抵达非洲的黄金海岸。

远洋航行使船上的人员腰缠万贯,回到伦敦后,他们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波勃的钱财很快挥霍殆尽,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再次加入了海盗团伙干起了烧杀抢掠、贩卖黑奴的勾当。

——摘编自[英]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辛格顿船长》

阐释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17—18世纪中、西方的时代特征。

(14分)(要求: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轮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D

D

B

C

B

C

D

A

B

A

A

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2分)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时代背景,对王阳明的认识进行论述。

从程朱理学僵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等角度论述;

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与影响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三人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

结合李时珍的主要成就,从推动古代医药学发展的角度论述;

结合张居正的主要成就,从推动改革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

结合宋应星的主要活动,从推动科技发展的角度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认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示例:

明朝中期,程朱理学逐渐走向僵化失去活力,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又为人们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多元选择。

(2分)王守仁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认为士农工商只要立足本业,尽心尽力,就会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2分)这种观点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有利于塑造积极进取的人格。

(2分)李时珍、宋应星科举不第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道路,分别致力于古代医学、工艺学的相关研究,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取得了丰硕成果。

张居正科举入仕,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锐意改革,革除弊政,推动国家发展,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利国利民。

(4分)当今,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学习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立足自身,以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为己任,勇于担当,不懈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分)

17.(14分)

阐释:

胶济铁路的修建使德国延伸了在山东的势力范围,掠夺了山东的资源,打开山东市场,使山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分)

胶济铁路为山东的货物运输提供了方便,促进了货物流通,推动了近代山东商业的发展。

将山东内地与沿海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内地的传统、封闭状态。

引发了山东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机制的变革,冲击了以运河为依托的传统交通体系。

铁路沿线的城镇迅速兴起,山东地区经济格局发生改变,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为近代山东的经济中心。

(8分)

胶济铁路促进了人口流动,对民众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了近代生活方式的传播。

(4分)

(其他阐释,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8.(15分)

(1)年代尺:

(4分)

(注:

年代尺中应涵盖六幅油画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及对应时间。

漏掉一处或对应错误的减1分,减完为止,但不得负分。

说明: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1928年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根据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1945年9月9日,日军投降标志着抗战的胜利,表明中共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5分)

(2)示例:

《开国大典》

赏析:

油画《开国大典》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气势恢宏,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各阶层、各民族代表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典礼。

作品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2分)

作品采用严谨的写实手法,借鉴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方式,通过透视和光影的处理强化画面主题,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作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2分)

(说明:

应从历史和艺术两个角度进行赏析,每个角度2分)

看法:

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形象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上面这几幅作品都是作者在对中共党史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考证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它是对史实、人物和社会现象等的艺术加工,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分)

19.(14分)

特征:

两则材料都反映了17-18世纪中西方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人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断努力的过程。

(2分)

中国商人遇险后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维持生存并得到发展。

回到老家后的描述,说明当时社会重视教育,追求功名。

(2分)这折射出小农经济下,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中庸、和谐、包容,追求圆满,封妻荫子的传统思维和官本位思想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4分)

西方人沦为奴隶后敢于反抗,努力进取,归国后奢侈腐化,为获取财富不择手段。

(2分)这折射出新航路开辟后,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通过殖民贸易和贩卖黑奴,不断加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同时也反映出资产阶级对殖民地剥削的罪恶和丑恶。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