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650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周测训练一.docx

历史周测训练一

高一(4)部历史周测训练一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

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

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2.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

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3.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4.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

这从侧面说明(  )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5.唐末徐夤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6.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7.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由此可知,明代(  )

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8.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近代工业的出现

9.《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                  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

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                  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

10.有学者指出:

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重商主义盛行  B.世界市场形成   C.殖民体系建立  D.自由贸易盛行

11.意大利在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之后,大约到1550年衰落,这一转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变动   B.文艺复兴中心转移C.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理性主义成为潮流

12.有同学看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发现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在1400年的时候尚未进入排行榜,1700年的时候不仅都跻身排行榜,而且排名靠前,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革命C.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D.文艺复兴运动

13.1602年,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上市交易的股份公司。

它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

东印度公司的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欧洲贵金属货币短缺

C.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                        D.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4.“社会”这个词在17世纪前从未被用于涉及人类生活在其中的组织系统,18世纪后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启蒙运动的深入  B.工业革命的开展C.宗教改革的影响  D.科学技术的进步

15.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垄断法》,截止到1851年根据该法案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

可见该法案对英国最深远的影响是(  )

A.议会拥有立法权,体现“王在法下”B.保护了个人发明创造积极性

C.保护知识产权,有助工业革命发生D.推动了英国垄断组织的出现

16.《全球通史》写道: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

”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不包括(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资本主义大工厂诞生

17.日本从1542年第一次同西方交往到19世纪中叶,实质上遵循了拒绝主义的路线。

它只允许有限的现代化形式,如获得火器,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

同该做法最相似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19.“张裕酿酒公司”于1892年在烟台创办,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奖,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下对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④五四运动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4%。

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

究其原因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提供了有利环境

C.辛亥革命扫除了发展的障碍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21.1948年8月,某人写到“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

”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五代十国,中国经济受某一重要客观因素影响而发展缓慢,下列各项经济状况也受这一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萎缩

C.1959—1961年中国经济严重困难    D.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滞缓

23.到1957年,我国国有制企业每一职工占有的全部资金由2878元上升到4416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农业总产值由56.9%下降到43.3%,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由35.5%上升到45%。

这表明(  )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国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中国经济建设照搬了斯大林体制

24.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

“五金公司负责同志:

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

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25.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者所有的生产资料全部转归国家使用和管理,原来意义上的企业真正成为附着在行政体制中的“单位”。

这反映了我国工商业(  )

A.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出现

C.公有制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国家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

26.社东有条清河水,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仗多,吓得我忙大声喊:

“谁不小心掉下河?

”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

“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此诗折射出中国农民(  )

A.土地改革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期待B.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去

C.对经济领域中“左”的错误的讽刺D.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丰收的喜悦

2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但是,必须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全面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实行农业集体化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8.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材料强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            B.使农业耕作方式出现了倒退

C.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            D.充分调动了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29.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

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30.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再现了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的情景,而据统计,从1978年1月到年底,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529个,这些代表团大部分被派往西方国家。

中国政府的这种行为(  )

A.突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B.改善与西方关系,推动中国与发达国家建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决策

D.认清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推动历史转折

31.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9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模式。

这表明(  )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想还很混乱    B.计划经济地位逐步被政府淡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企业认可    D.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化

32.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

这实质上反映了人民群众(  )

A.崇拜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B.希望“文化大革命”早日结束

C.拥护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D.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3.邓小平说:

“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这一讲话(  )

A.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C.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是为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扫除阻力

34.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

据此可以推出(  )

A.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

35.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一认识(  )

A.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B.受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影响

C.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D.彻底打破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

高一(4)部历史周测训练一答题卡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二、材料阅读题

36.(2016·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高三期末·40)(30分)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0年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

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

……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

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60年的足迹》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

(7分)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7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

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10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走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郑和思想解放程度固然不及哥伦布,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明朝处于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西方,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拓展殖民地,但目的不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选择A项符合题意。

3.【答案】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4.【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地主出租土地的时候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的原因在于“佃田者不输租”“积以成习”,因此这一举措是受佃田者习惯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风险意识的是地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清初土地兼并严重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材料“融青瑞色新”说明瓷器质地纯净,“先得贡吾君”瓷器说明此种瓷器被官府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融青”“盛绿”等信息与选项“晶莹如雪”不符,故B项错误;粉彩瓷器的出现是在清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面向市场”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6.【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本题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对外开放,与材料中“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不符,故A项错误;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与材料中“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是有贡舶,即有互市”相符,故B项正确;未涉及严格控制商品,与材料中“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不符,故C项错误;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与题中“开始管理对外贸易”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C【解析】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是坊市制度突破的表现,这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最早的纸币是在北宋出现的,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

工商业市镇的形成,农产品的商品化,白银的使用,商帮的行成等,故C项正确;明清商业革命属于中国古代,故D项错误。

9.【答案】A【解析】“事末”主要是指从事商业会导致社会治安混乱,故A项正确;“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不是压制商业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欧洲成为“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这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重商主义盛行于工业革命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欧洲与亚非拉落后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形成,故B项正确;殖民体系建立只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之一,不是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故D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处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经济日益衰落,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中心的转移不是意大利衰落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不是意大利衰落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理性主义成为潮流出现在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_

12.【答案】C【解析】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排名靠前,主要是英国、葡萄牙、荷兰海外贸易获得巨大财富。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能力有限,不是主要动力,故A项错误;葡萄牙还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没有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故B项错误;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这些城市财富的增加,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与这些城市排名靠前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_

13.【答案】C【解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与贵金属货币短缺无关,故B项错误;由于世界贸易规模的扩大,东印度公司“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集中的资本,然后派遣更多更大的商业船队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故C项正确;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战争,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与此无关,故D项错误。

14.【答案】B【解析】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开展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主要是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故A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农村青年走出家庭、农村,进入工厂、城市,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血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被不具人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该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的产生由来已久,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时间上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5.【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议会拥有立法权,但是没有信息表明“王在法下”,故A项错误;保护个人创造的积极性是符合题干主旨的,但是只属于该法案对整个英国影响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对专利的保护实质上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整体和根本来说,推动了生产力的积累与发展,最终为生产力的质变——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前提,故C项正确;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6.【答案】D【解析】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资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大工厂诞生是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7.【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制度为根本,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强调改变传统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学习西方科学,与“但严格禁止引进西方文化”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及民主革命思想,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和科学,全盘肯定西学,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_

18.【答案】D【解析】19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