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457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docx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黑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科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体现小学科学的育人价值。

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突出科学学科特色,倡导探究式教学。

指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尊重证据、敢于质疑、乐于合作、追求创新的品质。

3.激发科学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通过科学课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初步学习科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好奇心、创新意识等。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交流、交往与合作。

3.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各领域知识与方法交叉并联系;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

(二)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突出创设学习环境,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三、课程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如下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了解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2.科学探究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是寻找证据、运用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

3.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科学活动。

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和理解不同的意见,实事求是。

大胆质疑,运用批判性思维,追求创新。

与他人合作,积极交流讨论,尊重他人情感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合理规划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不同学段的发展梯度。

小学科学学科结构用大概念构建课程框架。

大概念构成了学科的支架,抓住了大概念构建的体系,也就抓住了学科的本质。

帮助学生围绕学科大概念来建构和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内容融入其中。

物质科学领域选择六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六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三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三个主要概念。

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

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合理的教学进程,帮助学生建立和运用学科大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活动绝不应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事实,而是要关注通过事实抽取出的学科大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概念框架,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

(二)课程安排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我省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全省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与原来比保持不变。

以学生能够感知的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的学习内容为载体,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制作、实验、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五、教学原则

小学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遵循小学科学教育规律而确立的基本要求。

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教学原则包括:

1.主体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对低年级的指导要到位,如何操作、如何记录;对中年级的学习要引导,半扶半放;高年级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思考。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

2.探究性原则。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手段和途径,还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科学教学要实施基于思维的科学探究,探究中突出思维和交流,重视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动手动脑相结合,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八个要素,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

3.创新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多种方式地认识事物。

创设真实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实践探究活动或者设计和制作活动。

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

4.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学习背景,不同的认知能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特点等,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家庭情况、学习特点等,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和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5.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利用有效的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直观感知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6.趣味性原则。

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课堂要尽量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从学生感兴趣或者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开始,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发现、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并能把探索的热情延伸到课外。

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探究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7.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学科的学习,要关注进阶的思想。

学生认知发展是有方向的,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技能的培养重点是有梯度、有层次的,认知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体现学习进阶的理念。

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把握学习进阶,明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支撑。

8.开放性原则。

科学课的学习要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如利用家庭、博物馆、科技馆、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丰富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六、教学要求

(一)教学准备要求

1.研读课标

科学教师应该整体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思路。

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在科学素养培养上的纵向、横向脉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知道教学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正确定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研读课标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理解18个主要概念对于学习进阶的划分,也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研读课标中,教师应该清楚各学段的科学素养目标,避免把不同年段的科学素养目标集中在某一个年级甚至某一个单元里,要有积累的意识,做好不同学段的科学素养目标衔接。

2.教材分析

这里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教具学具和教师教学用书。

他们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为科学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科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和解读,审视教材中的单元教学活动是否包含重要的科学概念及过程技能;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是否呈现出好的探究问题与探究活动;是否真实且客观的呈现各种问题及情况;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批判性思考的机会;是否将知识与能力真实地应用在生活中。

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是发挥创造性的前提,科学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3.学情分析

教材的编写者是以假定的具有某些共性的学生为对象,舍弃了一些基本上的差异,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达标要求。

而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学情分析。

让教师和学生本人了解学习的出发点在哪里,这是学好科学的前提。

经过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手段得到的学情信息,可以具体地描绘学习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

学生可以在了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将学习目标与出发点进行对比,明确学习方向。

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分析对教材做处理加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做适切性修改,使之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4.教法选择

倡导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选择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的学习活动。

同时,探究法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还应注意针对不同领域教学内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等),在小组或班级展示、表述自己研究的探究过程和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灵活地采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5.资源准备

教学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

实验室是学生科学学习重要的资源也是主要的学习场所。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积极开展实验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精心地策划。

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也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

气象站、种植园、养殖场、科普宣传区、科学探索实验区等资源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服务。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微课、资料查找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让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服务。

教师要精心准备观察实验的教学具,教学具必须充足和典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制教具,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具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

6.预学指导

教材上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查阅资料、提前观察记录等。

(二)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

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熟悉教材的整体架构。

弄清所教单元在整体架构中的位置,对教学内容有准确定位。

其次,做好学情诊断。

根据学生设定符合他们的教学目标。

尽量使用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描述教学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处在目标系统的最低层级,教学目标最好是可测量的。

如:

“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能通过绘制草图解释”、“能借助模型说明”……可以清楚的知道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

对于需要长周期才能达成的目标,也可以采用表现性目标的撰写方式。

如分析、评价、创造等属于认知领域的高级思维。

科学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将高级思维的目标融入其中。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本节课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概念,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在亲历的学习活动中启发他们的思维,尽量让学生经历独立和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表现会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准确地分析出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3.课堂导入

导入环节要根据学情精心设计情境,尽量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

探究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探究能力水平相符。

导入中涉及的问题应该结构良好、容量合适。

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

4.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重在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的素养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

尽量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措施。

如探究式学习、现场考察、模型制作、科学游戏、成果发布会、科学辩论会等等都是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留有充足和必要的时间,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5.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的检测,还要指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习惯的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练习及评价。

6.作业设计

科学课堂的作业不宜过多。

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中完成。

一些观察、实验记录单均可作为科学课课堂作业。

种植、饲养、制作等活动均可视为课外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后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每一道作业题目都要亲自批改。

除约定俗成的符号批改之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评语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的目的。

根据本单元或者本节课的重点及学生实际,可适当延伸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发现更多科学奧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板书设计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板书是教学过程中用凝练、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的教学信息;从动态角度看,板书则很好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尤其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得以保留和呈现。

精心设计板书的样式,用多种手段帮助学习者梳理思维过程。

还可以通过猜测—实验—发现—结论的学习过程整理,在板书上展现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方式

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学具。

重视探究的科学性,精心设计记录单,合理使用学生活动手册。

组织教学时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提出自己见解,求同存异,在尊重证据的基础上展开辩论。

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学策略

合理安排师生课堂占比时间,教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和探究活动要做出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同时科学课堂中师生需要共同制定有序的课堂常规。

教师及时掌控学习进程,维持课堂纪律,保证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开展有序学习。

3.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学生学习进展,诊断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概念,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否感兴趣;是否有足够的投入;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合理;学生当前的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现存的学习困难以及导致困难的原因。

应将教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习和教学进行必要的调节。

4.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要做到严谨准确与充满乐趣。

科学教师需要演练自己要说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如:

能够把要表达的长句子流畅、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学生回答问题速度较慢时,不要仓促的把他们从沉默的场面中解救出来,适当的语速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语言引导,使学生在思维上有所突破。

5.教学行为

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少讲精讲、有效指导,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指导,使学生的活动成为在教师指令下的活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不清楚,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探究提高,切忌信口开河。

教师要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教师的评价语言以激励为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的言行是否到位,并做出及时的调整。

6.教学反思

科学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教学反思不仅要有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要善于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容易出现误解的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研究。

可以通过同伴互助或向专家请教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预设跟进教学后的效果,这样的反思才更有价值。

(四)教学评价要求

1.命题考试

命题考试是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评测的手段。

命题要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基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力求全面考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状况。

命题考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增加开放的、联系社会、接触生活的试题,体现人文关怀。

命题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式的了解和探究能力、科学学习具备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了解等。

考试题型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连线、画图、实验探究、问答等题型。

2.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以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为基础,全面地评定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

过程性评价应坚持评价内容要清晰、评价方法要多样、评价形式要多元、评价时机要全程的原则。

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

课内活动评价包括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举手发言和交流、倾听发言、组内合作活动、科学学习手册填写五个方面。

课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课外观察、实验、制作、种植、饲养、收集资料、阅读科普类书籍和自主研究活动等。

评价方法课内可采用自评法、互评法、小组评议法,课外采用教师评议法。

科技小制作、科学小报等可采用“等级+评语”方法评议。

评价形式可采用个人评、小组评、教师评。

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因而学习态度评价不能仅在期末结束时进行,而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采用“争星制”和“积分制”评价。

(五)资源开发要求

学校应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资源的开发要尊重有效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简易性原则。

立足教材,深挖教材;贴近生活,创建资源;加强渗透,整合资源;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场馆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教育。

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运用专题研讨、微课学习、资料查询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科学学习资源库。

要有效监控网络资源的不良信息的过滤,确保学生学习的用网安全。

七、教学保障

(一)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积极推动探究式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充分发挥教师脚手架作用,在做中学。

鼓励开展跨学科整合的项目化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开齐开满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

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确保课时计划有效落实。

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监督实验室装备的使用率,落实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保障实验教学有效开展。

(三)完善教研网络

建立省、市、县(区)、校四级联动的教研机制。

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制度。

探索和丰富学科教研的内容与形式,打造学科品牌教研活动。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科教研模式改革,利用线上教研优势,有效提高教研时效性。

着力学科教研组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突出团队教研优势。

鼓励学校提供科学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机会,拓宽跨区域教研渠道。

(四)提高教学技能

重视科学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科学教师教学技能。

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态、板书、情境创设、课堂提问、课堂调控、多媒体教学、教具制作等技能。

着重加大科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指导能力。

(五)强化质量监测

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制定教学规章制度。

严格定期、不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制度,严把科学学科授课质量关。

建立学业水平监测机制,倡导单元小测与学期末检测相结合,积极发挥阶段监测即时、动态的反馈作用。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六)重视信息技术

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素养,认识到使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和技术装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

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掌握基于网络的线上教学软件的应用技术,具备线上教学能力。

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鼓励教师自行设计、开发和制作微课、短视频等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学科资源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