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729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 全国通用版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docx

高考一轮课程语文全国通用版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教案

第15讲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课时

知识点

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复习目标

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掌握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答题原则及步骤

掌握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答题技巧

复习重点

掌握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答题原则及步骤

复习难点

掌握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答题技巧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试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

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

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解析】题中,B项错误在于,不是“建议”他“当即回国”。

E项错误在于还没有如该项所说的成为现实。

A项“深受伤害”的说法原文无据。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答案】现实因素:

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真诚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

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①从小受到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现实原因”和“思想基础”二词,在文本和链接材料中筛选有关“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原因的信息,然后分别作答。

文本在讲述邓叔群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林学院的上下文中,写到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写到解放区领导的真诚邀请,这些就是现实基础。

至于思想基础,则要根据全文乃至“相关链接”中的文字来归纳。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一语,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筛选有关信息,然后分条作答。

比如,文本第一段写到的邓叔群先生放弃博士论文回国,文本第四段写到的举家迁到甘肃,文本最后一段写到的捐花园洋房、主动提出减薪、捐献积蓄、谢绝巨额酬金等等。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解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限制,在文本和“相关链接”中认真筛选“突出表现”,然后分条作答。

比如,文本第1段写的为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选读农林专业、文本第2段写的对真菌研究取得的成果、文本第3段写的为国计民生转向研究林业、文本最后一段所写的培训骨干等,都应该属于他的突出表现。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从历年高考来看,一般表现为对传记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或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还可以是对作品反映出来某种思想倾向和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的探究,有综合命题的形式也有综合命题的形式。

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解题思路:

1.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2.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3.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事件概括型 

1.【命题特点】

事件概括型,指要求对人物某个特定阶段主要事迹、贡献、成就的概括或故事情节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概括的试题。

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命题涉及内容在文本中的跨度比较大,有的甚至涉及文章的全篇。

 

2.【设问方式】

(1)对事情的归纳,一种是对事理的概括:

“概括×××的贡献(成就)”

(2)对事理的概括:

“概括×××成就(成功)的原因”

“概括××的个性品质”

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事件概括型试题,要分三步走:

(1)细心审题,看清试题要求。

有的要求概括某阶段或在某地发生的事件,有的巧设问题,而其中隐含对相关事件概括的要求,这里属于前者,虽然未指明具体段落,但考生根据题干要求析读后发现,答案素材主要集中在第②③⑤⑦段。

(2)根据题干要求,顺着文章思路,圈点出相关事件的叙述材料。

第②段写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第③段写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第⑤段写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第⑦段写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

(3)根据题于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对叙述性材料运用“去次留主”“归并整合”“提取要素”等方法进行概括。

 

(二)要点概括型 

1.【命题特点】

要点概括型,指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或人物)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或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的“核心词”结合文意进行概括分析的试题。

命题多从文章内容的重要侧面切入,重点考查概括能力,涉及内容的分析,能力层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设问方式】

×××体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说×××?

请简要分析。

传记从哪些方面写×××的?

请分条列出。

3.【技法点拨】解答这类要点概括题,应注意三个方面:

(1)学会摘引原文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关键性词语。

如本题要点①,就摘录了原文中的“努力探索真知”,本题要点②则利用了原文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

(2)学会根据题干要求,对原文相关事件、细节的本质内涵进行概括。

如本题要点③中的“一丝不苟”,就是从原文最后一段谢希德修改科学小品的细节描述中概括出来的。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感,最好是用①……②……③……的方式,分条列举出答案要点。

 

(三)性格概括型 

1.【命题特点】

性格概括型试题,指要求考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传记文中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类的试题,以概括能力为考查重点。

有的要求作简要分析,重视对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侧面的概括能力,答案一般要求2至3个要点。

 

2【设问方式】

×××有哪些优秀品质?

3.【技法点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注事件、细节。

如文中写“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他的“学识渊博”。

(2)关注作者议论评价传主的语句。

如“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这里作者肯定了他面对权贵,不卑不亢的骨气。

(3)关注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

如“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的这句话,直接道出了林庚淡泊名利的特点;“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袁行霈的这句话则道出了林庚待人热心、真诚。

 

4.掌握传记阅读分析语言类试题答题技巧:

传记类文本对语言的考查包括正确理解传记中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和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

常考查词语的指代义、修辞义、情感义。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做的还是整体把握主旨,考虑传记写了什么人物,反映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对于修辞义,也就是如果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考虑本体一般是传记人物,或者是传记人物的某项品质。

如果所考查句子存在因果关系,一般考虑要瞻前顾后,考虑人物的思想、精神的前后时间变化。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分析传记语言常用词语有:

通俗、简明、平实,自然亲切、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富有文学色彩等。

(1)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考查语言特色的常见设题方式

①这篇人物传记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②请鉴赏某段中的某个句子的妙处。

③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4)一般答题步骤

①明确手法

②分析表达效果

5.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

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

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

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

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

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

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6.了解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1)常见提问方式

①×××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请概括。

②×××的性格特点怎样?

用哪些事件来表现的?

③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④下列各项,不能(或能)表现×××的一项是?

⑤下列各项,属于(或不属于)×××的一项是?

(2)答题步骤:

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

第二步,提取要点句子;

第三步,整合答案;

第四步,分条作答。

7.掌握传记阅读分析写作手法类试题答题原则及步骤:

(1)审题

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一般放在传记的独特手法上。

因此,它在命题上有明确的指向。

审题要审准这种指向。

如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另外,注意题干的提示或暗示角度。

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举了数字,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作答。

(2)答题

①一般与具体结合。

这主要是针对文体基本特征的分析而言的。

不管是传记还是通讯,它们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

当我们要分析的是传记时,就应该抓住传记的特征来分析。

②侧重一点突破。

这主要是针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

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一切手段。

任何一个文本都难以单纯地依靠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写作。

它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

而对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能分析出来的。

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笔墨也不能过于分散。

这种题目最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简略写出,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丰实。

③注意效果解读。

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还必须分析它们的“效果”。

分析“效果”:

一是从作者的表达考虑,看他这样做对他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方便;一是从阅读者考虑,看他这样做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

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离开“效果”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6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

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

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

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

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

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

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选项A对应的原文是“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缓,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前后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中“更重要”强调“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以游为隐”是结果也不是原因,选项不严密,所以1分;C项中的原文在游历过程中编选写的书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城志》,选项中的另两部书籍不是此间编写的,选项混淆范围;选项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易错点】混淆时间

【方法点拨】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此题的选项均为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出现偏差。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答案】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①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第二段一共五个句子,提取重点词语“研究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

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易错点】提取信息不准确。

【方法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对第二段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注重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严谨笃实”的角度作答。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

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

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应该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方面概括。

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文章的第三段主要论事“是人的楷模”,链接①论述“经学大”,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子,链接部分注意重点词语“经世致用”“开一代学术风气”。

【易错点】综合能力的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不够。

【方法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