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481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docx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二

老北京的那些建筑

(二)

明永乐时宫殿外为皇城,其轮廓北、东两面为直墙;西面北段为直墙,南段因避元代大庆寿寺而缺角;南面在承天门前向东西横展,

又向南延伸,称天街。

天街内建连房,俗称千步廊。

大明门内连房东西各一百一十间,正面向外,向天街的是后墙长安左右门内向北各三十九间。

宣德七年1432将东墙东移至玉河外。

清朝沿用明皇城,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754-1760重修,

又向长安左右门外拓展,其范围据乾隆《日下旧闻考》载:

“缭墙三千六百五十六丈五尺”,光绪《顺天府志》载:

“围径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

面积约为6.9平方公里。

  

明清皇城共有门十座——  

一,

正门承天门天安门,现存。

  

二,

南门大明门大清门,1958年拆。

  

三,长安左门,

1952年拆。

  

四,长安右门,

1952年拆。

  

以上三门均为五间三券门单檐歇山顶。

  

五,西安门,

1950年火焚。

  

六,东安门,

1912年火焚。

  

七,北安门地安门

图23,1955年拆。

  

以上三门均为七间三门单檐歇山式。

  

八,

东安里门图24,在东安门内望恩桥西,为三间方洞三座门式。

  

九,

东长安门又名东三座门。

十,

西长安门又名西三座门。

  

以上二门为乾隆十九年向东西扩展天街的外门,为三间方洞三座门式。

另,

明正统元年1436于长安左右门外路南,设有通向部府衙门的总门,名东、西公生门,为一座门。

清初尚存,乾隆十九年扩展天街后封堵,

1912年拆去此墙,在其位置新建了两座牌楼,1950年拆除。

  

1918-1926年,东西北三面皇城陆续拆除,墙址形成街道皇城根,后改黄城根。

1913-1915年拆天街千步廊及天街南墙,

1958年拆东西墙。

至上世纪末,明清皇城只剩天安门及南面皇城墙。

2001年在东皇城墙旧址上的居民全部搬迁,

建成公益型绿地,经过发掘,在原墙址上复建了一段城墙,以为皇城标志,又发掘出一部分东安门遗址加以保护展示。

  

1912年皇城南墙新辟南长街和南池子二门洞,又将南海宝月楼亮出,改名为“新华门”,为“总统府”大门;

1933年填玉河南段为南河沿大街,在南墙上开辟出口。

皇城墙高一丈八尺,

下宽六尺,上宽五尺二寸,黄瓦砖墙,墙身直接刷土朱。

现在天安门两侧南皇城墙为抹灰刷红,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缮所添。

中华门(原大清门)

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东安里门

明朝的皇城完全是禁区,其功能为——  

一,宫殿和御苑。

宫殿即紫禁城,御苑计有西苑三海,兔儿山,万岁山又名镇山、清景山和东安门内以南的东苑又名南城。

  

二,太庙和社稷坛。

  

三,皇帝专用的庙宇,主要是嘉靖时兴建的几所大型道观。

  

四,为皇家服务的内府十三监、四司、八局等二十四衙门及各类厂、作、局、库。

  

北安门内为长街,正对万岁山后北中门,两侧为黄瓦高墙,南北两端建二层“雁翅楼”四座,

清代沿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完全拆除。

西黄瓦墙于1925-1926年拆除,东墙仍保存一部分。

明代皇城内除宫殿、万岁山、西苑、大高玄殿、皇史宬等外,其余建筑基本无存,但尚有一些重要遗迹位置可以辨识。

在东城界内的有——玉芝宫位于太庙东侧,

原为供奉嘉靖帝生父神主之庙,清代改为门神库,范围未变。

  

重华宫东苑中最主要的宫殿,明末被毁,

清初北部改建为睿亲王府,南部改为缎库。

康熙时王府改为玛哈噶刺庙,乾隆时赐名普度寺,今存大殿与山门。

缎库建筑已毁,但范围可辨。

  

崇质宫

又名黑瓦殿,“土木之变”中明英宗被蒙古也先部所俘,释放后即居此宫。

明末宫毁,清顺治时重建为普胜寺,又称十达子庙,1916年改建为欧美同学会。

  

龙德殿飞虹桥东苑中最豪华富丽的离宫。

据载其中飞虹桥为奇石所构,雕琢精美,是郑和由海外运来。

飞虹桥后世讹音为飞龙桥,今有飞龙桥胡同,范围可考。

  

番经厂汉经厂清初尚存,乾隆后改建为法渊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拆除,只余少量遗存,其西邻嵩祝寺尚存,故位置可辨。

  

磁器库仍有街名范围,位置可辨。

  

光禄寺清初为英亲王府,阿济格削爵后仍为光禄寺,清末改为宗人府,民国后为孔德中学,范围可辨。

  内织染局清初沿用,乾隆时迁至清漪园西北,题名

“织耕图”,原址范围可辨。

  

火药局仍有胡同范围,位置可辨。

  

安乐堂宫人养老治病之地,清废,仍有胡同范围,位置可辨。

  

其他有司礼监、内府供应库、酒醋局、巾帽局等地名沿至清代,至今地点可考。

  

清代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扩展东西天街,其他门与墙均未改动。

但2000年发掘的明代东安门遗址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安门实测平面的柱网布置有一定差别,可证东西北三门均经过清代重建。

清代皇城有了重大改变——  

第一,

改造御苑。

废弃了东苑与兔儿山。

万岁山更名景山,乾隆十四年拆北中门,迁寿皇殿于北部正中,乾隆十六年在山上建五亭。

扩大改建西苑三海离宫,顺治八年在琼岛顶部建白塔。

景山五亭和琼岛白塔成为皇城乃至全北京城的景观标志。

  

第二,废弃了许多明代内府机构。

内务府和一部分仓库作坊迁入紫禁城内,其余缩减规模。

在东城界内还保留有米盐库、帘子库、门神库、缎库、织染局、花炮作、盔头作、武备院、钟鼓司和吉安所。

  

第三,改建和新建了许多大型庙宇,在东城界内的有嵩祝寺、智珠寺、法渊寺、普度寺、普胜寺、宣仁庙、凝和庙、马神庙等。

据乾隆十五年绘《京城全图》,

当时皇城内共有大中型包括先蚕坛二十七所,小型的约五十所,还有一所天主教堂。

  

第四,清代皇城内不设王府,

但有个别例外,如清初有多尔衮的睿亲王府;其弟阿济格曾占明代光禄寺为英亲王府,削爵后仍为光禄寺署;乾隆特赐其女和嘉公主府于马神庙街;宣统时还拟占西苑集灵囿建摄政王府。

又明清中央部、院、府、寺、监均不设在皇城内,唯独光禄寺除外,可能是因为光禄寺专司皇家宴会事务,与内府职能相近,故设于城内。

  

第五,也是最大的改变是允许旗人入住,以地安门内大街为界,东西各四旗。

至清代后期,汉人也陆续入住,皇城内出现了大片居民区。

  

清代皇城的重要建筑,

在东城界内的大型寺庙中,只有法渊寺存留少数建筑,其余大体上保持完整,小型者则大多数已拆毁。

其余衙署及厂库在西城界内还保存几处,东城区内多留有地名,绝大部分实物已无存。

明永乐十四年1416在元朝大内废墟上新建皇宫,十八年基本建成。

因宫中屡遭火灾,殿宇多次重建,因而也有一些改建及扩建。

现在的建筑中大多数是明中叶至清乾隆时重建和新建的。

  

皇宫又称紫禁城,周环砖城,上置雉堞,外绕护城河筒子河。

又从皇城北面西步粮桥引水入筒子河,进入紫禁城后,于太和门前绕过文华殿,再进入筒子河,是为内金水河,

又向南汇入外金水河。

紫禁城的范围,乾隆《国朝宫史》载“内围墙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实测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城设四门,

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

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清康熙时为避玄烨帝名讳改玄武门为神武门。

午门正面城台辟三门,上为九间重檐庑殿式门楼,两翼城台各建重檐方亭,与正面城楼间连以廊庑,

城台一正两翼,城上一殿四亭,就是通常所谓的五凤楼。

其余三门均为城台三门,门楼为五间周围廊,重檐庑殿式。

四隅建角楼,为曲尺四出陛,三重檐十字歇山式,造型十分华丽。

  

皇宫总体上分为前朝和后廷,或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前朝正门为奉天门嘉靖时改皇极门,清代改太和门,主体为“前三殿”,东西配文华与武英殿,是处理朝政的场所。

后廷正门为乾清门,主体为“后三宫”,

东西分列各六宫;后为御花园和乾东、

乾西各五所,是居住生活的场所。

这批建筑均依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

内廷两侧又布置了太后、太妃、皇子等居住的宫殿和皇帝的家庙奉先殿。

除此之外就是直接为帝后嫔妃等服务的机构和设施。

紫禁城内只有两个皇帝直接领导的官署:

一是内阁行政,一是六科监察,设于午门内东西两侧。

  

午门与承天门之间为端门,

其形制与奉天门完全一致。

端门与午门两侧为连房,是六科的值房和各衙门的朝房,在功能上属于前朝部分,在制度上也把端门视为紫禁城的正门。

  

李自成入北京,紫禁城没有受到破坏。

清朝入主北京,一改以往改朝换代先拆前朝宫殿以破“王气”的习惯,直接沿用明宫。

明宫前朝后廷的制度和总体格局依旧,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改变——

  

一,变更殿阁名称。

今紫禁城内各殿、阁、门的名称均为清代所定,匾额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

  二,增建围房连房。

明代紫禁城与筒子河间只有三十六座值房,清代在东西北三面全部建造围房共计732间,作为宫殿粮仓、库房、作坊和值宿兵士用房图25。

  

三,废弃明代慈庆宫、元晖殿、仁智殿三组宫殿。

全面改造仁寿宫,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成宁寿宫,包括皇极殿、乐寿堂、花园、

畅音阁等。

此宫专为乾隆帝退位后作太上皇的宫殿,是“宫中之宫”,规格和豪华程度远高于内廷其他宫殿。

改造乾西五所,

兴建建福宫及花园和漱芳斋与重华宫等。

在文华殿后建文渊阁,藏四库全书。

在隆德殿前建梵香楼和雨花阁供奉佛像。

又新建内务府衙门、造办处、

箭亭等。

紫禁城东

北连房

四,在外朝部分重建太和殿。

明代奉先殿皇极殿是全宫最主要的大殿,原为面阔九间,两侧有斜廊与中左和中右门相连接,清康熙八年1669改建为面阔十一间,将斜廊改为红墙,此殿在康熙三十四年又重建,乾隆时大修,

自此明代皇宫主体外貌有较大改观。

又将坤宁宫内外装修改造成关外满族形制,与明宫颇不谐调。

  

紫禁城的建筑在清末已多年失修,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炮击,多处损坏,不少附属房屋濒临倒塌。

民国以后,

前朝部分公开开放供人游览。

宣统元年1909,隆裕太后追求西化,

在道光时被焚毁的延禧宫明代延祺宫院内建造二层钢架玻璃欧式小楼,名灵沼轩俗称水晶宫,但未完工清朝即覆亡。

1914年改造武英殿为古物陈列所,殿内全部改为西式装修,

又在其西建了一座二层西式楼房,

名宝蕴楼,这是皇宫中少见的“西化”痕迹。

1923年建福宫被火焚毁。

1924年驱出溥仪小朝廷,建立“故宫博物院”,午门成为历史博物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拆西华门内两侧建筑,新建了四幢仿古四层高楼,九十年代在武英殿后新建了地下文物库房,近年来又在运作占用上驷院遗址兴建地下展厅,皇宫基本上成了一座博物馆。

  

明清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四亿人口,

文化传统不曾中断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紫禁城就是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力中心。

它不仅要保证高效的施政功能,

提供帝后奢侈的生活功能,更要发挥出强大的象征功能,也就是说,它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实用意义。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唯我独尊,唯我最大,凡事凡物凡景皆以皇帝为中心。

皇宫最主要的部分依中轴线严格对称。

太和殿是权力的象征,位于前朝庭院正中,在它的前面是全中国最大的“四合院”。

在全国的建筑中,它的间数最多,台基最高,体量最大,出檐最远,屋顶、装饰、彩画、石雕最尊贵,总之凡是建筑中可能出现的结构、装饰、材料,它都是最高级的。

又据近人研究,前朝庭院与三殿台基宽度之比为9:

5,三殿台基长度与宽度之比也为9:

5。

《易·系辞上》:

“崇高莫大于富贵”,疏云“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所以皇帝是“九五之尊”,建筑的某些比例也附和了这种观念。

  

第二,显示君权神授。

皇宫名紫禁城源于紫宫,又名紫微宫,即是星座中的紫垣。

此星座在北斗之北,其外列十二星。

《广雅·释天》:

“天宫谓之紫宫”,自秦汉以来即以紫微宫代表天帝居所,所以天子所居也是紫宫。

紫垣永远明耀不移,象征皇位永恒不动,乾清宫左右六宫,

即象征紫垣十二星。

紫禁城四角高大角楼又象征天之“四维”。

各殿、宫门也多使用与天象有关的名称,如乾清、坤宁、日精、月华,

承乾、翊坤等。

  

第三,强调封建礼仪制度。

礼制是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法制标准,它的核心是等级制度,等级也是皇宫设计必须遵守的规范。

在平面布局上,最尊与次尊,

主体与侧辅,多种空间尺度均按比例递减,如前朝最大,内廷每边减一半;养心殿、慈宁宫、宁寿宫、文华殿、武英殿等次等宫殿再减一半;

东西六宫又减一半。

在建筑形式、体量、装饰上也有明确的等级,面阔十一间最大,重檐庑殿屋顶,

三层台基最尊贵,都只用于太和殿,其他殿宇面阔依次减为九、七、五、三间,

屋顶改为重檐歇山、单歇庑殿、单檐歇山、悬山、硬山等。

这种处理方法,一则从认识方面“告诉”人们礼仪制度的尊严,二则从感觉方面使人们从和谐有序中体验到礼仪制度的感染力量。

  

自从清朝覆亡以后,

紫禁城被揭开了帝王权力中心的面纱,它不再具有威慑的力量了,但它那气象万千,井然有序的布局和建筑造型,仍然在传递着深厚多彩的历史信息,显示出光辉的文化价值。

 皇权的伦理基础是礼制,

行为的规范也是礼制,在礼制的载体中,坛,庙、祠占有重要地位。

从文化层面上看,皇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坛庙文化。

  

明清的京师祭坛始建于永乐营建北京之初,在皇城内有社稷坛,南郊有天地坛和山川坛。

嘉靖时重订礼制,清乾隆时进一步完善,京城共有坛十处——天坛、地坛、

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先蚕坛和名为坛实为殿的太岁坛。

明初在天坛内还有一座崇雩坛,清代废除。

在东城界内的是社稷坛和地坛。

  

社稷坛祭祀的是太社和太稷之神。

“社”代表土地,

“稷”代表农业,土地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社稷就代表了国家。

社稷坛依周礼“左祖右社”之制,布置在皇宫之右西。

又因祭祀社稷以南为上,所以正门在北面,

三间,南、东、西门各一间。

戟门与拜殿享殿均在北面,正面向南。

方坛二层,上面按五行方位铺黄中、红南、蓝东、

白西、黑北五色土,内坛墙顶也依方位覆四色琉璃瓦。

西面设神厨、神库和宰牲亭。

  

民国以后,在内务总长朱启钤主持下对外坛进行了大规模改造,1914年定名中央公园对外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将原礼部的习礼亭迁建于园内,又将圆明园兰亭刻石迁于园中加以保护。

这是近代第一个文物易地保护的实例。

社稷坛主要建筑保存较好,

享殿仍是明嘉靖时原建。

  

地坛又名方泽坛,是明嘉靖九年1530分祭天地的。

以后新建,清代有所扩建。

地坛与社稷坛同为祭地场所,仍以南为上,

坛位靠南,拜位在北。

按阴阳之说,天为阳,天坛建筑尺寸皆为阳奇数;

地为阴,故地坛所有建筑尺寸皆为阴偶数。

如方丘上层方六丈,下层十丈六尺,高六尺,连铺地砖石行列也用偶数。

地坛在民国后被农场和兵营占用,1925年开放为市民公园,经过几十年变迁,外坛只剩一座西门和少量坛墙。

内坛建筑经过逐年修复,仍基本保持原状。

地坛西门至安定门外大街的通道名广厚街,街口有一座四柱三间七楼木牌楼,其尺度为北京牌楼之冠,上世纪四十年代拆除,1989年在原址按原状恢复。

  

庙,

在正规的礼制中只用于皇帝祭祖的场所,也就是宗庙。

明代的庙有太庙宗庙、奉先殿家庙和嘉靖帝祭祀其生父的玉芝宫。

清代的庙有太庙、奉先殿和供奉

“圣容”画像的景山寿皇殿,再有一处是满族特有的“堂子”。

  

太庙中供奉的皇帝“祖”“宗”神位,不仅是皇帝的祖先,更主要是代表了国家法统的延续性和当时皇位的合法性,

它与社稷同样是皇权的基石,所以与社稷坛对称布置在皇宫前方。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嘉靖时重建,清代屡有修葺,

最后在乾隆四年1739形成现在的规制。

它对明代最大的改动是将享殿由九间改为十一间。

按照礼制,太庙由祭祀时供奉神主的享殿,

日常安放神主的寝殿为主体,在两殿之后再单独设置一座专供九代以上祖宗的祧庙。

三殿同位于三层台基上,享殿形制与体量均与太和殿相近。

三殿之前为戟门,门前有内金水河,

院中对称布置神厨、神库及井亭。

再外为高墙围绕。

宰牲亭和奉祀署在太庙东南。

太庙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建造,清代重修,

唯有五间戟门仍为明初原构,是北京城内唯一的一座永乐时的大型木构建筑。

现状只有奉祀署拆改无存。

  

堂子位于皇城外东南,是清朝满族皇室特有的本民族礼制建筑,

由于其祭祀方式与传统礼制不同,颇具神秘色彩,所以历来对其所奉神祇传说颇多。

其实它在关外时只是祭祀努尔哈赤以上四祖遗物的场所,入关以后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象征保留下来,每逢新年初一及出征凯旋,皆由皇帝及近支宗室致祭。

其主体建筑名圜殿,是一座六角亭子,前有神杆,后有神殿。

1901年后堂子被划入使馆区,为意大利使馆所占,被迫迁至皇城内东南隅原南箭亭址,形制未改,规模大大缩小。

皇家本族宗庙在洋枪威逼下搬迁,

实是皇权的奇耻大辱图26。

新堂子于1985年被拆除,在原址建造了五星级酒店“贵宾楼”。

1901年后之堂子

 

在维护皇权的礼仪网络中,

祠的覆盖面更大。

祠中最高等级的也称庙,次等的称祠。

京师最高等级祠只有两所,一是在西城界内的历代帝王殿,再是在东城界内的孔庙。

两庙的主要建筑都使用了重檐庑殿黄琉璃屋顶。

孔庙又称文庙,它有两个功能,一是祭祀孔子,仪式繁复严肃,表示对传统儒学的推崇;

二是依庙设学,借孔庙传播儒学,庙学合一是孔庙的主要特征,孔庙之旁是国学,即国子监。

北京城内还有顺天府的孔庙和顺天府学。

大兴、

宛平县是附郭县,所以不另设县庙县学。

  

 

京师孔庙与国子监均位于元代旧址,经过多次改扩,现存建筑都是清代乾隆以后新建或重修。

全国孔庙有统一的规制,主体是列戟的大成门,供奉孔子的大成殿,

供奉孔门弟子和历代大儒的东西庑,后面有供奉孔子父母的崇圣祠;府县级的孔庙另有乡贤、名宦祠和泮池、棂星门。

国子监本是管理和施教的大学校,有时皇帝到此讲学,称为“临雍”。

“雍”即辟雍,原是汉代国学的别称,

宋以后不再有辟雍建筑,“临雍”只是礼仪的称谓。

但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命令,在国子监内真的造了一座辟雍,

其形式为圆水四桥,

中为方殿,就是附会了古辟雍外圆内方,外水内殿的形制,它在中国礼制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顺天府文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只剩下一座大成殿和府学的一座二门,均为清代建筑,2001年以后在原址上恢复了文庙大部分重要建筑,府学则延续原有格局,改造成一所现代功能的小学。

  

 

清代特别重视祭祀关羽,称其为“帝”,从顺治至光绪不断增加封号,又追封上三代为“王”,关羽祠也称为“庙”。

在京师中经皇帝敕建的关帝庙就有十五座,其中规模最大的在地安门外已无存,另外内城九门的瓮城中各有一庙,其中正阳门瓮城内的规模较大。

  

 

京城中由皇帝赐建的“祠”,其中奉祀的都是受褒扬的人物。

在东城界内的有——昭忠祠、双忠祠、旌勇祠、奖忠祠、

褒忠祠、怡贤亲王祠、左翼节孝祠、恪僖公祠、表忠李鸿章祠,均已拆除;尚存的有—— 文丞相文天祥祠、忠节于谦祠、

左翼忠孝祠、显忠僧格林沁祠。

  

 

文丞相祠位于顺天府学东侧,

仍为明代建筑,近年修复。

于谦祠规模不大,保存状态不良。

左翼忠孝祠已不完整。

僧格林沁祠则为大式绿琉璃瓦建筑,规模较大,它和西城的贤良祠都是京城现存最大的祠堂。

  

 

由皇帝敕建祭祀天神的也称为庙。

在京城中祭祀的天神有:

文昌帝君、城隍、先医、火神、真武、雨神、雷神、风神、云神、仓神、

东岳等。

在东城界内现存的有宣仁庙祀风神及凝和庙祀云神。

两庙均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

与昭显庙祀雷神,在北长街及时应宫祀雨神,在中海同一规格,主要建筑用歇山绿琉璃瓦顶。

三座仓神庙位置仍可辨识。

文昌帝君庙一部分为小学,

尚存部分原有建筑。

  

 

如果说坛庙制度是维护皇权的“软”手段,那么衙署制度就是“硬”手段:

“学而优则仕”,

学校制度又是维护皇权的“准硬”手段。

皇都的衙署和学校是构成皇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皇都的衙署分为四大类:

一是中央文职衙署及其下属机构;二是中央武职衙署、卫戍治安衙署及其下属机构;三是内府衙署及其下属机构;

四是地方衙署及其下属机构。

户部衙门大门

明清两代中央衙署最大的不同,一是清代改变军制。

取消了明代的五军都督府衙门,原在千步廊以西的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成为民宅街区;

二是改变了监察治安机构。

取消了锦衣卫、镇抚司和五城兵马司衙门,大部分衙署用地也成为民居,但在东城界的中、东、北三个兵马司尚有地名可稽;三是缩减了内府机构。

原来明代占满了皇城的厂、库、局、作大为缩减。

除此以外,

清代主要衙署都是沿用明代。

  

清代的中央文职衙署中,内阁地位最高,但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机构,位于紫禁城内东南隅,下属机构如红本库、文渊阁、国史馆、方略馆等闲职机构也都设在宫中。

内阁以外的衙署为一府宗人府,一司通政使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四院都察、理藩、翰林、太医院,五寺大理、太常、鸿胪、太仆、光禄寺,

二监国子、钦天监。

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和太常寺外,全部都在东城界内。

咸丰十年1860,为应付日益增多的“夷务”,

新成立了一个直属朝廷的外事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地址在东堂子胡同内原铁钱局公所,原址仍可辨识。

这些衙署中绝大多数的下属机构也在东城界内,如皇史宬属内阁,詹事府,庶常馆属翰林院,观象台属钦天监,

会同馆属兵部,会同四译馆属礼部,蒙古内馆和外馆属理藩院,东城察院属都察院,宝源钱局、铁钱局及新作厂属工部,

宝泉钱局及四作厂,仓场署及各大粮仓,缎库属户部,国学,南学属国子监,左翼宗学,觉罗学,高墙宗室监狱,属宗人府。

顺天府衙、大兴县衙、

顺天府学、武学和学院衙门也在东城。

由此可见这个地段在皇都中的重要地位。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仪门贡院鸟瞰贡院考棚及明远楼禄米仓大门

清代武职衙门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八旗都统所属,实际上是按八旗的军事编制管理旗民和旗兵的系统。

各旗又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旗,每旗有一名都统;八旗又各设一名护军统领。

四旗为一翼,每一翼又设名前锋统领。

各旗又共设一名值年旗。

每一名官员设一个衙门,共计四十三个衙门,其在东城界内的有二十二个。

另在皇城内还设有八旗官厅十六所。

这些都统、统领的衙门其实也就是官员们的住所,都是由内务府拨付的“官房”,从乾隆《京城全图》

中可以看出,有的规模较大,格局严谨,也有的规模较小,布局散乱,

并无一定规制。

又据2002年调查,东、西城各有二座衙门遗迹,四所大门都是三间五檩硬山筒瓦房,应是清中期以后经过翻建,按照统一的规制新建了大门。

  第二类是属于

“提督九门巡捕三营后为五营步军统领”衙门,简称九门提督或步军统领衙门。

该衙门原在西城京畿道,乾隆二十一年后迁至帽儿胡同的明代“真人府”和一处会同馆中,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都是京师的卫戍指挥中心。

它管辖的军队,名义上属于八旗系统以外的绿营系统,下属之营、汛皆驻于外城及近郊,但实际上是全京城的卫戍力量,

其下属的营房遍及全城。

  

第三类是由近支王公指挥的御林军,即健锐营、火器营和神机营。

健锐营衙门和各营驻兵营都在城外,

火器营在东四牌楼西,另一记载在竹竿巷和神机营衙门在煤渣胡同,以及火器营八旗的八个“炮局”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