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3846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Word版含答案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标志: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

(1)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

(2)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3)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影响: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2.时间:

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主要企业

(1)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6.特点

(1)发展速度慢,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

(2)部门集中在轻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

(3)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和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3)在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3.表现

(1)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4.意义: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轻巧识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概念阐释] 实业救国

“实业”一词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

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含义逐步扩大。

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名师点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1)“闭关政策”被打破,被迫对西方国家开放通商口岸。

(2)列强对华疯狂倾销商品,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入超局面。

(3)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4)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出现于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依据所给材料分析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一以分号分层,从两方面说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材料二表明外国商品倾销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自然经济解体首先从东南沿海开始。

[提示]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略。

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加大,促使农业生产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2.影响

(1)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2)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程度加强了,中国经济也开始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3)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基础,所以也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火、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一现象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影响?

[教你读史]

从“……入中国,而……”句式中分析西方对华经济侵略的危害。

[提示] 现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崛起分布示意图

(2)结合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有何特征。

[教你读史]

地图材料形象直观,应注意图中民族工业分布的地域特征,并注意区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提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促进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从而使家庭手工业破产。

小农经济的解体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列强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加速了农业商品化生产的比重,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近代工业出现。

外国商人开始投资兴办一些船坞等企业,在其示范与诱导下,国内兴起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特点及评价

1.表现

(1)“男耕女织”的变化:

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

(2)“自给自足”的变化:

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特点

 

解体的动力

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解体的速度

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解体的结果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3.评价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3)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附庸的过程。

题组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最早出现在(  )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

解析:

选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结构在这里开始解体。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解析:

选D 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相结合即男耕女织,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不投向市场,所以“解体”的含义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3.曾主持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其《中国见闻录》中写道:

“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

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

”这段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

A.商品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

选C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以判断,当时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题组二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解析:

选B 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B项符合题意。

5.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该厂的创办反映出(  )

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

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

解析:

选D 1872年,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这一史实体现的是民族工业的兴起,陈启源为华侨身份,由此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的途径,故D项正确。

6.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解析:

选D 题目中的材料主要体现了洋纱进口渐多的现象。

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故A项表述错误;B项中“萎缩”、C项中“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7.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间出现了以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民族工业。

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B.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D.大多在沿海开放口岸

解析:

选A 中国的民族工业从一开始就是发展轻工业,而A项中的“集中在机器制造领域”中的“机器制造”是典型的重工业。

题组三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

这主要得益于(  )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解析:

选D 注意时间是“从1895年开始”,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因此答案为D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阅读《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茶叶(担)(年平均值)

生丝(匹)(年平均值)

鸦片战争前

5000

5000

1845年

8010

13220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解析:

选A 解答本题要注意时代特征。

表面上看,中国外贸出口增加,但联系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应明确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加紧了对中国的工业品的倾销,中国的外贸应处于被动地位。

2.“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

”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工业的产生

解析:

选C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的销售陷入困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项符合题意。

3.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解析:

选B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步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近代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  )

A.香港地区B.沿海地区

C.北京地区D.内陆地区

解析:

选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最先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5.“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解析:

选D 由材料中的信息“资本家”可知该类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都是洋务企业,故本题应排除A、B、C三项。

D项二者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解析:

选C 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其中“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由此可知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等几种近代企业。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

A.由私人投资兴办B.采用机器设备生产

C.都设于通商口岸D.都是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

选B 外商企业是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的采用机器生产的外国人兴办的企业,洋务企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洋务派兴办的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工业是由地主、商人、官僚等投资的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故选B项。

8.“陈启源……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容女工六七百人。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民族工业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清政府设置工厂

解析:

选B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两个主要信息,一是人物陈启源,二是时间1872年。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兴起,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二 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

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

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

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

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8分)

解析:

(1)问,从材料“其物充积于厦口”“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中总结其现象,从其时代背景中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问,从材料中“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新现象:

西方机器纺织品充斥东南沿海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品滞销。

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作用:

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为洋务派发展军事企业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垄断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的局面(或:

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