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680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18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1页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秘书史教案.docx

中国秘书史教案

 

教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中国秘书史

系(部)

汉语言文学系

教研室(实验室)

公共教研室

授课班级

秘书学2015

主讲教师

陈群

职称

使用教材

《中国秘书史》

 

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二○一五年八月

教案

课程

名称

中国秘书史

总计:

36学时

课程

类别

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

2/36

讲课:

36学时

实践:

学时

上机:

学时

任课

教师

陈群

职称

讲师

授课对象

2015级秘书专业

基要本参教考材资和料主

基本教材:

杨剑宇:

中国秘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年8月)

参考资料:

1、聂中东:

《中国秘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

2、张树文:

《中国秘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目标:

通过教学使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梳理中国秘书的发展史,欣赏其成就,领悟其价值,与已有的秘书学的知识一体,形成宏观的秘书史线索。

重点:

使学生以宏观的角度去领略中国历代的秘书工作和规范,建立清晰的秘书史框架,了解秘书工作的演变和传承,并对他们之间的史学资料有一定的疏通。

难点:

作品朝代较多,而很多秘书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相近,不便于区分,因此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灌输历朝历代的秘书工作的不同,成了一个难点,并且由于是史学的课程,因此在找资料方面不是太好找,秘书史的相关书籍基本不好找,这些都是本课程教学的最重要难题。

注: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中国秘书史课程教案

课次

2

课时

4

课型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理解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秘书工作的起源经历的三个阶段

难点:

各个阶段秘书工作的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第一节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

一、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

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而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

这是秘书工作产生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之一。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又一个社会条件。

二、社会组织领导部门的形成

氏族公社时期。

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

三、原始文字的演进

原始文字演进的过程。

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有原始文字的史证。

陶文

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邮陶文等,另有学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陶文有两种:

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认这些文字具体是什么含义,但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第二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

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等,同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资料。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

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

此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也都有陶文。

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

对这些陶文的性质,学界看法不一。

裘锡圭认为是“记号”,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

唐立庵(兰)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它们已经有5800年左右的历史了”。

破解陶文很困难,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

不过,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应该是肯定的。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家中发现,由于古董商的有意隐瞒,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学界了解其出土地。

直到1908年才被罗振玉查访清楚其真正来源地为安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成为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渊源的重要资料

金文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

由于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

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为三期:

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

中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

期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

伏羲造字、仓颉造字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看到人们这样争斗,心里很着急,他躺在天台山顶想办法。

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阳,有月亮,太阳只有一个,就画了一个小圈表示一。

加上月亮是两个,画两个小圈就是二。

三个小圈是三,四个小圈是四。

可是画圈太麻烦了,就改画点,后来又改画线。

这样,一、二、三……数字就造出来了。

可是数字大了,就要画很多划,比如,十就要画十划,多麻烦呀。

伏羲又开动了脑筋。

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个手指,四指并拢是一条线,拇指横生在另一边,就成了一个“丫”,伏羲就用它来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来了,这就简单多了。

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数字还不行,还得有其他的字。

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万物的形状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鱼、牛、人等几百个字。

伏羲心里可高兴了。

正在伏羲得意的时候,有个小孩来找他,小孩说:

“伏羲王,你造的字恰当不恰当?

“你说恰当不恰当?

“我说有很多字都不够恰当。

“哪些字呢?

“比如‘牛’只有一个角,‘鱼’却有四只脚,‘羊’字有六只脚。

伏羲没有想到,这个小孩比自己还要聪明,连忙问:

“你是谁?

小孩回答说:

“我叫仓颉。

“啊,仓颉,那你就把我造错的字改过来吧.

“伏羲王,你已经造的那些字,人们都用习惯了,就不必再改了。

以后你就不必再造字了,还是由我们人类自己来造吧。

”仓颉说。

伏羲没办法,只好同意让人自己去造字。

人自己造的字,一个一个都很恰当。

据说在所有的字中,仓颉造的最多,所以后来人们只说是仓颉造字了。

原始文字开始被运用于公务活动中,首先被用于记事。

《尚书》《尧典》(《尧典》是《尚书》的第一篇。

(本文节选了其中记载尧的事迹的部分。

)《尧典》的开篇就说“曰若稽古”,意思是考查古时传说,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它不是当时的记录,而是后代史官对于历史的追记。

不过,根据学者的考证,它的写作年代最早不早于殷末周初,最晚不晚于秦汉。

这将近千年的时间跨度,可以看作是《尧典》文本的流传时期。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后人的不断润色,或附益或删改,使得《尧典》的文字常有不同阶段的时代色彩。

在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先民已经使用原始文字记事,记录首领言行,有了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

例子: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

昭然义见⑦,宜相附近⑧,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既毕,会国有巫蛊事⑨,经籍道息⑩,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⑾。

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⑿,亦所不隐也。

我秉承皇帝的命令给五十九篇作传,于是就深思熟虑精心研究,广泛参考经书典籍,采纳各家的说法,写下传注。

用简明的文字申述意义,铺陈发挥其中的旨趣,大概可以对将来有点帮助吧。

《尚书》的序,是叙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

意思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了,应该把它们放在各篇和正文一起,因此援用它们时各放在相应的某篇的前面,定为五十八篇。

写完以后,正碰上国家发生了巫蛊事件,爱好经籍的道路断绝了,因此不再把《书》传上奏朝廷,只把它传给子孙,遗留后代。

如果有爱好古道、学问广博、志趣高雅的君子与我有相同的志向,我也不隐蔽我的《书》传啊。

五帝:

据《史记·五帝本记》

五帝本纪,写黄帝,颛顼,喾,尧,舜。

同为上古五帝,着眼点却并不相同,由此窥见当时时代之变化。

黄帝出现的时机是在: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可见彼时对首领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带领大家抵御外部,以免本部物品遭抢掠。

黄帝的功绩有: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等于说他开始订立人们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规律。

 

写颛顼和帝喾,主要还是侧重他们的教化功绩。

 

写尧主要写他订立农时,以及任人治国,可见当时社会已经和之前不同,生产方式开始变的复杂,畜牧业开始出现,人口增多,同时可以想象,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到舜时,首先就说他的“德行”。

可见,由于社会的变化,此时对首领个人能力的要求已经不一样,“德行”被当成一个首要的能力,说明人已经开化,善恶对立明显,而当时的人本能的选择了“善”。

这也是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黄帝(轩辕氏)

颛顼(高阳氏)zhuānxū

帝喾(高辛氏)kù

唐尧(陶唐氏)

虞舜(有虞氏)

四、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

《通典·职官志》载:

“黄帝置六相”

《史记·五帝本纪》载:

黄帝设史官

“黄帝之初始立史官,仓颉、沮涌居其位。

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

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 仓颉造字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

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

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有意义可通的。

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

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仓颉造字”文书工作(公务文书)

舜在位时设立九官纳言

进善旌、华表木、敢谏之鼓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原始形态和早期表现。

进善旌:

上古专为进善言的人发表意见而设置的一种标志旗帜。

《史记·孝文本纪》: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取谏之鼓。

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裴駰集解:

“应劭曰:

‘旌,幡也。

尧设之五达之道,令民进善也。

’如淳曰:

‘欲有进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唐柳道伦《进善旌赋》:

“帝尧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国之令图,将启纳善之怀於四方之士,乃立进善之旌於五达之衢。

”唐司空图《丁巳元日》诗:

“累降搜贤诏,兼持进善旌。

四、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

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

纳言。

进善旌、华表木、敢谏之鼓。

第二节萌发于夏朝

一、国家的建立

(一)世袭制取代了民主选举制

(二)贡赋制度出现

夏代出现了最初的国家赋税——贡

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

随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来自农田,甚至关市、山林川泽的所有课征物,贡赋逐渐演变成为税收的别称,实为中国古代的税收方式。

中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以后的夏朝就已有土贡。

据《禹贡》记载,当时根据贡土所宜的原则,将九州的土贡划分为三等九级,分别规定其应纳物品,如:

扬州贡金二品;兖州贡漆、丝;青州贡盐、浠、海物等等,并区分为常贡与临时贡纳。

土贡的进献者,在商朝从臣属扩大到周围的部落藩属和归顺的蛮、夷、戎、狄等附属国;在周朝还包括平民在内。

周朝对诸侯臣属缴纳的邦国之贡,又进一步细分为九种,包括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斿贡和物贡,称为九贡。

关于军赋,据《汉书》载,商朝和周朝都是“因井田而制军赋”,即实行田制与兵制相结合的办法。

如规定16井为一丘,1丘之地出戎马1匹、牛3头;4丘为1甸,1甸出戎马4匹、兵车1乘、牛12头、甲士3人、卒72人,干戈武器自备。

从公元前3世纪的秦汉及以后历代,凡以农田生产物为课征对象的,都统称为田赋。

此后,贡与赋也已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而被视为税收的异称。

专司征税的官员——啬夫

起源较早﹐春秋时期已有此名。

啬为穑的初文﹐啬夫本义为收获庄稼之人。

作为一种官职﹐应始于乡邑啬夫一类接近农夫的下层官吏。

战国时有些国家县邑之长或称啬夫。

秦啬夫名目繁多﹐秦律称县令为县啬夫或大啬夫。

除了这种治民啬夫﹐还有不少官啬夫﹐作为县一级属官的有田啬夫﹐掌管全县的耕地和农事﹔有司空啬夫﹐负责全县的土木工程和刑徒﹔有亭啬夫﹐主管全县有关亭的事务﹔又有仓啬夫﹑库啬夫﹑发弩啬夫等。

汉代啬夫制度沿袭秦制﹐但也有不少变化。

县令﹑长已不再称啬夫﹐官啬夫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众多的啬夫之中﹐乡啬夫的记载较常见。

乡啬夫主管一乡诉讼和赋税徭役。

据《续汉书·百官志》本注所载﹐大乡的啬夫由郡署置﹐秩百石﹐称为“有秩啬夫”﹐省称“有秩”。

小乡的啬夫由县任命﹐径称“啬夫”。

秦汉啬夫都是某一地区或部门的主事者﹐其下常设有辅佐之吏﹐如乡啬夫下有乡佐。

除大啬夫外﹐一般啬夫的秩品都比较低下﹐大体分为有秩和斗食二等。

有秩刚达到最低秩禄﹐即百石﹐斗食则每日供给一斗二升。

汉制﹐秩二百石以上为长吏﹐百石以下为少吏。

啬夫属于少吏之列。

县的官吏除令﹑长﹑丞﹑尉外﹐一般都是少吏﹐所以县属各官之长和乡的主管官吏多称啬夫﹐与县的等级相当的某些官署的属官之长﹐如其品秩是少吏﹐也常称为啬夫。

如上林令所属的虎圈啬夫﹑掖庭令所属的少内啬夫和暴室啬夫等等﹐因此﹐啬夫实指一种头目之意。

(三)强制机关和法律的出现

关押犯人的监狱:

“圜土”或“均台”

圜”是囚禁人的地方,“土”是国家的代称。

古代“夏”“土”同音,殷商人经常称夏人为“土人”“土方”。

圜土原意专指夏王朝囚禁人的地方。

但是后世的商、周两朝也沿用了这一称呼,圜土就成了夏商周三代监狱的专称。

史书载:

“若无授无节,则准圜土内之。

”(《周礼,地宫,比长》)意思是:

如果不执行国家的命令,不遵守法律,就要把他抓起来关进监狱。

夏、商、周的监狱通称为“圜(yuán)土”。

圜土是监牢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成圆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以监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竹书纪年》记载:

“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芬是少康的孙子,是启以后的第七位夏王,这时,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芬作圜土,就是以此囚禁反抗者。

 《周礼》记载,西周设“司圜”之职,“掌收教罢民”。

“以圜土聚罢民”,可见司圜是专设的管理“圜土”的官员。

文献记载西周的监狱,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圜土”之制。

《周礼.秋官.大司寇》载:

“以圜土聚罢民。

”郑玄注:

“圜土,狱城也。

”《释名.释宫室》则明确指出,狱“又谓之圜土,筑土其表墙,其形圜也”。

即建成圆形的土墙,将犯人囚禁在里面。

《周礼》还记载,圜土除了监禁未决犯之外,还关押已决犯并监督其劳役。

不过,《周礼》记载的“圜土”之制是否属实,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

“均台”夏代监狱的别名。

汉 蔡邕 《独断》:

“四代狱之别名:

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尚书》曰皋陶作士;夏曰均台;周曰囹圄;汉曰狱。

“禹刑”——杀、墨、宫、刖、劓

一、关于《禹刑》的由来

《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

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作为社会上出现“乱政”亦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

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

至于以“禹刑”为名,实际上不过是"夏刑“的代称而已。

《禹刑》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

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的,是后人追述的。

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

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二、《禹刑》的性质、内容

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

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

《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昏、墨、贼、杀”。

这是晋国叔向在答复韩宣子有关邢侯与雍子“争田”一案处理情况时,所征引的法律条文。

语出:

“《夏书》曰:

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

叔向认为,晋国《刑书》中“昏、墨、贼、杀”的规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后来夏代的法律沿袭。

据叔向解释,“昏”:

自己做个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

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

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罪都要处以死刑。

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

“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

”已经有了“五刑”。

墨中国古代五刑之一。

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

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tattooing]

墨者,墨其额也。

――《白虎通·五刑》

刖yuè形声,从刀,月声。

本义:

断足。

古代的一种酷刑。

劓yì(会意。

从刀,从鼻。

刀割鼻子。

本义:

劓刑。

割鼻的刑罪,古代五刑之一)

专职司法机构——大理(相当于今天的司法局)

(四)国家官吏队伍的形成

六事之人:

牧正、庖正、车正

牧正古官名。

牧官之长,主管畜牧。

《左传·哀公元年》:

“后緍方娠,姚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

”杜预注:

“牧官之长。

”《列子·黄帝》: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於园庭之内。

”张湛注:

“养禽兽之长也。

”唐柳宗元《天对》:

“牧正矜矜,浇扈爰踣。

庖正(掌厨、厨官)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庖:

庖páo厨房:

庖厨。

厨师:

庖人(厨师)。

庖正是古代社会夏朝的一个职官的名称,负责掌管饮食,为庖人之长。

夏朝中兴之后少康逃亡到有虞氏后,有虞氏首领虞思曾授予少康此职。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管理工官管理工匠。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

他们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二、夏朝的文字和公务文书

夏朝的文字。

夏朝的公务文书。

《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今陕西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甘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

《胤征》〈尚书·夏书〉第四,为胤征伐羲和的誓词。

《汤誓》为了一举消灭夏桀,临战之前,商汤发出了隆重的动员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誓”。

史官记录这篇誓词,名叫《汤誓》分两段。

第一段说明兴师征伐的原因。

第二段申明赏罚的办法。

篇中“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真实反映了夏国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十分可贵。

“誓”,已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古代公文。

图法

夏朝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第三节形成于殷商

一、商朝的史官

史官的分工与名目。

史官的来源。

(一)史官的分工与名目

就作用而言,贞卜史官、作册史官偏重于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而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

(二)史官的来源

贵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代代世袭原因:

第一,由于奴隶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和奴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二,史官的职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专门的业务技能

二、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诞生

太史寮的草创。

史寮诞生(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三、甲骨文与甲骨文书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书的认定。

(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二)甲骨文书的认定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

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

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四、甲骨档案的保管

收藏于都城宗庙、社稷。

简单的分类收藏法。

简单的编号。

简单的“归档”。

(一)收贮于都城宗庙、社稷

(二)出现了简单的分类收藏法

(三)有了简单的编号

(四)有了简单的“归档”

课堂讲授与讨论

基本教材:

杨剑宇:

中国秘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1年8月)

参考资料:

1、聂中东:

《中国秘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

2、张树文:

《中国秘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教学反思

1、了解秘书工作起源的意义是什么?

2、原始社会末期的秘书工作对奴隶社会秘书工作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中国秘书史课程教案

课次

2

课时

4

课型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

实验课□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两周的秘书工作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本章学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