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1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A.生石灰溶于水B.乙醇燃烧

C.Ba(OH)2·

8H2O与NH4Cl晶体混合D.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

【答案】C

根据发生的化学变化结合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解答。

A.生石灰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

B.乙醇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B错误;

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属于吸热反应,C正确;

D.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发生中和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D错误。

答案选C。

4.下列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

A.NH3B.SO2C.HClD.CO2

【解析】A.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属于弱碱,氨气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A正确;

B.SO2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属于酸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红,故B错误;

C.HCl属于酸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红,故C错误;

D.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酸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红,故D错误;

故选A。

5.海水中有着丰富的化学资源,仅通过物理方法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氯气B.淡水C.烧碱D.碘

没有新物质形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结合海水中的成分以及相关物质的性质解答。

A、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氯气,属于化学方法,A错误;

B、淡水通过海水的蒸馏、冷冻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物理方法得到,B正确;

C、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烧碱,属于化学方法,C错误;

D、海水中碘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得到碘单质,通过化学方法,D错误。

6.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鉝。

关于

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序数116B.中子数177C.核外电子数116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93

【答案】D

【解析】A.元素符号左下角表示的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6,A正确;

B.在原子符号的左上角表示的该元素原子的质量数,质量数就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所以该原子的中子数是293−116=177,B正确;

C.对于元素的原子来说,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该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6,C正确;

D.293只表示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由于不知道该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原子,各种同位素原子的含量是多少,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误。

答案选D。

注意原子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计算依据,原子质量是指某元素某种核素的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一个

原子质量的

的比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各种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占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答题时需要灵活应用。

7.下列关于氨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水显碱性,是因为氨气是一种弱碱

B.氨水和液氨成分相同

C.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解

D.氨水中共有三种粒子

A、氨气是非电解质;

B、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

C、氨水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D、氨水有中性分子:

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离子有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A、氨水显碱,但氨水是混合物,一水合氨是弱碱,氨气是非电解质,不能电离,A错误;

B、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所以两者成分不相同,B错误;

C、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铝,氨水是弱碱,不能溶解氢氧化铝,C正确;

氨分子、水分子和一水合氨分子,离子有铵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共六种粒子,D错误;

本题考查氨气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要掌握氨气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氨水中含有三分子、三离子即可,比较容易。

8.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氮气的电子式

B.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3

C.CO2的结构式O=O=CD.苯分子的比例模型

【解析】A、氮气的电子式

,故A错误;

B、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故A错误;

C、CO2的结构式O=C=O,故C错误;

D、苯分子的比例模型

,故D正确;

故选D。

9.下列四种酸跟锌片反应,起始时生成H2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10℃20mL3mol/L的盐酸

B.10℃40mL2mol/L的醋酸

C.20℃20mL2mol/L的硫酸

D.20℃20mL4mol/L的硝酸

升高温度、增大氢离子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据此解答。

盐酸是一元强酸、醋酸是一元弱酸,硫酸是二元强酸,硝酸是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不能得到氢气。

又因为温度A=B<C=D,且C中氢离子浓度最大,则C中反应速率最快。

10.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A.AB.BC.CD.D

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产品中含有的杂质,结合选项解答。

A、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正确;

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正确;

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正确;

D、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错误。

掌握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装置的作用分析,注意从乙酸乙酯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点的角度去解答和判断。

11.磷精矿粉酸浸时发生反应:

2Ca5(PO4)3(OH)+3H2O+10H2SO4

10CaSO4·

0.5H2O+6H3PO4。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硫酸酸性比磷酸强

C.Ca5(PO4)3(OH)是牙釉质的主要成分,易溶于水

D.S、P同主族,S的非金属性更强

A.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分析;

B.硫元素非金属性强于磷元素;

C.Ca5(PO4)3(OH)难溶于水;

D.S、P位于同一周期。

A.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硫元素非金属性强于磷元素,所以硫酸酸性比磷酸强,B正确;

C.Ca5(PO4)3(OH)难溶于水,C错误;

D.S、P均是第三周期元素,S的非金属性更强,D错误。

12.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硅反应:

SiO2+2OH-=SiO32-+H2O

B.常温时,0.1mol·

L-1氨水的pH=11.1:

NH3·

NH4++OH-

C.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D.大理石与醋酸反应CO32-+2CH3COOH=2CH3COO-+H2O+CO2↑

A.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B.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

C.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

D.碳酸钙难溶于水。

A.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

SiO2+2OH-=SiO32-+H2O,A正确;

L-1氨水的pH=11.1,这说明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为NH3·

NH4++OH-,B正确;

C.氯化钠中含有离子键,由Na和Cl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C正确;

D.碳酸钙难溶于水,大理石与醋酸反应:

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D错误。

13.金属(M)-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M作电池负极

B.M2+移向金属(M)电极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

D.电池反应为2M+O2+2H2O=2M(OH)2

由原电池装置图中离子的移动可知,金属M为负极,负极上M失去电子,正极上氧气得到电子,电解质溶液显碱性,以此来解答。

A.M失去电子作负极,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M2+移向正极,金属(M)电极是负极,B错误;

C.正极上氧气得到电子,则正极的电极反应O2+4e-+2H2O=4OH-,C正确;

D.M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则电池反应为2M+O2+2H2O=2M(OH)2,D正确;

本题考查新型电池,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离子的移动方向,题目难度不大。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D2互为同位素

B.CH3CH2CH2CH2CH3和CH3CH2CH(CH3)2互为同素异形体

C.

为同一物质

D.CH3CH2OH和CH2OHCHOHCH2OH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互为同系物

A.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B.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C.根据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分析;

D.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为同系物。

A.H2、D2均表示氢气分子,不能互为同位素,A错误;

B.CH3CH2CH2CH2CH3和CH3CH2CH(CH3)2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B错误;

C.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完全相同,所以

为同一物质,C正确;

D.CH3CH2OH和CH2OHCHOHCH2OH具有相同的官能团,但羟基个数不同,不能互为同系物,D错误。

15.不能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事实是()

A.H2O是液体, 

H2S常温下是气体B.硫化氢水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变浑浊

C.H2O的热稳定性强于H2SD.O2和H2化合比S和H2化合容易

一般依据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非金属性强弱。

A.H2O是液体,H2S常温下是气体与非金属性强弱没有关系,A正确;

B.硫化氢水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变浑浊是由于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单质硫,这说明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H2O的热稳定性强于H2S说明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与氢气化合,O2和H2化合比S和H2化合容易,这说明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D错误;

16.根据SO2通入不同溶液中的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溶液

现象

结论

A

含HCl、BaCl2 

的FeCl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SO2有还原性

B

H2S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SO2有氧化性

C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SO2有源白性

D

Na2SiO3溶液

产生胶状沉淀

酸性:

 

H2SO4>

H2SiO3

【解析】SO2通入含HCl、BaCl2的FeCl3溶液中,Fe3+将SO2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生成的硫酸根离子与Ba2+生成难溶性的BaSO4白色沉淀,说明SO2有还原性,A错误;

SO2通入H2S溶液,产生黄色沉淀的硫磺沉淀,反应方程式为:

SO2+2H2S=3S↓+2H2O,说明SO2有氧化性,B错误;

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紫色溶液褪色,酸性KMnO4被二氧化硫还原为Mn2+,说明SO2有还原性,C错误;

SO2通入Na2SiO3溶液中产生胶状沉淀(H2SiO3),因为亚硫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故D正确。

17.新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W与Y同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Y<

Z<

WB.由Y、Z组成的化合物是两性氧化物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D.由X、Y组成的化合物只有两种

【解析】X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X为N或P,Y是地壳中含有最多的元素,即Y为O,因为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因此X为N,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Z为Al,W与Y同主族,则W为S,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相等,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Al>

S>

N>

O,故A错误;

B、组成的化合物是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因此H2O的稳定性强于H2S,故C错误;

D、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2O、NO、NO2、N2O4、N2O5等,故D错误。

18.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

该历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CH3COOH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B.CH4+CO2→CH3COOH过程中,只有C-H键发生断裂

C.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了C-C键

D.催化剂加快了该反应的速率

A、生成CH3COOH的总反应为CH4+CO2

CH3COOH,据此解答;

B、根据方程式判断;

C、根据图示,①的总能量高于②的总能量,①→②放出能量并形成C-C键;

D、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

A、根据图示CH4与CO2在催化剂存在时生成CH3COOH,总反应为CH4+CO2

CH3COOH,只有CH3COOH一种生成物,原子利用率为100%,A正确;

B、CH4+CO2→CH3COOH过程中,C-H键、C=O均发生断裂,B错误;

C、根据图示,①的总能量高于②的总能量,①→②放出能量,对比①和②,①→②形成C-C键,C正确;

D、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D正确;

本题考查原子利用率、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示意图中的信息。

注意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改变ΔH、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19.反应N2(g)+3H2(g)=2NH3(g) 

△H<

0, 

若在恒压绝热(不与环境进行热空换)容器中发生,下列选项表明反应一定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的温度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C.相同时间内,断开H-H键的数目和生成N-H键的数目相等

D.容器内气体的浓度c(N2)∶c(H2)∶c(NH3)=1∶3∶2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据此分析解答。

A.绝热容器,温度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该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压强始终不变,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平衡状态,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断开H-H键的数目和生成N-H键的数目相等,表示的都是正反应,且不满足计量数关系,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容器内气体的浓度c(N2):

c(H2):

c(NH3)=1:

3:

2,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发生变化,则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D错误;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明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用化学反应速率表示平衡时,一定要遵守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要存在正逆反应速率,且相等才是平衡状态。

20.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1.0 

molCH4与1.0 

mol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CH3Cl分子数为1.0NA

B.22.4 

L(标准状况)氨气含有的质子数为18N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

D.密闭容器中,2 

molSO2和1 

mol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

A.根据甲烷的取代反应特点分析;

B.1分子氨气含有10个质子;

C.甲烷和乙烯均含有4个氢原子;

D.反应是可逆反应。

A.1.0molCH4与1.0molCl2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物是氯化氢和四种卤代烃,因此生成的CH3Cl分子数小于1.0NA,A错误;

B.22.4L(标准状况)氨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B错误;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0.5mol,由于甲烷和乙烯均含有4个氢原子,则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C正确;

D.密闭容器中,2molSO2和1molO2催化反应后生成三氧化硫,但由于是可逆反应,则反应后分子总数大于2NA,D错误。

21.某同学通过如下流程制备氧化亚铜:

已知:

CuCl难溶于水和稀硫酸;

Cu2O溶于稀硫酸:

Cu2O+2H+=Cu2++Cu+H2O。

A.步骤②中的SO2可用Na2SO3替换

B.步骤③中为防止CuCl被氧化,可用SO2水溶液洗涤

C.步骤④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Cl+2OH-

Cu2O+2Cl-+H2O

D.如果Cu2O试样中混有CuCl和CuO杂质,用足量稀硫酸与Cu2O试样充分反应,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可计算试样纯度

碱式碳酸铜溶于过量的稀盐酸,得到CuCl2溶液,向此溶液中通入SO2,利用SO2的还原性将Cu2+还原生成CuCl白色沉淀,将过滤后的CuCl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得砖红色沉淀Cu2O,据此解答。

A.Na2SO3有还原性,则步骤②还原Cu2+,可用Na2SO3替换SO2,A正确;

B.CuCl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用还原性的SO2的水溶液洗涤,可达防氧化的目的,B正确;

C.CuCl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得砖红色沉淀Cu2O,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Cl+2OH-

Cu2O+2Cl-+H2O,C正确;

D.CuCl也不溶于水和稀硫酸,Cu2O溶于稀硫酸生成不溶于的Cu,则过滤后所得滤渣为Cu和CuCl的混合物,无法计算出样品中Cu2O的质量,即无法计算样品纯度,D错误;

本题以制备Cu2O为载体,涉及反应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是解题关键,注意题干中已知信息的灵活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2.恒温下,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SO2和O2的混合气体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SO2(g)+O2(g)

2SO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n(SO2)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表:

时间/min

1

2

3

4

5

n(SO2)/mol

0.20

0.16

0.13

0.11

0.08

A.该反应进行到第3分钟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

B.若要提高SO2的转化率,可用空气代替纯氧气并鼓入过量空气

C.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用SO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

min)

D.容器内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与起始时的压强之比为5∶4

A.该反应进行到第3分钟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B.用空气代替纯氧气并鼓入过量空气,可促进二氧化硫的转化,平衡正向移动;

C.根据v=△c/△t计算;

D.根据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计算。

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反应进行到第3分钟时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逆反应速率小于正反应速率,A错误;

B.用空气代替纯氧气并鼓入过量空气,可促进二氧化硫的转化,平衡正向移动,则提高SO2的转化率,B正确;

C.由表格数据可知,4min时达到平衡,消耗二氧化硫为0.20mol-0.08mol=0.12mol,即生成SO3为0.12mol,浓度是0.06mol/L,则用SO3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mol/L÷

4min=0.015mol/(L•min),C错误;

D.开始SO2和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mol、0.1mol,由表格数据可知平衡时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08mol、0.04mol、0.12mol,由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与起始时的压强之比为(0.08+0.04+0.12)/(0.2+0.1)=4:

5,D错误;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平衡判定、平衡移动、速率及压强比的计算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表格数据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3.Q、X、Y和Z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X

Y

Q

Z

这4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