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899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docx

小学科学第11册教案人教版

3.凝结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

相同玻璃杯2个、玻璃片2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或涂黑铁罐头筒)、冰块若干。

2.演示材料:

带盖杯子3个,冷水,热水。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

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

学生:

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

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

教师:

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

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教师:

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

与热水有关系。

教师:

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推想:

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教师小结: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教师:

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

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

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

有一个条件不相同:

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教师:

列表比较:

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

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课题:

3.凝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指导学生在课文填空处填写上述变化。

水蒸气水(板书)

教师:

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学生举例:

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3.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

教师:

(出示挂图)庄稼和草叶上的水珠叫做露,它常发生在夏秋晴朗的早晨。

那么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

进行预想,发表意见。

(这些露珠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从物体中渗出来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教师:

那么露是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

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

为什么搪瓷杯外有小水珠出现?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学生:

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受冷变的。

教师:

为什么有露的时候一般风很小?

(风大了水蒸气要吹散)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可以知道: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指导学生填空(课本第10、12页的空白处)。

(三)总结、巩固

教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并且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

什么叫凝结?

露是怎样形成的?

质疑:

关于露的形成,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若学生提出为什么露多在夏、秋季晴天早晨、无风的条件下出现,教师可讲解:

夏、秋季日照强,水蒸气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有结;无风或者小风时,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

(四)布置作业

思考:

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

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

板书设计:

3.凝结

凝结:

水蒸气水

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露 

无风、晴朗的天气

4.水的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能有条理地复述,会画图说明。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霜的模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2、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

什么叫凝结?

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

什么叫蒸发?

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

板书:

水水蒸气

教师:

水的气体形态是水蒸气,水的液体形态是水。

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固体形态的水?

学生回答。

教师: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水和水蒸气的变化,包括蒸发、沸腾、凝结。

这节课我们将认识水的其他变化。

(板书课题:

4.水的三态变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冰与水之间的变化

教师:

在寒冷的冬季.气温降到0℃以下,河水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

到0℃以下时,河水会结冰。

教师:

到了温暖的春天,河里的冰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

天气温暖时,河里的冰会融化。

教师:

把水结成冰和冰化成水的变化及其条件,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来,填在书上的方框中。

板书:

水冰

2.指导学生认识冰可以变成水蒸气

教师:

在寒冷的冬天,晾在院子里的湿衣服会怎样?

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

学生:

湿衣服会结冰。

教师:

过了一段时间,冰并没有化成水,衣服却也干了。

这说明什么?

学生:

这说明了冰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使衣服干了。

教师:

这种变化是在冰吸收周围热的条件下(晒太阳)发生的。

请同学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把这种变化填写在书上的方框里。

板书:

冰水蒸气

3.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冰(出示霜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

冬天,有时在门窗的玻璃上会看到冰花,在草木、砖瓦上会看到一层白色的冰晶,人们把它叫做霜。

你已经知道门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这些知识,你能推想出门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先不做评论。

教师:

以上推想是否正确呢?

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

谁能设计一个霜的模拟实验?

想一想,露的模拟实验是怎样做的?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

霜和露的模拟实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温度需要更低。

为此,在杯中的冰内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盐.当加入30%的食盐时,温度可降到-20C左右。

选用深色杯做实验,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

让学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变的?

与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露是0C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师:

现在,我们用箭头和简单文字表示出这种变化,填写在课文的方框中。

板书:

水蒸气冰晶

4.综合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

水有几种形态?

它们是怎样互相变化的?

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

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一个完整的图把水的三种形态的变化关系表示出来吗?

学生提出各种图示在黑板上画出来,大家评论,肯定各种画法的优点。

让学生选出一种最简便、最全面的图示来。

学生通过作图与讨论,加深对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及其条件的理解,懂得作图法也是描述和概括自然现象的一种方法。

板书:

水的三态变化图(略)

练习:

找2—3名学生指图说一说水的三态变化。

 

(三)巩固总结

1.霜是怎样形成的?

2.演示实验:

(从盐水中制取蒸馏水。

实验前,先让一位学生尝一下;制出蒸馏水后再请学生尝尝,以解决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海水淡化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电冰箱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

要使电冰箱少结霜,在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满水,记下小瓶横截面的周长;将小瓶放进冰箱冷冻室,结冰后,再量量它的横截面的周长,看看有什么变化?

(周长增加)。

这说明什么?

板书设计:

4.水的三态变化

水水蒸气水冰

冰水蒸气水蒸气冰晶

水蒸气

(气体状态)

水冰、冰晶

(液体状态)(固体状态)

5.热空气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与同体积的冷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向上升。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做热空气变轻上升的实验)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向上升的科学原理)。

3.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观察、实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一)演示材料

1.投影片

(1)孔明灯(最好是夜晚,孔明灯徐徐上升的抽拉片)。

(2)热气球。

2.走马灯(点燃下面的蜡烛,上面的叶轮及连在叶轮上的纸马就会转动)。

3.小碟(内有酒精)、大塑料袋。

(二)分组实验材料:

挂好线的纸蛇、蜡烛、火柴。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

(1)在火炉上方的铁丝上挂着一块手帕,当炉火烧得很旺时,常有什么现象?

(2)为什么火炉上方的手帕会摆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l。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

老师在小凳子上放了一个小碟子,在碟子里倒入一些酒精,如果把酒精点燃再把这个大塑料袋套上,这个塑料袋里面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推测空气的体积会膨胀)

问:

如果像你们推测的那样,套上凳子上的塑料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实验:

点燃酒精,塑料袋被热空气胀得鼓了起来。

小结:

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2.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会变轻,上升

师:

胀大的热空气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们继续观察。

实验:

松开手后,塑料袋徐徐上升。

师:

为什么塑料袋会升起来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做个实验。

(教师拿起悬挂好的“纸蛇”。

)这是剪成弯弯曲曲的纸蛇,我们就用它做实验。

用线把纸蛇悬挂起来,观察一下纸蛇是什么样子;把纸蛇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纸蛇有什么变化,再把纸蛇离开火焰,观察它会怎样。

学生分组实验;

①悬挂纸蛇,观察纸蛇的样子。

②做纸蛇在蜡烛上方转动的实验。

②做离开火焰,观察纸蛇变化的实验。

④反复几次,对比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问:

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纸蛇就转了起来;离开火焰,纸蛇就不转了。

这说明纸蛇的转动与什么有关?

刚才我们看到的大塑料袋升起来又是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问:

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胀大,与同体积的冷空气比,密度小,重量轻。

就像比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会上升一样,比周围冷空气轻的热空气也会上升。

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使纸蛇转动,推动塑料袋上升。

3.热空气的应用

问:

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情?

听取学生的发言。

师:

热空气是位“无名英雄”,它能悄悄地帮助人们做好多的事情。

(投影:

孔明灯)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古代军事家孔明(也就是诸葛亮)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制成一种能上天的灯(复合投影:

将孔明灯升上去)。

有了它,部队在夜间行进时,就能传递信号,取得联系。

由于这种灯是孔明发明的,人们就把这种灯取名为孔明灯。

(投影:

热气球)

问:

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师:

这是二百多年前法国人制作的热气球。

点火后可以带着人升上天空,是最早的飞行器。

现在,还有人喜欢乘热气球遨游天空呢?

(三)巩固

(出示走马灯玩具。

师:

这是一个走马灯,点燃灯下的蜡烛,上面的纸马会转动起来。

演示实验。

问:

走马灯就应用了什么科学原理?

(四)布置作业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自制小玩具。

6.风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实验中空气流动的原因,推想自然界中空气流动成风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

(1)关于刮风时的情景的录像或投影片。

(2)海滨白天、黑夜的景色画或投影片。

2.分组实验材料:

空气对流实验盒、蜡烛、火柴、香。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挂图或放录像:

风中的景色。

问:

图上(或录像中)是什么样的天气?

学生:

刮风的天气。

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刮风的天气?

学生:

谈刮风时的情景。

师:

关于风,你有什么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

风。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风是流动的空气

师:

你们能看到旗子在风中飘动、烟柱被风吹得斜斜的、树叶在风中奔起来,自己也能感到微风的吹拂和狂风的力量。

可是,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

学生思考,回答。

师:

你有办法制造一些风吗?

学生利用书本扇、用口吹等办法制造风。

问:

你们制造出风了吗?

(学生回答)你根据什么知识制造出了风?

学生回答。

师:

根据脸上有凉气、头发摆动、红领巾扬起等现象可以判断有风。

为什么有风头发会摆动,红领巾会扬起?

是什么推动了它们?

这说明风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

风是空气的流动。

2.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了风

师:

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吧。

做风的模拟实验:

①在空气流动箱内,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箱的侧口外放一支点燃的香。

观察香冒出的烟飘向哪个方向?

这说明箱附近有风吗?

②点燃箱内的蜡烛,观察香冒出的烟飘向哪个方向?

这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

①在这个实验中,怎样能形成风?

⑧为什么点燃蜡烛后会形成风呢?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没点燃蜡烛时,箱里箱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

点燃蜡烛后箱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

哪里热?

哪里比较冷?

②这说明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

实验说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

师:

那么,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

自然界里的空气有冷热差别吗?

哪里的空气冷?

哪里的空气热?

为什么?

这些空气怎样流动?

学生讨论,回答。

师:

风的形成一定是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吗?

如果把箱里的蜡烛熄灭,看看烟飘的方向是怎样的,还有没有风?

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

自然界中各地冷热不同。

温度高的地方空气压力小,温度低的地方压力大。

压力大的冷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三)巩固

①出示海滨白天、黑夜景色的投影片或图片。

师:

这是海滨的图画。

白天,陆地比海面的温度高。

这时,风向哪个方向吹?

为什么?

②学生讨论,然后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用彩笔把海滨白天的风向用箭头表示出来。

师:

夜晚,海面比陆地的气温高。

这时,风向哪个方向吹?

为什么?

(再请一名同学把海滨夜晚空气流动的方向表示出来。

(四)布置作业

①思考:

我国冬天经常刮什么方向的风?

夏天经常刮什么方向的风?

结合地理知识想想这是怎么回事?

②收听天气预报节目,注意对风怎样预报?

7.风的观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利用烟、旗等物体在风中飘扬的方向判断风向,利用风级歌给风定级,使学生初步掌握风向、风力的观测方法。

二、教学准备

1.风向标和风杯的模型。

2.电风扇。

3.表示烟飘、露展方向的活动投影片(两片胶片组成,下面一片为八个方位的图,

上面的胶片为活动66可任意变方向的小胶片,胶片上画有烟和旗)。

4.关于风级歌的投影片(图与文不在一张胶片上)。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你们知道风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听取学生发言)人们怎样预防风造成的灾害?

(学生回答)

对,要对风进行观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风的观测。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测定风向

问:

你们在收听天气预报时,注意过气象台是怎样预报风的吗?

学生回答。

师:

对,主要是对风向和风力进行预报。

那么,什么是风向呢?

学生回答。

师: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

风从南边吹来,就是南风,风向是南;要测风向就要认识方向,你们认识方向吗?

现在,请你们对照这个方位图,认一认方向。

投影:

方位图。

问:

谁来指一指我们教室四面、四角的方向?

学生上讲台前来指,教师指导、纠正。

师:

人们怎样观测风向呢?

在气象站,有专门用来测风向的仪器,叫风向标。

(出示风向标)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当风从不同方向吹来的时候,风向标的箭头是怎样指示风向的。

演示:

教师打开电风扇,让风扇从不同方向吹向风向标,让学生观察:

随着风向的改变,风向标怎样变化。

提问:

①现在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是什么风?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哪个方向?

(多次改变风向,让学生反复观察、反复回答。

②谁来总结一下,风向标的箭头指向与风向有什么关系?

小结:

风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师:

没有风向标时,能不能观测风向呢?

(教师把刮风时情景的投影片叠在方位图上一起投到银幕上。

)这是我们校园刮风时的情景,从图中的景色,你能知道当时风往哪个方向刮吗?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提问:

①烟向东飘、旗子向东摆,这说明风是从哪个方向刮过来的?

这时候风向呢?

(不断改变图中烟、旗飘的方向,让学生反复判断。

②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在没有风向标的情况下怎样观测风向?

小结:

通过观察烟飘、旗展等物体在风中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风向。

烟、旗飘去的方向总是与风向相反,也就是说烟、旗飘向的反方向是当时的风向。

2.指导学生学会测定风力大小

(投影:

仍然是风中的烟和旗,改为大风时的情景)

提问:

图中的风向有变化吗?

风的其它方面有变化吗?

,你从哪里看来的?

师:

看来风有大小的区别,风大时,风的力量也大;风小时,风的力量也比较小。

因此,风的大小叫做风力。

在气象站,也有专门观测风力大小的仪器,叫做风速计(出示风速计)。

风速计上部有三个半圆形风杯.受到风吹时会转动;风速计下部有记录风速的仪表。

现在,我们来观察当不同大小的风吹来的时候,它有什么变化?

演示:

用电扇对着风速计吹,调整风扇的风速档,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风杯的变化。

提问:

风力大小不同时,风速计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师:

风力大,风杯转得快;风力小,风杯转得慢。

提问:

那么,当我们看到风杯转得快时,就知道风力怎样呢?

当我们看到风杯转得慢时,风力怎样呢?

学生回答。

师:

风力的大小用风级表示。

由0到12,分为13个级。

0级为无风,1—2级为微风,3—4级为小风,5—8级为大风,8级以上是特大的风,会造成风灾。

提问:

如果没有风速计,有办法观测风力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

师:

当风大小不同时,风中物体的动态(例如旗、烟、树枝的动态)是不同的。

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风中物体的动态和人的感觉判断风力大小。

投影:

0级和7级风的情景。

问:

在这两幅画中,哪幅画面表示的风大?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口答。

师:

没有风速计时,可以根据风中物体的动态和人的感觉估测风力的大小。

人们根据经验,把13个级的风的特点编成了风级歌。

有了风级歌.就可以比较方便地估测风力的大小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级歌。

投影:

风级歌图片。

学生读风级歌。

(教师投影风级歌中其中的一幅,投影片中只有图,没有风级歌内容。

) 

师:

谁能根据这幅图上的情景,判断当时的风力大小呢?

学生回答。

问: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回答。

(三)巩固

1.判断风向:

根据投影图中烟飘的方向判断风向。

2.背风级歌,根据风级图,判断风力。

3.练习

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风向和风力的观测方法。

要掌握这些方法,必须实际练习。

现在,我们一起到校园实地测一测好吗?

(到室外观测当时的风向和风力,测完后返回教室。

师:

这时的风向和风力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四)布置作业

观察记录一周风向、风力情况:

每天早晨上学时对冈的情况进行观测,将观测结果记录在课本25页表格里。

8.根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常见的自然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概括。

获取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说明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

1、投影片、挂图

2、“根吸收水分”实验装置

3、课前采集的有主根或须根的植物各1~2株

4、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若干套

5、学生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

我们日常所见的植物,大部分都有根。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

如果这些植物的根被破坏了,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学生设想、汇报。

3.讲述:

植物的根枝破坏了,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掉。

可见,植物的根,对大多数植物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究竟根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谬

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1)推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①提问:

高大的树木,依靠什么稳固地生长在地上?

为什么我们拔麦子时觉得很费力?

(出示拔麦子的投影片或挂图)同学们在野外拔野蒿时费不费力?

根据以上事实,推想一下,根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推想、再汇报。

③谈话:

同学们推想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授为什么能具有这种作用。

(2)研究“为什么根能固定植物”。

①谈话:

首先来观察根有哪些适宜固定植物的特点;

量一量野蒿的主根有多长?

数一数野蒿的例根有多少?

数一致狗尾草的须根有多少?

估算狗尾草的须根连起来有多长?

学生分组观察自己采集来的植物的根。

②汇报观察结果。

(可选择3—5个小组汇报)

③谈话:

这么多、这么长的根,是怎样分布在土壤中,使植物固定的呢?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主根和须根在土壤中分布剖面示意图)。

④师生共同归纳:

长有主根的植物,除主根外还有许多侧根。

主根向土壤深处伸长,侧根向四周伸展,就像把脚深深地插在土壤里,使植物“站得稳稳的”。

长有须根的植物,小根很多,它们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土壤里,就像有许多手紧紧抓住土壤,使植物固定住。

2.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1)推想“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①讨论:

种向日葵要浇水、施肥。

如果缺水,向日葵就会怎么样?

如果缺肥,向日葵又会怎么样?

种花、种树、种庄稼都要浇水、施肥。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和养分)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和养分,可是人们并不把水和肥料直接给植物,而是把水浇在地里,把肥料也撒在地里。

这是怎么回事?

(植物的根在土壤里,水和肥料也浇在土壤里,看来植物是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分的。

由此推想,根有什么作用?

②讲述:

同学们从事实出发,推想“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这个推想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实验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①设计实验方法:

谈话:

在容器中放一些水,找一株带根的植物,把根浸在水里,在容器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

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中的水是不是会减少。

你认为这个方法行不行?

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谈话:

同学们担心蒸发会使容器中的水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很有道理。

怎样控制容器中的水不因蒸发而减少?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法。

讲述:

有的同学想到“滴一层植物油在容器的水面上”,还有的同学想到“用切成两半的软木塞把植物固定,塞紧试管口”。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刚才设想的方法进行实验。

②学生组装实验。

③演示:

出示“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

讲述:

这个装置就是用上述方法组装的。

昨天老师把它放在向阳的窗台上了。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

容器内现在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