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6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docx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中级高频考点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

第1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高频考点1血液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离体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

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

血清与血浆相比,血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Ⅷ等。

典型试题1(A1型题)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A)

A.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B.血清中无钙离子C.血清中无镁离子

D.血清是全血经抗凝后而得E.血清中钠离子水平低

高频考点2血液理化性质

1.血量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体重,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2.酸碱度pH7.35~7.45。

3.比密正常男性1.055~1.063,女性1.05l~1.060,相对粘度为4~5;血浆比密1.025~1.030;血细胞比密约为1.090。

4.血浆渗透量正常人约为290~310mOsm/kg·H2O。

高频考点3血液特性和生理功能

血液特性包括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和凝固性。

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状态,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4~5倍;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

血液粘度与血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有关,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浓度越高,血浆粘度越高。

由于凝血因子的作用,血液离开血管后,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高频考点4采血方法

1.静脉采血法静脉采血以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为多。

小儿可从颈外静脉采血。

2.皮肤采血法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手指采血比耳垂采血检测结果稳定。

WHO推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3.真空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

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

这种封闭式采血方法能减少溶血、保护血液有形成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还能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和患者间交叉感染。

不同检验项目选用不同色码的真空定量采血容器。

4.方法学评价皮肤采血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影响检查结果。

开放式静脉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一,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血液污染。

封闭式静脉采血法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

典型试题2(A1型题)成人静脉采血最佳部位是(E)

A.手背静脉B.外踝静脉C.股静脉D.腘静脉E.肘部静脉

典型试题3(A1型题)关于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皮肤采血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

B.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少C.采血时患者情况不会影响结果

D.容器不洁不会引起溶血E.样本保存不当不影响结果

高频考点5抗凝剂选择

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

常用的抗凝剂:

①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与血液中Ca2+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作用。

不适于凝血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②草酸盐:

草酸根离子与样本中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作用。

草酸盐与血液比例为1:

9。

不适于凝血检查。

③双草酸盐抗凝剂:

适用于血细胞比容、全血细胞计数(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不适于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④肝素: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不适于CBC和细胞形态学检查。

⑤枸橼酸盐:

与血中Ca2+结合形成螯合物,阻止血液凝固。

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典型试题4(A1型题)下列哪项试验所用的标本不能用肝素作为抗凝剂(D)

A.血常规测定B.血气分析C.血氨测定

D.抗凝血酶Ⅲ测定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

典型试题5(X型题)与钙离子结合的抗凝剂是(ABCE)

A.枸橼酸钠B.EDTA–Na2C.EDTA–K2D.肝素E.草酸钠

高频考点6载玻片的清洁和血涂片的制备

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1mol/LHCl清洗。

血涂片的制备:

好的血片应该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留有空隙。

①手工推片法:

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与涂片厚薄有关。

②载玻片压拉法:

适用于血细胞活体染色。

③棕黄层涂片法:

用于白细胞减低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红斑狼疮细胞检查等。

高频考点7血液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法染色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作用。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又名美蓝)组成。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与伊红结合,呈粉红色;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与美蓝或天青(美蓝的氧化形式)结合,呈紫蓝色或蓝色;中性颗粒与伊红和美蓝结合,呈淡紫红色。

染色深浅与染液pH值(最适pH为6.4~6.8)、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有关。

2.吉姆萨染色 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

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

吉姆萨染液由吉姆萨染料、甘油和甲醇组成。

注意:

①需先用甲醇固定3~5min。

②染色前,用磷酸盐缓冲液(pH6.4~6.8)稀释吉姆萨染液10~20倍。

典型试题6(A1型题)下列关于瑞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E)

A.瑞氏染色的最适pH值为6~7B.染液配制后可立即使用

C.瑞氏染料中含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D.染色时间不受室温影响

E.缓冲液pH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

高频考点8血涂片制备和血液细胞染色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手工推片法应用最广泛,棕黄层涂片法可提高异常情况的阳性检出率。

疟原虫、微丝蚴等检查可采用厚血涂片法。

瑞氏染色法最常用,对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染色效果好。

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的着色好,是观察细胞核和寄生虫的首选染色方法。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可获得满意的细胞胞质、颗粒、胞核等的染色效果。

制备涂片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而血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

(周卫平)

第2单元红细胞检查

高频考点1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的生成①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

②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③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

④在骨髓或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h。

⑤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d。

⑥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2.红细胞生理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功能。

高频考点2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特点

1.结构血红蛋白(Hb)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

①珠蛋白:

4条肽链(、链)。

②亚铁血红素:

原卟啉、铁。

2.特点①正常情况下,99%Hb为还原Hb(HbA),1%为高铁Hb(HbF)。

②只有Fe2+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

③人体生长各期,Hb的种类与比例不同。

④血红蛋白合成受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调节。

⑤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

⑥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血红素。

高频考点3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1.手工显微镜法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

误差可源自样本、操作、器材和固有误差。

2.血液分析仪法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比手工法精确(如电阻抗计数法的变异系数为2%,手工法则>11%)。

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会干扰红细胞计数结果。

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定期进行室内和室间质控。

高频考点4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参考值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2.医学决定水平>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3.5×1012/L,可诊断贫血;<1.5×1012/L应考虑输血。

3.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年龄、性别;②精神因素;③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④气压减低;⑤妊娠。

(2)各种原因的贫血: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②红细胞寿命缩短;③造血原料不足;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3)红细胞增多:

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高频考点5红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高倍镜下,计数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高频考点6血红蛋白测定的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HiCN法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

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可计算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法血液中的Hb均可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峰538mm处吸光度,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高频考点7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1.HiCN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

缺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毒。

2.SDS-Hb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

但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似。

最大吸收峰在542nm,试剂毒性小于氰化钾。

4.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法试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575nm、可用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

但仪器多采用540nm左右滤光板,限制了此法使用。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

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6.沙利(Sahli)酸化血红蛋白法简单易行,但重复性差、误差较大,基本淘汰。

7.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获得多项红细胞参数。

仪器须经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使用。

仪器法测定精度(CV)约为1%。

高频考点8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白细胞数>30×109/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Hb测定。

静脉血的Hb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稀释倍数不准、红细胞溶解不当、血浆中脂质或蛋白质量增加会导致测定值假性增高。

HiCN参考液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准仪器和其他测定方法的重要物质。

质控

物为ACD抗凝全血;进口全血质控物;醛化半固定红细胞。

高频考点9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参考值成年:

男性120~160g/L;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老年人(70岁以上):

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L。

2.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随年龄而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天内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

(2)病理性变化:

血红蛋白在判断贫血程度方面优于红细胞计数。

高频考点10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

在5mlHiCN转化液中,加血20l,充分混合,静置5min后,倒入光径1cm比色皿,在其最大吸收峰波长540nm处,HiCN转化液或蒸馏水调零,测定吸光度(A)。

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式中A为样本吸光度,44为毫摩尔消光系数,64458/1000为1mol/LHb溶液中所含Hb克数,251为稀释倍数。

采用HiCN参考液(50g/L、100g/L、150g/L、200g/L),在分光光度计上,波长540nm处,测定各种参考液的吸光度,以参考液血红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求出换算常数(K)

然后,根据样本吸光度(A)在标准曲线查出血红蛋白浓度,或用K值计算:

Hb(g/L)=K×A。

高频考点11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和参考值

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的呈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

瑞氏染色血涂片可见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m(范围6~9.5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高频考点12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1.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

直径<6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②大红细胞:

直径>10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

③巨红细胞:

直径>15m,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④红细胞大小不均:

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含量改变①正常色素性:

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②低色素性: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③高色素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

④多色性:

正常人(约占1%)、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⑤细胞着色不一:

同时出现低色素、正常色素性两种细胞,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3.形状改变包括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棘红细胞、裂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不整。

4.异常结构包括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卡波环和寄生虫。

典型试题1(X型题)属于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有(ACD)

A.靶形红细胞B.点彩红细胞C.镰形红细胞

D.棘形红细胞E.巨红细胞

高频考点13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血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比值。

1.手工法有折射计法、粘度法、比密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

①温氏法(Wintrobe法):

采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问残留血浆,测定结果偏高。

②微量法:

采用高速离心使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样本用量小、操作简便、残留血浆1%~3%。

抗凝剂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够会产生误差。

2.血液分析仪法仪器法CV为1%,手工法CV为2%,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会出现误差。

注意Hct是否与RBC、MCV相关。

高频考点14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参考值①温氏法:

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②微量法:

男性0.47±0.04;女性0.42±0.05。

2.临床意义①增高:

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减低:

各种贫血。

③输液评估:

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④计算平均值:

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

典型试题2(A1型题)血细胞比容降低见于(D)

A.急性失血B.缺氧C.脱水D.缺铁E.尿崩症

高频考点15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检测原理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1.手工法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1)红细胞平均容积:

(fl)。

(2)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

(pg)。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g/L)。

2.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Hb/RBC)和MCHC(=MCH×MCV)。

高频考点16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

表1-1不同人群红细朐指数的参考范围

MCV(fl)

MCH(pg)

MCHC(g/L)

新生儿

1~2岁

成人

老年人

91~112

70~84

80~100

81~103

29~36

22~30

27~34

27~35

280~360

320~380

320~360

310~363

高频考点17红细胞平均指数的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见表1-2)。

表1-2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血

正细胞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生障碍性、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减低

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血素贫血

减低

减低

减低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典型试题3(A1型题)某贫血患者的MCV增高、MCH增高、MCHC正常,属于(A)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高频考点1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是评价红细胞体积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

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

RDW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为准确。

RDW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

高频考点1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

RDW可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的指标、缺铁性贫血(IDA)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鉴别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高频考点20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

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

①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在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或分数。

②网织细胞计数仪法和血液分析仪法:

用荧光染料(如吖啶橙、派若宁-Y、噻唑橙)使网织红细胞内RNA着色,用流式细胞术(FCM)得到网织红细胞数。

典型试题4(A1型题)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染色方法是(C)

A.瑞氏染色B.碱性美蓝染液C.煌焦油蓝染液

D.抗酸染色E.墨汁染色

高频考点21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

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易蒸发,导致结果偏低。

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将Ret分成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3类,有助于化疗、放疗、移植患者的监测。

3.血液分析仪法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MFR+HFR)/LFR×100)。

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

高频考点2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

1.显微镜法影响因素包括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认识、血涂片质量、计数红细胞的数量、计数方法等。

Miller窥盘法计数网织红细胞可减少误差。

2.仪器法仪器法计数红细胞10000~50000个。

出现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会使假性结果增高。

高频考点23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新生儿0.02~0.06。

仪器法:

男性RMI9.1%~32.2%,女性12.8%~33.7%。

高频考点24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12/L,血液中为65×109/L。

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

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①增多:

见于溶血性贫血、放疗和化疗后;②减少: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2.骨髓移植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Ret>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3.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

Ret生存期限一般约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

计算公式为:

被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用RPI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较准确。

高频考点25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在2滴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中加血2滴,混匀,37℃放置15~20min,制片后,在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计算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09/L)(=红细胞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WHO推荐使用的网织红细胞活体染液为新亚甲蓝。

典型试题5(A1型题)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的染色方法是(C)

A.瑞氏染色B.吉姆萨染色C.煌焦油蓝染色

D.HE染色E.碱性亚甲蓝染色

高频考点26点彩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和参考值

1.原理点彩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RNA,染色后出现大小、形状不同的蓝色颗粒。

经碱性亚甲基蓝染色后,颗粒呈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在油镜下计数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

2.参考值<0.03%。

高频考点27点彩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和操作方法

1.临床意义增高见于①中毒,如铅、汞、银、铋、硝基苯、苯胺等;②各类贫血:

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操作方法取新鲜血1滴制片,用甲醇固定3min,以50g/L碱性亚甲蓝液染色1~2min,然后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点彩红细胞数,最后计算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

高频考点28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1.原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分为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快速沉降期和细胞堆积期(缓慢沉积期)。

2.方法学评价①手工法:

有魏氏法、潘氏法等。

魏氏法为ICSH推荐方法。

潘氏法与魏氏法相关性好、用血量少,适于儿童。

②血沉仪法:

仪器测量时间短、重复性好、不受环境温度影响。

③血沉率(ZSR):

不受年龄、性别、贫血、试验条件的影响,但需特殊离心仪器Zetafuge。

高频考点29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质量控制

1.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①血浆蛋白质比例:

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使血沉加快。

②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数量增多则血沉减慢,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③血沉管:

血沉管倾斜,沉降率增加。

④血样本抗凝剂:

浓度增加、血液凝固。

⑤温度:

室温过高(>25℃)血沉加快;室温过低(<18℃)血沉减慢。

2.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①取109mmol/L枸橼酸钠0.4ml,加静脉血1.6ml,混匀,用血沉管吸入混匀全血,并直立于血沉架上,1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的血浆段高度,即红细胞沉降率。

②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

③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

典型试题6(A1型题)关于血沉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较快B.红细胞越少,下沉越慢

C.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D.卵磷脂可使血沉加快

E.血沉管倾斜使血沉减慢

高频考点30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参考值

1.魏氏法①<50岁: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②≥50岁:

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③>85岁:

男性0~30mm/h,女性0~42mm/h。

④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