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571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docx

高考人教版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配套质量检测3

质量检测(三)

(时间:

90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1·南通二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细胞产生的CO2直接释放到细胞内液中

B.组织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来源于血浆

C.血浆渗透压主要通过血浆蛋白、Na+、Cl-维持

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解析】 CO2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直接释放到细胞内液中;毛细血管壁具有通透性,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 D

2.(2012·河北调研)某动物园中,一猩猩突然暴躁不安,攻击其他猩猩。

为了控制该猩猩,饲养员给其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物质,使之出现暂时休克现象。

若要使之迅速苏醒,可注射另一种物质。

饲养员给猩猩先后注射的两种物质分别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麻醉剂和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D.胰岛素和葡萄糖

【解析】 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浓度,使猩猩脑组织缺少能量的供应,因而出现暂时休克;注射葡萄糖,可以较快提供能量使之迅速苏醒。

胰高血糖素还要使肝糖原分解变成葡萄糖,因而时间会较长。

【答案】 D

3.(2011·皖南八校联考)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球状或杯状结构。

对此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组成成分含有磷脂、蛋白质和脂肪,均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通过分泌递质可以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C.可以完成从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不可能出现ATP的产生与分解

【解析】 生物膜组成成分中没有脂肪;分泌递质是通过胞吐来实现的,可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在分泌神经递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C

4.(2011·郑州模拟)下列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精细胞与卵细胞的识别是靠细胞膜的接触传递信息的

B.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必须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只起物质通道的作用

D.细胞间通过化学物质进行信息传递时,内分泌细胞若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一定为肝细胞

【解析】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靠化学物质间接传递信息,如激素、神经递质;激素的传递需要血液运输,而神经递质的传递不通过血液。

二是靠细胞膜的接触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如细胞与细胞的识别。

三是细胞间形成通道,如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胰岛素的作用部位有各种组织细胞:

肝细胞、肌细胞等。

【答案】 A

5.(2011·合肥模拟)右图是

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

突触小泡的形成离不开高尔基体。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 C

6.(2011·盐城模拟)物质X会抑制神经纤维内Na+向外运输,物质Y可以促进Cl-向神经纤维内运输,现在分别用物质X和Y处理甲、乙两条神经纤维。

则(  )

A.甲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减小

B.乙神经纤维兴奋可能无法产生

C.甲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不变

D.乙神经纤维产生的兴奋无法传导到两端

【解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Na+内流导致的。

用物质X处理甲后,对神经纤维内外K+浓度没有影响,但会导致神经纤维内外Na+浓度发生变化,则甲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基本不变,动作电位可能发生变化。

用物质Y处理乙后,内流的Cl-抵消了部分内流的Na+,可能导致动作电位无法产生。

【答案】 B

7.(2011·南京八校联考)下列动植物激素与其生理功能相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寒冷时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高温时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乙烯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半青不熟的香蕉在运输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增多

D.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适当添加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组织培养的成功

【解析】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因此半青不熟的香蕉在运输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增多。

高温时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减少。

【答案】 C

8.(2011·北京朝阳一模)某生物小组探究果实中不同浓度的乙烯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正确的是(  )

A.乙烯能调节细胞的呼吸速率,从而促进果实发育

B.随着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值不断增大

C.随着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提前

D.乙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

【解析】 由题图看出,对照组与不同浓度乙烯的实验组呼吸速率的峰值相同,因此,乙烯不是调节呼吸速率的大小,也不能看出乙烯能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但随着乙烯浓度减小,呼吸峰值延后出现。

【答案】 C

9.(2011·泰安三月质检)在验证生长素类似物对小麦胚芽鞘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材料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用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成的不同浓度的A溶液中(实验组)。

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以下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应选用胚芽鞘尖端,因为该处细胞分裂旺盛

B.本实验应设6组,其中用蒸馏水组作为对照组

C.振荡培养液的目的是增加溶液的溶氧量以满足细胞呼吸需要

D.若某一实验数据与其他差异较大,在进行原始记录时应舍去

【解析】 因尖端可产生生长素,影响实验结果,故应用去除尖端且经蒸馏水处理过的茎切段作为实验材料;因实验组的溶剂是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故应该用仅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组;实验所得到的与其他相比偏差较大的数据,也应如实记录,在最后计算时可以舍去。

【答案】 C

10.(2011·韶关六校联考)下图为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与单侧光影响了生长素分布有关

B.甲图中生长素在背光侧多,细胞伸长快,所以出现向光生长现象

C.乙图中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乙图中植物根水平生长,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解析】 甲、乙两图现象分别是单侧光和重力影响了生长素分布造成的;乙图茎两侧的生长情况是:

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生长素浓度较高生长快,没有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乙图中根由于重力作用,会向地生长,不会水平生长。

【答案】 B

11.(2011·辽宁实中、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联考)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解析】 松树是乔木,调查种群数量时,样方面积一般为100m2。

计数酵母菌,应先将盖玻片盖在血球计数板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

土壤中的蜈蚣要用样方法调查。

计算鼠类数量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 B

12.(2010·临沂质检)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 本题中的柱状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多。

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答案】 B

13.(201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互相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解析】 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的影响,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时,被捕食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这又使捕食者减少。

【答案】 B

14.(2010·山东泰安一模)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中两个种群之间的数量关系。

A项,t4时,乙的增长率最高,此时防治困难,害虫数量会迅速增殖;B项,t3时,甲种群增长率为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之后种群增长率小于零,种群的年龄组成逐渐变成衰退型,但此时乙种群增长率很大,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直到t5时种群变为稳定型;C项,种群的增长率是指种群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t1~t2时间内甲种群增长率大于零,并且增长率越来越大,此时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死亡率小于出生率;D项,从曲线看出,乙种群随着甲种群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

【答案】 B

15.(2011·南京二模)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

【解析】 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演替过程中群落空间结构越来越合理,生态位重叠程度下降。

【答案】 AD

16.(2011·浙江宁波二模)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下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 C

17.(2011·辽宁大连一模)如下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    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D.以上说法都错误

【解析】 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的集合,该图含有阳光、空气、水,不能表示生物群落。

B、C、F一共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E和F在同一地域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它们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可能逐渐增大,E捕食D,E种群密度有可能也随之逐渐增大。

【答案】 C

18.(2011·山东济宁一模)下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项目

能量/J

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

419

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

209.5

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

146.65

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

62.85

A.食物中的能量15%用于了幼虫自身的生长

B.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1047.5J的能量

C.某一只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与一只低营养级消费者相比,获得的能量较少

D.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

【解析】 幼虫生长的能量/幼虫吃掉的植物=15%。

鳞翅目幼虫摄入419J的食物,同化的能量为419-209.5=209.5J,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209.5/20%=1047.5J。

最高营养级消费者比低营养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较少,但某一只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与一只低营养级消费者相比,获得的能量却不一定少。

如一头狮子与一只兔。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单向传递、逐级递减,是不能循环的。

【答案】 C

19.(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 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答案】 B

20.(2011·合肥二模)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营养级

分解者

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kJ)

141.0

15.9

0.9

221.7

呼吸消耗的能量(kJ)

501.2

79.1

13.2

0.5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28%

B.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kJ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由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从第Ⅱ营养级到第Ⅲ营养极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1.28%;第Ⅰ营养级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总量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第Ⅰ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之和,而后两部分不能确定,所以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应是863.9kJ,故B项错误;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0分)(2011·汕头二模)已知神经细胞膜、肌肉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平衡。

下表表示的是哺乳动物肌肉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大小(单位:

mmol/L)。

请回答:

离子种类

Na+

K+

其他阳离子

其他阴离子

细胞内部

10

140

a

c

细胞外部

150

4

b

d

(1)从表格信息可以推测,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________维持的。

(2)研究发现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若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钾离子不再透过细胞膜,据此可推导出细胞内钾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

(3)静息状态下,该细胞内外离子浓度能维持上表水平,其主要的原因是细胞膜上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限制了离子的出入。

(4)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及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情况:

①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

(1)静息电位形成原因: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

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形成原因: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

【答案】 

(1)Na+ 

(2)协助扩散 (3)载体 (4)①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②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22.(10分)(2011·大连二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如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的过程中,③可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的受体位于________上。

(2)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该物质的受体位于________细胞的细胞膜上,对该物质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两种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________,⑤可以代表的物质有________。

A.血红蛋白    B.抗体    C.淋巴因子

D.性激素     E.呼吸酶

(4)胰岛素的分泌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中医认为桑叶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①材料与药剂:

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可破坏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

②实验步骤:

ⅰ.取20只健康大鼠________,制备成实验性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并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另外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丙组);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给甲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给乙组和丙组的每只大鼠________,连续灌喂4周。

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ⅳ.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上述步骤将“组别”栏补充完整(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

数量

实验开始时(mmol/L)

给药4周后(mmol/L)

10

3.85±1.28

3.94±2.20

10

18.62±3.08

10.12±2.65

10

19.46±3.98

19.00±2.70

④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兴奋沿反射弧传导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内环境,作用于突触后膜。

(2)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甲状腺,所以该物质的受体位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上;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而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即二者均可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呼吸酶在细胞内合成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和淋巴因子是免疫活性物质,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4)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应选择部分正常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制备患有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

根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应选择正常健康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d;而将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d,另一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三组均饲喂普通饲料,并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进行统计。

正常大鼠具有降血糖能力,所以血糖浓度稳定;实验性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灌喂蒸馏水的一组没有降血糖能力,所以血糖浓度最高,而由于桑叶提取液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灌喂桑叶提取液的一组血糖浓度较灌喂蒸馏水的一组血糖浓度低。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灌喂桑叶提取液的一组大鼠的血糖浓度仍高于正常大鼠,说明了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答案】 

(1)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 

(2)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激素 (3)AE BC (4)⑧ ②ⅰ.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 ⅱ.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ⅲ.灌喂蒸馏水2mL/d ③丙 甲 乙 ④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23.(10分)(2011·长春模拟)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

(1)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有不同的途径:

①H1N1侵入人体细胞后,被________细胞识别,这种信息传递是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②大脑皮层与结构A之间是通过信息分子________实现联系的,结构A与垂体之间通过信息分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联系。

(2)大脑皮层直接对A发生作用属于________调节,A通过垂体对B发生作用属于________调节;当③分泌过多时,对A和垂体起________作用。

(3)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