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6752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PPTX 页数:25 大小:16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 卢峰教授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9讲 总供求模型.pptx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第19讲、总供求模型,1)短期经济波动及其分析方法2)总需求曲线3)总供给曲线4)总供求模型5)总供求模型与通货紧缩参考阅读:

卢锋经济学原理(中国版)第31章,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短期经济波动

(1),在长期范围内,一国经济通常会表现出增长趋势。

然而,短期经济存在波动。

有的年份企业无法把所有物品和劳务卖出去,因此削减生产,实际GDP下降。

这种经济下降和失业增加情况称为衰退(recession),特别严重的衰退称作萧条(depression)。

有时经济过热,增长速度较快。

中国这样劳动力增长和结构变化较快的经济,很难出现经济绝对下降情况,但也出现增长率很低的衰退情况。

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是在相当大的短期经济波动中实现。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3,短期经济波动

(2),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4,短期经济波动(3),资本形成或投资长期高速增长,短期波动更剧烈,某些年份甚至出现真实投资水平下降的负增长。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5,短期经济波动的特征,短期经济波动的规律性现象:

主要宏观经济通常同时波动,并且相互间存在显著联系。

例如,经济衰退时实际GDP减少,其它实际和名义宏观变量如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零售额,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等都会减少或增长幅度显著下降,而另一些宏观变量如失业率,生产能力闲置率则会上升;繁荣阶段则存在相反情况。

因而可以用不同衡量指标来监测短期经济波动。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6,货币中性假定,分析短期波动需要采用与分析长期经济增长不同的方法。

解释经济长期增长因素包括产权和激励机制有效性,教育和人力资本,促进科技知识进步,有效的融资系统,促进贸易和扩大开放等等。

长期分析方法的基本前提,是被经济学家称为古典二分法或货币中性假定:

宏观经济变量分为实际变量(衡量数量和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即按货币衡量的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仅仅影响物价和其它名义变量,不影响象真实国民收入,失业率或其它实际变量,货币对于实际经济的作用是中性的。

上述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变量,都属于真实变量,而不是名义变量。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7,短期分析放弃货币中性假定,在研究年度或更短时期间经济波动时,货币中性假定不再适用。

短期内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存在密切关系。

因而,我们建立一个新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来探讨两个变量关系:

一是经济物品与劳务总量,用实际GDP衡量;二是物价总水平,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

CPI),零售物价指数(retailpriceindex:

RPI),或GDP平减指数表示。

两个变量中,第一个真实产量是实际变量,第二个物价总水平是名义变量。

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需要新的宏观理论。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8,总需求曲线

(1),在总供求模型中,总需求是一条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经济含义是:

其它条件相同时,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导致总需求上升,反之亦然。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9,总需求曲线

(2),为什么物价与总需求负相关?

回忆用支出法统计GDP的定义:

Y=C+I+G+NX总支出是表示总需求数量的适当统计指标,因而,总支出每一部分都对物品与劳务总需求作出了贡献。

假定政府支出受政策因素给定,其它三项支出水平与物价总水平存在联系。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总需求与物价总水平存在负向关系。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0,财富效应,第一是财富效应。

价格上升导致以真实购买力表示的财富“缩水”,人们变得比较“穷”了,结果减少了支出。

反之亦然。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Pigou:

1877-1959)强调了这一效应,因而又称为庇古效应。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1,利率效应,第二是利率效应。

物价上升使货币交易需求上升,导致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和居民信贷消费需求。

又称凯恩斯效应。

后面IS-LM模型中,给定名义货币供给,物价上升使真实货币供给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和需求下降。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2,净出口效应,固定汇率制度下,物价上升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昂贵,替代作用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下降使总需求减少。

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物价水平上升使利率上升,套利动机驱使资本流入增加,对本国货币产生升值压力;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变得更为昂贵。

结果使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净出口下降使总需求减少。

美国经济学家RobertMundell和MarcusFleming强调这一效应。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3,总需求曲线移动,物价以外原因对总需求影响表现为总需求曲线移动:

预期变动技术变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变动财政支出变动货币供应量变动,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4,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曲线表示真实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三种情况:

(1)存在大量闲置生产能力;

(2)生产能力已被充分利用;(3)上述二者之间过渡状态。

第一种状态下,产出上升不影响价格;第二种状态下,价格上升不能导致产出上升;两者是极端情况,实际情况更可能是第三种状态。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5,总供给曲线

(2),这时某些部门生产能力已得充分利用,但是其它部门仍存在一些过剩能力。

前者生产增长会导致价格上升;因为当厂商增加产出时,发现某些投入品如熟练劳动力存在短缺,于是不得不支付更高要素价格,并提高产品价格以补偿成本。

后者增产只是利用了原先闲置的生产要素,不存在提高要素价格压力。

有的部门提高价格,有的没有,而价格总水平不过是所有价格的某种加权平均,因而一般物价水平有所提高,但没有直线上升。

总供给曲线从左到右变得越来越陡直,表示当扩大供给的制约因素随着产出增加而增大时,供给对价格水平越来越缺乏弹性,因而一定幅度的物价上升能够带来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6,总供给曲线(3),总供给线不同区段形状及其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含义。

经济学家之间关于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争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争论,在学理上可以归结一个简单的问题:

实际经济状态与第一种情况(平缓的总供给线)比较接近?

还是与第二种状态(陡直的总供给线)更为接近?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7,总供给曲线移动,价格总水平以外因素导致真实产出变化,表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本身移动。

例如,技术进步或体制改革,改进了生产函数,使长期潜在生产能力上升,导致短期总供给线向右下方移动。

石油危机或农业灾害减产,使厂商单位产出成本上升,给定物价下企业意愿供给产品数量减少,使总供给线向右上方移动。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8,总供求模型,把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放到一起,可以得到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它与微观经济学中供求模型“貌合而神离”。

反映了不同经济理论。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19,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一般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即通货膨胀率为负数。

1997年10月开始,我国零售物价出现建国以来第一次持续下降,因而被认为发生了通货紧缩。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0,通货紧缩影响,物价下降背景下,储蓄比投资更有可能获利,因而社会投资意愿下降,经济不景气,增长率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失业问题加剧。

不景气的经济环境,又对个人和企业未来收入和赢利预期发生负面影响,使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从而使物价进一步下降。

通货紧缩有可能锁定在自我实现并强化的困境中,出现所谓通货紧缩螺旋。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1,两种可能原因,为什么会发生通货紧缩?

从总供求模型看,一般物价水平下降可能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不同方式移动的结果。

逻辑上至少有三种不同移动方式可能导致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

第一种可能是总供给曲线(AS)不动,总需求曲线(AD)向左下方移动,造成物价下降和产出减少。

第二种可能是总需求曲线(AD)不动,总供给线(AS)上升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导致物价下降和产出上升。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2,两种可能原因:

图形表达,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3,两种可能原因:

数据观察,两种情况逻辑上是可能的,然而与我国实际经济情况不相符合。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4,第三种可能原因,第三种情况:

总供给线向右下方移动,同时总需求线向右上方移动,由于总供给线移动幅度较大,总需求线移动幅度较小,在总产出增加的同时,物价一般水平下降。

经济学原理第19讲“总供求模型”卢锋,CCER,2002秋季,25,需求不足或供给不足?

这一变动组合的经济含义,既可以理解为总需求相对不足,也可以看做是总供给相对过剩。

实际分析讨论中,有的经济学家认1997年前后总需求变动情况应属正常,造成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增长过快。

另一方面,较多经济学家认为,总供给增长大体正常,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

至于总需求下降原因,更有多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