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第四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738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文学第四作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第四作文.docx

《文学第四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第四作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第四作文.docx

文学第四作文

文学第四

  题解文学指文章博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

  本篇所载,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而记述下来。

  魏晋时代,清谈的名士们不但高谈老庄,而且一些人还留心佛教经义,跟佛教徒关系密切,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学风气。

  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

  所谈内容,有些条目会具体点明是某一篇、某一问题。

  例如谈及(庄子·逍遥游)篇,佛教经典《小品),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范畴,才性问题等。

  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标榜诸义,标新理,立异义。

  在记叙中,会借叙事来赞扬或讥讽某人,更多的是欣赏其人的才华、辞藻。

  例如说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

  许多来日还描绘了清淡的各种场面和气氛。

  例如彼我奋掷麈尾,理小屈,游辞不已,不觉流汗交面,一坐同时树掌而笑,称美良久。

  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或提为高官。

  例如第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于是病笃,遂不起;第则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即用为太常博士。

  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本篇还用部分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

  除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人有所评论。

  例如第则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问的差异,第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赞美,第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

  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见。

  有对古诗文中某一两句的赞赏,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些探讨问题的问答,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录。

  在本篇开头,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第则还谈及历算,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也属博学多闻之列。

  至于那些跟文学并无多少联系的条目,就不多说了。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①。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②。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③。

  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展。

  融果转式逐之④,告左右曰:

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

  玄竟以得免。

  注释①郑玄:

字康成,东汉未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著名经学家,遍注群经,精通历算。

  马融:

字季长,东汉大经学家。

  ②浑天:

古代的一种天体学说和大体算法。

  古代的天体论中有浑天说,以为天像鸟蛋,地像蛋黄,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旋转。

  人们就用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位置。

  ③礼乐皆东:

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

  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了礼乐的精髓,随着他东归,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心。

  ④转式:

旋转式盘推演吉凶,是一种占卜的方法。

  式,通栻,占卜之具,类似星盘。

  按:

这一则记载马融想追杀郑玄,不一定实有其事。

  所用方法,亦属迷信。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罢了。

  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

  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

  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亨盛名,心里很忌恨他。

  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

  马融果然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

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

  便决定不去追赶。

  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①。

  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②。

  眼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玄就车与语曰:

吾久欲注。

  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遂为服氏注。

  注释①《春秋传》:

《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②服子慎:

服虔,字子慎,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传解谊》。

  译文郑玄想要注释《左传》,还没有完成。

  这时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客店里,起初两人并不认识。

  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

  听出服子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

  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

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终于成了服氏注。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

  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

  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

  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

胡为乎泥中①?

答曰:

薄言往诉,逢彼之奴②。

  注释①胡为句:

引自《诗经·邶风·式微)意为:

为什么会在泥水中。

  ②薄言句:

引自(诗经·邶风·柏舟),意为:

我去诉说,反而惹得他发火。

  薄言,助词,无义。

  译文郑玄家里的奴婢都读书。

  一次曾使唤一个婢女,事情干得不称心,郑玄要打她。

  她刚要分辩,郑玄生气了,叫人把她拉到泥里。

  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问她:

胡为乎泥中?

她回答说:

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①。

  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②。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③。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

子慎!

子慎!

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注释①(春秋):

《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里指《春秋左氏传》。

  ②崔烈:

字成考,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

  门生:

弟子;学生。

  下文的门人意同。

  赁(ì):

做雇工。

  ③户壁间:

门外。

  译文服虔已经对《左传》很有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

  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左传》,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

  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

  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

  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

  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

子慎!

子慎!

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秘公一见。

  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①。

  注释①定:

可能指完成。

  一说是诣宅的传写之误。

  难:

问难;质疑。

  译文钟会撰著《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①。

  王粥未弱冠,往见之②。

  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

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

③粥便作难。

  一坐人便以为屈。

  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④。

  注释①何晏:

何晏好玄学,擅长清谈,喜欢谈名理,与王弼、郭象同为唯心主义玄学的代表。

  参《言语》第则注①。

  ②王弼:

字辅嗣,能言善辩,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书。

  弱冠:

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称弱冠。

  也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③条:

分条列出。

  向者:

以前。

  理:

指玄理,清谈家的道家思想。

  ④自为客主:

自己既做提问的一方,也做答辩他一方;自问自答。

  译文何晏任吏部尚书时,很有地位声望,当时清谈的宾客常常满座,王弼年龄不到二十岁时,去拜会他。

  何晏听到过王弼的名声,便分条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来告诉王弼说:

这些道理我认为是谈得最透彻的了,还能再反驳吗?

王弼便提出反驳,满座的人都觉得何晏理屈。

  于是王弼反复自问自答,所谈玄理都晕存摩的人赶不上的。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①;见王注精奇,乃神伏②。

  曰:

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③!

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注释①《老子》:

《老子》一书相传是春秋时代老聃(ā)所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后世又称为《道德经》(所以下文有道德二论之名)。

  魏晋玄学注重《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学说,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家经典,形成一种哲学思潮。

  ②精奇:

精微独到。

  神伏:

神服;倾心佩服。

  ③天人之际:

指天和人的关系。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

  译文何平叔注释《老子》才完成,就去拜会王辅嗣;看见王辅嗣的《老子注》见解精微独到,于是非常佩服。

  说:

像这个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关系的问题了!

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写成《道论》《德论》两篇。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①?

弼曰: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②;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注释①夫(ú):

助同,表明将要发议论。

  无:

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范畴。

  《老子》四十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就是道,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从无产生出始初的物质,这就是有,然后进一步产生万物。

  王弼也是主张凡有皆始于无的。

  资:

凭借。

  圣人:

指有最高尚的道德和最高超的智慧的人,这里指孔子。

  ②体:

本体,这里用作动词,即以之为本体。

  王弼用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主张无是万物的本体,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本体的。

  可是无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可认识的神秘的精神性实体,是个得而知的,所以不可以训。

  译文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

无,确实是万物的根源,可是圣人不肯对它发表意见,老子却反复地陈述它,这是为什么?

王弼说:

圣人认为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傅嘏善言虚胜,荀粟谈尚玄远①。

  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

  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②。

  注释①虚胜、玄远:

虚胜指虚无的精微境界。

  虚即虚无,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

  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

  这是清谈中各具特征的两个方面按:

原注,傅嘏擅长谈名理,荀粲崇尚玄远,二者宗旨虽然相同,但是有时各自的意图不易相通。

  ②裴冀州:

裴徽,字文季,任冀州刺史。

  译文傅嘏擅长谈论虚胜,荀粲清谈崇尚玄远。

  每当两人到一起谈论的时候,发生争论,却又互不理解。

  冀州刺史裴徽能够解释清楚两家的道理,沟通彼此的心意,常使双方都感满意,彼此都能通晓。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①。

  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注释①诺诺:

连声答应,表示同意。

  这一则同前面第则所记基本相同,可能是因出处不同面小异。

  译文何晏注释《老子》还没完成时,一次听王弼谈起自己注释《老子》的意旨,对比之下,何晏的见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何晏不敢再开口,只是连声答应是是。

  于是不再注释下去,便另写《道德论》。

  ()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①,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谓客曰:

身今少恶,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问②。

  注释①中朝:

指西晋。

  参看《言语》第则注①。

  怀道之流:

指倾慕道家学说的一类人。

  ②裴逸民:

即裴頠,善谈名理,参看《言语》第则注②。

  译文西晋时,有一班倾慕道家学说的人,其中有人登门向王夷甫请教疑难,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已经谈论了很久,有点疲乏,不想再和客人应对,便对客人说:

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裴逸民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问他。

  ()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①。

  唯王夷甫来,如小屈②。

  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③。

  注释①裴成公:

裴逸民,死后的谥号是成,所以称裴成公。

  裴逸民抨击了当时的贵无思想,反对以我为本体,写出(崇有论),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

  《文心雕龙·论说》曾说,裴逸民和王夷甫在有无领域内的辩论是首屈一指的。

  折:

折服。

  ②如小屈:

才理亏一点。

  ③申:

展开。

  译文裴逸民作《崇有论》,当时的人责难他,可是没有谁能驳倒他。

  只有王夷甫来和他辩论,他才有点理亏。

  当时的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论来驳他,可是这时他的理论又显得头头是道了。

  ()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①。

  王叹曰:

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

  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②。

  注释①诸葛厷(ō)字茂远,一作诸葛宏,仕至司空主簿。

  学问:

学习、求教;做学问。

  超诣:

造诣高深。

  ②抗衡:

对当;不相上下。

  译文诸葛龙少年时不肯学习求教,可是一开始和王夷甫清谈,便已经显示出他的造诣很深。

  王夷甫感叹他说:

你的聪明才智很出众,如果再稍加研讨,就丝毫也不会比当代名流差了。

  诸葛厷后来阅读了《庄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谈,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当了。

  ()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①。

  卫曰:

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

乐云:

因也。

  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②。

  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③。

  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④。

  卫既小差,乐叹曰:

此儿胸中当必无膏盲之疾!

⑤注释①总角:

未成年的人,头发扎成抓髻,叫总角,借指幼年。

  乐令:

乐广参看《言语》第则注①。

  ①捣虀(ī):

把葱、蒜、姜等捣碎腌咸菜。

  啖(à):

给吃。

  ③经日:

《晋书·乐广传》作经月,较好。

  ④命驾:

吩咐人驾车,即坐车;前往。

  ⑤差(à):

病好了。

  膏盲(ā):

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

  古人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人膏肓就无药可冶了。

  乐广是说,卫玠一有疑难就一定要弄个明白才心安,这就不会积优成病。

  译文卫玠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

  卫玠说:

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

乐广说:

是沿袭做过的事。

  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

  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

  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

  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他说:

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①。

  曰:

了不异人意②。

  注释①庾子嵩:

瘐敳(á)字子嵩,自称是老、庄之徒。

  他未读《庄子》时,以为书里谈的都是最高的真理,读了以后才知道和自己的心意暗合。

  一尺许:

一尺左右。

  古代的书写在帛或纸上,卷起来收藏,所以可以计算长度。

  ②了:

全。

  译文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说道:

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①,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

至不?

②客曰:

至。

  乐因又举麈尾曰:

若至者,那得去?

于是客乃悟服。

  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③。

  注释①旨不至:

这句话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为指至,至不绝,旨同指。

  对这句话,各有不同的理解,姑且解为:

指向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

  在这一则里,乐广以麈尾敲几一事,是先至然后去,说明所谓至,并没有达到事物的本体。

  ③确几():

敲着小桌子。

  ③约:

简约;简要。

  译文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乐广也不再分析这句话的词句,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

达到了没有?

客人回答说:

达到了。

  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

如果达到了,怎么能离开呢?

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表示信服。

  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可是意思很透彻,都是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①。

  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

  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

  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

  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②。

  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③。

  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注释①庄子:

《庄子》一书是战国时代的庄周以及他的后学所作。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本则下文谈的《秋水)《至乐》《马蹄》,都是其中的篇名。

  晋代的向秀、郭象等都曾给《庄子》作注,但现序的只有郭注本。

  旨要:

要领;主要用意。

  ②郭象:

字子玄,是西晋时代重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被认为是王弼第③定点:

点定;改正。

  译文起初,注《庄子》的有几十家,可是没有一家能探索到它的要领。

  向秀推开旧注,另求新解,精到的分析,美妙的意趣,使《庄子》玄奥的意旨大为畅达。

  其中只有《秋水》《至乐》两篇的注还没有完成,向秀就死了。

  向秀的儿子还很小,不能完成父业,这两篇的注释便脱落了,可是还留有一个副本。

  郭象这个人,为人品行不好,却是才智出众。

  他看到向秀所释新义在当时没有流传开,便偷来当做自己的注。

  于是自己注释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改换了《马蹄》一篇的注,其余各篇的注,有的只是改正一下文句罢了。

  后来向秀释义的副本发现了,所以现在有向秀、郭象两本《庄子注》,其中的内容是一样的。

  ()阮宣子有令闻①,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

老、庄与圣教同异②?

对曰:

将无同③。

  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椽④。

  世谓三语椽。

  卫懿嘲之曰:

一言可辟,何假于三!

宣子曰:

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

遂相与为友。

  注释①阮宣子:

阮脩,字宣子,喜欢《老子》《周易》,能谈玄理。

  按:

《晋书·阮瞻传》载,这一则所记之事出于阮瞻和司徒王戎。

  ②圣教:

圣人的教化;儒学。

  按:

这一句是问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异同。

  ③将无同:

恐怕没有什么两样吧。

  将无,恐怕,别是。

  ④善:

认为好。

  辟:

征召;调用。

  椽(à):

属官。

  下文的三语椽,即三个字属官。

  译文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见到他时间道:

老子、庄子和儒家有什么异同?

阮宣子回答说:

将无同。

  太尉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

  世人称他为三语椽。

  卫玠嘲讽他说:

只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何必要借助三个字!

宣子说:

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不说话就能调用,又何必要惜助一个字呢!

于是两人就结为朋友。

  ()裴散骑娶王太尉女①。

  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

  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②。

  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③,四坐咨嗟称快。

  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

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④。

  注释①裴散骑:

裴遐,字叔道,任散骑郎。

  他善谈名理,且谈吐风雅。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

晋、宋人清谈,不惟善言名理,其音响轻重疾徐,皆自有一种风韵。

  裴遐就是这样。

  ②丰赡:

富足;这里指才识渊博。

  ③陈张:

铺陈、理致:

义理情致。

  ④寡人:

王侯的谦称。

  王夷甫居宰辅之重,也自称寡人。

  译文散骑郎裴逻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儿为妻。

  婚后三天,王家邀请诸女婿聚会,当时的名士和王、裴两家子弟齐集王家。

  郭子玄也在座,他领头和裴遐谈玄。

  子玄才识很渊博,刚交锋几个回合,还觉得不痛快。

  郭子玄把玄理铺陈得很充分;裴遐却慢条斯理地梳理前面的议论、义理情趣都很精微,满座的大部赞叹不已,表示痛快。

  王夷甫也以为新奇罕见,于是对大家说:

你们不要再辩论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①。

  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②。

  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③。

  玠体素赢,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注释①度:

通渡。

  王大将军:

王敦,字处仲,善谈名理,历任侍中、大将军、扬州牧。

  ②命:

召;叫来。

  谢幼舆:

谢鲲,字幼舆,在王敦手下任长史,后出任豫章太守,好玄学,擅长音乐。

  ③微言:

精微之言;玄谈。

  永夕:

长夜;整夜。

  豫:

通:

与,参加。

  译文卫玠避乱渡江之初,去拜见大将军王敦。

  由于夜坐清谈,大将军便邀来谢幼舆。

  卫玠见到谢幼舆,非常喜欢他,再也不理会王敦,两人便一直清谈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

  卫玠向来体质虚弱,常常被他母亲管束住,不让他多谈论;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从此病情加重,终于去世。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①。

  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②。

  注释①声无哀乐:

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略谓音声无常,随人的感情而分哀乐,其本身并不具有哀乐的表情意义。

  按:

声无哀乐中关于声的释义,各有不同的理解。

  养生:

嵇康著有《养生论》,论养生之道,要求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自足于怀,不逆天性,言尽意:

晋代欧阳建著有《言尽意论》,反对玄学所主张的言不尽意的不可知论。

  认为语言能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交流思想感情。

  ②宛转:

曲折。

  译文过去有种说法,说丞相王导到江南以后,也只是谈论声无哀乐、养生和言尽意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可是这已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是能渗透到每一个方面的。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①。

  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

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既共清言,遂达三更。

  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②。

  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

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

  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③!

明旦,桓宣武语人曰:

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

  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椽,辄翣如生母狗馨④。

  注释①殷中军:

殷浩,参看《言语》第则注②。

  庾公:

庾亮,参看《德行》第则注①。

  下都:

到京都去。

  按:

庾亮曾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地处长江上游,殷浩从武昌赴京,所以叫下都。

  桓公:

桓温,参看《言语》第则注①。

  王长史:

王濛,参看《言语》第则注②。

  王蓝田:

王述,字怀祖,袭蓝田侯。

  谢镇西:

谢尚,字仁祖,参看《言语》第则注①。

  ②共相往反:

指来回辩难。

  ③正始之音:

正始年间谈玄的风尚。

  也就是糅合儒家经义,高谈老、庄,辨名析理,故作狂放。

  正始,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其时名士风流,盛于国都,王弼、何晏等人,开始迷醉玄理。

  ④造心:

进到心里,指心有所得:

两王掾:

指王濛和王述,两人都是王导的属官。

  翣(à):

用羽毛做的扇子。

  馨(ī):

一样;这样。

  按:

此句讥二王不懂却装模作样。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任庾亮属下的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左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

  丞相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

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理。

  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

  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