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142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docx

第七单元历史教案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

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2、八股取士的影响

 [课堂练习]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①      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

 难点:

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法、讨论法、列表举例法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8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课标内容]

 了解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军失贩;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

 ①通过了解从到女真、建州女真、满洲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探寻历史线索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专制皇权的强化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与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介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有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②从清朝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方面,结合课中题和课后题,说明清朝进一步强化皇权,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达到了项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创业事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②通过讲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有关史实,痛斥奸邪,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化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清朝设立军机处以及文字狱的特点和影响。

难点:

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以启发分析、问题归纳为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历史上曾经有哪几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的中央政权?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外,还有满洲建立的清朝。

 导入新课

 一、清朝建立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二、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三、文字狱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    2、文字狱的危害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9课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课标内容]

 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6——17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我国哪些地区?

我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抗击”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及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对比观察《中国地图》,分析现在中俄东段边界与《尼布楚条约》签订时的边界有何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对外交往中各国既可以和平共处,也会兵戎相见,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台湾有关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现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16——17世纪中国遭到西方殖民者入侵的史实,分析中国被入侵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②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的初步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英勇不屈的民族,她的英雄儿女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及其历史功绩;②雅克萨这战;③《尼布楚条约》。

 难点:

①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为什么纷纷侵略我国东南没海和东北地区;②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是自卫反击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出示思考题,然后以问题为线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掌握本课知识。

 导入新课

 ①16——17世纪有哪些西方殖民者侵扰了我国东南没海的哪些地区?

 ②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侵占澳门的?

澳门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

从澳门被占到回归说明了什么?

 ③荷兰殖民者是怎样侵占台湾的?

 二郑成功收复

 ①谁能用学过的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

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

收复台湾有何意义?

 ③我们怎样评价郑成功?

 三、雅克萨之战

 ①16——17世纪我国的黑龙江流域遭到哪个国家的侵略?

它占据了中国的哪些领土?

 ②雅克萨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为什么?

 ③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平等条约?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疆地区的管辖

  [课标内容]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在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平定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①组织学生讨论当年郑成功抗清,后来郑氏政权归顺清朝的历史演变过程,培养学生根据没时代背景阐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史实的能力。

 ③要求学生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

 ②通过阐释郑氏政权从抗清到归顺清朝、吴三桂等从降清到反清等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现象。

 ③运用讨论、比较、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斗争中所做的贡献,弘扬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评价郑猪八戒政权从抗清到顺清、吴三桂从降清到反清叛乱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③通过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叛乱等行径,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版图的基础,这是我国各族人同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在清朝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清朝前期平叛和反分裂的斗争。

难点:

①如何看待郑成功抗清和他的后代归顺清朝;②如何看待吴三桂降清和反清。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郑成功为什么收复台湾?

台湾的收复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上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一、清朝设置台湾府

 1、郑氏政权归顺清朝

 2、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争

 1、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2、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和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和设置伊犁将军

 三、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册封达赖、班禅

 2、设置驻藏大臣

 四、清朝前期的疆域

 1、清朝疆域

 2、清朝的行政区划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2课 盛世危机

  [课标内容]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让学生明白:

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闭关锁国”。

 难点:

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采取了哪些措施?

 导入新课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的原因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三、社会危机

 1、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2、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外部危机)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3课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①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②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

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

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课标内容]

 ①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另古代的文学成就。

 ②列举古代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目标]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②通过画想像画和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了解并归纳明清小说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鉴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文学艺术创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反映,培养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结合上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明清时期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仍然创造了大量先进的、辉煌的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中国四大古典小说思想性、艺术性,特别是其中一些人物的介绍,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曹雪芹及《红楼梦》。

 难点:

对四大古典名著、绘画等的欣赏。

 [教学方法]

 互动探究法,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教师指出,我国先秦时期文学的主流是诸子散文,当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庄子、韩非子等。

然后提问:

唐朝、宋朝、元朝文学的主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导入新课

 一、明朝小说的代表作: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二、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

 1、曹雪芹 2、《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