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94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 学习心理Word文档格式.docx

2)学校教育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定向功能

3.强化功能

三、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i.手段:

奖励与惩罚

ii.是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

(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

马斯洛提出7种需要:

1.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学习前提),

2.归属与爱的需要(交往的动力,学习的内容),

3.尊重需要(推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获得自信心),

4.求知需要(学习动机)

5.审美需要(学习动机,求真善美),

6.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自我潜能,重点培养)

(三)成就动机理论

1.阿特金斯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2.力求成功者:

成功率为百分之五十的任务最可能选择

3.避免失败者:

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成败归因为六种原因: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维度

因素

稳定性

因素来源

可控制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制

不可控制

能力

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其他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1.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

2.自我效能感:

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人的行为受到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结果因素:

强化。

行为的先行因素: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4.影响:

活动的选择。

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活动时的情绪。

能否完成学习任务。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2.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3.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5.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二)培养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

(三)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励,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四)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含义和特点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有效学习目的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2.特点:

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

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目标,主动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三)掌握学习策略的意义

1.形成策略意识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掌握学习策略对于完成当前学习任务,解决当前学习问题至关重要

3.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策略分类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1.复述策略——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关键

1)及时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

2)强调过度学习

3)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形式多样化、画线等

2.精加工策略——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1)记忆术:

形象联想法、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位置记忆法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和表象以加强深层理解

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组织策略

1)归类策略

2)纲要策略:

主题纲要法,符号纲要法(就是作关系图)

(二)元认知策略

1.元认知:

对认知的认知,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2.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工作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学业求助策略

三、学习策略训练

(一)学习策略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1.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第一节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一)含义:

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类型

1.迁移的性质和结果:

正迁移(助长性迁移)、负迁移(抑制性迁移)、零迁移(特殊形式)

2.迁移发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

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4.迁移内容:

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5.迁移范围:

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

6.迁移路径:

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7.迁移过程中内在心理机制: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三)作用

1.直接促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是习得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及有关培训人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一)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具体有条件的

3.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

4.关系理论——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顿悟,柯勒“小鸡觅食”实验

(二)当代迁移理论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布鲁纳、奥苏贝尔、“为迁移而教”

2.产生式理论:

由一个或多个条件-动作的配对构成

3.情境性理论:

格林诺,迁移是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适应不同情境

三、学习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是迁移发生的基本前提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定势(心向)是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第四节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学习

(一)知识概述

1.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的表征:

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是个体学习知识的关键。

⏹陈述性知识:

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

表象和图式也是重要形式

⏹程序性知识:

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3.知识的分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

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

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另外还有一种是策略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三个阶段:

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三)知识学习的类型

1.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

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概念学习:

掌握概念的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命题学习:

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2.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

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主要区别是学习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变

⏹上位学习:

总括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并列结合学习:

比较困难,必须要认识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掌握

(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一般过程:

获得、保持、提取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

⏹知识的概括教学策略:

1)配合运用正例和范例

2)提取变式

3)科学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况

2.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五)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2)注重示范与讲解

3)运用变式与比较

4)大量练习与适时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六)学习知识的作用

知识的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二、技能学习

(一)技能概述

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与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的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3.技能的分类:

⏹操作技能:

运动技能,动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写字、打字、绘画、体育、音乐等。

特点:

动作对象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写作、运算、解题技能等。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潜能性、动作结构的减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2.形成途径

1)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2)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促进。

“高原反应”: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需要调整心态,正确认知自我和现状,采取改进学习方法的措施,消除消极干扰

3)教学中组织练习应遵循的原则

A.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B.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C.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及时反馈

D.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并积极、正确加以示范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第二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的基本成分:

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问题解决的类型:

常规型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4.问题解决特征: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主要:

算法(就是一一尝试)和启发法(就是较少搜索)

2.常用的启发法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

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2)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

3)逆推法: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道路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时与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就是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

3.原型启发:

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已有的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6.此外:

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问题特点等

(五)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练习,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1)因材施教,考虑练习质量

2)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调动积极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直接的思维训练课

2)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思维训练

二、创造性

(一)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

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学生对错误答案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为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头脑风暴法:

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的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观点,互相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直觉思维训练:

跳跃式思维,不经过明显推理过程就得出结论的方法

3)发散思维训练:

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心态扩散等

4)推测与假设训练:

目的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

5)自我设计训练:

灵活性较强。

实际动手做某种物品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

一、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

又称道德品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1)道德认知(品德的核心)、

2)道德情感(直觉的,伦理的,想象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

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10岁是转化的分水岭。

2.儿童品德发展划分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

2)权威阶段(也称他律阶段)

3)可逆性阶段(标志他律开始进入自律)

4)公正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汉斯投药”让儿童对道德两难作出判断

2.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好孩子、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二)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4)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特征等

(三)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言语说服、

1)有效的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特点

2.树立良好榜样示范、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惩罚——给予某种厌恶刺激,批判处分等;

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活动。

6.此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1.不良行为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2.过错行为:

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3.不良品德行为:

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1.客观方面

1)家庭教育失误

2)学校教育不当

3)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2.主观方面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信念

2)消极的情绪体验

3)道德意志薄弱

4)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

5)性格缺陷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基本过程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2.矫正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性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