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902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5《孔乙己》教案4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4新人教版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5《孔乙己》教案4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孔乙己》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这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思想意义隽永深刻;语言含蓄而令人回味无穷,体现了鲁迅小说的主要风格。

读这篇课文,应该从人物、主题、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才能体会到鲁迅小说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

然后,通过阅读和练习,欣赏小说中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准确、简洁、生动。

教学目标

1.探讨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2.理解鲁迅小说所描写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格弱点。

3.欣赏鲁迅小说含蓄、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发展创新思维意识、锻炼创造性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

我们前面学了《藤野先生》一文。

文中道出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

(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

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那么鲁迅先生回国后是怎样唤醒民众的呢?

生:

用笔当武器,写了许多小说和杂文。

师:

对,鲁迅先生就是用小说和杂文“探求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寻求疗救的方法”。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小说,就暴露了民众的弱点,揭示了这种弱点形成的原因,希望找到救治它的方法。

请阅读《孔乙己》一文,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承接前文,巩固旧知识;开启下文,点明写作背景,唤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想的敬仰之情。

为学生理解课文酝酿良好的气氛。

二、课内预习。

1.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给课文生字注音,标记语义不理解的词语。

明确字、词重点。

2.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共同探讨:

(1)按照小说情节理清小说结构。

(2)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刻画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使学生明确(可用幻灯片投影):

①按照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1~3段):

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

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ll段):

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一13段):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②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

肖像描写: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虚荣心十足,贫困潦倒。

身材高大,长衫又脏又破——懒惰,生活穷困。

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

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境遇悲惨,受尽折磨。

语言描写:

满口之乎者也——麻木不仁。

君子固穷,窃书不能算偷——自欺欺人,死要面子。

动作描写:

排出几文钱——拮据而穷酸,显示阔气。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遭遇不幸,但仍好喝。

神态描写:

不屑置辩的神气——自命清高。

恳切地说——心地善良。

以上为正面描写,酒客的谈论和掌柜的态度是侧面描写。

【小说中情节简单。

点到即止;人物刻画是分析小说的重点,要求学生充分讨论,简明归纳,研讨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并用,这也是下面探究性学习的前奏。

三、探究作者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资料展示(运用多媒体):

(一)几幅孔乙己的彩色幻灯图片。

(二)鲁迅先生认为塑造典型人物有两种方法:

“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

……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一向是取后一法的。

”(鲁迅:

《(出关)的关》,载《且介亭杂文末编》。

(三)“孔乙己”原型的种种说法:

1.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

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来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

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来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

《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2.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

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

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

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陈根生:

《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相传绍兴城内还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于生活贫困不l堪,为谋生计,只得去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

因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l大声叫卖,只好跟随别的卖大饼油条的小贩后面。

小贩们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

街上的孩子们见他身穿长衫,手提货篮,叫着使人不懂的话,于是就围着哄笑起来,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就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油条,就缓缓地踱到成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边喝酒,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一见“亦然先生”在喝酒,纷纷地赶来讨茴香豆吃。

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无几了,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词:

“多乎哉?

不多也……”

据说这位“亦然先生”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呢。

(黄道富、慧芳:

《成亨酒店与孔乙己》)

(四)展示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两个典型手法:

白描和“画龙点睛”。

1.“白描”却并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鲁迅:

《作文秘诀》)

2.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鲁迅: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探讨的问题设计:

1.从以上的材料中,我们懂得:

塑造典型人物的原型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孔乙己的原型有几个?

你在写作文时,用过原型吗?

有没有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

谈谈你对塑造典型中原型的理解。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有什么区别?

2。

《孑L乙己》这篇小说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和“画龙点睛”手法吗?

你认为塑造典型人物时,运用这两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1.选取什么样的原型来塑造人物形象,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一个或多个都可以。

不过,“杂取种种人”集中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更能充分地、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

课文中的孔乙己就是这样。

作品中的人物是艺术典型,现实中的人物是生活原型,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着普遍性”。

2.“白描手法的特点就是真实、朴素、不假虚饰。

鲁迅小说的形象很少冗长的描写和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他总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孔乙己》尽管没有刻画孔乙己的眼睛,但作者精选那些最富有特征、最能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来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外形描写,以及喃喃申辩“窃书不能算偷”和教孩子“茴字有四样写法”等细节描写,就鲜明深刻地塑造了他穷酸的性格特征。

【这是对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比研讨性学习要求高,多进行讨论、分析。

不必强求意见的统一。

这种讨论对理解鲁迅和作文写作是有潜移默化的启示的。

四、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一、讨论前节课的作业。

二、组织学生模拟审判。

师:

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是拖着残腿,用手走来的。

打断孔乙已腿的人,是有权有势的丁举人。

两个都是读书人,一个功成名就,有权有势;一个穷困潦倒,无法生活。

那样的世道,是多么不平等!

假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生活在现代社会,你作为法官,作为律师,怎么了断这个案子呢?

请几位同学演示一下过程,好吗?

学生演示简单的司法程序:

①法官一名;被告:

丁举人;原告:

孔乙己;各方律师各一名;陪审二名。

②如有条件可以给法官和律师做些道具化装,以求逼真些。

让学生明确:

孔乙己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偷窃,可见只是小偷,不应该!

遭受丁举人如此摧残,但他毕竟好喝懒做,而且偷窃。

审理中应该突出对丁举人的谴责和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

【这是一种模拟教学方法,目的是模拟场景,使学生进入真实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体验,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在活动过程中,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

提高表达能力。

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三、在学生充分酝酿的慵况下,讨论分析。

1.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2.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

1.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社会原因:

A.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B.在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C.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提供以下观点,供学生参考,集体讨论分析。

观点

(1):

“凉薄”说:

“鲁迅认为《孔乙己》描写的是一般的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

”(孙伏园:

《关于鲁迅先生》)

观点

(2):

“反封建”说:

“该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申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

”(焦晋:

《谈(孔乙己)主题的广阔性与深化》)

观点(3):

“等级观念”论:

“揭露和讽刺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

”(黄忠顺:

《(孔乙己)主题新探》)

观点(4):

“兼有”说:

“《孔乙己》的主题在于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不幸的人的冷漠。

”(叶圣陶:

《(孔乙己)中的一句话》)。

【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认可、鼓励。

四、作业。

1.思考:

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比较分析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的遭遇、性格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