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445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docx

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1:

 

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小组成员:

周双清张丹陈云华

主要执笔人:

周双清

院长审核:

教务处长审核:

主管教学校长批准:

批准日期: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生、中专(职)毕业生

2.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础理论,牢固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熟悉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管理业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生产、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从事环境监测、商品检测、环境现状评价及管理等工作,或从事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处理或水资源保护等工作。

4.人才培养规格

职业能力

专项能力

能力要素

课程设置

能力测评

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

职业素质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

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胜任第一线的工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体育

合格

专业技能

环境监测技术能力

1.化学检验能力

2.检测能力;

3.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工艺设计能力;

4.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运行和管理能力

化学分析

仪器分析

环境监测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水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监测工职业资格考试

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

1.能运用环境科学理论、环境信息手段进行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规划;

2.具有综合分析和编写综合报告的能力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管理

环境法规

合格

相关环境外语能力

具有一定的外文资料阅读能力,以学习国外环保先进经验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

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

合格

基本技能

计算机应用能力

1.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安装与使用能力

2.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数据处理

CAD绘图

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NIT)证书

二、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思路

通过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对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相关课程,同时将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上,根据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与国家相关标准,将操作规程、质量标准与技能培训内容融入课程,加强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办法是调查清楚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

这一方法既可以使得专业定位更加清晰和准确,更有利于区分高职与中职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更加准确定位高职的目的。

考虑到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性,工作岗位确定要以多数学生就业后3~5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为标准。

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最终确定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

(2)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如何把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

本方案采取的重要方法是,主要用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职业能力的终点状态,即学生能做什么。

围绕着这一终点状态,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因此这是一种开放的课程模式。

(3)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本方案融合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在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了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帮助大的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

这些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已被融合到了各门具体课程中。

对于作为上岗必要条件,而学生在读期间符合报考条件,且能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本方案把它规定为获得学历证书的前提。

(4)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

本方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以使得课程结构能够更好地与工作结构相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该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以行业专家为主体所完成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的。

为了尽量做到科学、准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在初始分析的基础上,又另请几位资深行业专家反复进行了修改和确认。

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从而体现了本方案的多元化设计思路。

2.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从环境监测与评价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构建了突出技能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本着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繁琐的论证推导;专业课教学加强技能性,注重培养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

3.主要课程描述

(1)高等数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学分4,在第一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讲授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环境工作中的有关计算问题。

参考教材:

《高等数学》,叶子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分析化学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0(单独设实验课,见《分析化学实验》),学分4,在第一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讲授稀溶液、胶体溶液的性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无机化合物的四大平衡及有关计算。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

参考教材:

《基础化学》,环境工程教研室自编。

(3)分析化学实验(含上机8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0,实践学时72,学分2,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及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及绘图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训练后达到初级水环境监测工的化学分析操作技能。

参考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工程教研室自编。

(4)环境工程制图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36,5个学分,在第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环境工程图样识图(如管网及设备布置图)及计算机绘图的技能。

参考教材:

马英编,《环境工程制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环境微生物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36,学分5,在第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在废水、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基本作用,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对水质的生物监测和检验等实际工作能力。

实践内容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开设相关的微生物实验,让学生有更深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水环境监测工的微生物监测操作技能。

参考教材:

苏锡南编,《环境微生物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6)物理污染与控制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18,实践学时18,学分3,在第四学期开设。

主要内容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振动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这些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简要介绍了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教材:

张宝杰主编,《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

(7)*环境管理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0,学分2,在第四学期开设。

主要内容: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标准、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污染控制、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在环境管理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技术支持和保证体系,分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参考教材:

周强等编,《环境管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环境监测(含上机8个学时)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54,学分5,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

实践内容主要是开设环境监测实验及用计算机进行有关实验的数据处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训练后达到中级水环境监测工水平。

参考教材:

刘晓丽编,《环境监测》,北京大学出版社。

(9)*工业废水处理

本课程总学时90,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36,5个学分,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水体污染及水质指标、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及生物法控制水体污染、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等。

使学生掌握污水的处理方法,能独立进行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及管理。

实践内容主要是开设水污染处理方面的实验及课程设计。

参考教材:

王金梅编,《水污染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1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12,2个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

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总论、质量保证国际标准、ISO9000族标准基础理论、质量论证、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可靠性与产品安全、质量经济性分析、质量改进、服务质量、质量责任。

  参考教材:

作者:

宗蕴璋编,《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出版社。

(11)*环境影响评价

本课程总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18,学分3,在第四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针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根据某新建单位的实际编制环评报告书。

参考教材:

《环境影响评价》,周国强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2)*大气污染控制

本课程总学时72,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36,学分4,在第三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内容:

大气污染物分类及其发生源,国内外大气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措施;气象与大气污染的关系以及大气扩散的基本理论;除尘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种类以及使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进行污染治理方案和流程的选择和确定、简单的设计、安装和运行操作。

实践内容主要是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课程设计。

参考教材:

李广超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13)*固体废弃物处理

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0,实践学时18,学分3,在第四学期开设。

主要讲授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来源、分类、危害及管理;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压实的方法;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及固体废物的处置。

实践教学环节为课程设计。

参考教材:

芈振明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高等教育出版社。

(14)环保设备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18,实践学时18,学分2,在第三学期开设。

《环保设备》主要介绍了环保设备的工作原理、选择方法及运行与维护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分离设备,吸收设备,吸附、混凝与反应器设备,水的生化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保输送设备,管道及管配件,环保土建构筑物,监测监控仪器仪表设备等的选用与维护做了细致解析。

参考教材:

王继斌等,环保设备选择、运行与维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15)*环境法规

本课程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0,学分2,在第四学期开设。

本课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法律责任及国际环境保护法等有关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并严格按法规办事。

实践内容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法学方面相关的案例分析,辩论等,加深对环境法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实践教学环节为课程设计。

参考教材:

郭正编,《环境法规》,化学工业出版社。

(16)商品检验技术

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0,学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日益频繁,然而在市场上的产品时有出现,使消费者身心受到伤害。

因此商品的质量问题及检验技术已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本课程主要以商品质量检验为中心,适度地论述了商品检验的基本理论、依据和程序,以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国外先进分析方法为主,重点介绍了食品商品、化肥商品、农药商品、皮革商品、日用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等商品的检验内容、方法、技能和注意事项,内容涉及各类商品的主要成分、有毒有害成分的分析与检测。

使用教材:

《商品检验技术》 余奇飞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7)选修课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选修课有:

微生物检测、饮用水净化技术、建筑及装饰材料检测、商品检测、环评报告编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室内环境与健康、脱S脱N技术、专业英语、ISO14000质量认证等10门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学生至少选3个学分。

三、素质课程(含课外素质活动)设置

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我校在09级新生中推行素质教育。

依据《武汉商贸职业学院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部署,结合09级新生的实际特点,以第一学期作为适应过渡阶段,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史哲法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通用职业素质的基础能力的培养。

努力把学生塑造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公民意识、人文精神,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1.环保协会

通过环保协会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并成立环保兴趣小组,研究治理环境现状的小课题。

比如说如何处置废旧电池,口香糖能否分解等。

2.比赛

课程内比赛,通过课堂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比赛,如《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进行评比,使学生在比赛中熟练技能。

四、教学进程和教学分配

1.教学进程表

年级

教学周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

2

3

4

5

6

符号说明:

▲军训(含入学教育);□理论教学;※考试;×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写生;∨毕业鉴定与教育;~毕业实习答辩;●校内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机动。

2.教学周计划分配表

学期

总周数

考试

课堂

教学

校内实训

军训

入学

教育

公益

劳动

毕业

教育

顶岗

实习

素质课程(含课外素质活动)

毕业

实习

备注

19

1

16

2

19

1

18

19

1

17

1

19

1

12

6

19

1

12

6

17

1

16

合计

112

5

说明:

1)“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公益劳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不是集中安排,而是穿插在课外进行,标识周数时加注【】,不计入“合计”栏,不计算在总周数内。

2)毕业教育由各学院自主安排,原则上应在学生离校参加毕业实习前进行。

3)毕业实习不少于15周,原则上安排在第六学期。

3.课程安排表(见附表1)

(1)课证融合

将职业资格等证书的考试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各类证书考试大纲的分析,将其融入对应教学的教学任务中。

证书主要有:

环境监测、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水环境监测工”职业资格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NIT)等级证书,教育部颁发。

大学英语三级,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大学英语三级的考试。

(2)专业课程的逻辑联系

首先是考虑课程所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具体工作岗位中所处的层级,再兼顾课程之间逻辑关系。

4.课外素质活动(见附表2)

5.校外集中实践安排表(见附表3)

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比例表

总课时

校内专业课时

校外集中实践课时

素质课程(含课外素质活动)

课时量

2138

1666

472

所占比例

77.9%

22.1%

 

课程类别

学分

理论

课时

实践

学时

理论课时比例

实践课时比例

备注

课内学时统计

通识课程

41

552

166

76.7

23.3

职业课程

必修

59

484

410

48.3

51.7

选修

3

30

24

55.6

44.4

素质课程

必选

选修

小计

课外

学时

统计

必修

选修

小计

实践

学时

统计

集中性技能训练

28

0

472

0

1

小计

合计

103

1066

1072

49.9

50.1

说明:

计算选修课学时数时,按对学生选修最低要求计。

五、毕业要求

项目

类别

通识

课程

职业课程

集中

实践

课程

素质课程

课外素质活动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必修

选修

计划学分

103

53

3

28

毕业资格学分

90

备注

需获得《水环境监测工》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完成各教育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修满所有必修学分和__3__个选修学分(其中素质课程个,职业课程个,课外素质活动个),获得__省劳动_厅(市)颁发的__水环境监测工_职业证书(__三_级),准予毕业。

六、教学环境及设施要求

1.校内教学环境及设施要求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编号

名称

实训课程

容纳人数

备注

1

分析化学实验室

分析化学实验、综合实习

24

已建

2

微生物实验室

微生物实验、综合实习

12

已建,欲增加设备扩大规模

3

环境监测实验室

环境监测实验、综合实习

18

已建,欲增加设备扩大规模

4

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习、综合实习

18

已建,欲增加设备扩大规模

5

校冰剑水厂

综合实习

18

已建

2.校外教学环境及设施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编号

名称

实训内容

容纳人数

备注

1

武汉市龙王嘴污水处理厂

认识实习

已建

2

武汉环境监测站

环境监测顶岗实习

已建

3

环保设备厂

环保设备实践

待建

4

待建

5

待建

七、教学团队要求

1.任职资格要求

本科以上学历,能胜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教学,已经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特别是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

身体健康,有责任心,为人师表,且能对环境安全、环境保护行业最新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环境专业发展趋势有较清晰认识。

2.教学团队要求

目前环境监测专业是一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因而对“双师”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环境专业教师主要由懂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1)专业带头人

作为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具备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由他系统地组织各个教师的专业协作,形成集成效应。

另一方面,各个教师都必需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结合专业岗位的要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再造,形成按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形成以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对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了解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2)教师业务模块化

教师根据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按方向选择对应的模块,主要有环境监测类、水污染控制技术类、通过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掌握对应模块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具备带领学生完成具体项目的能力。

3.教师所带课程名单(职业课程)

序号

教师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职业资格证书

担任职业课程名称

备注

楼台芳

63

教授

分析化学

陈云华

44

副教授

环境监测

环保设备

仪器分析

陈永喜

47

副教授

环境工程制图

吴刚

46

教授

环境微生物

周双清

27

助教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环境微生物

张丹

26

助教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环境影响与评价

魏阳华

26

助教

物理污染控制技术

李艳丽

28

助教

环境规划

李宗山

27

助教

环境经济学

夏勇子

29

讲师

环境法规

七、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

1.专业指导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

备注

1

梁胜文

武汉环境监测站站长

高级工程师

委员会主任

2

楼台芳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督导处

教授

委员

3

吴贻名

武汉大学

教授

委员

2.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

09级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意见

1.随着环保产业蓬勃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各行业需要大量从事环境监测、治理、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是一个符合国家需要和很有发展前途的专业。

2.我国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着重培养具有知识面较宽的,主要从事研发和环境管理人才。

随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批中小环保企业应生而起,对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该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