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4329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doc

2016年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

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16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本年度我市党员冬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着力构建和谐××。

下面,我着重讲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说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在认识上消除一个误区,就是不要以为我们的社会今天已经很不和谐了,所以党中央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事实并不是这样。

《决定》明确指出: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如何来看《决定》的这个判断呢?

我们应该看到两个基本事实:

一个基本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近10多年来,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比如××,预计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0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存款达万元。

根据市车管所统计,1—11月全市新增私人轿车超过1万辆,至2016年12月底,××私家车拥有量达万辆以上。

这样的发展是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的。

全国的发展同样如此,1978年全国经济总量按当时的概念统计大约亿元人民币,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万多亿元人民币,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位居世界第四,2016年财政收入达万亿元人民币。

今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另一个基本事实是,尽管我们的事业发展很快,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特别是经历了2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由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

比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于这另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也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正是因为存在这个基本事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比较紧迫,必须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深刻分析总结国际国内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它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基于解决临时问题的需要。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顺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在关键阶段的一个重要抉择。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既有成功的经验,比如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南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

过去,人们常常用两个概念来形容这个阶段的特点,即一个是发展的黄金期,另一个是矛盾的凸显期。

现在,《决定》是用“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来概括这个阶段的特点。

处在这样的阶段上,我们既会遇到发展的良好机遇,也会遇到比过去更复杂、更突出的矛盾。

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应对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重要措施。

今天,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

这样的大背景,对我们有利的条件不少,比如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等因素,给我们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对我们不利的条件也不少,比如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

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处在这样的世界环境里,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能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那就一定要有充分准备,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基于这样的国际思考。

从党的执政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带领人民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只有把这“五个必须”的工作都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而这“五个必须”的工作,正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历史的来龙去脉。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过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领导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共同纲领。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党又及时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所有这些,都是要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包括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化解消极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坚持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的同时,又深刻总结了从1957年下半年以后开始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教训,通过拨乱反正,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进而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样,就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逐步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

在此后几年里,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化,历经了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2016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一直到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

至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正式提上了主要议事日程。

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来部署,并把它确定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过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就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或者说由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增加了一个“和谐”的目标。

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行调整,完全是从国家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的。

回顾一下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的历程就可以知道,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先后经历过几次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当时流行一个口号:

“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前八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使用“总体布局”的概念。

到1987年召开党的十三大,在总结完善十二届六中全会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基本路线最后一句话是三个奋斗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

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是在这三个目标基础上增加“和谐”这个目标的。

这段历程表明,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探索思考、不断与时俱进。

我们党每一次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行调整,都是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作为奋斗目标,它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完全一致;作为奋斗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不是到2020年完成全面小康任务就可以结束。

正如《决定》所一再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我们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在整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都应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真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所憧憬的“大同世界”,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描绘的“乌托邦”,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作出了很具体、很好的安排。

这里,根据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关心的问题,重点就《决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几个问题作一个初步解读。

(一)、关于指导思想。

《决定》是这样表述的: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对于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领会和把握。

第一个层次是根本指针,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这些根本指针包括八个方面: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科学的展观。

这八个方面,《决定》用“三个坚持”统领起来。

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三个坚持”,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

第二个层次是总体要求,包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个总要求,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在认真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新特点、新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概括。

这六个方面28字的总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重点,是指我们将要着力的几个地方,包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第四个层次是工作导向,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把蛋糕做大”,这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次要“把蛋糕分好”,这就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关于目标任务。

《决定》提出了九大目标,五大部署,二十八项措施。

而二十八项措施里的每一项措施,又包括了许多具体的方面,可以说《决定》内容非常丰富。

要把握好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可以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入手。

上面讲到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六句话28字:

民主法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这六句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

1、根据“民主法治”的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围绕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前提下,《决定》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二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三是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这些都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最关心的问题。

《决定》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具体的考虑。

比如收入分配格局问题,《决定》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特别提到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再比如,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决定》将它列为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

这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

我国有13亿人口之多,数量非常庞大,如果经过努力能够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3、根据“诚信友爱”的要求,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这个目标要求包括“三个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一个风尚,即道德风尚;一个关系,即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做到提高“三个素质”,形成“一个良好风尚”和“一个和谐关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决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还针对诚信问题,特别提出要加强三大诚信建设,一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包括提高制度的公正度和行为的公信度,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克服腐败现象。

二是加强商务诚信建设,通过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严惩欺诈造假行为等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促进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4、根据“充满活力”的要求,提出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为了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决定》强调,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全会《决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三个创业”。

“三个坚持”就是:

(1)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

(2)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个创业”就是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

全会决定强调这“三个坚持”、“三个创业”,目的是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5、根据“安定有序”的要求,提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围绕这个目标任务,《决定》主要部署了七大措施:

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四是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五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六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七是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这七个部署,又可以概括为“四个健全”: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系统。

6、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决定》提出了加强环境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措施。

比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等等,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三)、关于基本原则。

《决定》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条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条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的指导方针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讲的是工作动力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条是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讲的是工作保证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条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的是工作条件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切实做到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第六条是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讲的是工作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促进社会和谐。

这六条原则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全面加以把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社会理想,也是发展实践,关键要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三个环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更加重视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以发展求和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全过程,目的就是更好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和谐状态。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

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我们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只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

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回顾我国近代历史,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

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才会有尊严,中华民族才能长治久安,腰杆子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说话才能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人人应为发展出力,人人应为和谐尽责。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