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11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航毛概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党在幼年时期,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从这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时间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段历史,两次飞跃,三大成果,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历史进程的简单概括。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使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

(1)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学科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时代背景:

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历史根据:

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现实根据: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4)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

我国发展及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我国发展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3)重要借鉴: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4)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5)时代条件:

世界发展的趋势,机遇大于挑战,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理念。

(6)历史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7)实践依据: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5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在任何实践、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发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题,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3)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前提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本途径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验证条件和目的: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必须求真务实。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员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油理论中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值得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同意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5)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7)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4.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2.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党中央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政务的重要条件。

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反应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详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