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007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名校试题汇编 一般论述文阅读二.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校试题汇编一般论述文阅读二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校试题汇编一般论述文阅读二

一(广东深圳2013届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失去风景的时代

曹文轩

我们不无悲哀地看到:

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

当年,川端康成称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幸运的邂逅”。

他在谈到《伊豆的舞女》时,惟一的遗憾是觉得风景描写还是少了些。

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的小说的重要元素。

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一个定论:

风景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现代小说就是抛却了这一元素。

人类进入现代之后,对自然实际上已经失去崇拜之心。

与并不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自然的古人相比,现代人对自然的亲近未免有点矫揉造作。

现代人更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的,因为自然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

古人对自然有崇拜之心——甚至有敬畏心。

“自然”是与“天”相等的概念,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

古人面对自然,是一种宗教的姿态,他们虔诚静听与默察,是要在万籁俱寂中读出其奥义。

因此,自然对他们来说不能有须臾的分开。

而现代人尽管作出各种各样亲近自然的样子,并有许多赞美之词,但骨子里,现代人还是只相信自己。

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它只不过是物质,是被看的。

小说也就可以不必在意自然了。

工业文明、人口难以抑制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消耗,使自然在退却与贫化。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废气、废水,也是日甚一日地污染风景。

然而我们还在日甚一日地挤压风景似乎要将它直挤到天边。

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失去风景的空间里。

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是在一片缺乏绿色、缺乏蝉声与鸟鸣的水泥钢筋的世界里。

他们的肉体与灵魂从一开始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

他们的记忆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更没有对风景的深刻感受。

因此,小说也就没有了风景。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现代之文学艺术,新生了许多特质,但同时也丢失了许多特质,比如意境、诗性等。

在现实生活与现代哲学思潮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文学艺术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

文学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的文学艺术这样酷爱思想。

现代哲学的发达并由此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众声喧哗,使文学艺术陷入一个庞杂无绪的思想大网之中而不可自拔。

追求思想的新颖,直至追求思想的乖戾,已成时尚与习惯。

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一些现代的文学艺术家们在冥冥之中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

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美是虚弱的,苍白而脆弱的,甚至是矫情的,美的浅薄决定了它不可能蕴藏什么深刻的思想,就更说不上蕴藏什么惊世骇俗的思想了;而丑却是沉重的、无底的、可被无穷解读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思想恰恰藏匿于其背后。

因此,在现代艺术家那里,思想的挖掘,也就是在丑之上的挖掘,丑成了思想的矿脉。

丑的物象(比如溃烂的脓疮,比如苍蝇),丑的人性(比如窥阴癖,比如自虐狂),纷纷涌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

现代文学艺术家就这样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联系在一起了。

这虽然并非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全部,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

作为人们追求雅致、雅趣、雅兴的文学艺术,现在背离的恰恰正是这一切。

现代文学艺术正是将粗俗、丑陋、阴沉、冷漠的事物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

但,因为它要保持所谓的中立、零度,没有显示批判的姿态,它在效果上,在给阅读者的感觉上,就是如此。

我们已经开始习惯这一切,并也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来领会它的“深刻”之处了。

这里,我们没有义务去论证文学是否真的有必要将全部心思用在思想的深刻上,美本身的价值是否比思想弱小,美是否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

我们只想通过这一切描述,给小说为什么失去风景这一状况找到最根本的解释:

风景的被注意,是与雅致、雅趣、雅兴联系在一起的,既然雅致、雅趣、雅兴已被冷淡与放弃,风景也就自然消失了。

恶心的感觉、阴冷的感觉,不可能来自冬日的太阳、月下的清泉、雨中的草莓。

现代小说因为缺乏古典小说中的树木、草原、河流、小溪、露珠与青草,使人感到焦灼、枯涩,怎么说也是缺憾。

(选自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自然直接关系到现代人的生存,所以,现代人都会用功利之心来关心自然。

B.现代文学艺术与古代文学艺术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现代文学艺术将心思用在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而古代文学则相反。

C.作者认为思想的深刻只能寄希望于对丑的审视中,而不能寄希望于对美的审视上。

D.人们往往将现代文学艺术家与荒诞、怪僻、邪恶、阴鸷、猥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E.“但却是现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至少是它留给人们的主要印象”一句中的破折号,其作用是补充说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丑到极致便是美到极致。

(贾平凹)

B.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

(亚里士多德)

C.风景的发现恰恰是更重要的发现。

(里克尔)

D.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大自然是一致的。

(梵高)

1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丑成了思想的矿脉”这句话的含义。

(4分)

答:

15.请结合全文概括“现代小说却已经不再注目风景”的原因。

(4分)

答:

二(江西南昌示范高中2013年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9分,每题3分。

咸阳宫是秦的朝宫,秦王“听事,群臣受决策,悉于咸阳宫”。

它始建于秦迁都咸阳初期,毁于秦末项羽之一炬,沿用百余年。

其位置至今没有最终确定下来。

刘庆柱先生认为咸阳宫在头道原牛羊村一、二、三号遗址一带;王学理先生认为咸阳宫大约在聂家沟到刘家沟之间的头道原上下,这与刘庆柱先生的看法区别不大;王丕忠先生认为咸阳宫在滩毛村以南的渭水北岸。

笔者认为,咸阳宫在牛羊村北面的二道原上。

《三辅黄图》载:

“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别紫宫,象帝居。

”北陵所指,系二道原更合理。

二道原标高450-500米,比头道原高出约100米,二道原是这一带的最高处,因而才能“端门四达”,有如天帝的居处。

六国宫室所在的“北阪”也在二道原,因为在怡魏等地发现了具有齐、燕等国风格的瓦当,所以大家对此几无异议,那么这些仿作的六国宫室数处在咸阳宫的周围是不是更合情合理呢?

从建筑选址来说,把咸阳宫——朝宫——政治中枢放在二道原上,有借地势之高的取向,事半而功倍。

这一带在西汉时期被辟为高祖长陵(含长陵邑)和惠帝安陵(含安陵邑)用地,营建帝陵及陵邑的取土量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探查秦宫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头道原上,没有专门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是应当改进的。

头道原为官署区。

一号遗址的所谓“主体殿堂’室,面积为13.4×12米,其它房间更小,室内地面为土质,涂以红色,看来是较简陋的,定为咸阳宫很不妥当。

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官营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

在头道原下是渭水北岸坡地带,南北宽约2公里,地势平坦,是咸阳的平民住区。

在孙

市性质的平民居住区。

如果把咸阳宫放在渭水北岸坡地带,从地理条件、安全防卫及政治取向等方向考虑其合理性都是很小的。

【小题1】对文中涉及到的有关地理位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北而南分别为头道原、二道原、渭水

B.西汉高祖长陵和惠帝安陵均在二道原上

C.发现官署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的柏家嘴在头道原上

D.孙家沟在南北宽约2公里的渭水北岸坡地带

【小题2】对作者某些观点或看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从建筑选址来说,作为秦政治中枢的咸阳宫必须借地势之高以象征皇权的威严

B.秦灭六国后在咸阳仿作的六国宫室散处在咸阳宫的周围是合情合理的

C.判定头道原为官署区的主要考古依据是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官营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

D.头道原渭水北岸坡地带南北宽约2公里的地带是秦迁都咸阳后的平民住区和市肆分布区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秦咸阳宫的地理位置,刘庆柱与王学理的看法基本一致,王丕忠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而作者所持的观点与他们三人均不同。

B.依刘庆柱、王学理的看法,则象征秦灭六国而仿作的六国宫室,其地理位置反而高出咸阳宫。

C.西汉时期在二道原营建帝陵和陵邑必然大量取土,如果针对这一点在二道原上进行考古调查或发掘,就一定会发现咸阳宫遗址被破坏的痕迹,从而证明咸阳宫应在二道原。

D.孙家沟等处分布密集的灰坑、陶窑、水井、陶水道和道路遗址,砖、瓦、瓦当、日用陶器、铜料、铜渣、铜钱等大量出土,足以否定王丕忠认为咸阳宫在滩毛村以南的渭水北岸的看法。

【答案】

【解析】

应对它们进行归纳概括),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

三(广东中山一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统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

刘梦溪

⑴“王道”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

但孟子当年向各国的国君推销此义,口干舌燥,效果渺渺。

结果自己还要解释动机,说什么“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今天虽不是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世界总体大势,如俞曲园老人易箦之时所作绝句九章,则第六章“几家玉帛几家戎,又是春秋战国风。

太息斯时无管仲,茫茫杀气几时终”,庶几近之。

设若今天有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效果会如何呢?

我以为那“后果”,比当年气得发牢骚的孟轲好不到哪儿去。

来.源:

全,品…中&高*考+网

⑵以此我们不妨将目光由“国君”转到国民,转到人,转到人的个体生命。

然而一提到人,我不得不说,如今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危机。

具体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大自然的剧烈反弹给人类带来的始料不及的灾祸;二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

两者均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一个月前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是造化发给人类的警示信号,而且是把两个方面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一次预警。

此时此刻,我们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但大智慧不会自然现身,而是需要人类去“证得”。

⑶何以中华文化大智慧需要“证得”?

《华严经》云: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这是说,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大智慧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执迷,不能够“证得”。

我说过,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

《华严》使用“智慧德相”一语,真是恰到好处。

“证得”就是“证悟”,亦即俗所谓觉悟。

不能“证得”,就是不能证悟,也就是不得觉悟。

孟子说: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尽心》上)疢,读chèn,即患病的意思。

故郑玄注:

“犹病也。

”按孟子的本义,人的“德慧”存在于人的疾病之中。

换言之,也可以说人的疾病是使人获得(或证得)德慧的必要条件。

⑷说白了,就是人类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的境界(故达)。

否则不过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

所以马一浮说:

“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

”大家熟知的孟子的另一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讲的是同一道理。

关键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证得”。

能够“证得”,“多难”也可以“兴邦”。

不能“证得”,执迷不悟,大智慧固然不能获得,立志兴邦也是枉然。

⑸中华文化大智慧,是人类的美善境界,是“上善若水”,是“止于至善”。

也可以说,是和君子之道、和人类的道德理性连在一起的。

而“六经”,则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渊薮,其最主要的价值理念敬、诚、信,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源泉。

特别是“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之意,主要是人的自性的庄严。

“敬”这个概念,已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

中国人立国和作人的文化精神依归,主要在“六经”,在敬、诚、信。

当然还有“和”和“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

有不同,才有和。

“和而不同”之义在此。

张载的四句话: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仇、对、反,是象的流动不息,是事物的过程。

最后,人类总是要“和而解”的。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今天的策士向世界各国的“国君”推销“王道”,也如当年的孟轲一样效果渺渺。

B.作者引用俞曲园老人所作的绝句,目的是为了证明“王道”是没有必要提出来的,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起什么作用。

C.既然当下推行“王道”效果不好,作者主张把目光转向国民,转到人的个体生命。

D.作者认为人类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要化解迫在眉睫的危难,则要运用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E.大智慧是和德范联系在一起的,而德范来自疾病与灾难,因而多难兴邦。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剧烈反弹带来的灾祸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膨胀给人类自我损毁带来的危难,是给人们的一次预警。

B.“私智不可以为德,小慧不可以为道”,人类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得到的只是小术私智,与大智慧根本无与。

C.“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的庄严。

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

D.张载的四句话,肯定了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与它物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对立双方斗争的结局只能是折中、和解。

【小题3】面对人类面临着的空前两大危机,作者为什么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大智慧?

(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大智慧”是如何“证得”的?

(4份)

四(江西三县高中2014届高三9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

【解析】

【小题1】

【小题2】

【小题3】

五(江西上高二中2013届考前热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人说:

“黡子在颊则美,在颡则丑。

”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

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

”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

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

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

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

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

是否自然?

是否合情合理?

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

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

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

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

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

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

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它是以美表真,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

“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

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

”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

我们认为,这种对语言的规范所作出的创新,只要它是符合语言表达的题旨情境,切合特定的语境,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是得体、和谐,并且具有常规表达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的,那么就应该充分肯定它。

【小题1】下面是有关“语言偏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偏离是一种对语言规范的创新,在特定语境下,成功的语言创新常常能起到语言的“零度形式”所不可能达到的修辞效果。

B.语境是判断语言的超常偏离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语境,语言的偏离就无从谈起。

C.语言的偏离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正偏离是一种成功的偏离,是语言运用上的佳作。

D.负偏离和正偏离一样,都属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运用,但负偏离只能成为语言运用上的下品。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复杂的语言世界里,语言材料无所谓绝对的好或坏,只要是符合语境的,就是好的。

B.区分正偏离和负偏离只要看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的就是正偏离,不合乎的就是负偏离。

C.语言的偏离常常超越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听从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

D.语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从而获得崭新的意义,达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不能作为“语言的偏离”的例证的一项是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