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7104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docx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

  杨帆工学结合心得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工学结合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管理系杨帆

  201*年教育部把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职业教

  育的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

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措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基本观点及逻辑关系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必须搞清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一些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起点。

  1、何为课程?

  课程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门一门的学科(虽然现在我们反对学科的提法,但事实上在很多教师心中课程对应的就是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一门的课),其内涵还包括了“教育机构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所做的设计和规定”。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学什么内容,而且还包括怎么学的规定。

它应包括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等在内的一系列材料。

  2、何为课程开发?

  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进程、方式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价等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开发专业教学实施性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材料等。

  3、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逻辑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两个最为基本的逻辑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

简而言之,就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每一门课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而一个专业的若干们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来组合的。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就是按照这两条逻辑线索开展的。

要真正理解这两个逻辑,必须深入的分析其提出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分析研究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

  

(1)“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的理由

  这里就首先要明白关于“能力”一词的理解以及他认为的“技能”与“能力”的区别。

“技能”指的是“针对具体岗位任务和职责的”操作性技巧;而“职业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识、观点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即“在真实工作情景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还可以表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

这个观点就来自于上述的对“能力”的理解,理由如下

  其一,能力都是存在于具体的职业活动中的,我们无法脱离具体的工作任务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训;其二,一个工作任务中,有的能力或许可以被分析出来,但是存在众多的隐性的能力不可测量或者无法分析、难以表述;

  其三,把能力看作是孤立的行为,认为多种能力简单的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能力的思维范式,忽视了真实工作世界中职业行动的复杂性,即通过单项能力的培养未必能够必然的形成综合能力。

  其四,即便可以明确列出能力点,现在我们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将其组合成培养综合能力的课程。

  核心观点在于,对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析的做法是片面的,即便能够明确分析出来的能力也很难组合成课程,同时,通过对分析出来的单项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真正胜任实际工作的。

正是基于此,所以“工学结合”才是一种更可行的做法。

  

(2)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的理由

  人的职业成长要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

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针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单项技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所需,因此每一个专业的课程应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个阶段来开发。

每一个阶段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是不同的,难度也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

  (3)典型工作任务的逻辑

  工学结合的课程中所谓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平时我们理解的某一职业岗位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有所区别。

为什么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呢?

既然不能脱离工作任务实际来分析和培养能力,那么能力的培养就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形成。

但是一个职业实际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是繁杂的,不可能让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去经历,必须有所选择。

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必须要从事的、完成的,不完成就不能说是经历了这个职业阶段的工作任务,这便是典型工作任务。

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共有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发展阶段有35个典型工作任务。

以典型工作任务来构建课程,全部典型任务产生的课程就构成了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能缩短由学生向工人的转化。

下厂实习期间学生们兴趣高,环境的变化使他们的思想认识也有了提高,认识了工厂认识了产品认识了工作的严肃性,很直观的接受着道德,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2、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能够使学生从这个窗口窥视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从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中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在摆正自身位置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眼观手动,师傅的传帮带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挖潜、发挥,并在实践得到了证明。

  3、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的提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学生是肯学的,工作是努力的,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用人单位对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欢迎的。

  三、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试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1、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首先要作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精神。

  2、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认识到墨守成规只是一名好员工而不是一名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应具有创新精神,但要明白创新的前提是自身具有高技术含量,才能具有创新的思路,那么高技术从哪里来;努力求学,刻苦钻研,要想收获丰富的知识就要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字当头,这才是人生坐标系中努力寻求的重要位置。

  3、要克服少数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操作的片面认识,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加以引导,学生的思想问题就是老师要作的工作,思想问题不解决,学生就不会认真地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从车间管理、环境保护、工件摆放、工艺分析、产品性能、总成装配,师傅们的敬业精神,都是学习的内容。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应该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说企业也有教育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从这学期的实践来看,一些车间不愿意接受学生,认为给他们找麻烦,是被迫的,不情愿的,主管上他们把学生等同于自己的员工,当然像员工一样的严格要求是对的,但学生下厂还是学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用简单退回的办法来处理,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旦有个别学生严重违纪或屡教不改,那么学校应该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并在下厂之前予以公布,做到有章可循。

  6、要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努力提高安全意识,实习单位也应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建议学校把学生人身安全列入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体系中去,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加以完善,并和专业厂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防患于未然。

  7、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修改

  针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际情况,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我们认为学生下厂前应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考虑学生毕业前技能鉴定考试的问题,要尽快出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方案。

  扩展阅读杨帆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体会

  杨帆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体会

  人物档案杨帆,男,1973年生,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

  金、辽宁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5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入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有三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次,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201*年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人选。

  201*年我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下面就我申报基金的一点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在选题上要下功夫

  1、选题要强调发挥主动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纵向科研课题,特别是预研课题的主要区别在于题目不是限定的,尤其是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完全由申请者

  自主提出,强调自由探索。

即使是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也是由工作在各学科前沿的一群科研工作者自主提出某个主题后,经研究讨论列入相应的项目指南的。

因此,选题要强调发挥主动性,不能等和靠。

  2、题目内涵不宜过大,要有针对性

  选题要结合自己所从事学科的基础性、前沿性、挑战性问题。

我认为,一般的面上项目无法强调其工程应用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这是由项

  目经费的额度和周期所决定的。

但是,工科大学的项目肯定要有提出的工程应用背景,在通常的横向或者纵向工程课题中,无法深入研究的某个关键性或者基础性问题往往是好的选题,因此题目内涵不宜过大,要有针对性。

提出的题目至少是国内没有见过的。

  3、如何选题呢?

  对于目前承担工程课题的教师可以从解决难点问题的角度提炼出。

对于青年教师,可结合所在领域,提出一些题目,请知名专家给评判是

  否合适,也可根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会议,大家认可的挑战性问题中选定,还可以从各学科年度评论性文章中指出的前沿性问题选定。

支持创新是科学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项目及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超前性是在选题时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4、选题要和申报人条件联系在一起考虑

  选题还要结合申报人的基础和特长。

难题很多,但并不是随便选一个就行了,还要结合个人条件能够提出合理和可行的研究途径,使同行

  专家认为通过你的研究能有前进一步的可能性,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相关工作基础,一般是通过你过去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让大家认可的。

因此,选题要和申报人条件联系在一起考虑。

  5、选题合适,就是申报成功了一半。

  下面举两个例子,201*年开始写申请书,选了题目后,请申报成功的教授帮助审定,进行了认真的修改.201*年,选题时,虽然有该项目

  相应的研究论文发表,但是在校内基金项目支持下开展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虽没有成功,也有专家反馈的意见,认真对待这些意见。

我在201*年申报成功了.

  二、如何写好申请书

  1、立项依据论述要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报告正文第一项就是立项依据,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际上就是让申报人用自己的语言将选题的内涵阐述清楚。

  *要回答为什么要选定这个项目,有什么充分的理由?

科学意义与学术价值是什么。

这是同行评阅人是否有兴趣继续读完你的报告的关键。

  要用准确的学术语言,将问题论述清楚,一般要考虑如下问题

  *什么人在研究?

研究了些什么?

核心科学问题是什么?

  *人家怎么进行研究?

解决了些什么问题?

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

哪些问题是别人想到了的?

但没有解决?

  *你考虑怎么解决?

哪些问题是别人还没有想到的?

你又是考虑怎么来解决?

  *这些论述对同行专家判定研究的创新性具有重要作用。

立项依据每一句话,都要经得住推敲,论述要体现明确的目的和充分的理由、要“有

  所为,有所不为”。

  *对申请项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必须有充分地了解,要对其学术前沿、进展程度、发展趋势、同行研究的新动向等加以

  阐述,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回答创新性问题。

  *对文献的综述要有个人的理解、分类和评价,这是同行评阅人判定你对问题的认识是否清晰的依据。

  *另一方面,文献要有权威性和时效性,你参考的文献多数都应该是近3年的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所发表的,若文献较多,最好选用该领

  域国际知名学者的研究结果和观点。

  *论述中引用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要将出处标明清楚。

使得别人知道哪些是你个人的观点。

特别重要的一点,如果能够将申报人过去研究

  成果(论文和专著)的地位恰当地阐述,也会使人了解你的能力和贡献。

  *最后,一定要附上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参考文献目录。

  2、研究内容、目标和关键问题阐述要清晰。

  *研究内容要适度,即有限目标,研究任何新的科学问题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拓,且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不可能设想在一个项目或

  一次研究中将所有或众多的问题都解决,因此研究内容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要反映问题自身的特点,能够和立项论述相呼应,以一般1到3个问题即可,既可以按照研究时间顺序分项列出,也可按照子问题分题目列出。

  *目标要突出科学问题和学术性,能够使人知道你最后能达到的水平。

  *关键问题的论述要和后续的创新点呼应。

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3、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需要慎重填写。

  *研究方法要有一定的具体描述,与现有水平相比,从学术角度要体现出新的思路,让评阅人能看到你的思想火花。

但不一定非常细致,

  因为这只是个方案,但一旦获得批准,一般又必须按照这个方案去做,因此要慎重。

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可行性分析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课题组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论述能够完成该课题的保障条件。

  4、特色和创新之处。

*这一条是比较难写的,写不出或者写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成功率。

所谓特色创新即在本项目研究领域中申请者与国内外同行所不同的,

  也即前人未曾有过的新学术思想、新理论、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应用性结果。

  *一般可从所采用的方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难点、等方面加以阐述,因题目而异,一般在选题阶段就要考虑是否有可行的方法,即

  创新点。

  *若无创新,题目再好,也很难批准。

“创新性”,一票否决;注意“学科交叉”不是特色与创新;“填补国内外空白”也不是特色与创新。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

(1)年度计划要具体,符合研究内容;

  *

(2)年度计划要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国际交流;

  *(3)预期研究结果要与研究目标一致;

  *(4)预期研究结果要有力度,有数量,有质量;

  *(5)高水平的论文、专著;

  *(6)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6、研究基础和条件。

  *这一部分论述的目的在于使评阅人对你完成所提出的课题能够有学术上的可能性判断,因此,就要尽力展示能够支撑别人对你信任的材

  料。

不外乎是过去的研究成绩和相关经验积累。

  *很重要的一条是展示课题组的实力,特别是与国内外同行合作的支撑材料,不可能完全是一个人的材料,因此要全面。

  *应说明是否具备研究所必须的实验设备与条件,特别应说明是否具备必须的有关单位的配合,并要求在申请书中签字盖章或出具证明,

  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特别是重要期刊及被SCI/EI检索的论文要有详细的目录。

  三、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1、要有充分的时间反复筛选目标。

  *选题时,一般要提前半年以上,以有充分的时间反复筛选目标和创新点。

  *选题时忌讳项目名称重复,即使所提出的与以前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有所不同,甚至有所创新,但名称重复则很难给人以新意。

  *为此,申请基金项目前应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编辑出版的《资助项目汇编》,如果发现项目名称重复,则应尽可能从新的

  视角提出问题,首先在项目名称上尽可能给人以面目全新之感。

  2、认真研究选报学科组。

  *选题时,要和填报的申请代码联系起来考虑,实际上,申请代码不同,即学科组不同,竞争程度、评阅人和经费平均支持力度也不同。

*实际上,有些代码下,全国每年报不了几项,甚至没人申报,而有些代码下,申报项目很多。

因此竞争激烈程度不同。

我注意到,近年

  来,某些学科,如天文学科资助率高/单项平均经费也高。

而生物和医学领域由于热门,资助率低/平均经费也低。

相差两倍以上。

  *因此,要参考近年来各学科代码下的批复率来考虑选题。

本来某些学科人已很多,竞争激烈,若无好的基础和很强的创新,就很难争取

  到。

注意不同学部指南内容的“重迭”部分,相关学科从不同视觉看待同一个问题。

  3、加强学术交流,让同行认识你。

  *要多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各学科要多组织国内的学术会议,让同行认识和了解我校的研究成绩和基础条件。

  *青年教师要多参加国际的学术会议,宣传自己,取得支持,特别是认识那些目前正在承担基金课题的同行,这些人很可能就是你申报题

  目的同行评议人。

  4、人员有机配合,经费合理安排。

  *选择支撑课题开展具有不同作用的高级职称人员和适量的研究生。

注意人员限项的规定,申请书中每一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作用和贡献。

  避免浪费学校的人力资源。

  *如果能够与国外同行一起申报,则会提高研究基础。

  *经费预算要注意每年各学组的平均力度,面上项目属于定额补助式资助方式,不要期望完全由国家自然基金渠道支持完成。

  *经费预算包括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劳务费和管理费四项。

国际合作与交流最好安排一定比例经费,以体现项目的国际水平。

  5、一项完美的申请书等于成功的90%。

  *申请书的撰写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和别人都挑不出毛病为止。

一个建议是请一位最熟悉你的同行专家读一读,能否支持你的申报。

  *同时,请一位不太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专家读一读,看它能否从直观的学术论述层面支持你的申请,若都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则你成功

  的可能性就有90%。

  6、一些忌讳。

  *

(1)层次不清,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特别是有的通篇不分段落,影响阅读。

  *

(2)研究内容撰写得太简单,寥寥几行,根本不能说明问题,申请态度不认真、不严肃。

  *(3)研究内容宽而泛,好似内容很细,实则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也没有抓住关键,不可能深入研究。

  *(4)重复研究,不阅读《项目指南》,不查阅《资助项目汇编》,研究内容甚至项目名称都与前一两年资助项目相同,无创新性。

  当然,申报基金是一项逐步积累和摸索的过程,要有信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是不断选择和深化自己研究方向的过程,只要坚持也许成

  功就会离我们不远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杨帆工学结合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杨帆工学结合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