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551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docx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大班额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几年,老师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许多问题集中在如何在大班额条件下进行有效教学。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与大家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正视问题,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实验区的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好的。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下,似乎新课程的理念难以落实。

教师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如:

如何在大班额的背景下,照顾到所有学生;如何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尤其是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避免两极分化等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才出现的,而是与班级授课制相伴产生的。

也就是说,当班级授课制产生之时,这些问题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大家。

只要是班级授课,就存在这些问题。

因为班级授课制的前提预设是:

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同样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就变得异常困难,因为班级授课制这样一种组织教学的方式,决定了它难以实现教学的多样功能。

是不是就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呢是不是就听由这种状况存在下去而视而不见呢历史上许多教学论专家都做过努力,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设计教学法活动教学 ,比如斯金纳提出的意在实现学生个别学习的程序教学等等。

但是,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却在教学实践中又遇到其他难以解决的问题。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尤其不可取。

因此,如何正视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就非常必要。

新时期以来,许多学校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新课程从理念及操作层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学习,主张探究学习等等,正是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班额这么大,怎么能合作,怎么去探究也许,对于较小容量的班级而言,问题稍易解决。

但从根本上说,大班额与小班额在问题的出现与解决方面,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而且,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许多地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想实现小班额教学也许还不是容易的事。

但不能因为大班额不能变小,我们就坐等不动。

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不去认真面对的话,即使班额少到20人,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探讨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和方式。

二、改变课堂的时空结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班级授课的情形是,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

多少年来,教师们一直是这么做的,因而这样的教学形式似乎就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这种“理所当然”是不合理的,是要被破除的。

要破除教师一人独占课堂教学四十分钟的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也如教师一样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摆脱有学生被排除在教学之外的情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

有人会说,所有的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不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吗学生学习不好是他自己不努力,同样一个教师讲,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他就学不好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这只是班级教学的表面现象,真实的情况是,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并不在听讲,也不思考,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坐够四十分钟。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上课几乎是浪费时间。

他们既没有从事学习活动,也没得到相应的发展。

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对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改造。

改变课堂时空结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

即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变为“T”字型或马蹄型,甚至其他形式。

这种空间构成,与“秧田型”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二是,学生从座位上走出来的困难减少了,使学生更有利于与教师交流,这从下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来;三是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需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

马克思认为:

“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如果学生个体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听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可能降为听众的地位,使他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构成上改变了班级授课情况下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的状况,从而将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当然,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相应的变化。

它要求教师授课尽量以大单元教学内容为主,并只作精讲,而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能够弄清楚的问题,就留给学生小组去完成,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既然是合作,每个人就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基础,即分工。

而既然有分工,每个人就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经由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的活动结果与他人合作。

这样一来,就在客观上使得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活动,并在独立活动的基础上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合作。

这样,学生就必须参与教学而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

其中之一,就与大班额有关。

有的教师提出,在六、七十人的大班额的情况下,难以改变现有的课桌椅摆放形式,也就是空间结构难以变化。

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但在四五十人的班额下,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是六、七十人的班额,可在现有的形式下做微调,如前后桌同学可随时组成合作小组。

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结构的变化在其次,而主要是时间结构上要做调整。

就目前我们在实验区所看到的情形来看,最严重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被形式化。

这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合作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价值,因此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成为教师讲授的点缀,而没有实质意义;由此也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即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太短,不可能使学生有真正的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思想,从教师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中跳脱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实际上,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支持。

希望教师们能很好地去理解、利用课程标准在教学时间上的弹性安排带来的好处。

三、课堂活动多样化,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

如果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授,那么,学生所能从事的活动就只能是静听。

虽然我们可以说静听未必被动,学生也还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但是,学生的活动毕竟是单调的、不丰富的,而且不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动手操作、批判质疑、有效沟通、积极参与等等。

因此,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便是要从单纯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堂活动的多样化。

实际上,如果课堂的时间结构能够得到变化,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那么,课堂上的活动就丰富了。

学生活动丰富化的表现之一便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活动。

为什么呢探究活动既要有内部的思维操作,也要有外显的动手操作,更需要师生间、同学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合作。

当然,探究活动同样要处理好与大班额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因素如时间等的关系。

实验区的教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探究,教师还要不要讲授了让学生探究,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控制局面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弄清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价值。

课堂上学生的探究,与课外的探究不同,也与科学家的探究不同。

这里蕴含着几层意思:

一,课堂上的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下进行的;二,学生探究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未知的,但对人类总体知识而言是已知的;三,课堂上的探究为学生理解教学过程服务;为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总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有了这样三个前提,就为理解讲授与探究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首先,教师当然要讲授,但讲授不等于“告诉”,而是要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其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点化”,使之不断深化;其三,学生的探究还需通过教师的讲授上升到凭学生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高度。

因此,学生探究,并不是教师无所作为了,而是对教师乃至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怎样有效进行探究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些完全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另当别论 。

这就需要教师转化思维定势,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认为“只要教师讲了学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问题。

其次,要为学生独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维操作的中介性工具。

思维操作工具既包括有价值的问题,也包括教师的语言工具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体工具。

在课堂教学的中下,尤其是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要结构化,实体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设计,使之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探究与合作及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展开服务。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圆的周长”时,为引发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提供的中介性工具有:

为学生思维操作和动手操作而准备的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以及学生进行测量所需的直尺、缎带等。

这些思维操作工具和测量操作工具,为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及相互间的合作提供了中介。

它们使学生个体的思维外化并引向深入,也为学生间相互交流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提供了前提,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间有效的教学交往。

教师所提供的几个圆,为学生合作探索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前提,同时也做了适当的典型规范。

例如,如何测量一个材质较硬的、面积较小的圆的周长呢学生探究的测量方法是:

1 用缎带绕圆一周后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缎带的此段长度,就能得到圆的周长。

2 在圆上标一个点,将这个点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然后旋转滚动 这个圆,旋转滚动 一周后,当这个点再次到达直尺的刻度时,这个刻度所标示的就是圆的周长。

通过这些操作,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或两种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测量,学生还形成了关于圆的周长的直观映象:

围成圆周长的曲线,实际上是一条直线。

一个由软布做成的、面积较大的圆,学生通过操作所形成的测量方法是:

1 软布做成的圆,无法用带子绕,我们把这个圆对折,成了二分之一圆;再用缎带绕一周,这一段的缎带乘以2,便是圆的周长。

2 我们还可以再折一次,可测量四分之一的圆,乘以4,则是圆的周长。

学生采用这种测量方法的根据,可能源于直觉、生活经验,也可能源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具体运用。

这一操作是对“圆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具体运用。

此外,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一个画在纸上的圆。

学生提出“在纸上画的圆和在黑板上画的圆,就不能用刚才这些方法了。

”虽然也有同学想出:

“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圆,与纸上画的圆一样大然后再用我们刚才那些方法 去量。

”但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

“但是,如果圆很大的话,怎么办呢”,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学生间的合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说:

老师想让你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寻找答案。

下面,小组合作。

提一个要求:

在小组合作的时候,用老师提供的圆也可以,用你自己带的圆也可以,两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个表格,先量周长、再量直径,将数据填入表格,有能力的小组可以多测几个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用先前讨论过的方法,测量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的直径与周长。

测量结果向全班汇报,并展示在黑板上。

(板书) 

在这些数字面前,学生们能发现什么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每一个”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依靠合作的力量来发现:

师:

以小组为单位,很快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多少;小组合作,能不能发现它们的商有什么规律

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探究,第一个知识点才出现,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是三倍多一点。

这个知识点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己”得出的。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依然有教师的引导,而且教师的引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弥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发着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但这种引导落在引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及学生间的交往合作。

这样,课堂上的活动就多样了,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避免学生分层

实验区的教师们提出,在大班额教学的情况下,难以避免两极分化,甚至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严重了。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想,首先要分析提问题的角度。

虽然在理论上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看其全面发展的情况,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学习成绩,因而,所谓的两极分化,也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分化。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也主要着重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获得和发展,而相对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实验区老师们现在所谈的两极分化,主要的也是指知识发展方面的分化。

其次,学生的两极分化,主要是由标准化的教学“制造”的。

学生之间本无大的差异,但由于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使得那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学生从“正常”学生中分离出去,成为“差生”,从而使学生群体分化为“好”、“中”、“差”等不同部分。

而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关注,如给“尖子生”出更具挑战性的作业,让“差生”做较容易的题目,把他们留下来进行个别辅导等,又无形中给学生贴上了类别“标签”。

这种类别标签不仅使“差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而且使得处于较低层的学生,无力改变自己的“身份”。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仍然以旧有方式只关注学生知识的发展,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不可避免。

而如果能够转变对学生的看法,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每个学生就都能在活动中确证自己的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也并不能完全消除学生间的差异,但学生间的差别不再表现为以唯一的标准来分出纵向的层级,而是表现在通过主动的学习和发展所实现的丰富个性间的差别。

大班额下合作学习小组合的有效运作和建设

中华路中学   金鑫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学习实现进步。

在合作小组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能从他人那里获取有关事实、听取意见,有为别人提供事实、发表意见、解释问题、提出建议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应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氛围,给予学生相对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自由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引向深入,杜绝大班额下这种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现象。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过多,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

大班额背景下,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当前亟须探讨解决的问题。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基本做法是:

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自主、合作、探究,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是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我认为,班级人数多,确实给合作学习带来困难,然而不能因为班额大就降低要求,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不是班级人数的多少。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以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组合作学习的有利之处体现在: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帮扶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团结精神。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6、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有效利用教学空间。

7、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8、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实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最关键之处是如何在教学实际中有效落实,这就涉及到如何在课堂中实际操作的问题。

其中教师是组织和引导者,学生是实施实践者。

分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主要是两方面的操作,一是形式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

二是内容上的操作,主要责任人是任课教师。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

而相对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强调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人进步,共同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1)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成员的学习能力、行为表现、思想状态,性格特点等要保持基本平衡;

(2)注意男女搭配。

女生较细心,听话,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但比较粗心,往往注重结果,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注意动静搭配。

即不能让喜欢讲话、调皮的同学分配到同一组,不选自己最好的玩伴当学习伙伴。

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

(4)还要考虑家庭条件等因素,要让家庭条件好的和家庭条件差点组合在一起,给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相互帮助的空间;(5)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因为学生通常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或成绩相当的同学在一起,这样会出现小组间的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小组开展学习活动。

这样按学习成绩、管理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产生后的每个学习小组基本上在同一层次上,这也是最关键。

选好小组长对小组管理尤为重要。

学习小组组建完成后,需要选择组长、副组长、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小组机构。

每个小组确定一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的担任组长,管理本组全部事务。

给小组以独立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组长在学习小组中的作用既相当于班主任,要管理组员;同时又相当于“小教师”,要组织组员进行学习讨论。

因此,选择组长要慎重。

组长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各组最好选2名学生任正、副组长。

组长选拔的要求:

(1)小组长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意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大局观念;

(2)小组长必须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学习成绩在组内处于中上等,并不一定要学习最好的,但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他要成为本组的“学习领袖”;(3)小组长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能率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影响本组的合作;(4)小组长最好采取个人申请或老师推荐,并由本组成员认可的方式产生,这样小组长在本组才有号召力。

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合作的氛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

如:

雄鹰、阳光、智慧、必胜、勤奋、翱翔等。

组名可由组内成员集体讨论或征选的方式确定。

2、确定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如,挑战自我,团结第一;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等。

3、设计组徽——由组内成员征集设计后讨论确定,充分发挥有绘画创作能力的组员的特长。

4、制作组标------统一制作小组标示牌(内容包括:

组名、组徽,组训、奋斗目标)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使得每位同学时刻都有动力,每个小组更有凝聚力努力的方向。

5、制订奋斗目标和组规——小组讨论后,制定本学习小组的奋斗目标(节、日、周、月)。

并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方面要达到什么要求,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6、班级文化氛围的创设。

在教室布置上除了要漂亮美观之外,最重要是要体现积极地学习气氛,可以设立心语角、反思角、小组风采展示、学习园地栏等,名人名言可以选则自己班级优秀的同学的座右铭激励大家,可以定期更换。

当然,小组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形成班级文化的过程,他们相互促进,互相支撑。

小组文化氛围形成了,班级文化氛围自然就浓了。

7、小组的座次可以以大周为单位进行调整。

从生理健康的角度,小组内组员可以面对面互调,小组之间可以是南北、前后互调,也可以采取推磨式互调。

在对新课改的不断探索中,全体教师共同的努力,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导学、分组自学、学生展示、总结提升”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教师导学——学案导学,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优质导学案,并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合作展示的问题。

在该环节中,学案导学是前提,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质导学案;明确目标是导向,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问题预设是关键,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

2、分组自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答疑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

各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在组合上确保组内异质、组间同质)针对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先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然后再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

在该环节中,自主学习是前提,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对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合作探究是方法,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质疑、善于探究;相互答疑是目的,需要调动每个学生都要乐于助人、学会讲解。

3、学生展示——小组展示,师生点评,修改完善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

各学习小组在分组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分别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展示、讲解,随后由学生和教师补充、点评和修改。

在该环节中,自主学习是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讲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点评是促进,需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点评的主动性和准确性;修改完善是效果,需要科学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效率。

4、总结提升——总结规律,生成方法,拓展应用

该环节的主要流程是:

各学习小组在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需要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题发言,随后教师跟上点评、补充,并组织各学习小组对拓展应用题进行操练。

在该环节中,总结规律是前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地发现学习学科知识的规律;生成方法是关键,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规律生成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拓展应用是升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成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遇到学困生不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轻松的环境。

减轻学困生的自卑感和压抑感。

2、帮助他们制定适度的目标。

3、多为学困生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