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287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docx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应该比其它课程教师更高、更全面的素质构成。

当代社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社会,由于知识激增、新思想与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千变万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打破封闭性的知识体系,紧跟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时吸纳新信息、新知识、新成果更新改造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价值观念。

邓小平说:

“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

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

”0面对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重构。

其中)的原则,便是根据时代特点把科学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备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就能全方位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方法和价值观来证明、引导和鼓励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教育的效果,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一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素质上必须努务实现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融合。

“人文”,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教师作为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的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人文素养也是其群体素质的核心。

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一、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1、历史知识。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

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

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

“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

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

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

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

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

我们应该不断追问:

什么是教育的真谛?

什么是教育的源头?

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们应该不断追求:

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

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

教育的远景应该怎样绘就?

一句话:

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

是的,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

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

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

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

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

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三、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直觉。

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穿透,具有整体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

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体验。

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

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

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内省。

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言:

什么是教师素质的根?

自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之后,人文精神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从文学界经哲学界终于影响到教育界。

时至今日,不仅人文学科在谈人文,非人文学科也在谈人文。

然而遗憾的是,人文教育始终停留在理论思考的层面上,思考的指向也大多集中在学生身上,从理论到实践对教师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并不多。

给人的感觉难免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茫然无措”。

至今,我们还很难说哪所学校是人文主义大旗下的学校。

一所人文主义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热烈的坚定的人文主义教育者的群体,然而,我们有这样一个教育群体吗?

从1988年《上海教育》提出“素质教育”这一口号以来,从教育理论家到学生、家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鲜有不谈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理论在不断的丰富与完善着。

上海师大的燕国材教授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这就不能否定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

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②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根在教师素质。

然而,教师素质的根又在哪里?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即从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来考虑:

首先,素质教育的背景是教师工作的外部环境。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意蕴”③。

它的逻辑起点是基础教育中的升学模式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和高等教育的过分专业化、职业化。

在基础教育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应试教育的纠偏,实质是以中国特色的教育人本论思想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大转变;在高等教育段,素质教育作为单一的科技教育的补足,其实就是人文素质教育。

其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

教育活动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非人文学科也在探讨着学科教学和人文的结合,挖掘着自身的人文价值。

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着来自于作为他在教育活动中的共历者教师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显性的行为特征方面的,更重要的却是隐性的精神品质方面的,这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与长久。

我们不能指望个人综合素质有欠缺的教师能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也难以想象没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师能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熏陶。

从概念内部,即从教师素质的结构的角度来考虑:

燕国材教授认为,教师应具备七种基本素质,即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和身体素质。

这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划分的,而从这些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来看,在精神底蕴的层次上,这些方面无一不和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七素质说”是基础性的,而人文素质是指向性的,对教师而言,涉及的是教师自身如何处理与社会、学校、同事、家长、学生等的关系以及教师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

从教育人和受教育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人文教育的主体。

由于深受笛卡尔对主体“自我”单数限定的影响,传统教育理论无法同时确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教育主体。

有鉴于此,有论者倡导:

“要彻底转变教育主体观,变单一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主-客)为辩证的交往中的主体与作为中介的客体的互动模式(主-客-主),或简称‘交往的教育主体观’”④。

这样看来,教育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育活动就是两类主体共同占有、利用客体(教育资源)的共同操作过程。

此其一。

其二,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眼光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尤其需要补一补人文素质教育的课。

其中包括人文教育的三个层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这三点中最重要的当属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培养教师的人文态度,陶冶教师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⑤,只有培养人文精神才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赋予知识、方法以活的灵魂。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师素质的根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

一、传统与现实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教师有着悠久的人文精神的传统。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文化就完成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过渡。

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明确表达了对天道的不信任和怀疑。

《易传》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自强不息、相信人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极好写照。

在儒家学说的深刻影响下,道德至上主义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实质。

有着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入世精神的“君子”,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意义上的人格称谓,更是作为一种现实的追求在列代儒生中绵延传承。

“乐得其道”、“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搏施民而济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君子必备的人格境界。

于是,从大教育家孔子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儒生们成了中国古代至近代教师群体的主体,收徒教书是别一种的“济天下”。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在其优秀代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强不息、道德至上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师道尊严”一说正是建筑在这种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传统转向现实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说教育的人文意义正在丧失的话,那么,曾经是光荣传统的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无疑应当对此负责,尽管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理论学术界风风火火的扬起人文精神大旗的时候,在教育界有识之士也以其独特的知行合一的风格,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加入到这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之中的时候,我们眼中现实的教师群体是怎样的呢?

说来既不免令人丧气又不敢令人相信,想来却又不免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之所以为人”。

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教之所以为教”。

现实中,我们的教师有没有真正成为的实施教育的“人”了呢?

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不仅指挥得学生“上题山下考海”,教师也成了考试制度的奴隶,不能有自主意识,只能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来教,有时候明知书上有错,也不得不违心的去教,教了还得叮嘱一句这是错的,但考试得这样写。

分在增值,人在贬值。

我们所谓的教科研有如何呢?

近几年的教研论文的数量在成几何级数在增长,想必其中也早应当蹦出几个教育家了吧?

可是文章多了,教育家缺少了。

笔者曾亲耳所闻教改有成者的心里话:

教改要搞,但平时上课还只能那样上!

实在是一种“苦恼人的笑”。

我们的优秀教师呢?

“教而优则仕”恐怕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康庄大道。

有那么多的优秀教师终于离开了教育工作第一线,真不知是忧是喜!

学校里职能部门林立,职位层出不穷,学校几成“官场”。

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学校的围墙,校园里似乎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学校办产业,商店进教室,莘莘学子们是既忙学业又忙交费,学校仿佛又成了“商场”。

另据有关方面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教师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教师群体有定期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

……在严峻的现实的冲击之下,人文精神的价值与现实可能性岌岌可危。

行文至此,再回头想想教授们那漫天飞舞的大块文章,笔者不免要扼腕长叹了:

诚然,历史有时候是伟人的历史,但教育却是人民的教育。

星星之火的价值,在于它最终的燎原,但这人文精神的星星之火何时才能在直接接触学生影响学生的教师群体之中燎原呢?

在这个东西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世界里,我们面临的是传统人文精神失落,而失落的原因却既有本土的,又有泊来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是顽固的,尽管现今的教师早已不是“老九”,但当教师不如当官,这仍然是一个不争的现实。

只要检查一下学校里的工资、奖金和住房的分配,检查一下职称的评定,这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近几年市场经济对传统理念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从人的潜在价值的实现的层面来考察,市场经济的发育仍有深刻的人文意义,但是,“逐利”还是“取义”,这是个一直困扰在知识分子心上的问题,教师群体亦不能免俗。

从世界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现代教育抛弃了古希腊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也抛弃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所提倡和鼓吹的“巨人”理想,而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

这样的定位——为职业做准备,确实很现实,也似乎很容易见效,可是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

这不仅仅由于功利主义,深层原因也有唯科学主义的影响。

教育学从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的经验-描述教育学,发展到本世纪60年代彻底走上了一条科学-实证教育学的道路,形成了一股唯科学的思潮,走的是一条“物性化”的认识路线。

这对我们的教师培训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尽管已经制度化,但是,其中却难的一瞥人文教育的影子。

电脑培训,网络培训,外语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好像只要培训了这些就能够搞好教育。

试问,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的教师培训中能诞生出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吗?

二、包容与超越

从抽象的层面来把握,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即对人高于物的本质的肯定。

其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

然而,在揭示人文精神的具体历史内涵的层面上,人文精神总是有其对立面的,既体现为人文对反人文的超越,也体现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对另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的扬弃和超越。

我们思考当前教师人文精神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当前缺失的是什么,必须考虑到缺失的原因。

中国人文精神始终未能超越宗法人伦的羁绊,德性是其永恒的主题;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却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发生了质变与升华,人文精神的发育要丰满得多。

因此,对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的包容和超越是我们探寻的起点,在有针对性的大浪淘沙之后,我们才能发现当前教师人文精神的真谛。

笔者以为,当前教师人文精神的含义可概括如下:

一、科学精神——学科教学的灵魂

1.爱智精神。

美国的科技史专家乔治·萨顿认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和最大报酬就是真理的发现”⑥。

纯粹的追求真理,强调为知识而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爱智精神”或谓之“学者传统”。

这种探索的动因源自于对自然、社会、学科知识本身的惊异和好奇,其性质是非实用、非功利的。

爱智精神起源于自发的求知欲,但却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因而也更具备一种潜在的力量。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爱智”有两个当然的组成部分:

任教的学科和学科的教育学。

教师的爱智精神也是学生求知欲的当然源泉,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求知欲升华为爱智精神。

2.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那么,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破与立的斗争中达成对真理的认识。

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本着批判的精神开展教学研究,这是通向创见的大门。

这样才能破教书匠的匠气为学者的灵气,才能不成为教材的附庸,教师才有了不可取代的独立的价值,教育才有了人文的意义。

二、民主精神——授益学生的魔术棒

1.人本精神。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

这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

其中,尊重学生又是最基本的。

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叩开启迪学生心智的大门,甚而至于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2.平等精神。

在西方的传统教育观念中,父母教师对学生是相当平等的。

我们常常在西方电影电视中看到父母教师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情节。

而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则常常下意识的做不到这一点。

究其原因,乃是家长意识在作怪;君不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

可是,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眼光来看,即使是父亲,也没有权利在人格上凌驾于子女之上。

“好为人师”之所以不是一个褒义词,就在于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的屈尊于人。

教师绝不可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之外的东西赢得学生的尊重。

因此,尽管平等精神源自于人本精神,在当今,却仍是我们应当强调的。

三、德性精神——自重进取的鞭策

1.超越精神。

一个时代的教育应当是超前和优先发展的。

作为教育的从业者,教师也应当具有超越的精神,尤其是在道德的维度上。

人文素质体现在道德上,最为重要的成分就是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

这个“感”,既非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经验,也非心理学上的感觉、知觉,而是一种觉悟、一种“通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历史感“是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受托人的一种感受”⑦。

这种超越,也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道义对功利的超越。

2.务实精神。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劳动指是解决衣食住行的手段。

好逸恶劳,追求享受,选择干活轻松却收入颇丰的工作,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的真实。

正如马克思在说明劳动的异化时所指出的:

“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当他劳动时则如坐针毡。

”然而,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决不能成为教育劳动的异化者,而应当是实干的教育劳动的享受者。

四、自由精神——终极的目标与理想

1.完人理想。

中华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

子曰: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圣人是高不可攀,甚至是神圣莫测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张,必须“培养人的一切属性”。

列宁也强调要逐步造就“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胜任一切工作的人。

”古今中外都存在着完人的理想。

可以这么说,教师越接近于完人,它的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完人。

这是前进的指南针,也许永远达不到,但却仍是高悬天上的一颗光明的星。

2.和谐发展。

这是当代人文精神不同于近代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也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就教师而言,则包括注重学生群体的长远利益而非短视的急功近利,强调教师个人的社会责任,重视师生合作和知、情、意平衡发展等方面。

结语:

寻根何处?

前文论述了“是怎样”和“该怎样”的问题,这里略略涉及“怎么办”。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的是人文精神的典范。

远的不谈,“五四”以来的老一辈学者中学贯中西,业精文理,垂范后学者亦不乏其人。

在老一辈学者的身上寻找人文精神的意义是一条捷径。

我想,学者型的教师实际上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教师。

或者说,从教只是为学的副业。

学者为体,教师为用。

不能做学者的人,将再不能做教师。

在学者目标进发的道路中,你将领略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华东师大学报,1996,

(2).

5.何成刚.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J].中国教育报,2001-9-27.

6.[美]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7.[英]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M],王少如、沈晓红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摘要: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为渊博的人文知识底蕴,高尚师德的人文品格,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人文行动。

关键词:

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

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

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渊博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

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舍得奉献,甘于奉献,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

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学生要怀有爱心、耐心、信心、诚意和善意。

3.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发展与幸福的探索,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

教师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

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作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二、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代社会,由于受到教育商业化环境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