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70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组织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4)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实行⑫战略。

2.80年代

(1)提出“教育要⑬。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3.90年代

(1)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⑯计划。

(2)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3)启动⑰。

(4)加大⑱教育发展的力度。

(5)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K知识参考答案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经验教训

1.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

2.图示法理解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3.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17—2018学年福建省四校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联考)1965年我国选拔的200名留学生中,理科70名,占35%,工科80名,占40%,农林24名,占12%;

医科16名,占8%;

文科10人,占5%。

形成这一留学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A.左倾教育思想的存在

B.国内欠缺培养高科技者的能力

C.国内社会大动乱的影响

D.国家建设对人才类型的需求

【答案】D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

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

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在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表:

《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

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答案】A

正确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1)中国古代史上的汉代、唐代能成为当时的封建大帝国,与其对教育的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汉代自汉武帝设立太学,创立地方学校,尊儒重教,通过察举、皇帝征召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的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中国近代,由于遭受列强的入侵,造成了教育的落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秩序被破坏,造成中国人才的断层,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典型的例子。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需要重视的工作很多,但德国与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首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两国的崛起振兴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跃居世界前列。

3.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

(1)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在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我们的劳动力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8届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联考)1978年12月26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几天后,“文革”之后首批向外国——美国派出的五十二名留学生乘坐飞机从北京出发,飞往华盛顿,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

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停滞终于结束了,这

A.是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体现B.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C.是“211工程”计划的一部分D.标志着“左”倾错误彻底结束

【答案】B

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巧学妙记】1.现代中国的教育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制度:

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

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

恢复高考、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

1.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

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反映了

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下表是新中国1950年和1965年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统计。

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年度

高等学校

中学

小学

学校

学生

1950年

227

13.4万

3690

109万

40万

2439万

1965年

434

67.4万

80993(包括61626所农业与职业)

1441.8万

168.19万

11600万

A.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B.职业教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体

C.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

3.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从大区到省、地、县都要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

这一指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需要B.科技基础薄弱

C.工业成就巨大D.“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4.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A.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

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发表。

《决定》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落后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弊端。

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后我国

A.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6.下面是中国1977—2016年参加高考及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

万人),由此可知,中国高等教育

A.已经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质量水平持续稳步提升

C.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D.在实践中实现了教育转型

1.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

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记事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左传·

昭公》: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吕氏春秋》记载郑国邓析办私学;

《列子·

仲尼》记载郑国伯丰子开办私学。

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

孟子、荀子和墨子等都创办过学校,招生讲学

公元前2世纪

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教科书,设立博士进行传授

19世纪中后期

1862年,奕䜣等人创立京师同文馆;

1866年,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学堂;

1874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学堂。

1870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20世纪初

1903年,清政府制订“癸卯学制”,规定新学制的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使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

1978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1983年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摘编自《中国教育简史》等著作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3.(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答案】B

【解析】由时间“1953—1957年”可知,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故选B;

A是1965年,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排除C、D。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58年9月”“在15年左右时间内普及高等教育”中可以看出,该指示中存在“左”倾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这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

“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A项排除;

B项是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高考制度停止,1977年邓小平复出首先在教育方面恢复高考制度,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开始重新实行,C正确;

A是毛泽东1949年教育方针提出;

B属于1970年高考特殊政策;

D是1995年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重点大学。

5.【答案】D

【解析】我国1957年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D正确。

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中国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涉及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质量水平,故B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教育的转型问题,故D项错误;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我国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说明能进入高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故C项正确。

1.【答案】C

【解析】图片显示教授主要出生于沿海地区,而工作场地大多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说明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C正确;

A中经济水平不符合材料主旨;

B中正比说法错误;

D中东部地区并不是忽视教育。

2.【答案】示例一特点: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影响: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有利于“士”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保证。

示例二特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教育复兴;

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发展;

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培养了现代化建设人才;

增强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B项;

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人数的增长,并不表明已经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

【名师点睛】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变化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才。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渴望上大学,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应当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本题较好地契合了恢复高考40周年这一热点,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和周年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掌握。

2.【答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比较高。

本题初看不难,考查各种画派的绘画特点,但仔细看它需要整合的知识点很多。

首先它要求学生读懂图片题目《婆媳上冬学》的信息,尤其是重视的是“冬”字,它能表明图片的内容是扫盲教育。

其次要明确扫盲教育的时间,与材料的时间相对照,看看是否符合。

最后明确各种画派风格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到1952年底这一外交政策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

文化教育改革不一定就是要学习俄语,广泛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应是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