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706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docx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感受祖国的心跳第四课城乡直通车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教案人民版

第四课城乡真通车

第一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差距及其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印象与现实中去认识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讨论与评价的方法更进一步认识到内在差异与各自的特点;利用数据和图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为下一步理解国家的政策做好准备;走出课堂,带领学生深入观察周边地区的实际和发生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变化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并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难点:

1、城乡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2、正确认识城乡的差异。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36—页并熟记下列知识要点。

1、城里人与农村人在观念、__________、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2、城里人和农村人,说到底,在这个社会上都是_______的。

如果大家彼此尊重,______对方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我们的国家就会更_______,我们的社会也会更__________。

3、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差别,对这些差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城里人居住的密度要远远大于农村B、农村人和城里人在生活方式上存在差异C、城里人和农村人在观念上存在差异D、农村人和城里人在社会上是不平等的

二、探究与感悟

1、城乡印象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各有所长和不足。

城市和乡村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1)你到过农村吗?

(2)你印象中的农村是什么样子?

(3)你天天住在城市,你能描绘一下城市是什么样子吗?

(4)大家说:

同学们说说对城市和乡村的印象。

农村:

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农田、红砖灰瓦的房子、幽静的乡间小道、缕缕炊烟

城市:

高耸的居民楼、商业大厦、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拥挤的人群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各有所长和不足。

城市和乡村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2、城乡差异。

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里人与农村人在观念、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3、感悟角:

美文欣赏《对门有多远》思考:

(1)如果你生活在农村,你觉得城里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怪吗?

(2)如果你生活在城里,你能向农村的朋友们说说城里人这样生活的苦衷。

(3)你觉得农村生活有哪些你无法理解或需要解释的地方?

(4)这反映出城乡之间哪方面的差异?

城乡人际交往上的差异----在我的故乡,家家户户几乎天天开着门,端起饭碗可以到邻居家串门子,吃别人家的菜,喝他人家的茶。

有时候锅里的菜都快烧熟了,才发现缺盐少醋,不慌不忙地到隔壁人家去取,那从容如同拿自家的一样。

谁家有个事情,无须主人说,乡亲们都会自发地来帮忙。

即使张家有长,李家护短,一时口舌,却总能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5)课本78页的表格反映城乡之间还有哪些差异?

城乡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6)请你谈谈城乡观念的差异

农村人:

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公民意识、权利意识。

观念上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害怕冒险,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

消费上较朴素,多选择经久耐用的商品。

城里人:

法制观念稍强,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较强。

观念上稍进步一些,喜欢创新、时尚。

生育观念上基本上是男女平等,多独生子女,甚至出现了丁克家庭。

消费上更时尚,重品牌。

4、友情提醒:

给城里人的建议:

城里人不要瞧不起农村人,大家要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

给农村人的建议:

改掉陋习,注意仪表,语言文明,讲究卫生,守时诚信…

城里人和农村人,说道底,在这个社会上都是平等的。

如果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文明。

三、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79页:

小讨论----目前,农村到城市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有的随父母来到城市读书,有的则留在农村。

城市有城市的生活规则。

(1)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认为随父母来城市就读的学生应该注意些什么?

应该改掉陋习;注意仪表;语言文明;讲究卫生;守时诚信;

(2)如果你是随父母一起到城市的学生,你觉得自己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觉得城里人的哪些偏见应该克服?

主动向城里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积极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

城里人应该克服认为自己比乡里人优越、乡里人脏、乱差的偏见。

要相互学习,彼此尊重。

(3)如果你父母外出打工,你在家中与别的亲人一起生活,你认为自己应该注意些什么?

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努力学习,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既要听从爷爷奶奶的教育,也要照顾好爷爷奶奶,多与父母通电话回报自己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一、城乡印象(外观上的特点)1、农村印象2、城市印象

二、城乡差异(内在差异和特点)1、观念、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上的差异2、城里人、农村人各有所长,各有不足3、城乡平等,大家应相互学习,彼此尊重,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五、课堂检测

1、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差异具体表现在(A)①观念上,农村人可能比城里人保守②生活习惯上可能会有不同③人际关系上,农村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④农村人一定比城里人穷⑤做城里人比作农村人更有尊严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⑤

2、一位作家说过:

童年的乡村生活,使人一直向往着热闹的城市,但当我身处热闹喧哗的城市时,童年的时光又总让我留恋和怀想。

这说明(D)①城市和农村各有所长各有所短②城市和农村都不是人们所向往的好地方③城市和农村都各有其独特的魅力④城市比农村要好得多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3、田野里,收割机在忙碌着;农家院子里,拆了旧瓦房,盖起了新楼房,用上了自来水;校园里,新建的教室,宽敞的又明亮,还有那琅琅的读书声在飞扬。

这是当今能和城市比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以下特点(D)①生产发展②生活富裕③乡风文明④村容整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城市和乡村存在着差别,下列关于这些差别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城里人居住的密度要远远大于农村B、农村人的人际往来比城里人要频繁

C、城里人和农村人在观念上存在差异D、农村人和城里人在社会上是不平等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城乡差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乡之间差距及其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数据和图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为下一步理解国家的政策做好准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自己的家乡变化,热爱家乡,增强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难点:

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正确认识城乡的差距。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本P80—84页并熟记下列知识要点。

1、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城乡消费差距的决定因素是(A)

A、收入水平B、教育水平C、学历高低D、智力高低

2、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ABD)A.政策倾斜B.农民负担过重C.农民好逸恶劳D.城市的发展

3、这种差距造成的后果有(ABC)A.导致了农民丧失了不少的发展机会和能力B.农民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C.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D.农村再也没有发展的潜力

4、建国以来,偏重城市的发展战略,造成了我国的_______和_______分割、城乡________、农民和市民分离的尴尬局面。

二、探究与感悟

1、差距比较:

(1)仔细阅读课本80-81页的两个统计表,统计表中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在扩大。

(2)思考城乡之间具体存在哪些差距?

城乡差距表现:

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社会福利差距、医疗差距、财产差距、政府投入差距、生活质量差距等。

2、阅读82页图文资料分析:

你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政策倾斜;农民负担过重;实行将城乡区分开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城乡隔离;城市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工业规模档次迅速上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3、阅读82-83页图文,分析这些差距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①导致农民丧失了不少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农民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受到严重压抑,影响了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②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差距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农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在很多方面起着城市劳动力难以替带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说说农民工来或出去打工的动机和想法。

(挣钱养家)

2、你知道他们出门在外他们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吗?

最怕的是什么?

有安全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讨不到工资。

3、为了他们的利益,你认为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和提高他们的利益和生活质量?

制定法律法规要求用工单位提供便利的居住和工作条件,按时足额发放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力度。

四、课堂小结

差距比较〈收入差距,消费水平,耐用消费品,受教育程度等〉

差距产生的原因:

政策倾斜;农民负担过重;产业特征;城乡隔离

差距的影响:

丧失了许多发展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严重压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农民工利益〈做好职业培训,进行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劳动法〉

五、课堂检测

1、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必然会在消费水平上表现出来。

这说明(A)

A.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关系密切B.收入水平不决定消费水平

C.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成反比D.一个收入高的家庭一定会高消费

2、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提高,但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A)

①政策倾斜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②农民负担长期过重③农民科技素质比城市居民的科技素质低④我国至始至终都存在歧视农村的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奉献。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城市居民脚下的大道,身旁的高楼,街上浓郁的大树,无处不蕴含着农民工辛勤的劳动。

因此(C)①我们要尊重农民工②我们要热爱农民工③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④农民工完全可以代替城市劳动力

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城乡统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城乡统筹的有关政策与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收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处理好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自觉地为关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

教学重难点:

国家加快城乡统筹的政策和措施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本P84——88页并熟记下列知识要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偏重_______的发展战略,造成了工业和农业分割、城乡分治、农民和市民分离的局面。

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增强,人们的观念在变革,__________战略已经出台并正在付诸实施。

2、自2003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并实施了一些列有利于_________发展的新政策,促进了城乡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城乡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

在一些地方,城乡——已经消失。

城乡_________________已经开起来了。

二、探究与感悟

1、想一想:

你家现在的住房和收入,所在村交通等方面有什么改变?

你知道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吗?

2、阅读知识卡,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城乡统筹?

主要要求是什么?

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分配收入等方面,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思路,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总体思想,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双赢共荣。

(2)为什么我国现在能实行这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3、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国家提供了政策保障,你知道哪些国家政策与方针?

(1)2003年1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2)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通知》;

(3)2003年6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意见》;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国家政策给农村带来实惠,缩小城乡差距。

(1)现在你知道在农村,哪一年免除了农业税?

国家给予农民的补贴有那哪些?

2005年;农药、化肥、种子等补贴。

(2)你知道什么时候实行:

义务教育一费制和免收学杂费?

2005年实行一费制;2007年免收农村学杂费;2008年免收城市学杂费。

5、为了解决农村的交通问题和提高农民的生活,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城乡直通车措施:

实行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实施科技兴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城乡互换畅游等。

6、你知道我国的改革经验中的加减乘除是什么意思吗?

“加法”是指:

增加农民收入

“减法”是指:

减轻农民负担

“乘法”是指:

科技武装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除法”是指:

改革解放农民,让农民有更多选择发展的机会

7、城乡大换位

(1)你到过城市或农村吗?

去做什么?

(2)你到超市购物,你最喜欢什么样标志的食物?

这些食物从那里来的?

在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下,我国出现了城乡大换位如:

科技大棚里有城市人的,农家乐,爆满,城市下岗职工承包土地,而城市里多了许多农民的,有大学生,农民企业家、城市工厂里的农民工等

三、合作探究

2013年元月一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

这是新世纪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

根据相关材料,我们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并完成下列任务:

1、我来点评:

请你评说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农”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出谋划策:

为了消除目前这种城乡贫富差距,请你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与力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扶贫与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与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等。

3、展望未来:

新时期我国在加强“三农”工作中有哪些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

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统筹城乡发展;免除农业税;免交学杂费;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开通城乡直通车。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课堂小结

统筹城乡发展:

政策保障;城乡直通车;城乡换位〈编外农民,城乡互换畅游〉

五、课堂检测

1、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在城乡一体化思路下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在此基础再次突出解决“三农”问题。

下列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说法正确的有()①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②有利于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思路③有利于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双赢共荣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突出解决“三农”问题是()①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②加快农村发展的需要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向一体化目标迈进: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些举措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B、这些政策和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

C、这些举措可以增加农民的发展机会和能力,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D、这些举措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教学反思:

 

第五课小康家园

第一课时触摸小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比较总体小

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

分析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及表现;逐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及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树立责任意识,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教学难点: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关具体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等。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现在的小康水平

教学重点:

恩格尔系数

教学难点:

恩格尔系数

教学方法:

举例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王枚搬家了。

看着宽敞明亮的新居,望着屋内漂亮的装饰,王梅兴奋地问问爸爸:

“我们现在过的是不是就是电视里常常提到的小康生活?

爸爸说:

是啊!

小康生活不光是指导谂条件的改善,……还包括很多内容!

以后,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在未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人们的居住状况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

有人预测,在本世纪的前十年里,我国城市居民奔小康体现在住房上主要是居住面积的增加,而在后十年中则体现在居住品质的提高。

在刚刚结束的“十六大”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那么,进入小康社会后,我国城镇居民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曾任建设部副部长)谈了他的看法,他将未来的城市居民住房状态称为后小康居住模式。

这一居住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前10年是居住面积的增长,后10年是居住品质的提高。

其大致进程是这样:

到2005年,我国城市核心家庭如以平均3.16人计算,人均拥有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每户建筑面积大约为70平方米(69.5平方米)。

到2010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25平方米,户均面积大致是80平方米。

在达到这一住房指标后,新建住房增幅有可能放缓,住宅产业将由增量型的发展转向存量型的发展。

均住房建筑面积,大致为20平方米,折合使用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

因此,到2020年的小康显然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

你家的住房是什么样子?

面积大概有多少?

你家现在的住房情况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二、吃了吗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

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算一算

向父母了解自己家庭的收支情况,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一下,看看,你家的生活水平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三、休闲新时尚

1、到饭店吃饭

2、结伴旅游、

3、网上守岁

 

第二课时数字小康

教学目标:

掌握小康的标准

教学重难点:

小康的含义

教学方法:

以身说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渴望稍微得到安康,这里的小康指的是一种“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

讲授新课

一、小康的来历

从先秦至近代,尽管小康社会在思想家的笔下被描绘得极为诱人,但这种理想的社会从末有过,然而,小康思想在人民中间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它作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盛行千年而不衰。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实在的生活状态,从此,小康社会在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具体奋斗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神州大地已经崭露头角。

二、小康标准

A、小康社会就是人人有钱的社会

B、小康社会就是吃得讲究、穿得高档、住得好社会。

C、小康社会就是人民受到充分教育,国民素质,道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人人都讲文明礼貌、讲道德的社会

D、小康社会应该没有沙尘暴,应该是碧水蓝天

问:

你赞成他们的说法吗?

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

三、数字小康

中国小康基本标准及1980年和2000年的达标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小康标准

1980年

2000年

1、人均GDP

2500

778

3850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

974

2924

3、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0

315

1068

……

……

……

……

问:

对照小康标准,1980年有哪些项目没有达标?

2000年有哪些项目没有达标?

与1980年相比,2000年哪些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将总体进入小康社会。

小结:

学生小结

作业:

见练习册

第三课时还是很多人的梦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比较总体小

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分;

过程与方法:

能够

分析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及表现;逐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及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树立责任意识,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意义

教学难点: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关具体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等。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小康阶段。

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面不高,农村与城市差距相当大,并不是所有人达到了小康水平

讲授新课

一、含义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它的含义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

这一时期人均收入不高,农村与城市差距相当大,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

二、低水平的小康

截至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升至世界第六位,经济问总量和经济增长率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912元,人民的生活水平位于世界中行列。

想一想:

我国的经济问题已达到一定规模,为什么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小结: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指我国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主要是指人均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