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301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docx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

非金属的性质教案

【篇一:

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力的概念及性质电子教案】

3—1.3

【课题名称】

有色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力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用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2.掌握力的概念和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能认识黄铜和青铜的牌号和其含义。

2.认识常用非金属材料的特性。

3.能作力和力矩的合成和计算。

三、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场合。

2.了解力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要求

1.了解常用有色金属的分类、牌号及性能。

2.了解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性。

3.复习并掌握平面力系和力矩的会成。

【教学重点】

1.黄铜和青铜的牌号及应用。

2.常用工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由于材料的分类很多,只能记住常用的品种、牌号及特性,其他内容必要时会查资料即可以,力与力矩的合成是复习和应用不会有太大困难。

【分析学生】

只要求记住最有用的材料,要记住过多的品种也是不现实的,力的性质经过复习应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为本课程的学习作准备。

【教学思路设计】

1.非金属材料的学习要突出常用材料的性质与牌号,其余内容作简单概述。

2.力与力矩的计算通过例题得到复习和巩固。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有色金属材料

1.铜与铜合金

钢铁材料呈黑色,称为黑色金属;而铜、铝、镁等及其合金具有一定的颜色,称为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所以在工业上应用很广。

常用的有铜与铜合金

1)纯铜呈紫红色又称紫铜。

导电性极好,常用作导电材料,如电极、电线。

2)黄铜是纯铜和锌的合金。

锌占20—40%,锌的含量越高,

黄铜的颜色越发白,价格越便宜,强度增加而塑性变差,如电线。

牌号为h62表示铜的含量为62%,锌含38%。

3)青铜是纯铜和锡、铝的合金,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和铸造性能,是一种很好的减摩材料,常用作滑动轴承的轴瓦,牌号为qsn4—3,表示压力加工青铜,锡含4%,锌含3%,其余为铜。

2.铝及铝合金

1)纯铝是一种比重很轻、仅为铁的三分之一、导热导电性好的金属,而且在容气中易形成氧化膜,具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

2)变形铝合金在铝中加入铜、镁等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可加工成管材和结构件,如飞机外壳等零件,见表1—9、10。

3.铸造铝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可以铸造成形状复杂的机器外壳,如摩托车发动机零件等。

牌号为zl102,其中1表示合金类别。

1为铝—硅系;02为铸造合金是02号,详细内容要查相关资料。

3)轴承合金(巴氏合金)

二、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

如现在采用铝塑管、ppr管代替钢管作冷、热水管。

1.塑料以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从石油中提

取。

按受热后表现的性能不同分:

1)热塑性塑料加热后熔化成流动的液体,冷却后成型。

如塑料袋、塑料生活用品。

2)热固性塑料加热后软化,冷却后并发生了化学变化,回收后不能再次使用。

如电木,电气开关外壳等。

按应用的范围分为:

工程材料、通用塑料和耐高温塑料。

常用的工程塑料有:

1)abs塑料,如做电风扇叶片,家用电器外壳等。

有硬性、韧性和刚性的综合性能。

2)聚酰胺,又名尼龙,如作轴承、齿轮、蜗轮等,具有坚韧、耐磨等特点。

3)酚醛塑料,又名电木,如电话机外壳,插座等。

具有耐热、绝缘的特点。

4)有机玻璃,如作标牌、机壳等。

具有良好的透明性。

2.橡胶是一种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吸振性和绝缘性。

是在橡胶中加入硫磺经过硫化处理而成的。

常用作车胎的是丁基橡胶。

3.陶瓷由粘土粉碎成型烧结而成。

具有硬度高、耐高温、抗氧化和腐蚀的特点。

4.复合材料由两种以上不同组织结构的材料组合而成。

如铝塑板作建筑装饰,铝塑管作冷热水管,碳纤维作眼镜架。

三、力的概念和性质。

1.力的概念

1)刚体—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变形的物体。

通常把物体作为刚体研究。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平衡公理

1)二力平衡—二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二力必等值、反向、共线,称该物体为二力杆。

如图1—9、10。

2)三力平衡—三力共面又不平行的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三力必汇交于一点。

如图1—9。

3.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两物体见相互作应力必等值,反向和共线。

但同时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这里要强调是二个物体之间,而二力平衡公理指一个物体受到的两个平衡力。

4.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11所示,矢量f1与f2的合力f

可以通过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f来代替。

f1与f2和f构成力的三

角形。

5.力对点的矩与合力矩

如图1—12所示,f力对o点的矩称为力矩,o为力矩中心,d称为力臂;正、负号表示力矩在平面内按逆、顺时针方向转动。

多个力组成的力系对某点的矩可合成为合力矩,如例1—1。

四、小结

1.常用有色金属为黄铜和铸造青铜,牌号为h和zcu。

2.常用的变形铝合金是在纯铝中加入铜、镁等元素构成的,用作各种型材和结构件,如板、管材等。

【篇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案】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课程安排】

4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

观察方法。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

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

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

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

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

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准备】

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

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5)活动1.2.2.1研究氯气的性质2.将学生为4-6人小组

3.试验试剂和仪器:

见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探究、对比法

【教学过程】

〖发放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引言〗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且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

例如,通过对氢气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绿色能源和火箭的推进剂;通过对溴化银感光性的研究,制成了感光胶卷;通过对叠氮化钠(nan3,在强烈撞击的情况下能快速分解并产生大量氮气)性质的研究,制成了汽车安全气囊?

?

由此可见,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呢?

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小组讨论〗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评价与概括〗

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

〖媒体展示实例〗

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

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

(可例举氧气、铁、盐酸或二氧化碳)

观察物理性质预测化学性质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分析现象并解释

〖过渡〗通过同学们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该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我们先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板书〗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过渡〗通过同学们交流与探讨,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板书〗1.观察法

(1)含义: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看书

(2)内容:

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

并回答〗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

的灵敏度。

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

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

(3)实例: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实验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

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等物理性质。

4、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化学性质;【试剂和仪器】略【实验内容】

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

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

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

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交流与讨论】

1.你是如何通过观察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性质;【问题思考】

1、实验中,你注意到金属钠是怎样保存的?

为什么?

2、通过该实验,你对实验观察的认识有哪些提高(对比初中阶段)?

形成了哪些

观察的方法以及透过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活动评价】

【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2.做一做: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略

〖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

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

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板书〗2na+2h2o====2naoh+h2

〖过渡〗还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板书〗2、实验法

(1)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解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3)实验的步骤:

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实例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实验目的】

1、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2、探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3、认识条件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意义。

【试剂和仪器】

金属钠,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铁圈。

【实验步骤】

1.将切好的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使其与氧气反应。

2.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与氧气反应。

【交流与讨论】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和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问题思考】

1.这组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理解实验法的意义。

2.在你做过的实验中,还有因条件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吗?

【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预测:

金属锂和金属钾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活动评价】

〖媒体展示或描述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和结论〗(略)

〖概述〗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氧化钠,失去金属光泽(因此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板书〗4na+o2====2na2o

2na+o2====2na2o

〖板书〗3、分类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板书〗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填写活动表

2.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篇三: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用途”。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第一章“从实验学习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内容分成如下三个课时:

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②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③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三、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导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而得出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一般规律。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

整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将知识体系梳理设计成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知识问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精读课本。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学生学习过程----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教学组织过程----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

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是指:

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怎么讲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交流是关键,在小组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时地给予反馈。

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升华。

这样,看上去“闹”的一堂课,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从而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中体现实验探究要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3.教学过程中体现探究要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抓住“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自主探究。

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心。

4.做好演示实验,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

演示过程中利用投影方便学生进行观察。

从演示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事故意识。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通过分析归纳让学生了解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对预习案中五个问题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有参与实验的热情,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敢于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勇气。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实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学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实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为主,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六、教具和学具

实验用品:

(3组)金属na,玻璃片,镊子,小刀,滤纸,坩埚,坩埚钳,泥三角,石棉网,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3组)镁条,砂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3组)铝箔,砂纸,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1组)铝粉,脱脂棉,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多媒体,实物展台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

情境引入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这奠定了我国成为航天第三大国的地位,今天凌晨1时36分神州八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对接。

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中许多仪器制造都与金属材料有关,想更多了解关于金属的知识吗?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的世界,共同来探索它们的化学性质。

倾听;

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授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你认识和接触过哪些金属制品?

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五千年前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三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200年前才开始应用铝制品,为什么?

2.至今为止,人类发现的金属元素有70多种,为什么绝大多数是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二”、“问题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巡视指导

【板书】: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其他非金属的反应

3.交流展示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对“问题二”的交流结果讲出来。

推测金属的性质:

失电子,还原性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问题三”的讨论结果展示,并分析原因。

其他组可以补充、拓展

师生共同总结

4.整理归纳

金属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电子,作还原剂

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

金属+氧气

金属+酸

金属+盐溶液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说明有些金属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

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探究,才能得出结论

5.实验探究----探究金属与氧的反应

(1)小组合作交流完成“问题四”中的“实验准备”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交流结果讲出来。

分析学生的回答,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完成“问题四”中的“实验探究”

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注意实验安全

巡视指导

(3)探究成果你我分享

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实验探究结果讲出来,

帮助学生完善

如何才能看到铝与氧气反应时,发光发热的剧烈现象

补充实验:

用棉花包住铝粉在酒精灯上加热

现象:

火星四射

(4)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实验现象原并完成“问题五”。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巡视指导

师生共同总结

6.整理归纳

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

钠常温4na+o2=2na2o(白色)

加热2na+o2=na2o2(淡黄色)

镁常温加热2mg+o2=2mgo(白色)

铝常温加热4al+3o2=2al2o3(白色)

铁常温fe+o2+h2o→fe2o3(红色)

加热3fe+2o2=fe3o4(黑色)

铜加热2cu+o2=2cuo(黑色)

强调:

①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反应

②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同

③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如镁、铝等金属表面的氧化层。

7.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问题六”

8.展示交流

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把本组的“问题六”讨论结果展示出来,并向其他同学讲解。

鼓励其他组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根据学生实际)

回答补充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组内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

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本组或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分析归纳,小组内讨论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六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完成学案;

学生观察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分析归纳,小组内讨论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自我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使学生学会组内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语言智力和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及基本过程。

引导学生开展生生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发散能力;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的性质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9.达标检测

学生做题。

小组内讨论

抓住时机开展评价,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力。

归纳总结

10.引导学生总结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那些收获?

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