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277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17 壶口瀑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

2.作者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

课文是怎样描绘壶口瀑布特点的。

3.品味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瀑布的美,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难点

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之间的联系。

朗读法、讨论法、演示法。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

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其作

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

有《晋祠》《壶口瀑布》《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

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观赏图片,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壶口瀑布。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

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

第一次 雄壮伟大

第二次 气势磅礴 柔和细碎 刚中带柔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品读第2、3、4自然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不同?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2)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的不同之处

季节

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

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

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撼人心魄的壮美

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波澜壮阔)“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4.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写脚下的石头。

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

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继续品读第3、4、5自然段。

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与雨季不同的景象。

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了比喻句,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

3.“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

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是哪些具体描写?

喜: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4.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

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

作者将思辨融入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研读第6自然段

1.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特点和含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2.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道: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这伟大”指什么?

是哪些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即:

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3.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

的联系?

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

黄河的伟大性格是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例如: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建国后“两弹一星”建设祖国;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

4.总结全文,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分点说明。

(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

(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

(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

(4)黄河水流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

第二部分(第2~5自然):

作者介绍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所见到的胜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文作者用形象可感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精神的由衷赞美。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

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2.文辞优美,意境雄浑。

作者在描写壶口的水时,运用了多种修辞,创设出雄浑意境。

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又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里运用排比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了如下心得:

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不应该喧宾夺主。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在读懂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发学生的感受,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

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朗读法,讨论法。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

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

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

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角度

句段

特点

第一次

描写

远望

(总写)

5、6自然段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

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

描写

近观

(细致

描绘)

10、11自然段

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琼瑶仙境

晶莹洁白

冰体多样

光彩夺目

时光永恒

  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

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

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

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

生甲:

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

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

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

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

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

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

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 登勃朗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

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

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朗读法,讨论法

有关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

,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

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

所见所遇

感慨

上山

徒步登山

(1-6)

勃朗峰美丽景色

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

雇车旅行

(7-11)

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

幸运

轻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

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

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

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

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

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

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

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

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

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

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

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

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

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丽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发挥想象,跟随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去游览丽江,领略丽江古城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风光,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重点

抓住作者重点介绍丽江四方街的景物特征,感受她的魅力所在。

难点

体会作者化身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介绍丽江的新颖构思和独特视角。

朗读法,讨论法,活动探究。

挂图,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

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

今天我们就来赏读这篇佳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吧!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主编过《科幻世界》。

代表作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16年,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丽江即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曾经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中转站。

历史非常悠久,因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