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328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2019.7)

24.西周实行“采诗观风”制度,设有专职采诗官负责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

该制度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B.推动文化传承

C.巩固宗法制度D.避免官员贪腐

25.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

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

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C.导致了国家分裂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26.关于“陈桥兵变”的历史真相,今人根据多种史料研究认为,赵匡胤谎报契丹大军南下,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但翻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却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

这说明

A.赵匡胤建立宋朝具有历史必然性B.历史真相随时代久远而难以再现

C.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呈现主观性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7.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

据此可知当时

A.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逐渐松弛

C.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D.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28.1863年,在筹备江南制造局时,容闳提出建议:

“江南制造局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也。

”曾国藩采纳了其建议,该局成立后除了制造武器、弹药,还制造机器设备,并设有炼钢厂。

这表明当时

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中体西用思想已经成熟

C.已有初步工业化策略D.独立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29.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

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

此举意在

A.宣传苏俄革命B.消除文盲现象

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30.194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

“全区域党政军民学脱离生产者人数与全人口(不固定的游击区和敌占区不在内)之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三”。

该指示的贯彻有利于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提升持久抗战能力

C.推动土地革命开展D.保证全民抗战胜利

31.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幅年画《乘风破浪各显神通》,这一作品

A.受西方现代主义画派的影响B.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C.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建设场景D.反映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32.公元前4世纪,雅典颁布了一项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公益捐助制度,明确规定财产达到3塔兰特的家庭必须对城邦的戏剧歌队演出进行捐助。

这一制度反映了雅典

A.民主政治发达B.城邦利益至上

C.法律体系完备D.公民素养较高

33.创作于1595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面对因家族恩怨爱情受阻的情况下,用爱、用自我的献身化解了两家的仇恨。

该作品

A.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取向B.揭露资本主义黑暗

C.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D.宣扬天赋人权理念

34.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

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

这一判断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C.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D.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35.下图是2019年某日《人民日报》一幅漫画,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

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

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

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

……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

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

(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先秦的政治文明

黄土与青铜——先秦的物质文明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恢宏与古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物质文明

经世与玄思——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明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鼎盛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

倾覆与再造——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

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

(要求:

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榷场,即指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由官府主导控制的对外贸易的市场,也称“官市”。

辽朝开国之初俘获大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民众,大力开发农业。

太祖耶律阿保机基于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在统治的边缘地带设立了最早的榷场——羊城榷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

羊城榷场毗邻炭山之北的产盐区,地理位置比较重要。

澶渊之盟后,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也在南京道之新城及西京道之朔州南境等地设榷场多处,与宋朝互市。

双方都在榷场设置专官监督贸易,征收榷税,密切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

此后,宋、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摘编自程嘉静《辽代榷场设置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开国之初设立榷场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影响。

(7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战后,日本妄图独霸中国,但遭到了英美的抵制。

1927年7月,日本田中内阁制定了吞并全中国的侵略政策。

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又确立了“南(太平洋)北(苏联)并进”的侵略路线。

为牵制苏联及英、美在东亚的势力,日本迫切希望联合德国消除其侵略扩张的障碍。

1936年11月,日德缔结了“防共协定”。

这个协定打着“防共”的招牌,来掩盖其反苏,反英、美的本性。

此后,日本加大了在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侵略步伐。

1940年,随着侵华战争陷入泥沼和北进苏联尝试的失败,日本要求日德军事同盟公开化、明朗化。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订立军事同盟。

根据协定,日本和德国制定了在苏联、印太地区的联合军事作战计划。

但直至二战结束,他们始终都没有进行实质性联合军事作战。

——摘编自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制定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36—1941年日本的对德政策。

(8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亚历山大·利洛夫(1933—2013),保加利亚科学院教授。

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即将发生冲突。

2004年,利洛夫撰写的《文明的对话》一书出版。

利洛夫认为,文明是多个社会和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文化和道德价值观,他们组成了多元文明的历史和多元文明的当代世界体系。

世界上的文明存在差异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们不能成为冲突或对抗的根源或借口。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或不足,只有通过相互借鉴和学习,开展对话和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才会共同发展,才能保持文明发展的活力。

当利洛夫教授展望人类文明的未来时,他大胆地预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将建立全球化的超大文明,这种全球化的超大文明既不是由各种文明组成的大杂烩,也不会和不可能代替世界上现有的各种文明。

——摘编自马细谱《利洛夫和他的<文明的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洛夫的主要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洛夫撰写《文明的对话》的时代背景。

(7分)

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2019.7)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D

C

A

C

C

B

B

B

A

C

C

24.【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西周“采诗观风”制度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西周的“采诗观风”制度下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同时了解民间舆论民情,这有利于古代诗篇的流传和采集,也有利于统治者了解民情,更好地治理,故选B项。

西周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该制度和巩固宗法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该制度不能避免官员贪腐,故D项错误。

【答案】B

25.【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代郡国并行制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

这种东西异制的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选D项。

材料涉及的是汉初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

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特殊政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

C项脱离材料的主旨。

【答案】D

26.【考点】史学理论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今人认为宋太祖亲自策划陈桥兵变,而宋代《太祖实录》宣扬的是太祖是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合理的解释应是宋代为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故用官修史书的方式来确定陈桥兵变的性质,这体现了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而呈现主观性,故选C项。

AB项与材料无关。

文献史料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具有主观性,综合多种史料不一定能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27.【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的商业经济

【解析】依据材料,这类商书是着重记载各地水陆交通情况和沿途的风俗物产,这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因为随着远距离贸易的不断发展,商人的经营地域也不断扩大,对商业地理方面知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故选A项。

BD项不符合史实。

C项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A

28.【考点】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工业的起步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容闳等人在筹备江南制造局时就明确不仅要购买机器,还要制造机器之机器。

此点可看出,当时洋务人士已经具有独立工业体系初步布局的思想或策略,故选C项。

材料无法表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A项错误。

材料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也无法看出其是否成熟,故B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才形成较为独立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9.【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不同于一般的扫盲识字教育,在识字的时候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强调劳工与反帝爱国等观念,意在提高工人的政治意识,故选C项。

此举目的并非宣传苏俄革命,故A项错误。

此举不可能消除文盲现象,故B项错误。

此举是宣传反帝爱国与劳工神圣,并非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答案】C

30.【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增加生产者人数,目的都是为了渡过根据地经济困难,有利于持久抗战,故选B项。

现有材料难以得出是否提高军队战斗力,故A项错误。

该指示的提出与土地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

D项说发过于绝对。

【答案】B

31.【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50年代的这份漫画根据中国传统故事《八仙过海》而创作的一幅漫画,图中的人物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表达了人们在新中国初期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故选B项。

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是反叛怪诞,故A项错误。

该漫画带有浪漫主义元素,并非一幅现实主义作品,故C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B

32.【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城邦利益至上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古代希腊财产达到一定程度的富人阶层必须进行公益捐助,对于未达到这种财产积累的家庭也可以进行捐助,可见这种制度强调了城邦利益至上。

ACD与材料强调的由城邦颁布无关。

【答案】B

33.【考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文艺复兴文学作品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作品创作于16世纪,应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而且作品强调了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面对因家族恩怨爱情受阻的情况下,用爱、用自我的献身化解了两家的仇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A项。

CD分别属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故排除。

B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34.【考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斯大林模式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粮食收购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

这一判断直接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建设,故选C项。

AB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C

35.【考点】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

【解析】依据漫画可知本道题目主要考察中美贸易摩擦,也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中,美国在极力设置贸易壁垒,故选C。

A项时间发生于70年代,故排除。

BD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C

41题:

【考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主流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可以得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

从“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从“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可知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

从晚清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冲击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第一问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入手,从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经济发展、民族观念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角度回答。

第二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等多角度回答。

第二问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参考答案】

(1)内涵:

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给6分;表述务必要点化,照抄材料不给分)

原因: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的逐渐觉醒;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

(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得8分)

(2)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世界之间彼此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障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

(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得7分)

贡献: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冲击旧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

42题:

【考点】中国古代及近代早期的社会特征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

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

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

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

评分说明:

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10分,小结2分。

示例一:

书名: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阐述:

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

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

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

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

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

书名: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阐述:

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

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

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

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

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

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

90年代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道。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45题:

【考点】辽宋时期榷场的设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第一问根据材料“辽朝开国之初,大力开发农业”,“南北经济早已密切联系以及安边绥远的目的,统治的边缘地带”,“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等信息和和所学知识较容易答出。

(2)问简析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设立榷场的影响,应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两国关系等多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原因:

政府巩固边境安全、扩大税收的需要;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地理位置重要。

(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得8分。

(2)影响:

有利于边境地区安定和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深;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经济文化联系;为宋、辽两国的长期交往奠定了基础。

(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得7分。

46题:

【考点】1936年至1945年的日本对德国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关系深刻地影响战争的走向。

本题以二战期间两个主要法西斯国家日本对德国的政策来考查日本的对外侵略。

(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答出日本对德国政策的背景。

(2)问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德日结盟助推了日本扩大侵略和二战爆发,但根据材料也可找出相关信息,法西斯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实质上的联合军事行动并未展开。

同时,也加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危机感,客观上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答案】

(1)背景:

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遭到了西方大国的抵制;二战爆发,顺应战争形势;资本主义世界对共产主义的仇视;日本和德国侵略世界的共同需求。

(7分)

(2)影响:

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重要契机;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但由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日并未开展实质的军事作战。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8分)

47题:

【考点】亚历山大·利洛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难度较小。

本题考查的人物较为陌生,但观点却可以引起深思。

试题的立意在于当今美国某些政治人物宣扬中美的矛盾是文明的冲突,而同时,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领导人倡议文明对话。

利洛夫是原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的政治人物兼学者,面对苏东剧变后文明冲突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当今世界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问提取材料的信息,进行语言概括即可。

(2)问依据材料和时代背景分析即可。

【答案】

(1)观点:

世界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各种文明之间存在差异,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各种文明之间应互相借鉴学习,开展对话和交流;未来将建立全球化的超大文明。

(8分)

(2)背景:

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文明冲突论盛行,某些国家存在霸权主义思想;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全球化进程的加快;(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