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419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趣的新闻故事.docx

有趣的新闻故事

有趣的新闻故事

  篇一:

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

  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

  仇学平

  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

和。

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

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

记者通过西瓜兄弟对比的特殊感受,鲜明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崇高形象。

后者描述的是我军攻占天津时一个敞开大门的居民家里桌上放着一块当时看来很稀奇的表,解放军部队进进出出多少天了,但这块表仍在桌子上滴答滴答地走着?

?

由此凸现了我军纪律严明的高大形象。

可以说,新中国的青年,大多是读着这两个短小而又极为动人的故事长大的。

战争年代我军新闻史上的新闻名作何止千百篇,惟有这两篇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选入中国新公民的启蒙教材,成为影响人们终生的经典范文。

可见,新闻故事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忽视不得、敷衍不得、边缘不得。

  一种日益受宠的新闻体裁

  由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故事”这种体裁讲得比较少,即使讲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只在“通讯写作”讲义中简单提一下“小故事的写作”,有些学员就误以为“新闻故事”这种体裁不重要,在新闻写作中是“小儿科”,在报纸上只能算是“花絮”、“配角”,是可有可无的“补白之作”,因此不愿意下功夫学写新闻故事。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

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并且由这三要素组成(参见新华社出版社一书第80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而且是一种日益被现代化平面媒体青睐的新闻体裁。

大家翻开报纸的新闻版面,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加框、配上照片、漫画和编者感言的短小文体,如“部队新闻”版上的专栏,一般发表的多是新闻故事;一版的专栏、报上的专栏,都是发表新闻故事的园地。

有些新闻故事不仅被报纸加框“优待”,而且被特意安排到一版甚至是一版头条位置发表,比如2007年10月4日的,就把两篇新闻故事———、,并列放到头版头条位置发表。

由此可见,现代平面媒体有日益宠爱新闻故事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

细究起来可以发现其奥秘在于:

  1、新闻的故事化和新闻故事的可视性决定了新闻故事将成为现代平面媒体挑战电视新闻的必要手段。

电视新闻的普及,逼着平面媒体越来越讲究把某一重要事实写得尽量形象、具体而有立体感和故事性,就是把生活中最精彩、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最本质的形象摄取出来,这一点是一般大而化之的电视新闻做不到的。

写得好的新闻故事,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因素。

视觉因素,无非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穆青语),这自然与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一拍即合”。

可以断言,信息化时代的电视新闻越发达,平面媒体上新闻故事的生命力就越强,我们就越应该重视新闻故事的采访写作。

  2、媒体受众的兴趣规律和新闻故事的可读性决定了新闻故事不仅是独特的新闻体裁,而且是基础性新闻体裁。

人非圣贤,谁无七情六欲?

谁不喜欢看有情有趣的新闻作品?

短小精悍、饱含深情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不仅写情,而且情中带趣,情中糅趣,读起来轻松悦目,想一想又含意隽永。

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需求,只有新闻故事才可以满足。

有些新闻事实,线索比较单一,有头有尾,有骨架有细节,整个内容就是一个带戏剧性的故事,如实把它记录下来,不必使用很多技巧,便可以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

这一类新闻作品,很适合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规律和习惯。

请看函授学员范荣华写的一篇新闻故事:

,写的是“我”休假回家,见到一年多没见过面的女儿雯静,女儿只叫我“叔叔”,不认“我”这个爸爸,怎么说也不认,而且晚上还不许“我”上床。

妻子问她:

“你说他不是你爸爸,那你爸爸呢?

”女儿指着墙上的父母结婚照片说:

“那才是爸爸”。

“我”突然明白了,照片上的自己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现在“我”一身便装,怪不得女儿不认“我”。

当“我”换上军装再次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她才破涕为笑,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

?

这件事尽管平凡,但却有情有趣地写了一个

  军人之家的“军装缘”,读后让人如临其境,顿起共鸣(见军报一书第153页)。

这种富有情趣的故事,被有的新闻学家称为“小说体新闻”,因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易吊人胃口,增强了吸引力。

西方记者在报道事件性新闻时,最爱采用这种文体形式,因为它能赋予事件性新闻更多情趣因素,让那些即使是严肃题材的报道也情味盎然。

由受众这一心理规律主导产生的“小说体新闻”,无疑成了众多媒体记者不能不竞相追逐的“共同科目”和基础体裁。

  3、通讯的“入门功”与新闻故事的“单一性”,决定了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多写新闻故事是最合算的事情。

“单一性”,是指精心寻找并写好一件事。

一般来说,一事一报的新闻故事,容易写得扎实丰满。

传统新闻写作学上说,“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大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有的通讯就是由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学写大通讯要从写小故事开始练笔。

这话是对的,但不完整。

从现代平面媒体上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新闻故事不只是通讯的基础形式,而且也是所有新闻体裁写作的“入门功夫”。

新闻故事是通讯家族中的特殊形式,是精彩地写透“一件事”,不是一般地写“小故事”。

新闻故事的这种“单一性”,既使它靠近“新闻特写”,又使它篇幅短小,占地不大,因而易被苦于版面紧张的编辑“高看一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因此,学员们都要重视掌握新闻故事这一文体,争当会写新闻故事的高手。

  把握新闻故事的三大要素

  新闻故事,取材范围要小,一般是“一人、一事、一题”,不仅要有便于表现的单一新闻事实,而且要关注它在构成上的“三大要素”:

一是事中有“新”。

新闻故事,本意就是寓新闻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的完整叙述来报道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故事首先要讲究“新”。

这里所谓的“新”,是指所选事实要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除了“真”之外,事应属于“第一次”见闻,因鲜为人知而使读者耳目一新;思想内容应新颖独到,能小中见大,撼人心扉;事实有典型意义,报之能举一反三,引起普遍共鸣。

比如曾两次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的两篇新闻故事:

和。

前者通过一个老棉农魏南和几次三番要求收花站的会计核准钱款,退回了多给他的400元钱;后者是说丰收后的农民盖起了几座新房,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可是当国家修公路修到家门口,需要拆迁的情况下,农民王世桂毅然率领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走了。

这两个新闻故事都是“小中见大”,说明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也“富”了。

这样的故事登在“中国第一大报”的头版上,的确会让中外读者耳目一新、对主人公肃然起敬。

  二是事中有“故”。

就是所选单一事实要有故事情节。

什么叫情节?

情节就是指事态依具体因果线索而变化的一个具体环节。

这种变化要有戏剧性,既首尾连贯,又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情节展开的材料含三个要素:

①事态起因;②变动环节;③变动结果。

其中变动环节为材料主体。

新闻故事如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没有情趣了,故事虽小,但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因果关系及其进展过程要一目了然,围绕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

  三是事中有“奇”。

是指故事情节要奇,要从事实固有的矛盾中寻找出离奇曲折之处来描画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写出奇崛之趣。

这是新闻故事写作成功的关键。

事实能被采掘出奇崛波澜,人物和主题才能立起来,既在情理之中,又要出人意料,出奇制胜。

在奇的基础之上,故事情节还应讲究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这个“奇”字,既受故事内容本身的制约,又取决于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请看函授学员陈杨写的一篇新闻故事:

原来的等式是“病号饭=面条+鸡蛋”,中间变动中的等式是“病号饭=营养+可口”,最后的变化结果是“病号饭=科学+体贴”。

通过“病号饭等式”的变迁过程,反映了部队生活保障从服务理念的进步,到工作方式的进步,再到科学发展的进步,层次分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部队基层落实的喜人成果(见军报一书第115页)。

全文结构奇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又主题集中,看得出作者不仅在深入采访掌握故事的构成要素上下了功夫,而且在剪裁事实、精心写作上也下了功夫。

而其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他在选材上比较恰当地把握了事中有“奇”这个要素。

  细采活写下真功

  新闻故事的写作讲究生动性,但它和写文学故事不一样,必须远离“虚构”。

故事的生动性在于事情本身的内涵,要靠作者在采访时深挖细采。

如果不在采访上下足功夫,把事实的关键要素、矛盾之点、曲折之处了解得一清二楚,只是到了写作时才不得不去虚构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和曲折

  经过,那就违背了新闻故事的立身原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一点,请大家务必牢记。

  强调在采访上下功夫,除了要把所写事实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还要注重发掘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细节在新闻故事中起着“血”与“肉”的作用。

一般来说,新闻故事的采访要致力于发掘5种细节:

一是人物动作细节,对故事中出现的主人公力求准确抓取他(她)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特征意义动作形态,以展现主人公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气质。

二是外形细节,包括打扮穿着,通过外形表达出故事中人物的修养、风度、爱好等。

三是言谈细节,如能抓到精彩的言谈细节,有时也能显著增加报道的情趣,还能增强报道的思想深度。

四是景物细节,注意抓取故事现场的一景一物,和报道的内容或明或暗地联系起来,又可借这样的细节做出“借景抒情”的文章。

五是场面细节,如能抓到故事中精炼的场面细节,可让读者如临其境地体察出现场的状况,可烘托出所描写事物的规模和氛围。

此外还有肖像细节、对比细节等,如能采访到手,都有助于把故事写得有声有色。

在细节的采访和运用方面,有个名叫肖迪强的函授学员写的(见第10页),就把上述几种细节捕捉得比较齐全,他运用这些细节,精彩地描写了转业军官任科长离队前查交一份传真电报的全过程,里边的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场面细节,寥寥几笔,神似酷肖,读了让人肃然起敬。

可见细节的捕捉和使用,的确是写活新闻故事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写好新闻故事也离不开精心写作,这里也要强调几点:

  角度要奇异。

写故事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入,可注意从一般中择奇特、平常中看异常、消极中见积极、沙子中淘金子、偶然中求必然。

这样就不难找出一个奇异的角度,对准一个有特色的近景,掀起“快门”加以描写,往往能收到以小见大、出奇制胜之效。

请看新闻故事(见一书第154页,作者是岑屹),写连长晚点名时,突然停电了,但点名活动在吴连长亲自主持下继续进行(选了偶然中见必然的角度),点名办法由“清点”改为“抽点”。

吴连长点了班长“李艳辉”,“到!

”这个答到声极具穿透力,让人为之一振。

连长说:

“大家听见了吗?

要的就是这股子精气神。

”连长表扬了李班长,点名继续进行。

“周陈生!

”“到!

”连长细细回味这个声音:

“不对呀,这个声音怎么这么陌生呢?

整天和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别说是说话声音,就是放个屁我也能听出是谁,难道这个周陈生不在位,找人冒名顶替的?

”连长心里嘀咕起来,“不可能,这个兵我了解,他不会干这种事,其中必有缘故!

”“周陈生!

”“到!

”声音依然短促有力,只是有些发浑。

“周陈生,怎么回事,答到阴阳怪气的?

”连长生气地问。

“报告连长,今天训练出了一身汗,回来没穿够衣服,可能感冒了。

”连长把额头贴了上去:

“呀!

这么烫,真的感冒了。

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入列吧。

”点完名,连长亲自跑到卫生队,要来了药让周陈生喝了睡下,才放心离去。

这件事虽小,却由于角度选得巧,平常中见异常,一般中显奇崛,这个连长的爱兵之心和责任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可见选好角度对写活新闻故事意义非凡。

  用好结构,善于布局,营造悬念,写出趣味。

函授学员陈磊写的(见一书第157页)就较好地注意了这个悬念。

它一开始就先声夺人:

风雪夜,下连蹲点的杨政委带病站哨。

极怕当这班哨的领班员的“我”,偏偏被连长指定为领班员。

一个战士怎么去查团政委站的哨?

文章推出了这个悬念,准备降低要求以免“得罪”政委的“我”,不料偏遇政委“较真”。

由于机关干部打招呼“政委正感冒”,“我”破例帮政委站的哨所关窗挡风,以免加重病情。

谁知政委却说:

“别关窗户,黑夜上哨,我们的视觉能力比较弱,主要靠潜听察敌,上哨一分钟,警惕六十秒,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啊!

”?

?

最后深受感动的领班员“斗胆”在讲评中说政委是“好的自卫哨”,倒对自己降低要求“拍马屁”的动作作了自我批评?

?

故事就是通过这种层层铺垫、层层剥笋的手法,从外写到里,由远写到近,给人一种晶明、透彻的感觉。

所以,故事虽小,也要注意调整结构布局,写出层次。

层次的布局要力争再三“设扣、解扣”地吸引人,写出波澜。

开头可以含蓄些,随着故事展开,最后来个真相大白,将主题和盘托出。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通联部主任编辑)

  篇二:

新闻小故事与故事性消息有区别

  新闻小故事新闻小故事:

流浪的自行车回“家”了!

  作者:

沈建红梅小军来源:

兵团新闻网发布时间:

2007-4-172:

17:

05

  兵团新闻网博湖4月17日电(沈建红梅小军)4月1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五团电信营业厅的小伙子徐亮喜出万分,丢失整整一个月的自行车又回到了他的手中:

“我正准备重新买一辆呢,派出所的警察就帮我把车推回来了!

  3月17日,下班的徐亮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营业厅外空无一人,门口停了一辆暗红色的自行车,比自己的那一辆要新多了,“一定是哪个冒失鬼骑错了车,”徐亮心想,“但我这是营业厅,失主明天还要找回来的。

再说替失主保管东西是我的责任。

  第二天,没有人来换车,也没有人来找车。

“这阵子不正在宣传严厉打击盗窃自行车违法犯罪活动吗!

”徐亮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毗邻营业厅的派出所报了案。

  很快,一名中学生领回了红色自行车。

但徐亮的车依然没有着落……徐亮肯定不知道他这一报案后,派出所的同志做了多少工作。

所长梅小军决定,一面派人骑着红色自行车到各连队绕行一周,寻找失主,同时看是不是有人骑错了车;一面派人到就近的几个废品收购站查看,看是不是有人把车卖到了那里;一面知会自行车流量最大的中学,帮忙查找。

  4月16日,二十五团中学职工祝贵友推了一辆车来到派出所,说学校车棚里这辆车几天都没人骑了。

这正是徐亮丢失的那辆自行车。

就这样,流浪整整一个月的自行车又回到了“家”。

  “两辆自行车能够顺利找回来,主要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宣传教育,”派出所的同志介绍说,“要在往常,丢一辆自行车,失主自己本身就不当回事,更别

  提主动报案了。

三月份,焉耆垦区在我团召开了严厉打击盗窃自行车违法犯罪活动专项会议后,派出所干警分片区到单位进行了宣传,3月20日到24日,又出动宣传车在全团巡回宣传了几天。

  流浪的自行车终于找到了“家”,但是为了使别的车不再流浪,派出所民警希望借笔者的笔告诫读者尤其是学生:

自行车一定要买好一点的锁,一定要记得上锁,不能因小失大。

  既然加了讯头就不叫新闻小故事。

应该是消息。

  把新闻故事写得精彩些

  仇学平

  提起新闻故事,我们不能不想到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两个名篇:

和。

前者写解放战争时期淮阳县李楼村有以种西瓜为生的李姓兄弟,瓜熟季节,国民党的军队路过李老大的瓜地,把地里的西瓜风卷残云般抢光了;20天后,一支解放军的部队路过李老二的瓜地,地里的西瓜一个也没少。

本来担心自己的瓜地也要像老大那样遭殃的老二,见此情景后,热情地把西瓜送到解放军战士手中,可就是没人肯接。

记者通过西瓜兄弟对比的特殊感受,鲜明地刻画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崇高形象。

后者描述的是我军攻占天津时一个敞开大门的居民家里桌上放着一块当时看来很稀奇的表,解放军部队进进出出多少天了,但这块表仍在桌子上滴答滴答地走着?

?

由此凸现了我军纪律严明的高大形象。

可以说,新中国的青年,大多是读着这两个短小而又极为动人的故事长大的。

战争年代我军新闻史上的新闻名作何止千百篇,惟有这两篇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选入中国新公民的启蒙教材,成为影响人们终生的经典范文。

可见,新闻故事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忽视不得、敷衍不得、边缘不得。

  一种日益受宠的新闻体裁

  由于一般的新闻写作教科书对“新闻故事”这种体裁讲得比较少,即使讲也是“语焉不详”,或者只在“通讯写作”讲义中简单提一下“小故事的写作”,有些学员就误以为“新闻故事”这种体裁不重要,在新闻写作中是“小儿科”,在报纸上只能算是“花絮”、“配角”,是可有可无的“补白之作”,因此不愿意下功夫学写新闻故事。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实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

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并且由这三要素组成(参见新华社出版社一书第80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而且是一种日益被现代化平面媒体青睐的新闻体

  裁。

大家翻开报纸的新闻版面,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被加框、配上照片、漫画和编者感言的短小文体,如“部队新闻”版上的专栏,一般发表的多是新闻故事;一版的专栏、报上的专栏,都是发表新闻故事的园地。

有些新闻故事不仅被报纸加框“优待”,而且被特意安排到一版甚至是一版头条位置发表,比如2007年10月4日的,就把两篇新闻故事———、,并列放到头版头条位置发表。

由此可见,现代平面媒体有日益宠爱新闻故事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

细究起来可以发现其奥秘在于:

  1、新闻的故事化和新闻故事的可视性决定了新闻故事将成为现代平面媒体挑战电视新闻的必要手段。

电视新闻的普及,逼着平面媒体越来越讲究把某一重要事实写得尽量形象、具体而有立体感和故事性,就是把生活中最精彩、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最本质的形象摄取出来,这一点是一般大而化之的电视新闻做不到的。

写得好的新闻故事,都带有强烈的视觉因素。

视觉因素,无非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穆青语),这自然与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一拍即合”。

可以断言,信息化时代的电视新闻越发达,平面媒体上新闻故事的生命力就越强,我们就越应该重视新闻故事的采访写作。

  2、媒体受众的兴趣规律和新闻故事的可读性决定了新闻故事不仅是独特的新闻体裁,而且是基础性新闻体裁。

人非圣贤,谁无七情六欲?

谁不喜欢看有情有趣的新闻作品?

短小精悍、饱含深情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不仅写情,而且情中带趣,情中糅趣,读起来轻松悦目,想一想又含意隽永。

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需求,只有新闻故事才可以满足。

有些新闻事实,线索比较单一,有头有尾,有骨架有细节,整个内容就是一个带戏剧性的故事,如实把它记录下来,不必使用很多技巧,便可以成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闻故事。

这一类新闻作品,很适合我国读者的阅读心理规律和习惯。

请看函授学员范荣华写的一篇新闻故事:

,写的是“我”休假回家,见到一年多没见过面的女儿雯静,女儿只叫我“叔叔”,不认“我”这个爸爸,怎么说也不认,而且晚上还不许“我”上床。

妻子问她:

“你说他不是你爸爸,那你爸爸呢?

”女儿指着墙上的父母结婚照片说:

“那才是爸爸”。

“我”突然明白了,照片上的自己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现在“我”一身便装,怪不得女儿不认“我”。

当“我”换上军装再次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她才破涕为笑,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

?

这件事尽管平凡,但却有情有趣地写了一个军人之家的“军装缘”,读后让人如临其境,顿起共鸣(见军报一书第153页)。

这种富有情趣的故事,被有的新闻学家称为“小说体新闻”,因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较易吊人胃口,增强了吸引力。

西方记者在报道事件性新闻时,最爱采用这种文体形式,因为它能赋予事件性新闻更多情趣因素,让那些即使是严肃题材的报道也情味盎然。

由受众这一心理规律主导产生的“小说体新闻”,无疑成了众多媒体记者不能不竞相追逐的“共同

  科目”和基础体裁。

  3、通讯的“入门功”与新闻故事的“单一性”,决定了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多写新闻故事是最合算的事情。

“单一性”,是指精心寻找并写好一件事。

一般来说,一事一报的新闻故事,容易写得扎实丰满。

传统新闻写作学上说,“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大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有的通讯就是由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因此,学写大通讯要从写小故事开始练笔。

这话是对的,但不完整。

从现代平面媒体上新闻文体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新闻故事不只是通讯的基础形式,而且也是所有新闻体裁写作的“入门功夫”。

新闻故事是通讯家族中的特殊形式,是精彩地写透“一件事”,不是一般地写“小故事”。

新闻故事的这种“单一性”,既使它靠近“新闻特写”,又使它篇幅短小,占地不大,因而易被苦于版面紧张的编辑“高看一眼”,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因此,学员们都要重视掌握新闻故事这一文体,争当会写新闻故事的高手。

  把握新闻故事的三大要素

  新闻故事,取材范围要小,一般是“一人、一事、一题”,不仅要有便于表现的单一新闻事实,而且要关注它在构成上的“三大要素”:

  一是事中有”新”。

新闻故事,本意就是寓新闻于故事之中,通过故事的完整叙述来报道新闻信息,所以,新闻故事首先要讲究“新”。

这里所谓的“新”,是指所选事实要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除了“真”之外,事应属于“第一次”见闻,因鲜为人知而使读者耳目一新;思想内容应新颖独到,能小中见大,撼人心扉;事实有典型意义,报之能举一反三,引起普遍共鸣。

比如曾两次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的两篇新闻故事:

和。

前者通过一个老棉农魏南和几次三番要求收花站的会计核准钱款,退回了多给他的400元钱;后者是说丰收后的农民盖起了几座新房,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可是当国家修公路修到家门口,需要拆迁的情况下,农民王世桂毅然率领全家高高兴兴地搬走了。

这两个新闻故事都是“小中见大”,说明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也“富”了。

这样的故事登在“中国第一大报”的头版上,的确会让中外读者耳目一新、对主人公肃然起敬。

  二是事中有“故”。

就是所选单一事实要有故事情节。

什么叫情节?

情节就是指事态依具体因果线索而变化的一个具体环节。

这种变化要有戏剧性,既首尾连贯,又波澜起伏,一波三折。

情节展开的材料含三个要素:

①事态起因;②变动环节;③变动结果。

其中变动环节为材料主体。

新闻故事如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没有情趣了,故事虽小,但时间、地点、人物、内容、因果关系及其进展过程要一目了然,围绕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

  三是事中有“奇”。

是指故事情节要奇,要从事实固有的矛盾中寻找出离奇曲折之处来描画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写出奇崛之趣。

这是新闻故事写作成功的关键。

事实能被采掘出奇崛波澜,人物和主题才能立起来,既在情理之中,又要出人意料,出奇制胜。

在奇的基础之上,故事情节还应讲究层次性和完整

  性。

总之,这个“奇”字,既受故事内容本身的制约,又取决于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请看函授学员陈杨写的一篇新闻故事:

原来的等式是“病号饭=面条+鸡蛋”,中间变动中的等式是“病号饭=营养+可口”,最后的变化结果是“病号饭=科学+体贴”。

通过“病号饭等式”的变迁过程,反映了部队生活保障从服务理念的进步,到工作方式的进步,再到科学发展的进步,层次分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部队基层落实的喜人成果(见军报一书第115页)。

全文结构奇崛、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而又主题集中,看得出作者不仅在深入采访掌握故事的构成要素上下了功夫,而且在剪裁事实、精心写作上也下了功夫。

而其成功的关键,恰恰在于他在选材上比较恰当地把握了事中有“奇”这个要素。

  细采活写下真功

  新闻故事的写作讲究生动性,但它和写文学故事不一样,必须远离“虚构”。

故事的生动性在于事情本身的内涵,要靠作者在采访时深挖细采。

如果不在采访上下足功夫,把事实的关键要素、矛盾之点、曲折之处了解得一清二楚,只是到了写作时才不得不去虚构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和曲折经过,那就违背了新闻故事的立身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