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88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docx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提纲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

一: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朝。

2、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内外服制度。

商朝是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周朝实行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异姓分封包括姻亲、功臣及殷商旧族,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密切,臣属关系更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中的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3、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图籍,监查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者相互配合、互相牵制。

4、秦实行严刑峻法,官员由中央任免,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员的制度。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汉朝实行同姓分封,“天下一家”的格局。

2、汉武帝强化皇权,强干弱枝的措施:

建立中朝;设刺史(位卑权重);实行推恩令。

3、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收精兵:

统兵权和发兵权(枢密院)的分离;削实权,设置通判,位卑权重,重文轻武;制钱谷。

——中央集权强化,但“冗官”“冗兵”“冗费”——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四: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维护统治:

1、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2、宋:

二府三司制:

二府: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度支、盐铁、户部。

3、元朝:

一省制:

中书省。

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

5、清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五: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3、公民:

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

六: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

克里斯提尼确立了民主制。

(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民主政体特征的体现: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雅典民主的意义和局限(p26-27)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文化发展;男性公民的民主,双刃剑

七:

古罗马的政治与法律:

1、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贵族共和制。

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组成。

2、平民保民官的设置。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个人独裁,建立“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戴克里先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4、《十二铜表法》:

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确立了按律量刑的原则,罗马的基本法。

5、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八:

渐进的制度创新

1、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完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内容见课文)

2、责任内阁制:

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第一任首相:

罗伯特.沃波尔。

3、两党制。

(保守党、自由党、工党)

九: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1、1776年美国成立,1787年宪法三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内容见课文)

,通过宪法追加案修正宪法。

2、南北战争,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

3、两党制:

民主党和共和党

十、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发表。

2、1791年宪法——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拿破仑称帝)——波旁王朝复辟(封建王朝,1815-1830)——七月王朝(大资产阶级掌权,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二月革命,路易.波拿巴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路易.波拿巴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1875,总统制共和国,实质为议会制共和国)

4、1875年宪法(内容见课文)

十一: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1、铁血宰相俾斯麦完成德国的统一,君主立宪制,民主外衣,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见课文)

2、军国主义特色。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十二:

鸦片战争

1、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贩卖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虎门销烟。

打开中国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内容见课文)——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扩大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见课文)

3、——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十三:

太平天国运动:

1、1851年金田起义,揭开序幕——1853年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天京变乱,严重内讧——1864失败

2、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见课文)

3、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内容见课文)

4、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内容见课文)14年之久,动摇清政府;《天》;《资》

十四: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丰岛海战揭开甲午战争的序幕。

2、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见课文)——大大加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深入内地,外国资本挤压民族资本,巨额赔款)

3、三国(俄德法)干涉还辽事件。

4、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八国联军侵华:

1898-1901,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局限性。

《辛丑条约》(内容见课文)——使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完全确立。

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十五: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3、1911年黄花岗起义:

黄兴。

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熊秉坤、金兆龙),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5、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旗为五色旗。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6、1912年2月宣统下诏退位,清王朝结束。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7、辛亥革命的意义。

(内容见课文)(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民主观念)

十六:

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1919年5月4日-6月28日,中心:

北京——上海;主力:

学生——工人;成果:

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

3、意义:

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主旋律:

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八: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

3、1871年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

十九: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1917年3月8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合法政权),工人农民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同时并存。

2、“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没有得到临时政府的响应,列宁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全俄工兵代表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4、1922年,苏联成立。

5、十月革命的意义(内容见课文)。

(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新道路、新模式)

二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1918年始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大会通过党的纲领:

名称、性质、目标、选举了中央局。

(内容见课文)——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1922年二大奋斗目标改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4、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1922年-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

5、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目标:

反帝反军阀。

1926年,出师北伐。

6、1927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共势力发动“清党”反共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7、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8、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9、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10、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1、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北上长征。

1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权,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1935年《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建立陕甘宁根据地。

15、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打下国共再次合作的基础。

16、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以华治华”的策略,建立伪政权进行殖民统治。

1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有关讲话,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8、抗战初期:

正面战场为主,敌后战场相配合。

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

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

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要战场。

百团大战,彭德怀。

日军实行“三光”,“扫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战结束。

19、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重庆召开,“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0、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21、1945年重庆谈判,毛泽东、周恩来参加,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民主建国的方针。

军队国家化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未达成统一。

22、1946年1月10日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3、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内战:

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

三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歼敌150多万)——北平谈判破裂(李宗仁代总统)——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

24、抗战胜利的意义。

(内容见课文)(百余年反侵略战争首次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二十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相关事宜。

临时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政协;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内容见课文)。

3、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意义见见课文。

4、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中国确立.

5、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国家的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与发展。

3、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1982年中共提出与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二十二: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期间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法制建设:

首要环节:

平反冤假错案,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多次修订1982年宪法,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4、1989年《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

6、基层民主选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二十三: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2、1984年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1987年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台湾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十四: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控制西欧,诱惑东欧,对抗苏联。

3、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4、1948年美苏“冷战”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

5、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6、冷战对世界的影响p112.(世界分裂,势均力敌,暂时和平;霸权主义,破坏和平)

7、冷战时期的热战:

1950-1953朝鲜战争,1961-1975越南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师出无名。

二十五:

世界多极化趋势

1、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加强政治经济合作:

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影响见见课文。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二十六: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在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3、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4、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转折关键点)。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89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晤,中苏关系正常化。

5、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

2002年中国和东盟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中国、俄罗斯、中亚)

二十七: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1990年东西德合并,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相继解散,1991年八一九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缓和与动荡并存,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北粟南稻。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代替石制、骨制农具。

5、唐代曲辕犁(江东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古代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7、水利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汉朝王景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8、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的评价(内容见课文)。

(分散、封闭、保守、稳定、落后,顺应统治需要)

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战国时商鞅变法,废井田,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肯定。

2、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形式)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赋税,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北魏实行均田令限制土地兼并。

4、东汉出现田庄经济,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5、宋代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汉代司马迁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人口迁移:

第一次高潮:

两晋之际;第二次高潮:

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高潮:

靖康之乱引起。

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铁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汉代,北宋时用煤冶铁非常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3、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唐缂丝技术,通经断纬。

元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在元明时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4、东汉晚期出现成熟青瓷;南北朝时烧制出白瓷——重大突破;宋景德镇成为“瓷都”;元青花和釉里红;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瓷。

5、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直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商品经济和私有手工业的发展,出现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的一大进步;明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五: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朝出现最早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隋唐商业繁荣;宋出现最早的纸币,元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广泛使用贵重金属,出现大商帮。

经济作物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

2、唐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宋代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打破坊市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汉唐“丝绸之路”,唐宋“陶瓷之路”发展兴盛。

4、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5、明清统治者严格控制商人活动。

六: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明清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天工开物》——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生产关系的变革:

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赋税、徭役、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实行“摊丁入亩”。

3、明清国力强大,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4、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江苏纺织业、江西制瓷业)

5、阻碍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因素(内容见课文)。

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

(重农抑商、海禁、脱离世界大势、失去国际贸易优势(市场、资本、工业化))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七: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商路不畅;强化王权,积极扩张;传教。

远洋航海的条件:

造船、罗盘针、航海技术、航海图、地圆学说。

2、新航路的开辟(15-16C):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开创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519年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向西西班牙、向东葡萄牙)

3、影响:

欧洲崛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一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欧洲贸易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黑奴贸易开始,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亚洲经济发展。

八: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1、16世纪,葡萄牙人凭借武力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

西班牙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庞大殖民帝国。

2、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海上马车夫”。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其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贸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3、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中极重要的部分,“三角贸易”。

九: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1、蒸汽时代: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兴起工业革命。

棉纺织业:

约翰.凯伊——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最大成就:

瓦特——万能蒸汽机——,摆脱自然条件限制,加快工业化进程。

——蒸汽时代

运输:

1814乔治.史蒂芬孙——火车机车——1825铁路时代。

1807汽轮问世。

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领先部门。

2、电气时代:

19世纪下半叶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交通领域:

(德)戴姆勒和狄塞尔发明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飞机;

化学领域:

(德)李比希——有机化肥;柏琴——人工合成染料;佩雷——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