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084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1知识点整理.docx

必修1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自然地理

读图基础

1、地球知识——经纬网

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纬线  

经线  

定义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圆弧状况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圈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长度  

由赤道向两极变短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向东西各分作180°  

代号  

南纬(S)北纬(N)  

东经(E)西经(W)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20°W、160°E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同一经线上,纬度隔1度,实际距离为111千米;同一纬线上,经度隔1度,实际距离为111×cosα千米(α为当地纬度)。

2、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同样图幅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方向:

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

图例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地形部位

山顶:

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山脊(分水岭):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山谷(集水线,河流):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盆地:

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  

 鞍部:

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陡崖: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陡坡与缓坡:

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  

 阳坡与阴坡:

阳光照射较多的为阳坡,反之为阴坡。

北半球山南为阳坡,南半球相反。

(2)地形类型

平原:

海拔200米以内,地势平坦;丘陵:

海拔200-500米,地势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高原:

海拔500米以上,边缘陡峭,顶部平坦;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落差大;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方式。

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太空垃圾等

天体系统: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总星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近日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

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3、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

自身条件:

(1)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地势、天气、日照时数。

我国太阳辐射最高值:

青藏高原,地势高,晴天多,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

最低值: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热量难以扩散,阴雨天多,大气削弱作用强。

3、太阳活动包括黑子(光球层)和耀斑(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约11年),同步性和整体性。

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 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顺时针)

自转周期:

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真正周期)。

自转中心为地轴(顶端永远指向北极星)。

自转速度: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地表任何地点为每小时15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同纬度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

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要求:

纬度低,线速度大,向东发射,节省燃料;晴天多,风速小;地形开阔平坦,人口稀少;交通便利,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安全系数高,如山区、沙漠。

2、地球的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近日点:

1月初,此时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

7月初。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

(1)昼夜更替现象;

(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1)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点。

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为0时,与极夜圈的切点为12时。

将以上三图分别转换成极地图:

(2)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经度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即1度差4分钟。

时区:

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区时:

每一个时区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

如东八区是12点,东十区是14点,西二区是2点。

求时区序号:

某地经度÷15(商取整数,余数﹥7.5进一,﹤7.5舍去)

求中央经线:

时区序号×15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比北京(东经116°19′)的地方时早15分钟。

国际标准时:

世界时、格林尼治时间,即零度经线的地方时。

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即180度经线,即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

若东十二区为7日,西十二区为6日;

自然日界线即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4、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其大小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

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月21日(节气: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6月22日(节气: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位置:

地方时为正午12点。

日出日落方位:

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极昼圈内太阳正北升起。

太阳直射在南北球,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北落下;极昼圈内太阳正南升起。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且该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变长;向南移动,南半球白昼变长。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就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和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3)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想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角越大。

两地的纬度相差几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相差几度。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夏至最小,冬至最大;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内部圈层

 

2、外部圈层:

水圈:

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

氮和氧。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削弱作用:

·吸收:

二氧化碳和水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

云、烟雾

·散射:

尘埃和空气分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穿过大气进入太空,大气气温↑,地面气温↓

·大气逆辐射:

长波辐射,辐射到达地面,大气气温↓,地面气温↑(温室效应)

3.太阳辐射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4.地球大气圈的组成:

层次

气温的垂直变化的原因

其它特征

大气的垂直分层

C高层大气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B平流层

高度增加

气温增加

O3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平运动为主;水汽杂质少,云雨绝迹,利于高空飞行

A对流层

高度增加

气温降低

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

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与人类最密切

逆温现象:

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加剧大气污染。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冻雨)

5下沉逆温:

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二.热力环流产生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风向,影响风速,风产生的直接原因,方向由高压→低压,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2.地转偏向力:

影响风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3.摩擦力:

影响风速,始终与风向相反

§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重点把握课本图中三圈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形成的过程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移50左右)夏至日北移,冬至日南移

二.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中心

·7月份:

陆地→印度低压(亚洲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

·1月份:

陆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

⑴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东南风,湿热;冬季→西北风,干冷

⑵南亚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季风:

夏季→西南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湿热;冬季→东北风、受副热带高副气压带控制,干暖

三.风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植被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º之间

赤道低压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º-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º-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雨季旱季分明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30º内陆、西岸

副高、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热带荒漠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夏高温多雨冬低温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º-40º大陆西岸

副高、西风交替控制 

冬温和多雨夏炎热干燥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夏高温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影响

夏凉爽多雨冬温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º-60º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草原或荒漠

寒带

苔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寒带苔原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高山

高山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度变化

随高度变化

四、主要气候类型典型分布区成因分析

(1)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

赤道低气压带常年控制,北、西、南三面地势较高,东面地势较低,有利于信风把沿岸暖流上空的水汽吹向陆地,在平原西边受地形抬升,迎风坡降水较多。

(2)亚洲东部是最典型的季风区:

亚洲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3)地形对北美大陆性气候形成的影响

地形南北纵向排列,中部为平原,冬季北方寒潮可不受阻碍南下,夏季南方暖湿气流可以长驱北上,大面积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大陆性气候显著;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海拔较低,陆上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于沿海地带,并呈现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分布特征,其原因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4)撒哈拉沙漠形成世界最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

副热带控制面积大,海岸线平直,地形单一,西部加那利寒流流经,沙漠直逼沿海,东部靠近干燥的阿拉伯半岛。

(5)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大

常年受西风控制;西欧海岸线曲折,地势低平,山脉分列南北,并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把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水汽带人内陆,使之终年温和多雨。

五、气候类型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度之间的地区。

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值、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赤道附近东非高原上热带草原气候:

高原地形改变了水热条件。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西距海洋也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而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只要是温带地区,又常年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

冷气团/暖气团←气团的温度、湿度

2.锋(锋=冷、暖气团+锋面)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锋面图

符号

天气图

雨区位置

锋后及附近(冷气团一侧)

锋前(冷气团一侧)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

出现阴天、下雨、刮风、

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

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

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

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

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

降、天气转晴

实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沙尘暴,寒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

3.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降雨形式:

锋面附近·天气状况:

晴朗→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转晴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位置

北半球

南半球

名称

气旋

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示意图

中心气压分布

水平气流方向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中心气流方向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辐合上升

辐散下沉

过境天气

阴雨

(如台风)

晴朗干燥

(如伏旱)

阴雨

晴朗干燥

△锋面气旋

·锋面与气旋系统的结合,出现于低压槽处,我国很常见

·相关概念:

冷锋符号、暖锋符号、云系范围(雨带)

▲台风和寒潮

概念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达到12级一是那个的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级别最高的一种

结构

台风眼(下沉气流,无风)——旋窝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多发季节

7~11月最为频繁

源地

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海域。

北太平洋海域最频繁,称为台风,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称为飓风

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影响区域

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岸和美国东部,孟加拉湾沿海

预防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寒潮(冬半年):

由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和冻害等现象。

危害:

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雪会压断电线,造成通信中断,且交通运输也受阻,大风会吹翻船只,毁坏建筑物。

预防措施:

预报警报,船只返港、农作物和畜群提前防寒

3、降水的类型

 

§3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全球变暖问题

1.状况:

大气状态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大尺度→一定尺度的上下波动·小尺度→总趋势在变暖(近百年来)

2.原因:

·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生活、汽车尾气等

·人为的毁林,森林对CO2的吸收减少

二.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可能影响

·冰川融化、海水膨胀,致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全球气温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使原有正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温带地区会加大蒸发量,降水量减少,变得干旱;而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蒸发量的加大而变得湿润;热带地区的对流会更旺盛,降水会更多。

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中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物种多样性减少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进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汽车使用,控制CO2的排放;利用新技术,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按空间分布分类;

⑴地表水:

江河水(更新最快)、湖泊沼泽水、冰川(储量最大,占总量的2/3)

⑵地下水

2.按水体循环周期分类

⑴静态水资源:

一旦开发,很难恢复。

如: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⑵动态水资源:

更新快,周期短课短期恢复。

如:

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等(常用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塑造地表形态;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海陆间大循环示意图三.水资源的补给关系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时间集中,不连续

水量变化大

东部季风区

季节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有连续性,水量稳定

东北地区

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为主

水量较稳定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湖泊水水补给

全年

水量较稳定

对径流有互补调节作用

普遍(有湖泊地区)

地下水补给

全年

稳定

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调节)

普遍

地下径流

东北地区河流:

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夏汛(7、8月份雨季)

南部沿海河流:

春汛(4、5月份雨季)

夏汛(8、9月份台风雨)

§3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⑴性质分类:

暖流:

水温高的海域→水温低的海域,增温、增湿

寒流:

水温低的海域→水温高的海域,降温、减湿

⑵成因分类:

风海流:

盛行风的吹拂作用,如:

西风漂流,南、北赤道暖流

密度流:

多存在于内海与大洋的海峡处,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域流向密度大的海域

补偿流:

离岸风吹拂致岸边海水流走,下层海水上泛,如秘鲁寒流

3.洋流分布规律:

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圈为顺时针,副极地环流圈为逆时针;

南半球副热带环流圈为逆时针;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举例

气候

⑴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影响全球);

⑵洋流性质: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环境

海洋

生物

⑴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著名渔场

⑵上升流将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面→大渔场

⑴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⑵秘鲁渔场

海洋

污染

⑴加速净化⑵扩大污染范围

油船泄露、陆地近海污染等

航海

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寒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