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暴咳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531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上暴咳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晚上暴咳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上暴咳案.docx

《晚上暴咳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上暴咳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晚上暴咳案.docx

晚上暴咳案

晚上暴咳案

晚上暴咳案

说明下是10日试讲完后开始咽喉痛然后病点慢慢下移之后咽喉不痛了,但开始轻微咳嗽,到16日开始咳嗽逐渐加重17日晚上就开始属于很严重阶段了文章里时间有些混淆,我更正一下1月10号后妻子先咽喉痛,然后咳嗽之后喘。

这个病吧我折腾够呛。

两周时间里前后用了很多方子,甚至上午刚抓,下午又换方再抓药。

每每看到妻子咳喘的样子,痰又咔不出,气息憋闷,我也只有坐在床头眼含泪水干巴巴地看着,那时候我都在怀疑是不是肺气肿,肺结核了。

妻子咳喘难受的时候说这个病会要我命吧,好得到不啊。

我也只有没底气地说可以好,但我开方已经完全没了章法,纯粹是在撞方了。

最严重那天妻子都哀求我连夜去给她买喷雾了,想想妻子明知喷雾用过后可能再难离开,也要喊我去买马上用上,可以预想当时咳喘有多严重。

抓药时我给抓药的师傅说:

这个咳喘把我给考住了,去年夏季我女的痱子把我考了,最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搞定。

这次我感觉比女儿那次还恼火。

师傅说找医生看看吧,我说还是用理论进行思考,最后用一副药,一碗症状大减,服了三次,咳喘消失但出现胃中干痛情况之后用一贯煎养之。

现在愈。

过几天我仔细写下过程。

续1月29日在经方故事版文,现在我续写妻子咳喘发病以及之后的治疗

2013年1月10妻子以86分第一名的初试成绩,进入面试试讲环节。

试讲内容为五行学说。

妻子着重讲了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火曰炎上,土爰稼穑,水曰润下。

对其中的字应用说文解字进行阐述,另外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其他用的是曰而土不是曰而是爰,教材的观点是爰通曰,那么是否有其他的理解。

继而妻子对爰进行了字意字形的解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另外还讲解了五味,酸辛苦甘咸。

那么还涉及一个味就是淡。

内经把淡味归属甘味。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淡为什么归属甘味,而不属于其他酸辛咸苦。

其中原理就没有人知晓,妻子在试讲中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原理。

这里我顺便大致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淡归属甘:

酸辛苦甘咸五味任何一种味,经过大量稀释,都会变为淡味。

淡味其实是五味的居中,即任何味都能指向淡。

另外妻子还用酸碱度Ph来做了形象阐述。

无论是酸性还是碱性的溶液,只要经过大量稀释,最后都是进入即不是酸性也不是碱性PH都是7左右,呈现中性。

那么任何一味经过稀释后形成的淡味,就是五味里的中性。

土属于中宫,中属土,而土之味为甘。

淡属于中,中属于土,因此淡味归属土味,土味为甘,因此淡味归属于甘味。

当然妻子试讲中阐述得更好。

1曰10日试讲后妻子咽喉开始痛,声音开始嘶哑。

就此开始了历时17天的疾病治疗。

下面我就详细写治疗过程,以及我当时的分析。

首先用了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好转。

但未愈,也就没管,几天后开始咳,咳之后咽喉不痛了,觉得病位从咽喉下移到胸部,开始咳痰,胸中有脓腥味,咳嗽白天轻夜晚重。

妻子自认为是肺里有脓,于是用千金苇茎汤,两付,感觉有好转,但之后不久病情反弹,病位感觉又下移到了膈一下。

妻子告诉我感觉气管里似乎有毛刷在刷气管,也像有人往气管壁吹气,之后就是暴咳,我认为这个觉得像气管壁吹气的感觉,是此处的阴不统阳,阳离散出来吹拂着气管壁导致的感觉。

心想可能是以前复习耗阴太多,导致阴虚肾虚咳嗽,同时胆火不降刑金而咳作,于是先后在下面药中转换

竹叶竹茹肉苁蓉知母石斛柴胡半夏生地熟地桑葚黄芩生石膏阿胶梨子水然后又是麻黄汤无效桂枝汤无效麻黄桂枝各半汤无效然后又是小青龙汤,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统统无效。

然后又用苓桂术甘汤的路子,也是无效一般熬出药喝上1-2碗,就停药观察变化,无效或者加重马上变方,但是妻子的病情越来越重,到了晚上咳喘得气息不能连续,如此咳喘下娃娃哭了还要给孩子喂母乳,我也是心焦不已,之后用小柴胡去生姜人参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缓解一阵之后继续严重。

如此暴咳,觉得有痰在后背处,不停的咳喘,但痰咳不出。

妻子说这个痰咳出来还好点,但无论怎么咳都出不来。

每天晚上看着妻子在床上时而侧躺着咳,时而翻身趴在床上咳,妻子说“我再这么咳下去,会把我的肺咳烂,我觉得气息都接不上来了”。

我也只有坐在床前看着,乱了思路。

最严重一天晚上,看着她因为气息不能连续大口大口吸气,暴咳。

说我的肺都咳烂了,你去给我买喷雾,先把这个咳停住,然后再考虑治本。

求你快到楼下给我买一瓶喷雾。

我说如果明天还这么咳,我就去买。

因为咳嗽时肺部震动得很痛,所以咳时就把她胸口压住,以减轻疼痛。

后来我想她考试被黑一定有了郁结,郁而化火刑金,于是咳嗽。

于是信心满满地用了龙胆泻肝汤路子开了1付,第二日服药晚上咳嗽就比头日减轻一些可以忍受,于是也就没买喷雾。

但是出现一个新问题,妻子晚上做噩梦,心恐不已。

然后咳喘又渐渐严重,之后又用附子理中汤,依旧毫无改观。

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得结核或者肺水肿了,但是时间也太快了,几天就成这些病,总是不大可能。

这些日子天天进药房,我也给药房师傅说这个咳喘把我考倒了,以前女儿的痱子把我考了一段时间,然后一副麻附辛,外涂加内服。

几勺子就弄好了。

以前老婆的病慢的也就三两天就搞定,上次她发寒热刮痧后大汗淋漓眼睛脚手抽搐发酸,病势危急,我一剂桂枝加附子汤,才喝两碗就汗停病消。

这次这个咳喘,把我弄得没思路了。

药房说你去医院下吧。

我说我再弄一阵子,如果还不行就去医院拍下片,看看是不是结核。

那段时间可以说很多药只喝一次或者两次,就变方。

后来我给妻子说我想用桑菊饮,妻子也赞同,于是用桑菊饮。

晚上暴咳的症状有减轻,但轻到一个程度始终不断根。

之后又用银翘散,结果依然。

妻子说现在这样都好多了,算了就这样吧。

我说这个方我感觉没有治你的病根,会成为慢性哮喘,和我单位一同事一样,长期复发,长期咳喘。

最后一个方搞定两三碗。

由于我始终认为这个是少阴经的问题,但是之前用过针对少阴的麻黄附子细辛,但无效。

所以一直在考虑,究竟是哪的问题。

突然间思维火花跳跃而出,

发病时咽喉,时间是冬季,冬季主肾,病在足少阴,之前用的麻附辛应该是手少阴。

故虽为少阴药但麻附辛无效。

心想应该是真武汤,

于是翻伤寒论少阴篇,果然真武汤里有关于咳喘的变方。

于是照其加减抓起1付。

熬了给妻子,喝。

当晚似乎还严重了。

第二日白天我又拿一碗让妻子喝,妻子说昨天晚上喝了还严重了点,另外觉得胃里干痛干痛是燥痛,不喝了嘛。

我说不行把这碗喝了我再看晚上,于是喝下。

到了晚上咳声几无。

然后又喝一次桑菊饮。

接着针对胃燥痛用一贯煎。

病愈。

从咽喉痛发病到痊愈历时16日左右。

治愈全靠理论,因为我一直没看少阴篇,对真武汤治疗咳嗽根本没有概念。

如果以前我背诵过少阴篇,绝对就不会如此折腾。

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理论能让你最终找到正确方向。

古传中医天虚子2013-03-1923:

31:

28

附: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

陈明、张印生

【方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白朮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

【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为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

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

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

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运用】

一、亡阳

滑伯仁医案:

一人,七月内病发热。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

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

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名医类案?

伤寒门》)

按语:

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二、筋惕肉惕

许叔微医案:

乡里市人姓京,鬻绳为业,谓之京绳子。

其子年近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

医者误以麻黄汤汗之'汗遂不止。

发热、心痛、多惊悸,夜间不得眠卧,谵语不识人,筋惕肉晌,振振动摇。

医者以镇心惊风药治之。

予视之日:

强汗之过也。

仲景云:

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惕,此为逆也。

惟真武汤可收之。

予三投而大病除。

次以清心丸竹叶汤解余毒,数日瘥。

(《伤寒九十论?

证十七》)

按语:

发汗太过,损伤阳气。

《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阳气虚不能温煦筋脉肌肉,同时筋脉受水气浸渍,而致筋惕肉惕。

病属阳虚水停,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而愈。

三、振颤

郑某某,女,64岁,1983年2月5日诊。

六年来双下肢节律性发作振颤,久治不效。

初起时约半年发作一次,近来发作加剧'每半月即发作一次。

颤抖时间短则数十秒、长则几分钟。

就诊时病员恰好发病,身坐椅上,双腿上下振颤不已,足跟叩击地面咚咚直响,不能自制,约1分钟乃止。

筋脉拘紧,肢体麻木,难于行步。

舌胖大有齿痕。

脉沉。

观其所服方药,不外大小活络丸、羚角钩藤汤、地黄饮子之辈。

余思《伤寒论》有真武汤治“振振欲擗地’’之训,乃试投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通络。

处方:

白附片、白朮各15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0克,苡仁50克,桂枝12克,2剂,水煎服。

3月7日二诊:

云服上方后,至今已一月未发。

效不更方,仍投上方2剂。

尔后病人未来诊治,半年后偶一见之,云服完药后即未再发。

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按语:

《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水能生木,水旺则木茂,水少则木枯,水淫则木浸。

本案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水邪淫则浸木,入于经则振振身摇。

真武汤温以化气,气化则阳通,阳通则水行,水行则经利,经利则振颤自止矣。

四、眼睑陶动

黎明质医案:

李某,女,56岁,1989年10月8日初诊。

自述左饲上下眼睑陶动三年余,多方治疗罔效。

近月来病情加剧,一日之间惕动发作数十次,每次3~5分钟,瞩动时畏惧视物,以手覆压左最,终止家务,直待瞒止。

视力不减,无羞明眵泪,食、便正常,惟素易怒易郁,情绪不稳,舌淡、苔白润,脉寸浮尺沉。

推论病机,当属肾水冻结,木失所荣,阳虚风动。

拟用真武汤增减。

处方:

制附片6克,白芍20克,茯苓、谷芽各15克,白朮、僵蚕、防风各10克。

服用第3剂后,瞒动大减,尽剂而病告愈。

又拟柴芍六君子汤5剂善后,随访七个月病未复发。

按语:

肾水冻结,目失所荣,阳虚风动。

方中用附片微量,恰如春日迟迟,使冰冻缓缓而解,泽土荣木;白芍重用,直取涵木息风。

谷芽以助茯苓,白朮复苏土运制水泛滥;僵蚕、防风从标而治。

共奏阳气健运,水润木荣,其风自息之效。

五、水肿

吕大用医案:

赵某某,女,40岁,于1984年4月3日初诊。

初患病时,因头面四肢肿,恶寒发热,服西药治疗周余,未见疗效而用中药治疗三周仍未见效,病日加重而来就诊。

察颜面苍白'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润,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胸闷气短,腰冷痛疫重,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溺清白而少,口渴不欲饮,脉沉细无力。

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

药用:

附子25克,白朮25克,茯苓25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肉桂7.5克,水煎300毫升,100毫升日3次服。

上药连服3剂,浮肿消退大半,查其舌体渐小,四肢微温,溺量增多,脉虽沉较前有力。

此乃虚焰渐退,正气渐复之佳象。

按上方去附子、肉桂,加干姜15克,连服6剂而愈。

按语:

肾主水,为胃之关。

肾气从阳则开,从阴则阖。

阳过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阴过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

盖火能生土,土能制水,故温阳化气,实乃治阴水浮肿之要法。

本案病久不愈,又见畏寒神疲,四肢不温,舌胖苔滑,脉沉无力等阴盛阳衰,土不制水之象,故治以真武汤益火回阳,化气行水。

六、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曾世庆医案:

邓某某,男,75岁。

患者右侧腰臀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数年,经多方诊为右侧坐骨神经痛,遍治不愈。

自二月前发作更剧,活动不便,不能行走转侧弯腰,疼痛难眠。

8月份在某院住院,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好转而出院。

1988年9月6日上午来我院外科诊治,排除外科疾患,诊为右坐骨神经痛'建议中医治疗。

刻诊症如前述,饮食二便自如,舌暗红、舌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弦。

此为肾阳亏虚,肾不化气,筋脉失于温养,气血温运失常所致。

治以温肾化气以通经脉。

方用真武汤加桂枝。

处方:

制附片、桂枝各6克,白朮、生姜、茯苓各9克,白芍12克。

5剂,水煎服。

二诊时诉服药后痛减,活动较便,可一次性行走数十米。

效不更方,原方继进。

服药15剂后右侧腰腿疼痛不明显,一次能行走500米左右。

进原方20余剂后诸症若失,活动自如。

按语:

本案用真武汤,旨在通过温阳化气以畅通经脉,经脉畅通,气血调和,则其痛自止,活动自如。

此即治病求本之意。

况方中之白芍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

更加桂枝以通阳化气,温通经脉,调和营卫,则其效更捷。

七、下肢痿软(癔病性瘫痪)

毕明义医案:

田某,女,25岁,1984年12月2日初诊。

时值隆冬时节,与其夫口角,遂独寐于寒处,翌晨起床双下肢疫软不能支持身体,勉强走一步,即突然摔倒在地。

他人扶持上身行走时,则双下肢弛软不能抬起。

作脑电图、血流图、化验血常规、血沉均正常。

诊见患者神志清醒,语言流利,双上肢活动自如,手指握力正常,可以端坐,惟双下肢独自行走困难,软弱不能支撑上身,而他人扶持行走,双下肢不但不能抬步,反呈后拖状态,足掌呈下垂状,触其膝以下冰冷,舌质正常,苔白,尺脉沉紧。

病属郁症,乃心火郁于上,水寒凝于下。

法当温阳化湿,除痹通络。

处以真武汤:

附子30克,白朮30克,赤芍4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

药仅3剂而诸症悉除。

(山东中医杂志1987;(4):

20)

按语:

因精神刺激而使心火内郁,致心阳不能下温肾水;又因卧于寒湿,致使寒凝于下,内外相合而发病。

《素问?

痿论》云: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今患者既有心气郁,又有寒湿盛,但病之重心在于寒湿袭下.故予真武汤温开肾水,化湿通络。

湿去络通,肾水上济心火,以达自身之阴阳平衡。

八、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韩桂茹医案:

于某,43岁,初诊1981年12月29日。

阴道出血两月余,量多,曾于外院经用多种止血剂均无效。

行诊刮朮,病理报告:

“增生期宫内膜,有轻度增殖。

"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现症:

阴道出血量多,呈黑褐色,未见血块,颜面四肢肿胀,小腹冷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薄,面色咣白,唇淡无华,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以温肾助阳,益火制阴法,真武汤治之。

方药:

炮附子、白朮各10克,生姜6克,白芍、云苓各10克。

服6剂,血止,阳气渐复,阴霾逐散,尿量遂增,颜面肢肿消,四肢转温,腹部冷痛好转,后以右归丸加减调治,于1982年1月22日、2月26日月经应期而至,其量适中,追访半年,月经正常。

按语:

《素问?

六节脏象论》云: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肾阳虚衰,封藏失职,冲任不固,阴血泛滥则崩漏不止。

畏寒肢冷、便溏、浮肿,乃真武汤之适应证,故用之效验,以其治病求本,故不止血而血自止矣。

九、白带(慢性盆腔炎)

亢海荣医案:

丘姓,女,42岁,1981年7月就诊。

患者素体阳虚,经常感冒。

去冬腰疫腿困,疲乏无力,白带多,清稀无臭,严重时白带顺腿流。

妇科检查:

慢性盆腔炎。

多方治疗无效。

面色萎黄,舌质淡嫩、苔滑,脉沉缓无力。

辨证,阳虚水泛,寒湿内滞。

处以杜仲真武汤:

炒杜仲60克,附片24克,白朮3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

上方连服3剂白带即少,又照原方服6剂痊愈。

此外习惯性感冒也不治而愈。

按语:

《妇科玉尺》云:

带下“白者属气属寒,寒入大肠而成,因血少复亡其阳,故白滑之物下流"。

本案白带清稀无臭、量多,乃阳虚气寒也,故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而愈。

十、毕萌义医案:

邓某某,女,31岁,1985年3月初诊。

七年来时常小腹部疼痛,其痛隐隐不休,有时呈剧烈疼痛,近来,发作频繁,痛无休止,注射青、链霉素不效,遂来中医诊疗。

患者自述小腹痛已有2月未止,遇冷则痛重,得温痛缓,身沉乏力,有时恶心,但不吐,饮食不馨)患者神志清,面咣白。

按其小腹濡软,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脯呈弱阳性。

舌质正常,苔白滑,脉沉紧。

病属慢性肠痈,乃寒湿客于阑门,脉络痹阻所致,投真武汤温阳化湿、活络通痹。

处方:

附子20克,白朮30克,赤芍45克,茯苓45克,生姜45克。

以水16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三次服。

服3剂后小腹痛去其大半,恶心已止,纳可。

麦氏点稍有压痛,无反跳痛。

守原方继服5剂而告痊愈。

按语:

少腹属下焦,肝、肾、大肠同主。

若下焦阳气不足,水湿不得输布排泄,痹阻于阑门,寒水与瘀浊相结,遂发肠痈。

取真武汤温阳化湿,行水破结,以除肠痈。

十一、头痛如劈

来春茂医案:

唐某某,男,57岁。

患者原是八路军某连指战员,抗战时与敌英勇奋战,不幸头顶被砍伤,当即昏迷,经抬往战地医院抢救,三天后才复苏,尔后留有脑震荡后遗证。

每疲劳或感冒即发作,整个头部犹如刀劈般疼痛,双目难以睁开,卧床烦躁,呻吟不休。

当病发时,均需住院治疗月余始逐渐缓解。

患者于1961年病复发,即住某医院,治疗罔效,自动出院,请中医诊治,服中药二十余剂,病势反为增剧,邀我往诊。

症见患者面壁侧卧,畏光,怕烦,身不敢动,稍动则头痛剧烈?

面色黯淡,双目红肿,血丝夺睛,尤以右目牵引脑部疼痛为甚,舌苔黄腻而润滑,口不渴,小便短,脉象沉细。

参阅前医方药,均系滋阴养肝、补血、息风安神之剂,如“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一贯煎’’等加减,所加用过的药物如钩藤、石决明、女贞、蔓荆、桑叶、僵虫、天麻、羚羊角等,似无可厚非。

然结合脉症及所服用方药反应来看,当属阳虚气滞,升降失职,处以本方加细辛,以温肾阳、祛风止痛。

方药:

黄附片30g(开水先煎一小时)茯苓15g,白芍12g,白朮10g,生姜15g,细辛3g。

嘱服1剂。

翌日复诊头痛减半,目能睁。

续服1剂,头痛已止,目赤肿渐退。

因病程日久,阳虚气弱,细辛易为潞党参30g(即真武汤合附子汤)以温经扶阳,固本御邪。

守方治疗约一月,每服1剂,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总计服药24剂,精神焕发,食欲旺盛,病已痊愈。

患者每感小恙均来门诊,观察至今(1978年8月)已十七年,头痛未发。

按语:

脉证合参,阳气虚寒无疑。

头为诸阳之会,阳虚气寒,水气上逆,头窍失煦,脑络失养,则头痛如劈。

正如《素问?

五脏生成篇》所说:

“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则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力用真武汤以温阳化气。

固本御邪,待阳回水化,清窍得煦,则头痛当愈。

加细辛者,以入少阴,祛风止痛也。

十二、齿痛

杜奉志医案:

钟某某,男,57岁。

患者在广州疗养,因牙痛一月余,经多方医治无效,提前返家来我处就诊,牙齿疼痛,遇寒则甚,无红肿,呻吟,头痛,面色白,畏寒肢冷,气短,小便清长,余诊脉沉细,舌质胖嫩,齿痕,苔白腻,为肾阳虚衰,寒湿上犯所致,拟用温阳除湿,散寒止痛。

予真武汤加味:

附片30g(先煎半小时),白朮10g,白芍20g,茯苓10g,肉桂12g,干姜12g,细辛5g,水煎服。

3剂病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4:

26)

按语:

肾主骨,齿乃骨之余。

肾阳不足,寒湿水饮之邪随少阴经上犯,则牙痛,当用真武汤治之,加细辛以引药直达病所也。

十三、吐血

来春茂医案:

1941年,昭通西街梅记客马山货栈有一年约三十多岁从四川宜宾挑中药来卖的小商,突于夜间大吐血。

店主人梅某某深夜前来叩门求医。

我赶到店里时,见地上躺着一个面如腊色、气息奄奄的患者,曾吐血盈盆,估计近2000cc,嘴角上还挂着血痕,围在他面前的都是同一住房的旅客,大家束手无策,乱作一团,认为人死无疑。

我摸患者的口鼻尚存一丝热气,还有一线生机。

脉极细微,两手关尺可触及。

诊毕,检本方一剂,剂量是黄附片60g,茯苓12g,白芍10g,白朮15g,生姜15g,加上肉桂6g(研细冲),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

我亲自熬药,用小汤匙缓缓灌入患者口中。

服后约一时许,已能哼出声音.;至天明共灌服三次,渐省人事,呼口渴甚,处以麦冬60g、细米参10g泡开水当茶饮,以扶正生津.后往客栈探视,店主人高兴地对我说:

“病人自服药后,再没有吐血,每顿可吃稀粥两碗,前天他的同伴用滑杆已将他抬回宜宾家中养息。

”事隔一年,他仍挑花药(多个品种的中药)来昭通卖,特意来感谢我。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弄清楚病因和出血的部位。

按语:

此阳虚不摄之证。

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所固。

急以真武汤加肉桂,频频饮之,以回残阳耳。

切勿以凉涩之品遏之,否则,雪上加霜,则祸不旋踵。

十四、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沈才栋医案:

洪某,女,56岁,1987年11月28日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