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9050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docx

最新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

TD-SCDMA网络优化手册

(大唐)

V1.0

2009-7-7

 

1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原则

1.1概论

随着移动电话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增量市场发展难度很大,存量市场的争夺将异常残酷,与台湾、香港地区一样,未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监管严格程度将导致更多压力,作为以效益为中心的电信运营企业必然面临利润下降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优化网络提高网络质量,建设精品网络,并且通过3G网络建设和新业务的开展来不断提升ARPU值,保证集团公司的服务与业务双领先战略的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3G网络规划与设计对于3G网络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无论是用户和业务量的增长还是城市建设的变化,都需要移动通信网络不断调整和优化,3G网络也不例外。

因此,根据实际网络运营情况调整和优化网络作为3G网络不断发展和完善所必需的环节,是网络长期运行中解决网络不适应业务开展和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必要手段,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促使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与时俱进的重要方式,对于网络发展和网络质量的保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TD-SCDMA网络商用程度不高,无线网络优化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滚动式的过程,还需要在后期网络实践中来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

1.1.1无线网络优化的意义

正在运行的通信网络上所作的任何改动都意味着风险,与通信网络追求稳定可靠的宗旨相违背,但是由于宏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变迁以及运营商各种业务的开展,通信网络中的无线接入部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无线网络调整和优化是必然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部署之后就出现了网络优化。

虽然完善的网络规划是网络成功运营的基石,但是网络优化对于无线网络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有的观察方法不能充分正确的分辨用户和环境,诸如用户分布、业务行为、传播模型等不确定因素使得使用简化模型和静态仿真的网络规划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无线传播与网络实际性能,必须通过网络优化适应实际的无线环境;

(2).由于物业等客观限制以及无线网络分散分布的特点难以保证所有基础设施如基站位置、天线高度等完全符合规划方案,而这些因素不仅影响TD-SCDMA网络覆盖性能,同时还会影响网络中的干扰分布,进而影响系统容量和质量,因此必须通过网络优化消除这些影响;

(3).TD-SCDMA网络中引入了多媒体业务,大量而丰富的业务是TD-SCDMA网络蓬勃发展的关键,新业务不仅开发周期短,用户使用行为和分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同种类业务对资源的消耗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业务发展变化调整和优化网络;

(4).接受网络服务的用户群及其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使得网络需要不断调整优化以寻求最佳工作模式;

(5).随着TD-SCDMA网络设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研发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实验室测试环境不足以彻底揭示技术本身引入的问题,设备参数及其组合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调整和设置,特别是TD-SCDMA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参数不仅数量众多,对系统性能影响更为显著,而且与无线环境、业务种类和数量关系密切,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摸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就成为未来网络运行维护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通常情况下,网络优化中要首先注意三个概念:

目标、实现、需求。

“目标”是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中对网络的主观定位,在工作周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实现”是网络部署或上一次网络优化过程结束后的网络客观状况;“需求”是网络使用者或运营者对网络的客观要求。

网络优化就是要缩小“实现”与“目标”或“需求”之间的差距,其根本手段是针对网络中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对网络中的各个网元进行调整。

为了明确TD-SCDMA无线网络中优化工作的目标、需求和实现,就需要界定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的指标,并通过与其他系统优化的对比明确范围。

1.1.2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主要指标

网络优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网络的性能指标,包括:

容量指标:

反映容量的指标是上、下行负载和吞吐量。

覆盖指标:

反映覆盖的指标有PCCPCH强度、接收功率、发送功率和覆盖里程比等。

PCCPCH强度是反映覆盖质量的关键参数,覆盖里程比是反映网络整体覆盖状况的综合指标。

覆盖的问题主要有无(弱)覆盖、越区覆盖、无主覆盖等;覆盖异常容易导致掉话和接入失败,是优化的重点。

质量指标:

对于语音业务,反映业务质量的指标是误块率;对于数据业务,反映业务质量的指标主要是吞吐率和时延。

接入指标:

反映接入指标的参数是业务接入完成率。

移动台发起接入请求,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移动台不能建立相应的业务连接,则认为接入失败。

导致接入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无覆盖、越区覆盖、邻区列表不合理以及协议不完善等。

成功率指标:

反映成功率指标的参数是业务的掉话率。

导致掉话的主要原因有PCCPCH污染、覆盖不良、无主PCCPCH以及邻区设置不合理等。

切换指标:

反映切换指标的参数是切换成功率。

1.1.3TD-SCDMA与2G无线网络优化的区别

2G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标准的无线网络优化流程,并且形成了一套关键指标体系来反映网络的整体情况,包括容量指标、覆盖指标、接入指标、成功率指标、质量指标和切换指标。

TD-SCDMA无线网络优化与2G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

TD-SCDMA网络的无线网络规划阶段为以后的优化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

网络规划的结果将会直接引导网络建设的规模,因此相对2G而言,TD-SCDMA的网络规划会对日后的网络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

TD-SCDMA支持多速率业务,包括PS和CS,所以相对2G,对不同业务的优化工作也是一种挑战。

CDMA系统是个自干扰系统,TD也不例外,只是TD系统呼吸效应并不明显,所以覆盖与容量的平衡也是TD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网络优化就是对覆盖和容量进行不断分析研究及调整的过程。

2G网络与TD-SCDMA网络共存的产生的问题。

TD网络与现有网络长期共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且在不同的共存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初期重点解决覆盖的问题,要避免影响2G网的稳定性,保持2G业务的连续性,还要突出TD-SCDMA业务的高质量;在业务扩张的成熟时期,要考虑TD-SCDMA、2G网络负载均衡,提出网络的资源利用率。

1.1.4TD-SCDMA与WCDMA网络优化的区别

TD-SCDMA系统和WCDMA系统相比较,它是一个时分CDMA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承载非对称数据业务的灵活性。

从优化的角度来看,TD-SCDMA系统的网络优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呼吸效应弱,特别是在异频组网的情况下基本不用考虑。

不同业务的覆盖特性差别不大,组网时对不同业务覆盖优化的工作量相对WCDMA系统要小。

覆盖区域的稳定,带来切换区域的相对稳定,切换优化相对简单。

不同业务的连续覆盖能力有较好的一致性。

没有软切换,不用考虑软切换的优化。

频谱利用率高,在N频点5M组网的情况下,可以把公用信道配置到不同的频点上,有效的降低了导频信道和广播信道的同频干扰。

由于TD是时分系统,可以把相邻同频小区的接入信道配置到不同的时隙上,提高接入成功率。

慢速DCA在网络优化中可以根据基站和UE的ISCP测量值将UE分配到不同的载频、时隙,降低同频干扰。

1.2指导思想与原则

移动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基本原则是在一定的成本下、在满足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建设一个容量和覆盖范围都尽可能大的无线网络,并适应未来网络发展要求。

无线网络优化的目的就是对投入运营的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通过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为网络发展、扩容提供依据。

TD-SCDMA网络优化的工作思路是:

首先做好覆盖优化,其次在保证覆盖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性能优化,最后过渡到整体性能优化。

1.2.1最佳的系统覆盖

在系统覆盖区域内,通过调整天线、功率等手段,使最多的区域信号满足业务所需的最低电平,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功率实现最优的覆盖。

1.2.2合理的切换带的控制

通过调整切换参数,使切换带的分布趋于合理;如:

对同频网络,需要控制切换带的导频电平;如果太高,对其它小区的干扰增大,全网的干扰水平也会增大;如果太低,切换带容易产生掉话和呼叫失败。

1.2.3系统干扰最小

调整外环功率控制参数和内环功率控制参数,降低系统干扰。

调整各种业务的初始功率参数,降低业务初始建立时产生的干扰。

调整慢速DCA的参数,尽可能将干扰影响最小化,如:

同一地点的用户分配在不同时隙或不同载波。

1.2.4均匀合理的基站负荷

通过调整基站的覆盖范围,合理控制基站的负荷,使其负荷尽量均匀。

1.3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网络开通之前的工程优化阶段和网络开通后的运维优化阶段。

1.3.1工程优化阶段

工程优化主要是通过路测,结合天线调整,邻区、频率、扰码和基本参数优化达到规划要求的网络指标的过程。

工程优化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覆盖调整。

覆盖调整的效果将长期影响网络性能,是网络性能的基础。

良好的覆盖优化,无论是网络处于空载,还是有较大负荷时,都能有较好的指标,相反,如果覆盖优化做的不好,空载时网络指标上不去,而且随着负载增大,网络指标也会随着明显下降。

所以,工程阶段的覆盖优化,是网优工程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网优工程师花费最多精力的地方。

1.3.1.1簇优化

根据《基站调测信息表》,对于密集城区和一般城区,选择开通基站数量大于80%的簇进行优化。

对于郊区和农村,只要开通的站点连线,即可开始簇优化。

在开始簇优化之前,除了要看《基站调测信息表》,确认基站已经开通外,还需要查看《基站告警信息表》,确保优化的基站正常工作。

在簇优化开始之前,先要核查邻区配置和无线参数配置是否存在明显的问题,避免参数配置错误而增加测试定位问题的时间,以提高优化效率。

1.3.1.2覆盖优化

覆盖优化是工程优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覆盖优化重点考查PCCPCH的RSCP和C/I。

主要的优化方式是调整工程参数和功率,以及邻区关系。

每次覆盖优化调完工程参数和PCCPCH的功率后,要及时更新《工程参数表》。

1.3.1.3业务优化

在覆盖优化满足指标要求后,再对规划要求的各项业务进行优化,先测试AMR长时间保持通话(简称长保),考查切换成功率是否满足指标要求,再测试AMR的短呼,考查接入成功率和掉话率,再测试CS64的长保和短呼,考查切换成功率、接通率和掉话率,最后测试PS384/PS64的长保,考查切换成功率、掉话率和平均传输速率。

针对不满足指标要求的业务,需要分析原因并进行优化调整。

是否测试该业务,取决于该地区的目标覆盖业务。

调整后,及时更新《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

1.3.1.4RNC内优化

在一个RNC内的簇优化完成之后,开始在整个RNC内进行覆盖优化和业务优化。

优化的重点是簇边界以及一些盲点。

优化的顺序也是先覆盖优化,再业务优化,流程和簇优化的流程完全相同。

簇边界优化时,最好是相邻簇的人员组成一个网优小区对边界进行优化。

在优化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总结调整前后的对比报告。

1.3.1.5RNC边界优化

RNC内优化完成之后,开始进行RNC边界优化。

由相邻RNC的工程师组成一个联合优化小组对边界进行覆盖和业务优化。

当RNC为不同厂家时,需要由两个厂家的工程师组成一个联合网优小组对边界进行覆盖优化和业务优化。

覆盖和业务优化流程和簇优化流程完全相同。

在优化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总结调整前后的对比报告。

1.3.1.6重点道路重点区域优化

针对客户提供的重点道路和重点区域进行覆盖和业务优化。

覆盖和业务优化流程和簇优化流程完全相同。

在优化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工程参数表》和《参数调整跟踪表》,及时总结调整前后的对比报告。

1.3.1.72G/3G互操作优化

针对TD目前无法提供足够覆盖的区域,重点考虑2G/3G互操作。

优化的重点是2G/3G互操作的相关参数。

1.3.2运维优化阶段

网络开通后的优化工作不仅仅是确保网络运行正常、提升网络性能指标;更重要的是发现网络潜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网络的变化提前做好分析工作。

这包括网络话务负荷变动,话务负荷均衡等。

网络开通前,缺少用户投诉数据和大话务量OMC数据。

开通后,这些被屏蔽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因此在网络开通以后,网络优化重点关注的内容有所变化。

网络优化的手段也有了不同。

OMC数据、告警数据和用户投诉数据将会成为网络优化的重点参考输入。

如下图所示:

网络开通后运维优化流程

网优工程师使用网络优化软件中的网络性能监视功能查询网络性能的动态变化。

当发现某一个数据发生异常时,就要结合其他数据进行分析。

如某一个小区掉话率较高,就可以结合用户投诉数据,定位问题发生点;然后使用DT和CQT手段进行测试。

与此同时,网优工程师根据网络优化软件的网络动态性能监测功能来关注网络性能的动态变化,总结出网络变化的规律。

这些持续变化有可能反映出网络的变化趋势,由此网优工程师可以提前掌握网络的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3.3加站优化

加站优化是指在前期已经完成优化的片区中新增站点后所做的优化工作。

加站优化分为新开通站点的优化和新增加站点的优化。

新开通站点的优化主要发生在工程优化阶段,主要是指片区中个别站点由于物业或施工进度等原因导致不能与周围站点同步开通优化,站点开通后有针对性的优化工作。

新增加站点的优化主要是指在工程优化阶段的后期和运维优化阶段中基于覆盖和容量补点的需要而新增加基站后,对其进行的针对性的优化。

新加站优化的重点是考虑在利用新增加站点解决覆盖和容量问题的同时还要合理的融入周围已经优化好的网络中。

合理融入的关键是新加站和周围站点覆盖范围的优化。

覆盖优化时首先考虑调整基站的下倾角、方位角、邻区关系,其次才是调整功率,再考虑调整调整PCCPCH的波瓣宽度,最后考虑闭小区和继续加站。

新增加站点后,需要重点关注原来在该区域的无覆盖、弱覆盖,导频污染,乒乓切换等问题的改善情况,同时需要关注新增加站点对周围已完成优化区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越区切换和新增的乒乓切换。

为避免解决了旧问题,又出现了新问题,采用对新加站点周围相关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测试,统一优化的方法。

相关区域定义为以新加站点位置为中心,周围第一圈基站连线为边界的区域,测试路线要尽可能的遍历该区域内的道路。

对新增站点,工程参数(天线方位角、下倾角、天线高度)和无线参数(PCCPCH功率、邻区关系、频点、重选和切换参数)的设计都要基于在前期优化时发现的问题进行。

这些参数将作为新增加站点的初始配置参数。

在配置新增加站点的扰码时,注意避免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与周围相邻小区同频同扰码;

与周围相邻小区同一扰码组;

与周围邻区的邻区同频同扰码。

对新开通的站点,由于其位置,工程参数和无线参数都是已经规划好的,如没有特别的原因,比如为了重点解决某个区域的问题,就采用规划的参数作为优化的初始参数。

新开通站点由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原因,在其周围一般都会存在很多覆盖问题,其周围的基站也一般只是经过了初步的调整,在该站点开通后,周围相关的站点都需要优化调整,所以直接进行区域整体优化。

区域的定义也是以新开通站点为中心,周围第一圈站点的连线为边界。

测试时尽可能的遍历区域内的道路。

新开通站点的优化手段也是首先考虑调整基站的下倾角、方位角、邻区关系,其次才是调整功率,再考虑调整PCCPCH的波瓣宽度,最后考虑闭小区和增加站点。

新开通站点和新加站点的优化流程如下:

核查新站点的工程参数和无线参数,检查新站点是否存在影响性能的告警,确认没有问题后,在以新站点位置为中心,周围第一圈基站连线为边界的区域内测试覆盖和业务性能,找出覆盖和业务性能存在问题的点和区域后,再根据这些点和区域确定新站和周围站点的覆盖范围和覆盖重点,根据覆盖范围和覆盖重点调整新站点和周围基站的方位角、下倾角及功率参数,调整完毕后再在该区域内测试测试覆盖和业务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足则继续分析调整新站点和周围基站的工程参数和无线参数,直到满足KPI要求为止。

2TD-SCDMA无线网络专题优化

2.1覆盖专题优化

无线网络覆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线网络规划结果和实际覆盖效果存在偏差、二是工程及无线网络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另外新增的覆盖需求以及网间干扰等。

良好的无线覆盖是保障移动通信质量和指标要求的前提,因此,覆盖的优化非常重要,并贯穿网络建设的整个过程。

移动通信网络中涉及到的覆盖问题主要涉及到覆盖空洞、覆盖弱区、越区覆盖、导频污染和邻区设定不合理等几个方面。

2.1.1PCCPCH弱覆盖的优化

(1).原因分析

弱覆盖的原因不仅与系统许多技术指标如系统的频率、灵敏度、功率等等有直接的关系,与工程质量、地理因素、电磁环境等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系统的指标相对比较稳定,但如果系统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维护不当、工程质量不过关,则可能会造成基站的覆盖范围减小。

由于在网络规划阶段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导致在基站开通后存在弱覆盖或着覆盖空洞。

发射机输出功率减小或接收机的灵敏度降低。

天线的方位角发生变化、天线的俯仰角发生变化、天线进水、馈线损耗等对覆盖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引起弱场覆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规划考虑不周全或不完善的无线网络结构引起的。

◆由设备导致的。

◆工程质量造成的。

◆发射功率配置低,无法满足网络覆盖要求。

◆建筑物等引起的阻挡。

(2).解决措施

改变弱覆盖主要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下倾角等工程参数以及修改功率参数,另外可以通过在弱场引入RRU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整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智能天线波瓣赋形宽度有30度、65度、90度、120度,通过调整波瓣赋形宽度可以增加天线的增益,提高PCCPCHRSCP值。

在N频点组网规则下,只有主载波TS0时隙配有公共信道。

占用TS0时隙的信道有PCCPCH、SCCPCH、PICH、FPACH,将SCCPCH、PICH信道配置在下行业务时隙发送,提高PCCPCH发射功率。

总之,目的是在弱场覆盖地区找到一个合适的信号,并使之加强,从而使弱场覆盖有所改善。

主要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参数调整。

◆调整功率类无线参数。

◆功率调整。

◆SCCPCH与PICH时隙调整增加PCCPCH发射功率。

◆改变波瓣赋形宽度。

◆使用RRU。

(3).优化案例

Ø现象描述:

在百花路以南的康乐街口,车辆由东往西行驶,到14中然后又回到康乐小区口的测试路线。

康乐街及以北的小路的出现了严重的弱覆盖,主服务小区机电设备总公司3小区和14中2小区的RSCP值达到-95以上,容易导致掉话。

武警医院和机电设备总公司出现了同频干扰,C/I值达到-14,无线环境差,容易导致掉话。

Ø原因分析:

在此路段,由于武警医院3小区前有高楼阻挡,无法对站下的一段区域有效覆盖,故调整机电设备总公司3小区的方向角,从而使康乐街与电台宿舍以东的小路处的主服务小区是机电设备总公司,从而解决此路段的弱覆盖现象。

对于同频干扰问题,修改武警医院3小区,十四中1小区,机电设备总公司3小区的频点可以解决。

Ø处理结果:

调整机电设备总公司3小区的方向角,由原来的300°调整为320°,下倾角由3°,调整到2°。

功率加3db。

修改频点:

武警医院3小区由10096,修改为10063;

机电设备总公司3小区由10096,修改为10080;

十四中1小区由10104,修改为10088。

调整后,信号在原弱覆盖区域的PCCPCHRSCP值变为-73dBm左右,PCCPCHCIR值为6dB左右,无弱覆盖现象,无同频干扰现象。

调整后轨迹图:

2.1.2孤岛效应的优化

(1).原因分析

所谓孤岛效应就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因为复杂的无线环境,无线信号经过山脉、建筑物、以及大气层的发射、折射,或基站安装位置过高,以及波导效应等原因,引起在远离本小区覆盖的区域外形成一个强场区域。

引起孤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天线挂高太高。

◆天线方位角、下倾角设置不合理。

◆基站发射功率太大。

◆无线环境影响。

(2).解决措施

关于孤岛区域首先应该是采用调整工程参数等方法,降低山脉、建筑物等对孤岛区域的反射和折射,将无线信号控制在本小区覆盖区域内,消除或降低孤岛区域的无线信号,消除孤岛区域对其它小区的干扰。

但是有时因为无线环境复杂,无法完全消除孤岛区域的信号,这样可以经过频率和扰码规划降低对其它小区的干扰,并根据实际路测情况配置邻区关系,使切换正常,能够保持通话。

调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设置工程参数,如天线挂高不能太高,天线方位角、下倾角设置需适当。

◆调整基站发射功率。

◆在无法完全消除孤岛区域的信号时,可经过频率和扰码规划,降低对其它小区的干扰。

◆优化邻区配置,使切换正常。

(3).优化案例

暂无

2.1.3PCCPCH越区覆盖的优化

(1).原因分析

越区覆盖很容易导致手机上行发射功率饱和、切换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通话质量甚至导致掉话。

天线挂高引起的越区覆盖主要是站点选择或者在建网初期只考虑覆盖引起的,一般为了保证覆盖,在初期站址选择的高大建筑物或者郊区的高山之上,但是在后期带来严重的越区现象;通常在市区内,站间距较小、站点密集的情况下,下倾角设置不够大会使该小区信号覆盖比较远;站点选择在比较宽阔的街道旁边,由于波导效应使信号沿着街道传播很远;城市中有大面积的水域,如穿城而过的江河等,由于信号在水面的传播损耗很小,因此一般在此环境下覆盖非常远。

这些场景都可能导致越区覆盖,综上所述越区覆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天线挂高

◆天线下倾角

◆街道效应

◆水面反射

(2).解决措施

越区覆盖的解决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减弱越区覆盖小区的覆盖范围,使之对其他小区的影响减到最小。

通常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对天馈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主要是下倾角,实际优化工作当中进行下倾角调整之前要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调整后再验证。

对功率等参数的调整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越区覆盖。

越区覆盖的解决处理一般要经过两三次调整验证。

所有的调整都要在保证覆盖目标的前提下进行。

解决越区覆盖主要有以下两种措施:

◆对于市区内,站间距较小、站点密集的无线环境,需合理设置天线挂高及天线下倾角等工程参数。

◆站址选择应避免街道效应、水面反射。

◆可以通过调整功率相关参数来减弱越区覆盖,但所有的调整都要在保证覆盖目标的前提下进行。

(3).优化案例

暂无

2.1.4切换区域覆盖优化

(1).原因分析

PCCPCH越区覆盖会对切换区域造成影响,并且由PCCPCH越区带来的导频污染也对切换带来很大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

基站选址,天线挂高,天线方位角,天线下倾角,小区布局,PCCPCH的发射功率,周围环境影响等等:

周围基站围成一个环形,在环形的中心位置,就会有周围的小区均对该地段有所覆盖,造成切换区域复杂混乱;天线下倾角、方位角因素的影响,在密集城区里表现得比较明显。

站间距较小,很容易发生多个小区重叠的情况。

综上所述,引起切换区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一些:

◆基站位置

◆街道效应

◆天线挂高

◆天线方位角、下倾角

◆覆盖区域周边环境

◆PCCPCH发射功率

(2).解决措施

引起切换区域复杂混乱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进行切换区域覆盖优化时,要注意优化方法综合使用。

有时候需要对几个方面都要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