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895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docx

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

2017年七年级数学上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案(沪科版)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1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体会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会从实际情境中建立等量关系.

重点

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一方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h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

1.若用算术方法解决应怎样列算式?

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那么客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货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为______.

3.客车与货车行驶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

4.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

5.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问题1:

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解析:

此题可能有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得出,如(19+1)÷2.当然上述学生比较少,因为这个算式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样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用在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他们也会设出x,建立方程.

解:

设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依据题意,得

2x-1=注意:

此处为了不分散主题,暂不分析这个方程得来的思路.

问题2:

王玲今年12岁,王玲的爸爸今年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解析: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问什么设什么,我们这儿设过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这样用这儿的两倍关系建立等式,即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x年后王玲的年龄×2.

解:

设过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则依题意,得

36+x=2(12+x).

此处可引导学生将父女两人x年后的年龄表示出来,以加强互动.

探究点一:

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

(1)有几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几?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

探究点二:

等式的基本性质

为了能对方程进行求解,我们必须有依据,什么是依据呢?

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方程是一个等式)

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a=b,那么a+c=b+c,a-c=b-c.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a=b,那么ac=bc,ac=bc(c≠0).

(3)(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4)(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1.一元一次方程的辨别

例1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3=y+2

B.1-3(1-2x)=-2(5-3x)

C.x-1=1x

D.y3-2=2y-7

解析:

A.含有两个未知数,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B.化简后含有未知数的项可以消去,不是方程,错误;C.分母中含有字母,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错误;D.符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正确.

方法总结:

判断一元一次方程需满足三个条件: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1;(3)是整式方程.

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求字母次数的值

例2 方程(m+1)x|m|+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  )

A.m=±1     B.m=1

C.m=-1D.m≠-1

解析:

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系数不等于0,所以|m|=1,m+1≠0,解得m=1.

方法总结:

若一个整式方程经过化简变形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且系数不为0,则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3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5x-2=7+2x的解,并写出检验过程.

(1)x=2;

(2)x=3.

解析:

将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左边是否等于右边,即可判断是不是方程5x-2=7+2x的解.

解:

(1)将x=2代入方程,左边=8,右边=11,左边≠右边,故x=2不是方程5x-2=7+2x的解;

(2)将x=3代入方程,左边=13,右边=13,左边=右边,故x=3是方程5x-2=7+2x的解.

方法总结:

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就是要看它能不能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

4.等式的基本性质

例4 已知mx=my,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x=yB.a+mx=a+.mx-y=my-yD.amx=amy

解析:

A.等式的两边都除以m,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而A选项没有说明m≠0,故A错误;B.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C.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1,正确;D.符合等式的基本性质2,正确.

方法总结:

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这里的数或字母没有条件限制,但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或字母时,这里的数或字母必须不为0.

5.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例5 见课本P86例1.

方法总结:

解方程时,一般先将方程变形为ax=b的形式,然后再变形为x=c的形式.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87练习第1、2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

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应注意什么问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是未知数的次数只能是一次.同时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性质,这个性质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条,同除的数不可以是0,三是我们学会了利用等式性质对方程进行求解.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0习题3.1第1、2题.

《》“课时作业”部分.

第2课时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1.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2.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

一边是含有未知数的项,一边是常数项.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答.

问题引入:

(1)解方程:

2x-52x=6-8.

(2)观察下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

2x+7=32-2x

怎样才能使它向x=a(a为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探究点:

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观察P86例1解答过程中的第1步:

2x-1=19  ①

2x=19+1  ②

由方程①到方程②,这个变形相当于把①中的“-1”这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

“-1”这项移动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改变了符号)

总结:

根据等式性质1的变形,其实就是把方程的一项改变符号,从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我们把它叫做移项.

一般地,把所有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所有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使得一元一次方程更接近“x=a”的形式.

移项,一般都习惯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左边.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1.移项

例1 通过移项将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由5x-7=2,得5x=2-7

B.由6x-3=x+4,得3-6x=4+x

C.由8-x=x-5,得-x-x=-5-8

D.由x+9=3x-1,得3x-x=-1+9

解析:

A.由5x-7=2,得5x=2+7,故错误;B.由6x-3=x+4,得6x-x=3+4,故错误;C.正确;D.由x+9=3x-1,得3x-x=9+1,故错误.

方法总结:

(1)所移动的是方程中的项,并且是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这个方程的一边变换两项的位置;

(2)移项时要变号,不变号不能移项.

2.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2 见课本P87例2.

例3 解下列方程:

(1)-x-4=3x; 

(2)5x-1=9;

(3)-4x-8=4; (4)0.5x-0.7=6.5-1.3x.

解析:

通过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的方法解答即可.

解:

(1)移项得-x-3x=4,合并同类项得-4x=4,系数化成1得x=-1;

(2)移项得5x=9+1,合并同类项得5x=10,系数化成1得x=2;

(3)移项得-4x=4+8,合并同类项得-4x=12,系数化成1得x=-3;

(4)移项得1.3x+0.5x=0.7+6.5,合并同类项得1.8x=7.2,系数化成1得x=4.

方法总结:

将所有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特别注意移项要变号.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88练习第1、2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学习掌握了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1习题3.1第3、4

(1)

(2)、8题.

《》“课时作业”部分.

第3课时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1.会用分配律去括号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步变形的依据.

重点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

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注意事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水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水行驶用了2.5小时,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1)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

(2)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

你能解这个方程吗?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探究点: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

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10元钱,让他买1听果奶饮料和4听可乐.从商店回来后,小明交给爸爸3元钱.如果我们知道1听可乐比1听果奶饮料多0.5元,能不能求出1听果奶饮料是多少钱呢?

设置问题串:

(1)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

(2)如何用未知数x表示1听果奶饮料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

(3)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小组充分讨论交流后回答:

(1)买东西用去10-3=7(元).

(2)若设1听果奶饮料为x元时,则1听可乐为(x+0.5)元;若设1听可乐为x元时,则1听果奶饮料为(x-0.5)元.

(3)如:

买可乐的钱+买果奶饮料的钱=用去的钱.(学生的思路很广泛,也可列成其他形式,只要合理即可)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方程:

设1听果奶饮料x元,则方程为4(x+0.5)+x=10-3.

问题串:

(1)这个方程与上节课解过的方程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它们有什么联系?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怎样解这个方程?

学生可以讨论出以下结论:

方程中含有括号,如果去掉括号,就可以利用移项法则进行解方程了,关键步骤就是去括号.

回顾去括号法则:

⑴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⑵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8例3,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程的认识.

注意:

(1)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

(2)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3)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4)-x=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x的系数化为1,才算完成解方程的过程.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1.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

例1 解下列方程:

(1)4x-3(5-x)=6;

(2)5(x+8)-5=6(2x-7).

解析:

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求得答案.

解:

(1)4x-3(5-x)=6,去括号得4x-15+3x=6,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21,系数化为1得x=3;

(2)去括号得5x+40-5=12x-4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7x=-77,系数化为1得x=方法总结: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根据已知方程的解求字母系数的值

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3(a-x3)=x2+3的解为2,求代数式(-a)2-2a+1的值.

解析:

此题可将x=2代入方程,得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a的值,再把a的值代入所求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

因为x=2是方程3(a-x3)=x2+3的解,

所以3(a-23)=1+3,解得a=2,

所以原式=a2-2a+1=22-2×2+1=1.

方法总结:

此题考查方程解的意义及代数式的求值.将未知数x的值代入方程,求出a的值,然后将a的值代入整式即可解决此类问题.

3.应用方程思想求值

例3 当x为何值时,代数式2(x2-1)-x2的值比代数式x2+3x-2的值大6?

解析:

先列出方程,然后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即可得解.

解:

依题意得2(x2-1)-x2-(x2+3x-2)=6,

去括号得2x2-2-x2-x2-3x+2=6,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6,

系数化为1得x=-2.

方法总结:

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去括号,移项(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右边),合并同类项,最后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得到原方程的解.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89练习第1、2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学习了解了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去括号;

(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1习题3.1第4(3)(4)、6、9、10题.

《》“课时作业”部分.

第4课时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重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

难点

去分母时,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即整数项);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去分母后注意给分子添加括号.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等式的基本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呢?

2.求下列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3; 

(2)2,4,.通过上几节课的探讨,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4.如果未知数的系数是分数时,怎样来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呢?

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共同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探究点: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1.探索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问题:

刺绣一件作品,甲单独绣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绣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绣1天,接着乙又单独绣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绣,问再合绣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作品?

学生活动:

观察问题情境,弄清题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师活动:

(1)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引导学生分析,建立方程模型.

师生共同分析:

(1)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甲完成的工作量+乙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

(2)设工作总量为1,剩下的工作两人合做需x天完成,则115(x+1)+112(x+4)=1.

提出问题:

如何解方程115(x+1)+112(x+4)=1?

(1)鼓励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

(2)巡视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

去括号,得115x+115+112x+412=1.

移项,得:

115x+112x=1-115-412.

化简,得:

320x=两边同除以320,得x=4.

教师:

该方程与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

以前学过的方程的系数都为整数,而这一题出现了分数.

教师:

能否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

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等式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上一个既是15又是12的倍数60,就可以去掉分母,把分数化为整数.这样使解方程避免计算“分数”的复杂性,使解方程过程简单.

解法二:

去分母,得4(x+1)+5(x+4)=60.

去括号,得4x+4+5x+20=60.

移项,得标准形式:

9x=方程两边同除以9,得x=4.

教师: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合适呢?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去掉分母.于是,解方程的基本程序又多了一步“去分母”.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得出解法二更简便.

2.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89例4,让学生体验去括号解方程的过程与方法,深化对解方程过程的认识.

问题:

你能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都有哪些步骤吗?

(学生回顾总结,小组可以讨论交流.)

归纳:

(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

(2)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3)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移项要变号.

(4)化简——一类代数式的加减,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5)标准形式的化简——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b⇒x=ba.

四、应用迁移,运用新知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1 解方程:

(1)x-x-25=2x-53-3;

(2)x-32-x+13=解析:

(1)首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5去分母,方程变为15x-3(x-2)=5(2x-5)-45,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方程;

(2)先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去分母,方程变为3(x-3)-2(x+1)=6,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解方程.

解:

(1)去分母得15x-3(x-2)=5(2x-5)-45,

去括号得15x-3x+6=10x-25-45,

移项得15x-3x-10x=-25-45-6,

合并同类项得2x=-76,

把x的系数化为1得x=-38;

(2)去分母得3(x-3)-2(x+1)=1,

去括号得3x-9-2x-2=1,

移项得3x-2x=1+9+2,

合并同类项得x=12.

方法总结:

解方程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同时要把分子(如果是一个多项式)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②去括号,移项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例2 

(1)当k取何值时,代数式k+13的值比3k+12的值小1?

(2)当k取何值时,代数式k+13与3k+12的值互为相反数?

解析: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即可.

解:

(1)根据题意可得3k+12-k+13=1,

去分母得3(3k+1)-2(k+1)=6,

去括号得9k+3-2k-2=6,

移项得9k-2k=6+2-3,

合并得7k=5,

系数化为1得k=57;

(2)根据题意可得k+13+3k+12=0,

去分母得2(k+1)+3(3k+1)=0,

去括号得2k+2+9k+3=0,

移项得2k+9k=-3-2,

合并得11k=-5,

系数化为1得k=-方法总结:

先按要求列出方程,然后按照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题.

五、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课本P90练习第1~3题.

《》“随堂演练”部分.

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学习了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注意去分母时,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多项式时,去掉分母要加括号.

七、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91习题3.1第5、7题.

《》“课时作业”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