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467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docx

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

山东省宁阳四中2015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

“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

”上述历史现象出现原因是()

A.专制主义的加强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科举选官制度确立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2.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4.有历史学家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

”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5.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

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6.历史学家朱维铮在其《重读近代史》第五篇“神和圣”之《海内天国史掠影》中有这样的叙述:

“这个天国的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平民失望。

”上述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A.天国缔造者们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B.“天国”对民众而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C.所谓“天国”其实离百姓非常遥远D.旧式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了“天国”的失败

7.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8.“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9.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10.对某一历史事件,学者有不同评价。

肯定者认为它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否定者认为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

依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A.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B.欧洲经济共同体启动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

”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殖民扩张时代B.文艺复兴时代

C.宗教改革时代D.启蒙运动时代

12.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

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18世纪末的美国B.19世纪末的英国

C.1920年代的苏联D.1930年代的德国

13.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

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④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15.1919年7月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

“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

”这一材料说明()

A.新文化运动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

16.下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1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B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C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18.1913年7月13日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

这说明()

C.促进了全民族大解放D.结束了国民党发动统治

20.瑞士《合作报》于1959年12月12日刊载了让﹒斯戴热尔写的关于中国农村现状的文章,题目是《饭碗》,文中有“今天,中国战胜了贫困”“人民公社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等报道。

这一新闻报道()

A.符合历史客观事实B.是国家意识形态一致的产物

C.体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高度关注D.与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史实不符

二、非选择题(21题24分,22题26分。

23题10分,共60分)

21.(24分)战后以来的世界格局,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它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的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讲话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是控制世界的帝国。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

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莫斯科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划入自己的版图。

直到最后一刻,西方许多政治家、外交家、评论家还不相信所发生的一切。

……现在,俄罗斯在采取行动时不考虑代价,这意味着与主要西方伙伴关系的旧模式不再存在了,同时意味着与东方伙伴关系的旧模式也不再存在了。

……对华盛顿来说,重要的不是乌克兰本身,而是不希望出现公开挑战20多年前建立的行为规范的先例。

——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克里米亚将世界带入新现实》载于俄罗斯《星火》周刊2014年3月24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日本、西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8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欧洲“衰落”和“成功”的历史依据。

(12分)

 

(3)材料四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4分)

 

22.(26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

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

《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材料二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

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引自《邓小平南方讲话》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的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8分)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6分)

 

(4)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促使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5)从以上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你有什么认识?

(2分)

 

2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敞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4分)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

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6分)

 

山东省宁阳四中2015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从材料可知,所谓的“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到隋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但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同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与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出现了“逆转”。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故应选C。

2.【答案】C。

考点:

宗法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C项正确。

3.【答案】B解析:

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

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4.【答案】D解析:

材料中“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说明工业革命突破了地缘因素,说明地缘不是一个国家发展主要因素,主要是社会制度的发展是国家发展进程中重要作用,故选择D项符合题意。

5.【答案】A解析:

法国的政体是共和制,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在议会与内阁和总统关键职位中,可见,总统职权并不是完全受宪法制约;而法国也并不是两党制,而是多党制,立法与行政权不合一,是分权,即B、C、D三项说法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A。

6.【答案】D解析:

材料从太平天国运动斗争口号和实际行动相背离的角度说明了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的存在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D项表述正确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BC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答案选D。

7.【答案】B解析:

图片中开平矿务局属于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南海机场龙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二者都推到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故B项正确。

A适合于洋务运动,C和D适合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8.【答案】D解析:

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戊戌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宣传过布尔什维克主义。

故选:

D

9.【答案】D。

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正确,均符合史实,排除ABC;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即“新政协”,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按其规定选举促成了中央人民政府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宣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正确答案选D。

10.【答案】A解析:

二战后,西欧经济普遍衰落,美国为了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是西欧的“强心剂”“及时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又促使西欧走向联合,所以也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

但是由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所以它是导致欧洲分裂的“加速器”“绝缘体”。

故选A。

B项错误,未导致欧洲的分裂,而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一步;C项和欧洲的分裂无关;D项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11.【答案】D。

考点:

启蒙运动。

注意关键词“怀疑”“理智”“自然规律”这些都反映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思想。

故选D。

A项与材料“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不符,古希腊时期尚未出现近代科学;B项是人文主义复兴时期;C项是人文主义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则是发展到理性的阶段。

因此BC错误。

12.【答案】A。

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本题考查学生对垄断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同时“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以判断这是垄断组织。

垄断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故选A。

13.【答案】B考点:

进化论。

依据所学,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标志着进化论的建立。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故排除①、③,选B。

14.【答案】B解析:

联系搜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故此题应选B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准确把握。

15.【答案】D解析:

“1919年7月”正值五四运动期间,恽代英认为学生的罢课斗争对于工商业者及普通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群众的民族意识正逐渐觉醒,“正可引势利导”,挽救民族危亡。

A、C与材料不符;B项“公民意识的觉醒”不对;故选D。

16.【答案】B解析:

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后边两者融合为现代化论,所以B正确;C本身表述错误AD本身表述正确但没反应图表内容。

17.【答案】A考点:

世界全球化进程。

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地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趋同化倾向明显,故选A。

18.【答案】B。

考点:

考查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出现原因。

民国政府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A、C、D项均与材料不符。

故选B。

19.【答案】C考点:

考查抗日战争。

据材料中“国民革命军第129师”“红军装、五星帽”“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等信息,可以得出是,红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这一史实,其背景是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20.【答案】D。

考点:

考查人民公社运动。

A、B错误,C项无法体现。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中国生产关系严重的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造成了经济的严重的困难,西方媒体的这一报道与事实不符,故选D。

21.【答案】

(1)变化: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日本、欧共体的经济快速发展,对美国形成了挑战。

(4分)

影响:

经济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政治格局,冲击美国霸主地位和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4分)

(2)衰落:

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6分)

成功:

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

(6分)

(3)本质:

美俄在欧洲争夺,和平与动荡并存。

(2分)

主要因素:

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

(2分)

【解析】

(1)经济地位依据材料一中表格以及材料二中“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的竞争非常激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的信息来总结答案。

影响在经济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经济的多极化又影响到政治多极化。

(2)材料三中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兴;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都说明了20世纪欧洲的“衰落”。

材料三中后半部分又说明了欧洲的“成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

(3)材料四中乌克兰的问题反映了美俄在欧洲的争夺,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动荡并存。

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材料一、二、三中日本的崛起,欧洲的衰弱,材料四中俄罗斯的强硬态度都是这一问题的体现

22.【答案】

(1)中国:

重农抑商(2分)。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是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分)

西欧:

实行重商主义(2分)。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出现。

(2分)

(2)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重商主义;(2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出现了外贸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4分)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950-1973年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1970年代经济危机和滞涨,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6分)

(4)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解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2分)

(5)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

(1)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西欧的经济思想为重商主义,其原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展所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基本的经济思想为重农抑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统治者要保护小农经济。

(2)本题实际考察的是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对西方而言,工业革命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主义;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也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入中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3)依据所学知识国家干预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罗斯福新政,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是在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三是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各国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第一小问首先根据1952年—1956年的提示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其次是1978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后,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小问原因分别阐述:

第一次:

结合内因:

三大改造的完成;外因:

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的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5)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3.

(1)原因: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克里木战争失败;沙皇专制腐朽激化阶级矛盾;经济上阻碍俄国经济发展(4分)

(2)合理性:

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并向农奴索取大量赎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俄国获得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2分)

消极影响:

农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市场的扩大;农民极端贫困,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