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863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docx

医学免疫学1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

一、名词解释:

免疫:

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平衡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

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趋向性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者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

抗原:

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特性:

免疫原性: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

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可影响其特异性)

B细胞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可直接刺激B细胞。

T细胞表位:

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才能被TCR识别。

交叉反应:

一种抗体能够结合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产生的免疫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表位:

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共同抗原:

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分子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抗原结合价: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抗原表位类型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构象表位(非线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需要T细胞辅助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如细菌脂多糖等。

{了解}

异嗜性抗原:

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

极低浓度,激活2%~20%T细胞克隆,极强的免疫应答

关于佐剂: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我们熟悉的卡介苗(BCG)、脂多糖(LPS)属于有机佐剂)

抗体(Ab):

是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

分泌型和膜型。

ADCC:

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有NK细胞、巨噬细胞,以NK细胞为主。

单克隆抗体: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复合抗原上某一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或同源抗体)

补体(C):

是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存在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包括能辅助抗体发挥溶菌作用)

CP过程(142356789):

IgM或是IgG与抗原结合→C1q识别暴露的Fc段从而激活C1s→C1s̅裂解C2、C4形成C3转化酶(C4b2a)→C3转化酶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a3b)

旁路途径(AP):

【该途径不需要依赖抗体,故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激活途径】

AP过程:

C3→B、D、P(稳定)因子参与→C3bBb(C3转化酶)→裂解C3→产生的部分C3b与C3转化酶结合形成C3bBb3b(C5转化酶)【CP、AP、MBL途径产生的C3b可以形成此途径的正反馈放大效应】

MBL过程:

MBL与糖类配体结合活化MASP→MASP2(类似C1s)裂解C2、C4形成C3转化酶(C4b2a)之后与CP相同【MASP1可以直接裂解C3生成C3a和C3b参与AP的正反馈环路】【无C1参与】

三者共同末端过程(56789):

C5转化酶将C5裂解为C5a和C5b,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再招募C7、C8、C9形成C5b6789n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AC)→插入脂双分子层,可致靶细胞或自身细胞溶解

MAC:

膜攻击复合物

细胞因子(CK):

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素刺激免疫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质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功能。

细胞因子的产生特点:

自限性(短暂的、自我限量的过程)

多源性(一种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表现为:

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介导天然免疫、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刺激造血功能、抗肿瘤作用、促进损伤修复

细胞因子风暴:

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

细胞分化抗原:

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分化群(CD):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称为分化群

细胞黏附分子(CAM):

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认为第六号、老鼠为第十七号)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种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MHC分子:

是指由MHC基因所编码的基因产物,又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因为这些抗原在器官移植中代表供受双方的组织相容程度,故而亦可称为移植抗原或相容性抗原。

MHC限制性(双重识别)

TCR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必需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肽结合槽α螺旋的多态性残基,才能使T细胞充分活化。

抗原提呈细胞(APC):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通过MHC分子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

抗原加工:

APC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消化降解为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与胞内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的过程。

抗原提呈:

APC将其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供TCR识别,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

模式识别受体(PRR):

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上能够识别并结合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或组织细胞损伤所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受体。

抗原识别:

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TCR与APC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

免疫耐受:

在抗原刺激下,T细胞和B细胞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不能执行正常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

(注意其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缺陷:

机体免疫系统缺陷和功能障碍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抗体、射线照射等,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免疫耐受:

天然性的免疫耐受:

在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接触某种抗原,当出生后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表现为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的现象。

适应性的免疫耐受:

在出生后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后,通过改变抗原形状、剂量或免疫途径等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

中枢免疫耐受:

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过程种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

指成熟的T、B细胞遇到自身(内源性)或非己(外源性)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超敏反应:

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本质:

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记忆性等特点)

Ⅰ、Ⅱ、Ⅲ型由免疫球蛋白介导,属体液免疫;Ⅳ型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属细胞免疫

变应原:

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免疫预防:

采用人工方法将抗原(疫苗等)或抗体制成制剂,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人工主动免疫:

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

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2、问答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分子由四条肽链组成,2条长链为重链,2条短链为轻链,4条肽锭通过链间二硫键连在一起。

免疫球蛋白分子肽链的N端,在L链1/2和H链1/4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各不相同,称为可变区;肽链C端其余部分的氨基酸,在种类和顺序上差别不大,称为恒定区。

免疫球蛋白(IgG)的结构模式图

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抗原结合作用、补体活化作用、亲细胞作用、结合A型和G蛋白、可透过细胞膜。

3、试述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免疫球蛋白(Ig)包括IgG、IgM、IgA、IgD、IgE五大类,其特点分别为:

①IgG:

为标准的单体分子,电泳速度最慢,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作用:

吞噬调理、中和毒素、中和病毒、介导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等作用,可通过胎盘。

IgG合成速度快、分解慢、半衰期长,在血中含量最高。

②IgM:

为五聚体,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分子结构呈环形,含一个J链。

作用:

凝集抗原能力:

IgM>IgG,

激活补体的能力超过IgG1000倍,

与补体一起有吞噬调理作用。

其血中含量低、半衰期短、出现早、消失快、组织穿透力弱。

③IgA: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

血清型IgA以无炎症形式清除大量的抗原。

分泌型IgA(SIgA)为双聚体,每一SIgA分子含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

SIgA性能稳定,在局部浓度大,能抑制病原体和有害抗原粘附在粘膜上,具有调理吞噬和溶解作用,构成了粘膜第一线防御机制;母乳中的分泌型IgA提供了婴儿出生后4-6月内的局部免疫屏障。

④IgD:

分子结构与IgG非常相似,其性能不稳定,血清中含量很低,可作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⑤IgE:

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含量最低,与个体遗传性和抗原质量相关,在特应性过敏症和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IgE水平升高,其Fc段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又称亲细胞抗体。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类型。

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5、何谓T细胞在胸腺成熟过程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过程:

前胸腺细胞最初为CD4、CD8双阴性细胞,此后CD4和CD8开始表达,同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称为CD4+、CD8+的双阳性细胞。

后者表面的T细胞受体(ICR)α、β若能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达的MHCI类或Ⅱ类分子结合,即可分别分化成CD8+细胞或CD4+细胞。

阴性选择过程:

胸腺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的巨噬细胞(MФ)和树突状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Ⅰ、Ⅱ类抗原,后者与自身抗原结合成复合物,但是这时的TCR刺激不是诱导细胞增殖,而是诱导细胞凋亡。

由于在此期间能遇到的抗原通常都是自身物质,所以死亡的细胞都是自身反应细胞,这种现象称为阴性选择。

6、试述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特征。

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有:

①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识别蛋白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

②CD3分子,可与TCR分子以非共价结合形成一个TCR-CD3复合受体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识别单位,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

③CD4和CD8分子,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粘附分子;

④CD28分子,为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受体分子;

⑤CD2分子,是细胞间粘附分子,也是信号传导分子,可使T细胞活化,它不依赖于TCR途径,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途径;

⑥极迟活化分子(VLA),可与细胞外基质配体分子相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

⑦细胞因子受体;

③CD44和CD45分子,CD44分子为一种归巢受体,CD45对各种活化途径有重要调节作用。

7、NK细胞的功能有哪些?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其功能主要包括:

(1)直接杀伤靶细胞:

NK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与Tc细胞不同,这种杀伤不需要TCR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也不需要识别靶细胞上的MHC分子,因此可以在靶细胞最暴露的早期行使杀伤功能,不需要事先的抗原致敏,所以称为自然杀伤。

(2)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作用:

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可通过某些细胞因子(例如IL-2)的诱导而显著增强,这样的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AK)。

用LAK细胞治疗肿瘤是颇有潜力的一种生物疗法。

(3)抗原依赖的杀伤作用:

NK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CD16),因此可通过抗体的媒介活化NK细胞,杀伤抗体包被的靶细胞,这种特殊的活性称为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9、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有哪些?

B细胞膜主要表面分子有:

①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能识别可溶性蛋白质抗原分子,它识别的表位是构像决定簇;

②Fc受体,可结合免疫球蛋白Fc段是检测B细胞的一种方法;

③补体受体(CR);

④细胞因子受体(CFR);

⑤丝裂原受体;

⑥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⑦B-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

10、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补体具有多种生物作用,不仅参与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也积极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补体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

①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形成攻膜复合体(MAC)并插入脂质双层膜,最终导致细胞渗透性溶解;②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如调理素(C3b、C4b及iC3b),趋化因子(C5a),免疫粘附(C3b/C4b与CR1和CR3的结合),借此清除免疫系统复合物,辅助抗原呈递细胞(APC)对抗原的处理与呈递;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增强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ADCC作用等,从而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介导各种生物效应。

此外补体还与体内其他一些酶系统,如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及纤溶系统等,互相影响、互相激活,产生一系列生理与病理效应。

11、细胞因子有何生物活性?

其共同特性有哪些?

细胞因子是一大类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其生物活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调节免疫应答、诱导炎症反应、影响造血功能、抗增殖作用、神经-内分泌样效应等。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概括如下:

①多源性:

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诱导细胞因子产生的因素也多种多样;

②多效性:

每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都不是单一的;

③高效性:

细胞因子具有微量强效的特点,与内分泌激素的效果相似;

④速效性:

对激发因素的反应很迅速;

⑤短效性:

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时间不长,而且细胞因子的半衰期很短,所以作用时间短暂;⑤局效性:

一般只在分泌局部发挥作用,即自分泌效应和旁分泌效应;

⑦网络性:

各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相互关联,一种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也可以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形成一个网络,共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生理平衡;⑧难检性:

细胞因子的检测极困难,不能直接进行定量检测。

12、HLA复合体的基因可分为哪几类?

各编码什么分子?

根据编码分子的特性不同,可将HLA复合体的基因分成三类:

I类基因,主要包括HLA-A、B、C三个位点,编码MHCⅠ类分子;

Ⅱ类基因,位于D区,主要由DR、DQ、DP三个亚区构成,编码MHCⅡ类分子;

Ⅲ类基因含有编码补体成分C2、C4、B因子及TNF、热休克蛋白和21羟化酶的基因。

HLA基因的遗传特点有:

单倍型遗传、共显性遗传和连锁不平衡。

13、MHCI类分子分布在哪些细胞上?

有何生理功能?

分布:

MHCI类分子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但不同组织细胞的表达水平差异很大,淋巴细胞表面I类抗原的密度最高。

重要生理功能:

对CD8+T细胞的抗原识别功能起限制性作用,即参与向CD8+T细胞呈递抗原的过程。

CD8+T细胞只能识别与相同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为内源性的细胞抗原,如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I类分子主要介导Tc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重要出移植抗原。

14、MHCⅡ类分子分布在哪些细胞上?

有何生理功能?

分布:

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上,此外精子细胞和某些活化的T细胞上也有Ⅱ类分子。

功能:

主要是在免疫应答的初始阶段将经过处理的抗原片段呈递给CD4+T细胞,CD4+T细胞只能识别与相同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片段。

Ⅱ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呈递,在组织或器官移植过程中,Ⅱ类分子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靶抗原,在免疫应答中,Ⅱ类分子主要是协调免疫细胞间的循环作用,调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15、MHC在医学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MHC在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MHC与器官移植:

I类和Ⅱ类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供-受者间的MHC相似性越高,移植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②MHC与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抗原实际上就是MHCⅡ类分子抗原,有调控免疫应答的作用;此外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识别还有MHC限制性;

③MHC与疾病:

有些疾病与HLA的一种或数种抗原相关,带有某种HLA抗原的人群发生某种疾病的频率远远高于不带该抗原的人群;

④MHC与法医学:

HLA是体内最复杂的多态性基因系统,且HLA终身不变,可用于亲子关系鉴定和身份鉴定;

⑤MHC与人类学研究:

因HLA基因连锁不平衡,某些基因或单倍型在不同种族或地区人群的频率分布有明显差异,可用来探讨人类的源流和迁移。

16、什么是HLA表型、基因型、单倍型?

表型:

某一个体的HLA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型别称为表型,表型是HLA基因表达的蛋白所显示的特异性性状;

基因型:

HLA基因在体细胞两条染色体上的组合称,来源于父亲和母亲的两条染色体上的HLA基因组合;

单倍型:

指的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的HLA等位基因的组合,在遗传过程中这些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交换,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

17、根据主导免疫应答的活性细胞类型,可将免疫应答分成哪几类?

可将免疫应答分为细胞介导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①CMI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简称为细胞免疫;

②体液免疫是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抗体应答。

18、按抗原剌激的顺序可将免疫应答分成哪几类?

各有何主要特点?

按某一抗原是初次剌激机体还是再次或多次刺激机体,可将免疫应答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①初次免疫应答比较缓慢柔和,需要的抗原浓度大、诱导潜伏期长、抗体滴度低、持续时间短、优势抗体为IgM;

②再次免疫应答则较快速激烈,潜伏期短、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优势抗体为IgG和IgA等。

19、什么是辅佐细胞?

辅佐细胞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捕获抗原?

定义:

辅佐细胞是一类能够摄取和处理抗原的细胞,它还能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故又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捕获抗原:

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摄作用。

20、T辅助细胞(TH细胞)有哪些免疫功能?

TH细胞是免疫应答的中心细胞

①TH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细胞,没有TH细胞的活化,机体会处于免疫无能状态;

②活化的TH1细胞释放IFN、IL-2和其他免疫效应因子,可以促进T细胞应答、抑制抗体产生、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③活化的TH2细胞释放IL-4和IL-5等细胞因子,可使B细胞活化,促进抗体产生。

21、细胞免疫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效应方式:

细胞毒作用、迟发型超敏反应

生理功能:

抗感染效应、抗肿瘤效应、同种排斥效应。

22、胸腺非依赖(TI)和胸腺依赖(TD)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各有什么特点?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可由TI或TD抗原诱发。

TI抗原:

①引起的免疫应答不需要TH细胞辅助,绝大多数也不需要巨噬细胞参与

②只产生IgM型抗体,无免疫记忆,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可出现再次应答

③TI抗原在体内代谢很慢,血清中抗体水平虽不高,但维持时间很长

TD抗原:

①引起的免疫应答需要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协作

②先产生IgM,继而产生IgG或其他类型的Ig

③初次刺激后可诱导记忆性B细胞形成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可出现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亲和力较初次应答中的抗体高。

23、什么是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有什么不同?

定义: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

区别:

①免疫耐受是特异性的,表现在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的免疫应答仍正常存在;

②免疫抑制是非特异性的,即机体对各种抗原均呈无反应性。

24、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免疫耐受是否能诱导成功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1)抗原性状。

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物质常为致耐原;大分子、颗粒性及蛋白质的聚合物为良好的免疫原。

(2)抗原剂量。

一般抗原剂量越大则越易诱导耐受。

TI抗原高剂量才能诱导B细胞耐受;TD抗原低剂量与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高剂量时T、B细胞均可致耐,低剂量时,仅能诱导T细胞耐受。

(3)抗原注射途径。

一般来说,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注射次之,肌肉及皮下注射最难。

(4)机体方面。

一般在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不同的种属和品系诱导耐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此外机体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

25、制备单克隆抗体

基本上是通过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来完成的,这种技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就是利用聚乙二醇作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具有在体外不断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为一体,在HAT培养基的选择作用下,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顺利生长,经过反复的免疫学检测和单个细胞培养。

最终获得既能产生所需抗体,又能不断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纯系。

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在其后产生的腹水中即可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见图3-16。

图3-16细胞融合与HAT选择示意图

26、佐剂对免疫动物有何作用?

佐剂的主要作用有:

(1)佐剂增加了抗原的表面积并改变了抗原的活性基团构型。

(2)佐剂可以直接激活免疫活性细胞。

(3)延缓抗原吸收,增强抗原剌激作用。

27、试述Ⅱ、Ⅲ型变态反应的变应原、主要相关疾病、检测方法及发病机制。

①Ⅱ型变态反应

变应原:

药物、病毒或自身抗原等

相关疾病:

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检测:

主要是针对引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发病机制: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G或IgM类抗体。

抗体特异性地结合到位于细胞表面的抗原上,活化补体,溶解靶细胞,诱导粒细胞侵润及吞噬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

②Ⅲ型变态反应

变应原:

蛋白质分子

相关疾病:

血清病、皮肤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检测:

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或组织固定的免疫复合物

发病机制:

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大量IgG和IgM类循环抗体,并与之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发生补体介导的组织炎症.

28、试述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征。

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试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

29、何谓免疫缺陆及免疫缺陷病?

主要临床特征是什么?

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获得性损伤称为免疫缺陷;由此所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称为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病人有反复迁延性或机会性感染,易发生恶性肿瘤,常伴发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