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433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docx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

建筑抗震试验

第一章:

概述

一、抗震试验方法

拟静力试验:

用一定的荷载控制或变形控制对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使试件从弹性阶段直至破坏的一种试验。

拟动力试验:

试件在静力试验台上实时模拟地震动力反应的试验。

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通过振动台台面对试件输入地面运动模拟地震对试件作用全过程的抗震试验。

二、基本概念

1.试件

凡作为抗震试验的对象均称试件、为试验构件、结构的原型和模型的总称。

2.原型结构

按施工图设计建成的直接投入使用的结构。

3.足尺模型

尺寸材料受力特性与原型结构相同的结构模型。

4.弹性模型

为研究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弹性性能、用匀质弹性材料制成与原型相似的结构模型。

5.弹塑性模型

为研究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各阶段工作性能,包括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反应,用与实际结构相同的材料制成的与原型相似的结构模型。

三、试验控制方式

1.荷载控制

以荷载值的倍数为级差的加载控制。

2.变形控制

以变形值的倍数为级差的加载控制。

第二章试件的设计

一、一般要求

1.采用模型或截取部分结构作试件时,试件应分别满足原型结构的几何、物理、力学、构造和边界的相应条件。

2.试件的尺寸应根据试验目的要求,和现有设备条件进行设计,并应满足有关规定。

3.试件设计时应进行试件的局部处理。

试验时不得发生非试验目的的破坏。

4.当试件为截取的柱或墙时,其上部荷载重量应视为竖向外力。

5.当试件为构件时,同类构件不得少于2个,用于基本性质试验的构件数量,应通过各种因素用正交设计确定。

6.模型试件材料重力密度不足时,可采用均匀附加荷载弥补,此时应按附加荷载在整个试件上的作用位置与分布情况确定。

7.拟静力和拟动力试验试件与原型结构应符合相似关系,相似条件的设计见下表。

 

二、拟静力和拟动力试验试件的尺寸要求

1.砌体结构的墙体试件与原型的比例不宜小于原型的1/4。

2.混凝土结构墙体试件高度和宽度尺寸与原型的比例不宜小于原型的1/6。

3.框架节点试件其尺寸与原型的比例不宜小于原型的1/4。

4.框架试件与原型的比例可取原型结构的1/8。

三、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件的设计要求

1.结构弹性模型与原型比例,不宜小于原型结构的1/100。

弹塑性模型与原型的比例不宜小于原型结构的1/15。

2.试件设计时应满足试件安装、结构反应量测和传感器安装等对试件构造的要求。

3.对于多层整体结构模型试件,当以荷重块作为人工模拟质量时,可均匀布置在各层楼面和屋面上,荷重块应与模型固牢。

4.对于单榀框架或单片墙体等平面试件,应计入模拟用集中质量的重心高度对试件在平面外所产生的影响。

5.结构动力试件应按相似理论进行设计,其试验模型应符合上述表格的规定。

四、试件的材料与制作要求

1.砌体试件的材料与制作

(1)抗震试验所用块材的强度等级应与原型结构相一致。

(2)第一皮砖或砌块与底梁之间、最上层砖或砌块与顶梁之间的水平灰缝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且应高于试件设计砂浆强度等级。

(3)试件应根据模型的缩尺比例可采用特制的缩尺砖或砌块。

(4)试件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基本力学性质试验方法》的要求。

(5)试件为配筋砌体时尚应进行砌体中所配钢筋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6)砌体试件的制作养护应符合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2.混凝土试件的材料与制作

(1)试件采用混凝土时应进行下列力学性能试验:

a.制作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测定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

b.当需要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时应制作棱柱体试件进行测定并绘制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

c.未取样试件混凝土的材料实际强度,可在全部试验完成后从试件受力较小部位截取试件进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2)混凝土弹塑性模型其力学性能和骨料级配宜采用与原型结构有相似性的混凝土作为试件材料。

(3)混凝土弹塑性模型其试件配筋的材料应符合相似性的要求,可采用细筋。

当采用盘圆筋需要调直时应计入力学性能的影响。

模拟细纹筋时,光面钢筋宜作表面压痕处理。

(4)试件采用的钢筋应事先取样并测定钢筋的弹性模量绘制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

(5)试件制作时安装量测仪表的预埋件和预留孔洞位置应正确,在施工中应采取防止预埋的传感元件损坏的措施。

(6)各类混凝土材性试件均应与试件同批同时制作并应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养护。

(7)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养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第三章拟静力试验

一、试验装置及加载设备

1.试验装置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试验装置与试验加载设备应满足试件的设计受力条件和支承方式的要求。

(2)试验台、反力墙、门架、反力架等,其传力装置应具有刚度、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试验台的重量不应小于结构试件最大重量的5倍,试验台应能承受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力.试验台在其可能提供反力部位的刚度,应比试件大10倍。

(3)墙体通过加载器施加竖向荷载时应在门架与加载器之间设置滚动导轨,见图5.2.1,其摩擦系数不应大于0.01。

 

(4)加载器的加载能力和行程应大于试件的最大受力和极限变形。

2.梁式构件可采用不设滚动导轨的试验装置,见图5.2.2。

3.对顶部不容许转动的构件,可采用图5.2.3所示的四连杆试验装置,其四连杆结构与L型加载杆均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对以弯剪受力为主的构件可采用图5.2.1墙片试验装置。

4.对于梁柱节点的试验当试件要求测P——

效应时,应采用图5.2.4—2的试验装置,当不要求测P——

效应时,应采用图5.2.4—1试验装置。

5.当进行多点侧向分配梁加载时分配梁可采用悬吊支撑试验装置,见图5.2.5

6.柔性或易失稳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应采取抗失稳的技术措施。

 

二、量测仪表的选择

1.应根据试验的目的选择测量仪表,仪表量程应满足试件极限破坏的最大量程。

分辨率应满足最小荷载作用下的分辨能力。

2.位移计量的仪表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所测总位移的0.5%,示值允许误差为

注:

——表示满量程。

3.应变测量仪表的精度、误差和量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各种应变式传感器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

示值允许误差为

,量程不宜小于最小分度值的100倍。

(2)静态电阻应变仪(包括具有巡回检测自动化功能的数字式应变仪)的精度不应低于B级,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

注:

电阻应变仪量测精度级别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

4.各种记录仪精度不得低于

三、加载方法

1.正式试验前,应先进行预加反复荷载试验二次。

混凝土结构试件预加载值不宜超过开裂荷载计算值的30%。

砌体结构试件不宜超过开裂荷载计算值的20%。

2.正式试验时的加载方法应根据试件的特点和试验目的确定,宜先施加试件预计开裂荷载的40~60%,并重复次2~3,再逐步加至100%。

3.试验过程中,应保持反复加载的连续性和均匀性,加载或卸载的速度宜一致。

4.当进行承载能力和破坏特征试验时,应加载至试件极限荷载下降段;对混凝土结构试件下降值应控制到最大荷载的85%。

5.试件拟静力试验的加载程序应采用荷载变形双控制的方法:

(1)试件屈服前,应采用荷载控制并分级加载;接近开裂和屈服荷载前宜减小级差进行加载。

(2)试件屈服后应采用变形控制,变形值应取屈服时试件的最大位移值,并以该位移值的倍数为级差进行控制加载。

(3)施加反复荷载的次数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屈服前每级荷载可反复一次,屈服以后宜反复三次。

6.平面框架节点的试件的加载,当以梁端塑性铰区或节点核心区为主要试验对象的试件,宜采用梁—柱加载;当以柱端塑性铰区或柱连接处为主要试验对象时,宜采用柱端加载,但应计入P—

效应的影响。

7.对于多层结构试件的水平加载可按倒三角形分布。

水平荷载宜通过各层楼板施加。

四、试验数据处理

1.混凝土构件试件的荷载及变形试验资料整理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开裂荷载及变形应取试件受拉区出现第一条裂缝时相应的荷载和相应变形

(2)对钢筋屈服的试件屈服荷载及变形应取受拉区主筋达到屈服应变时相应的荷载和相应变形。

(3)试件的承受最大荷载和变形应取试件承受荷载最大时相应的荷载和相应变形。

(4)破坏荷载及相应变形应取试件在最大荷载出现之后随变形增加而荷载下降至最大荷载的85%时的相应荷载和相应变形。

2.混凝土试件的骨架曲线应取荷载变形曲线的各加载级第一循环的峰点所连成的包络线图,见下图。

3.试件的刚度可用割线刚度来表示割线刚度应按下式计算:

4.试件的延性系数应根据极限位移和屈服位移之比计算:

式中

——试件的极限位移;

——试件的屈服位移。

5.试件的承载力降低性能应用同一级加载各次循环所得荷载降低系数

进行比较,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位移延性系数为

时第次循环峰点荷载值;

——位移延性系数为

时第次循环峰点荷载值。

6.试件的能量耗散能力应以荷载变形滞回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来衡量能量耗散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第四章拟动力试验

一、绪论

1.拟动力试验是指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组合结构的模型在静力试验台上模拟实施地震动力反应的抗震性能试验。

2.对刚度较大的多质点模型可采用等效单质点拟动力试验方法

二、试验系统及加载设备

1.拟动力试验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验系统应由试件、试验台、反力墙、加载设备、计算机、数据采集仪器仪表组成。

2)加载设备宜采用闭环自动控制的机械或液压伺服系统装置的试验机。

3)与动力反应直接有关的控制参数仪表不宜采用非传感器式的机械直读仪表。

2.加载设备的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1)试验系统应能实现力和位移反馈的伺服控制。

2)系统动态响应的幅频特性不应低于2(mm*HZ)

3)力值系统允许误差为

;分辨力应小于或等于

4)位移系统允许误差为

;分辨力应小于或等于

5)加载设备在一段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试验周期内其加载设备应稳定可靠无故障地连续工作。

三、数据采集仪器仪表

1.测量仪表可参照拟静力试验。

2.试件各测量值,应采用自动化测量仪器进行数据采集记录,采集速度不宜低于每秒钟个测点。

四、数据处理计算机及其接口

1.力试验采用的计算机(包括软件)应满足实时控制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输出等功能要求。

2.试件控制参量、结构量测参量应通过标准接口实现控制与数据采集。

五、试验装置

1.试验装置的同拟静力试验的规定

2.水平加载分配装置宜采用垂直方向滚动弹性支承(图6.5.2)。

3.伺服作动器两端应有球铰法兰连接件,分别和反力墙、试体连接(图6.5.3)。

4.结构试件垂直恒载加荷,宜采用短行程的伺服作动器并配装能使试件产生剪弯反力的装置。

恒载精度应为

,当装置(见图6.5.4)采用一般液压加荷设备时,应有稳压技术措施稳压,允许误差为

图装有垂直恒载伺服作动器的框架结构试件拟动力试验装置

5.框架或杆件结构试件的水平集中荷载应通过拉杆传力装置作用在节点上,其总承载力应大于最大加载力的二倍。

6.作用在结构模型试件上的水平集中荷载应通过分配梁拉杆装置均布在楼层板或梁上,拉杆装置总承载力应大于最大加载力的二倍,各拉杆拉力的不均匀差不应大于5%,拉杆若需穿过结构模型试件结构开间或墙板时其孔洞位置和孔径不宜影响试体受力状态。

7.分配梁应为简支铰接结构。

集中荷载的分配级数不应大于三级。

与试件接触的卧式拉杆梁应具有刚度。

8.柔性或不稳定结构试件的拟动力试验应有抗失稳措施。

六、试验实施和控制方法

1.试验前应根据结构的拟建场地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并形成计算机的输入数据文件。

2.拟动力试验宜根据试验试件的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可将地震加速度数据文件中的各加速度值按振动规律扩大或缩小。

3.试验前宜对模型先进行小变形静力加载试验,并确定试件的初始侧向刚度。

4.拟动力试验初始计算参数应包括各质点的质量和高度、初始刚度、自振周期、阻尼比等。

5.试验的加载控制量应取试件各质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位移。

当试件刚度很大时可采用荷载控制下逼近位移的间接加载控制方法,但最终控制量仍应是试件质点位移量。

6.量测试件各质点处的变形和结构恢复力宜采取多次反复采集的算术平均值。

7.在拟动力试验中应对仪表布置、支架刚性、荷载最大输出、量限位等采取消除试验系统误差的措施。

七、试验数据处理

1.对采用不同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和最大地震加速度进行的每次试验,均应对试验数据进行图形处理,各图形应考虑计入结构模型进入弹塑性阶段后各次试验依次产生的残余变形影响,主要图形数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移曲线图;层间剪力层间水平位移曲线图;试件各质点的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图和恢复力时程曲线图。

2)最大加速度时的水平位移图、恢复力图、剪力图、弯矩图、抗震设计的时程分析曲线与试验时程曲线的对比图。

2.试件开裂时的基底总剪力、顶端位移和相应的最大地震加速度应按试件第一次出现裂缝(且该裂缝随地震加速度增大而开

展)时的相应数值确定,并应记录此时的地震反应时间。

3.试件屈服、极限、破损状态的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移和最大地震加速度,宜按以下方法确定:

1)应采用同一地震加速度记录按不同最大地震加速度进行的各次试验得到的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移曲线,取各曲线中最大反应循环内并已考虑各次试验依次使结构模型产生的残余变形影响后的各个反应值绘于同一坐标图中,做出基底总剪力顶端水平位移包络线(见图6.7.3)。

2)取包络线上出现明显拐弯点处(正负方向上较小一侧)的数值为试件屈服基底总剪力、屈服顶端水平位移和屈服状态地震加速度。

3)取包络线上沿基底总剪力轴顶处(正负方向上较小一侧)的数值为试件极限基底总剪力和极限剪力状态的地震加速度。

4)取包络线上沿顶端水平位移轴过极限基底总剪力点后基底总剪力下降约15%点处(正负方向较小一侧)的数值为试件破损基底总剪力及相应状态地震加速度。

第五章模拟地震振动台动力试验

一、试验设备

1.当试验要求高精度模拟地震波输入时,宜选用能对地震波具有迭代功能的有数控装置的模拟地震振动台。

2.模拟地震振动台应根据试件的尺寸、质量以及试验要求并结合振动台的台面尺寸、频响特性和动力性能等参数选择使用。

对于大缩比的试件模型应选用高频小位移的振动台,对足尺或小缩比的试件模型应选用低频大位移的振动台。

二、试件安装

1.在试件安装之前应检查振动台各部分及控制系统,确认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2.试件与台面之间宜铺设找平垫层。

3.试件起吊下降安装时应防止受损。

4.试件就位后应采用高强螺栓按底梁或底盘上的预留孔位置与台面螺栓孔连接,并宜采用特制的限位压板和支撑装置固定试件。

在试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防止螺栓松动。

三、测试仪器

1.测试仪器应根据试件的动力特性、动力反应、模拟地震振动台的性能以及所需的测试参数来选择。

被选用的各种测试仪器均应在试验前进行系统标定。

2.测试仪器的使用频率范围,其下限应低于试验用地震记录最低主要频率分量的1/10,上限应大于最高有用频率分量值。

3.测试仪器动态范围应大于60db。

4.测量讯号分辨率应小于最小有用振动幅值的1/10。

5.试验数据的记录宜采用磁带记录器或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和记录。

6.量测用的传感器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抗冲击性能,重量和体积要小,且便于安装和拆卸。

7.量测用的传感器的连接导线,应采用屏蔽电缆。

量测仪器的输出阻抗和输出电平,应与记录仪器或数据采集系统匹配。

四、加载方法

1.振动台试验加载时,台面输入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应按下列条件进行设计:

1)设计和选择台面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时,应考虑试验结构的周期、拟建场地类别、地震烈度和震中距离的影响。

2)加速度时程曲线可直接选用强震记录的地震数据曲线,也可按结构拟建场地类别的反应谱特性拟合的人工地震波。

选用人工合成地震波时持续时间不宜小于20s。

3)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加速度幅值和持续时间应按模型设计的比例所确定的相似常数进行修正。

2.模拟地震振动台模型试件的试验,宜在加载前采用正弦频率扫描法或白噪声激振法测定试件的动力特性:

1)正弦频率扫描法是采用单向等振幅加速度的变频连续正弦波,台面输入对试件进行正弦扫描。

扫描速率可采用每分钟一个倍频程,加速度值为

当振动台的噪声电平极低时,也可选用更小的加速度幅值。

2)白噪声激振法是采用单向白噪声对试件激振,白噪声的频段应能覆盖试件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值为

3.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宜采用多次分级加载方法,加载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依据按试件模型理论计算的弹性和非弹性地震反应,估计逐次输入台面加速度幅值。

2)弹性阶段试验。

输入某一幅值的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量测试件的动力反应、放大系数和弹性性能。

3)非弹性阶段试验。

逐级加大台面输入加速度幅值,使试体逐步发展到中等程度的开裂,除了采集测试的数据外,尚应观测试件各部位的开裂或破坏情况。

4)破坏阶段试验。

继续加大台面输入加速度幅值,或在某一最大的峰值下反复输入,使试件变为机动体系,直到试件整体破坏检验结构的极限抗震能力。

五、试验的观测和动态反应量测

1.振动台试验时应按需要量测试件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和应变等主要参数的动态反应。

2.对于框架、墙体等试件,加速度和位移测点宜优先布置在加速度和变形反应最大的部位,对于混凝土试件,尚宜在试件受力和变形最大的部位布置测点,量测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和动态反应。

3.对于整体结构模型试件,宜在模型屋盖和每层楼面高度位置,布置加速度和位移传感器,量测模型的层间位移与加速度反应。

对于钢筋混凝土模型试件或有构造柱的砌体结构模型试件,应量测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反应。

4.在试件的底梁或底盘上,宜布置测试试件底部相对于台面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的测点。

5.当采用接触式位移计量测试件变形时,安装位移计的仪表架固定于台面或基坑外的地面上。

仪表架本身必须有足够的刚度。

6.传感器与被测试件间应使用绝缘垫隔离,隔离垫谐振频率要远大于被测试件的频率。

7.传感器的连接导线应牢固固定在被测试件上,宜从物体运动较小的方向引出。

8.对于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的试件,在试验逐级加载的间隙中,应观测裂缝出现和扩展情况,量测裂缝宽度,将裂缝出现的次序和扩展情况按输入地震波过程在试件上描绘并作出记录。

9.试验的全过程宜以录像作动态记录,对于试件主要部位的开裂,失稳屈服及破坏情况宜拍摄照片和作写实记录。

六、试验数据处理。

1.试验数据采样频率应符合一般波谱信号数值处理的要求。

2.试验数据分析前对数据必须进行下列处理:

1)根据传感器的标定值及应变计的灵敏系数等对试验数据进行修正。

2)根据试验情况和分析需要、采用滤波处理、零均值化、消除趋势项等减小量测误差的措施。

3.根据处理后的试验数据,应提取测试数据的最大值及其相

对应的时间、时程反应曲线以及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数据。

4.当采用白噪声确定试件自振频率和阻尼比时,宜采用自功率谱或传递函数分析求得。

试件的振型宜用互功率谱或传递函数分析确定。

5.需用加速度反应值计算位移值时,可用积分法计算,但应消除趋势项和进行滤波处理。

第六章原型结构动力试验

一、试验前的准备

1.应搜集原型结构所在场地的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设计图纸、结构现状等资料。

2.应根据试验目的制定试验方案及必要的计算。

二、试验方法

1.测试结构的基本振型时,可优先选用环境振动法在满足测试要求条件下也可选用初位移等其他方法。

2.测试结构平面内多个振型时宜选用稳态正弦波激振法。

3.测试结构空间振型或扭转振型时宜选用多振源相位控制同步的稳态正弦波激振法或初速度法。

4.要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时可选用随机激振法或人工爆破模拟地震法。

三.试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1.当采用施加初速度的方法进行试验时宜采用小火箭作激

振源,其作用力大小应根据试验对象从弹性阶段动力特性要求选定,相应的作用时间宜为数毫秒至数十毫秒。

2.当采用稳态正弦激振的方法进行试验时,宜采用旋转惯性机械起振机,也可采用液压伺服激振器使用频率范围宜在0.5~30HZ,频率分辨率应高于0.01HZ。

3.可根据需要测试的动参数和振型阶数等具体情况,选择加速度仪、速度仪或位移仪。

必要时尚可选择相应的配套仪表。

4.应根据需要测试的最低和最高阶频率选择测试仪器的频率范围。

5.测试仪器的最大可测范围,应根据试件结构的类别被测试体振动的强烈程度来选定。

6.测试仪器的分辨率应根据试件结构的最小振动幅值来选定,

7.传感器的横向灵敏度应小于0.05.

8.进行瞬态过程测试时,测试仪器的可使用频率范围应比稳态测试时大一个数量级。

9.传感器应具备机械强度高,安装调节方便,体积重量小,而

便于携带,防水,防电磁干扰等性能。

10记录仪器或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电平输入及频率范围应与测试仪器的输出相匹配。

四、试验要求

1.原型结构脉动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避免环境及系统干扰。

2)测试记录时间,在测量振型和频率时不应少于5min,在测试阻尼时不应小于30min。

3)当因测试仪器数量不足而作多次测试时,每次测试中应至少保留一个共同的参考点。

2.原型结构机械激振振动测试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正确选择激振器的位置,合理选择激振力,防止对结构引起振型畸变。

2)当缴振器安装在楼板上时,应避免楼板的竖向自振频率和刚度的影响,激振力应具有传递途径。

3)激振试验中宜采用扫频方式寻找共振频率在共振频率。

在共振频率附近进行测试时,应保证半功率带宽内有不少于5个频率的测点。

3.施加初速度自由振动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1)火箭筒的数目应根据试验目的及试验方案决定。

2)火箭筒布置的位置宜在建筑物的顶部和结构主体部分的侧面,火箭筒的引爆宜用干电池引爆方式。

3)当采用多个火箭激振时,各个火箭筒应同时引爆。

4.施加初位移的自由振动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试验目的布置拉线点。

2)拉线与结构的连结部分应具有能够整体传力到主体受力构件上。

3)每次测试时应记录拉力数值和与结构轴线间的夹角。

量取波值时,不得取用突断衰减的最初两个波。

4)拉测时不应使结构出现裂缝。

五、试验数据处理

1.对原型结构试验的时域数据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记录的试验数据应进行零点漂移记录波形和记录长度的检验。

2)试验结构的自振频率可在记录曲线上比较规则的波形段内取有限个周期的平均值。

3)试件结构阻尼比可按自由衰减曲线求取,在稳态正弦激振时可根据实测后的共振曲线采用半功率点法求取。

4)试件结构各测点的幅值,应用记录信号幅值除以测试系统的增益,并按此求得振型。

2.对原型结构试验的频域数据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频域数据处理采样间隔应符合采样定理的要求。

2)对频域中的数据应采用滤波零均值化方法进行处理。

3)试件结构的自振频率可采用自谱分析或付里叶谱分析方法求取。

4)试件结构的阻尼比,宜采用自相关函数分析曲线拟合法或半功率点法确定。

5)试件结构的振型,宜采用自谱分析、互谱分析或传递函数分析方法确定。

6)对于复杂试件结构的试验数据宜采用谱分析、相关分析、传递函数分析和相干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3.试验数据处理后,应根据需要提供试件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振型以及动力反应最大幅值、时程曲线、频谱曲线等分析结果。

 

结构拟静力与拟动力试验模型

结构模型的设计应满足物理几何以及边界条件的相似

要求并根据基本方程按结构力学建立相似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