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210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docx

初中化学教案第七章溶液

第七章溶液

第一节溶液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应用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

(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疑点:

透明是不是溶液的宏观特征。

4.解决办法:

(1)通过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利用挂图(或模型),通过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三.教学过程

[讲解]:

本章重点研究有关溶液的知识,那我们先来了解溶液的概念。

[板书]:

一.溶液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1:

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

[板书]:

实验7-1

刚加入水时

振荡

静置

泥土+水

上下分层

浑浊

又上下分层

植物油+水

上下分层

浑浊

又上下分层

[提问]:

实验现象有何异同?

(启发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并填表。

[总结]:

1.刚加入和静置后,均上下分层。

2.振荡后液体变浑浊。

[板书]:

1.悬浊液:

由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

2.乳浊液:

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或乳状液)。

[讲解]:

悬浊液浑浊是因为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因为液体小液滴引起的。

[目的]: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

[教师活动]:

继续演示实验7-1:

将蔗糖、食盐分别放入少量水中,振荡后静置。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描述:

蔗糖、食盐加入水中,在振荡后液体澄清,静置一段时间后也不会发生变化。

[设问]:

为什么蔗糖、食盐溶于水后和前面所做两个实验现象不同呢?

[讲解]:

(可利用彩图或画简图)把蔗糖溶于水,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随着振荡,蔗糖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同理,食盐溶于水,也是构成食盐的小微粒(Na+、Cl-)均一分散到水分子中间。

[目的]:

利用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以上实验。

[总结板书]:

3.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5.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129-130有关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内容,思考:

(1)如何根据溶液名称来确定溶剂跟溶质?

(2)理解溶液概念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练习]:

(1)教材P131第二题。

(2)区别以下液体是不是溶液:

a.硫酸铜溶于水;b.牛奶;c.高锰酸钾溶于水;d.醋。

[目的]:

加深学生对溶液、溶剂及溶质概念的理解。

[教师活动]:

通过学生练习发现问题并随堂解决,启发学生总结:

[板书]:

注意:

a.溶液并非全是无色,无色不是溶液的特征。

b.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剂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c.水为溶剂,不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2.溶液的应用

[学生活动]:

自己阅读教材P132,并用语言概括(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并启发他们举出更多生活中的实例。

[板书]:

(1)在溶液中反应可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对动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意义。

如:

生理盐水、眼药水、CO2的输送。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3题

2.判断:

(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第二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稀浓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二.重、难、疑点和解决办法

1.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和“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2.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难点:

用什么办法判断一瓶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4.解决办法:

(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三.教学过程

[讲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板书]: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提问]:

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

水的量是否改变?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

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2,在各盛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至试管中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总结板书]: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提问]:

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3、7-4。

[目的]: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边观察实验边思考问题,分析讨论并总结实验。

[教师活动]:

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改变温度加水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蒸发水分加入溶剂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讲解]:

如果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

[板书]: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副板书]: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钾:

192克碳酸钙:

0.0013克食盐:

36克氢氧化钙:

0.17克

判断正误:

1.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的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

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总结。

[总结板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34,并提问:

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扩展练习:

试判断正误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34第2题

2.选择题

(1)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溶液的浓度()

A.变小B.变大C.不变D.无法确定

(2)A克溶质溶于B克水中,取出一半溶液后,余下溶液中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A.A/BB.

(3)将4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在温度变化前后,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液浓度

第三节溶解度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

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

[板书]:

一.溶解性

1.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

根据生活实践讨论:

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板书]:

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

讨论并设计实验:

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教师活动]:

启发引导学生:

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

[目的]:

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

[教师活动]:

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

1.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练习]:

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学生活动]:

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板书]:

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

(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

100克溶剂中。

(3)状态:

饱和状态。

(4)单位:

克。

[目的]:

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

“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板书]:

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

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

[总结板书]:

20℃时:

溶解度大于10克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不(难)溶物质

[板书]:

四.溶解曲度线

[讲解]:

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如表7-1。

[学生活动]:

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

[目的]:

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板书]:

1.溶解度曲线:

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学生活动]:

观察图7-1、7-2,完成以下练习,并总结归纳: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

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2)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3)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目的]:

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

[总结板书]:

2.溶解度曲线意义:

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指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板书]:

五.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

某气体在101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了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137,回答:

(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总结板书]:

2.注意:

①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

101千帕、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②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目的]:

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9-140第1.2题

2.判断正误:

(1)向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

(2)随水量的增加,能溶解的物质增加,所以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克采用加溶剂、降温的方法。

(4)一定温度下,1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克,则:

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克。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过滤

2.结晶

二.重、难、疑点及结晶办法

1.重点:

(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述能力。

(2)用过滤法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2.难点:

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3.疑点:

利用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表述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理解,加之阅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理解过滤的原理。

(3)通过对结晶实验的具体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分离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但为了得到较纯净的食盐,必须经过“海水—粗盐—精盐(食盐)”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每一步都涉及到有关混合物分离的知识。

[板书]:

一.过滤

1.过滤: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

[教师活动]:

边讲解演示,滤纸的折叠,把滤纸放入漏斗,使其紧贴漏斗内壁,以水为例示范过滤过程(操作采用分解动作)。

[学生活动]:

边听教师讲解,边注意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

讨论: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目的]: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总结板书]:

3.注意问题:

“一贴二低三靠”,即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的部分;

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教师活动]:

重新安装装置,进行粗盐溶液的过滤实验。

[板书]:

二.结晶

[教师活动]:

指出晶体、结晶的概念。

[板书]:

1.晶体:

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

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学生活动]:

根据所学溶解度知识讨论:

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几种方法?

[目的]:

通过讨论分析,可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

[教师活动]:

启发指导学生讨论。

[总结板书]:

3.结晶有两种方法:

(1)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缓升型物质的提纯。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适用于陡升型物质的提纯。

[教师活动]:

做实验7-6。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141,观察实验7-6,并叙述实验的过程。

[目的]:

培养学生的操作实验能力及实验过程的表述能力。

[教师活动]:

总结实验7-6并画图讲解。

[讲解]:

如右图所示:

图中分别是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由图可看出:

对于t1℃时硝酸钾、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当温度由t1℃降到t2℃时,硝酸钾可析出(m-n)克。

因此,对于硝酸钾和氯化钠(含少量)的混合物,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就可使硝酸钾析出,而大量的氯化钠仍然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介绍]:

1.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它变成高温时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

2.重结晶

[目的]:

通过利用课本上数据对实验的分析,结合教师用溶解度曲线图的讲解,使学生理解结晶的原理;并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四.总结扩展

1.总结(板书)

过滤

结晶

适用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物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目的。

主要操作

1.制过滤器;2.过滤。

蒸发结晶或过滤结晶。

2.扩展:

我国青海高原有很多盐碱湖,湖水中含有大量的食盐和纯碱,而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因此,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道理。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42第1、3题。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稀释计算。

3.体积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3.疑点:

溶液的稀释问题。

4.解决办法:

(1)结合溶液的概念,以一定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

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在了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以后,结合实验7-7,以一些简单的数据代入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而且海为下一步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3)对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这个难点,可以将它分为三部分来把握:

第一部分是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计算,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和P144例3。

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然后由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计算。

首先通过学生填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阅读例题以及教师就讲解,可以由学生讨论总结出解决这类型题的一些要点,并进行巩固练习。

第三部分是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首先由教师世道学生讨论:

稀释过程中溶液如何变化?

在分析请吃稀释实质的基础上,由学生结合书上例题做练习,练习后讨论并总结规律。

在此之后再由教师讲解例题并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

三.教学步骤

[导入]:

在本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碰到溶液的“浓”与“稀”的问题。

例如:

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

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板书]:

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讲解]:

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含多少溶质才能满足杀虫的需要,节约农药又不伤害农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2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

[学生活动]:

阅读并思考:

溶液的“浓”与“稀”是由什么决定的?

[目的]:

使学生掌握自己的思路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总结板书]:

溶液的“浓”与“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即:

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就被定下来了。

[讲解]:

例如,已知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2克氯化钠和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4克氯化钠,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学生活动]:

由教师指导,以上述例子为基础讨论:

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

1.溶质质量增大,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浓。

2.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稀。

3.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溶液会变稀。

4.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减小,则溶液质量减小,溶液会变浓。

[目的]:

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引出打好基础。

[讲解]: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

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

选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板书]: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活动]:

指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

[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7-7,把5克食盐溶解在95毫升水里。

[学生活动]:

讨论并填表。

[练习]:

填表

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固体

溶质质量分数

100克

95克

5克

5%

200克

190克

10克

5%

135.7克

100克

35.7克

26.3%

150克

126克

24克

16%

[目的]:

使学生理解概念,初步了解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板书]:

1.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P144例3。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中的例题,理解例题后做练习然后由教师指导讨论并总结规律(可以让两位同学上黑板上来做,并要求注意书写格式)。

[目的]:

使学生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