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80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7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docx

面对高考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

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非选择题

第31题: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武前进

31.(6分)免疫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特别是人体对病原性物质的侵害所形成的特殊防御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是具有包膜的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2)请简述HIV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

(3)除了AIDS外,还有其他免疫缺陷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一般可通过骨髓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部分治疗。

①骨髓移植,其实质是移植,能替代受损的免疫系统,实现免疫重建。

②基因治疗,取患者的作为受体细胞,将正常的转染受体细胞后,再回输体内,以替代、修复或纠正有缺陷的基因。

【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题的题干着落在人体免疫,考查点着落在HIV病毒及AIDS的治疗(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

(1)小题属于病毒类型的识记;

(2)小题属于对RNA病毒复制过程的识记,由于是RNA病毒,所以要求高于识记水平。

第(3)小题考查了生物技术的应用,属于理解层次。

【课程具体目标】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第Ⅱ类要求层次;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骨髓移植)的原理和应用也属于第Ⅱ类要求层次

【教材对应内容】人教版教材:

必修二P68、必修三P36选修三P23

【本题亮点】

本题的三个小题考查难度体现了递进性,利于考生入题;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利用HIV病毒的特殊性,考查学生对于RNA的逆转录、转录、翻译和病毒的结构的理解。

【考试数据】

试题号

总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32

6

3.48

0.58

1.5

得分分布(%)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23.2

2.3

1.3

5.3

7.7

10.1

10.1

10.8

11.0

13.6

9.5

7.8

4.8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本题的难度不算很大,但是考生得分没有出现集中,说明了本题易丢分的点比较多,但从题目中的考查点来看,难点是比较集中的,这也就说明了考生的非智力因素(粗心和书写不规范)影响较大。

【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1)小题部分学生缺少对HIV病毒等一些RNA病毒的了解,填写了DNA,但数量不多。

(2)小题实质是考查HIV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繁殖过程,但很多的考生理解为病毒的繁殖过程,进而填写“吸附→入侵→复制→装配→释放”,这种现象比较多,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还有一种错误是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认为是DNA,所以遗漏了逆转录过程,还有一部分学生只填写了遗传物质的逆转录、复制等,而没有书写病毒蛋白质的形成。

第(3)小题由于学生不能将骨髓、免疫、造血干细胞联系起来,大部分的错误是空白,也有部分学生填写免疫细胞。

至于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治疗)考查点着落在选修三,由于题干环境已经界定为艾滋病,所以受体细胞应当是免疫细胞的干细胞,但不少的学生丢弃了背景,将胚胎细胞或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本大题的主要错误集中在第二小题,而其它小题的错误主要是因为表达不规范引起,比如将淋巴细胞书写成林巴细胞等。

从本题中可以看出,基本知识在解题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审题的细致性和准确性同样是的高分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特别是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审题,准确寻找和使用题干中的关键字词等,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书写的规范性(尽管广州市教研室历来强调这些,显然我们做的还是不够)。

【解题思路及分析】

(1)小题考查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或病毒类型,难度较低,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HIV病毒的基本了解情况。

(2)小题的题干中强调了书写的范围是HIV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过程,本小题不仅考查了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且考查了病毒的组成:

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其中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在第

(1)小题中已经考查。

要实现RNA病毒产生RNA病毒,必须完成三个任务:

(1)复制产生RNA病毒得RNA;

(2)产生RNA病毒的外壳蛋白质;(3)将外壳蛋白和RNA组装成RNA病毒。

所以以RNA作为起点,到形成完整病毒(外壳和RNA),需要经过RNA→DNA→RNA过程和DNA(RNA)→病毒蛋白过程,只有了解这两个过程才能正确书写逆转录过程、转录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病毒组装过程。

第(3)小题考查点在于特异性免疫和造血干细胞的关系,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就是HIV病毒破坏了身体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细胞),所以重建免疫系统的任务就是产生大量的免疫细胞,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其免疫细胞都是从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所以答案要求填写造血干细胞。

第(4)小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原理:

将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正常表达。

既然是治疗,那么应当是用正常基因作为外源基因,受体细胞的选择是要解决病症(免疫缺陷),所以应当选择淋巴细胞或能够产生免疫淋巴细胞的干细胞。

[参考答案]

(1)RNA(逆转录)。

(2)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利用逆转录酶合成DNA,然后分别指导合成大量的病毒遗传物质和病毒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3)①造血干细胞(干细胞);②淋巴细胞(脐带血细胞),外源基因(目的基因)。

(立意:

考查考生对生物科技进展对健康的影响和意义的了解,对免疫学和遗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理解生理专业术语、综合运用遗传学和动物生理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人体健康相关问题等能力。

第32题: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武前进

32.(5分)

(1)甲同学利用新鲜的玉米绿色叶片进行“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在滤纸上出现了四条清晰的色素带,其中呈黄绿色的色素带为。

(2)该同学改变层析液组成后继续进行实验,滤纸条上只出现了黄、绿两条色素带。

他用刀片裁出带有色素带的滤纸条,用乙醚分别溶解条带上的色素,浓缩后用一分析仪器检测,通过分析色素溶液的来判断条带的色素种类。

(3)实验结束几天后,乙、丙两同学发现部分预留叶片已变黄。

乙同学认为这是由于叶片中某些色素降解所造成的,丙同学则认为某些色素含量增加。

根据所学知识,你将如何设计实验来判断两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题考察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

(1)小题考察了学生对于“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实验结果的识记,属于第一层次的要求。

(2)小题考察了判断色素种类的手段或方法(分析吸收光谱),这在《课标》和《考试说明》中都未明确提及,在知识要求上属于第Ⅱ层次(分析、判断和推理)。

第(3)小题考察了实验设计,着落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的要求上。

【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标准》对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1、2两点。

(1)能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教材对应内容】人教版教材:

必修一P97

【本题亮点】

尽管本题中第

(2)小题的考查略高于《考试说明》,但本题的命题亮点依然十分凸现,三个小题在能力的要求上是层层递进的,考生比较容易入题。

特别是第(3)小题的命题亮点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1)材料背景使用了两个学生对于叶子变黄原因的争论,不仅贴近了现实生活,而且“叶子从绿变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考察了学生对于生活的生物学视野观察;

(2)完成本实验并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资源,是学生在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可以进行并独立完成的实验,考察了新课标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

(3)考查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以及控制无关变量的技能,不但涵盖面广,而且都属于中学实验能力的基本考查点。

【考试数据及分析】

试题号

总分

平均分

得分率

标准差

32

5

1.74

0.35

1.42

得分分布(%)

0分

0.5分

1分

1.5分

2分

2.5分

3分

3.5分

4分

4.5分

5分

23.2

1.6

26.6

0.5

14.3

0.4

18

0.6

12.9

0.3

1.4

上表是本题的阅卷相关数据,虽然不一定十分之准确,但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本题得0分的比例高达23.2%,说明了考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识记不足。

(2)得满分的比例为1.4%,而得4分的比例为12.9%,说明了本题第

(2)小题的考查要求较高。

(3)本题的得分率为0.35%,即便是除去第

(2)小题的影响,也充分暴露了考生相关知识的薄弱和缺漏。

【考生常见答题错误及教学建议】

总的来看本题的考查要求并不高,但是学生得分却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应当从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1)小题要求考生答出“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条清晰色素带中呈黄绿色的色素带是什么,题目指向非常明确,但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现偏差,将答题要求理解为“是第几条色素带”。

但较多考生丢分的原因是粗心大意,有答色素带的颜色的,也有写错别(漏)字的。

比如:

“叶绿B”、“叶素B”、“叶绿体B”等。

(2)小题虽然得分也很低,但很多的考生能够答出“光谱”,只是缺少了关键字“吸收”,从而不能得分。

第(3)小题的得分情况直接暴露了学生考生的三个问题:

其一:

审题的不认真题目指明是设计一个实验用来验证乙和丙同学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要学生完成的是设计实验,但很多的考生将题目理解为判断哪一个学生的说法正确,所以这些考生的答案是:

乙同学正确,原因是…或丙同学正确,原因是…。

其二:

缺乏基本的实验设计技能对照和单因子变量是本实验设计的关键,不少的学生也能够认识对照,但仅在步骤中提及“对照”字样,但没有说明如何对照以及和谁进行对照;至于单因子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在很多考生的答卷中都没有提及。

其三:

缺乏基本的认知常识题目中仅仅要求设计实验,没要求预期实验,但不少考生在书写完实验步骤之后又判断出了哪一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并指明原因。

看起来这种现象属于“画蛇添足”,应当属于不给分也不扣分的,但从认知常识理解应当是扣分的,因为仅仅从设计实验中是不能得出结论的(实验都没有实施)。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本题得分的关键,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今后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1、对于教材实验要熟知实验环境、理解实验步骤、认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

参考2、实验教学应尽量从实验实质入手,避免仅从实验步骤入手来识记实验。

比如:

“变化”是比较的结果;“发霉”是微生物生长的结果;“细菌纯化”的实质是降低菌密度等,从实验实质上分析实验步骤不但能够让学生认知实验步骤的意义,判断实验操作的错对,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操作。

参考3、实验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体验实验过程。

尽量避免教师“说实验”,学生“背实验”。

参考4、本题充分暴露了我们的实验教学不是搞好了,而是还有很多东西要搞,很多细节要抓。

【解题思路分析】

(1)小题考查了叶绿体色素的颜色,属于常识性的考查,在滤纸条上从下至上分别是:

黄绿色(叶绿色b)、蓝绿色(叶绿素a)、黄色(叶黄素)、橙黄色(胡萝卜素)。

(2)小题考查了实验室分析色素种类的方法——观察透射光谱法,因为题目中讲明了是观察溶解了色素的溶液的某种性质,所以应当是透射光谱或者吸收光谱。

第(3)小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目中出现的色素降解和色素增加两种情况的实质都是色素的量的变化,至于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从实验实质上分析,变多、变少、变大、变小等变化都是和未变时进行对比的结果,所以本题中的“色素变化“应当是叶片变黄后和叶片变黄前(绿叶)进行比较。

所以要进行对照实验:

一组为实验叶片(黄叶),一组正常叶片(绿叶),这是变量,遵照对照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实验中的其他因素要相同,也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比如叶片的数量,叶片的大小、提取液的量、提取分离时间等,最后通过比对两组实验中的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和颜色的深浅(因变量)来判断两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

[参考答案]

(1)叶绿素b。

(2)吸收光谱。

(3)从预留的叶片中挑选出足量的、份量相等、大小相近的已变黄的叶片和尚未变黄的叶片为实验材料,在相同条件下,再次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测定和记录实验结果,比较这两种叶片各种色素的组成及含量后,得出结论。

(立意:

考查验证生物学事实、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验现象和结果等基本实验能力,同时考查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第33题;广州市第43中学张倩

33.(7分)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症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

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症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请问:

(1)双亲中哪一位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

中未发生正常分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假设同源

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请在图中A~G处

填写此过程中未发生正常分离一方的基因型

(用+、-表示)。

(2)21三体综合症个体细胞中,21号染

色体上的基因在表达时,它的转录是发生在中。

(3)能否用显微镜检测出21三体综

合症何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请说明其依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转录发生的场所、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以及人类遗传病等知识点。

考查的形式新颖,能考查考生对遗传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获取相关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解释、判断相关遗传学现象和深人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难度适中。

平均分为:

4.28,难度为0.61。

国家大纲、广东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对相关知识的要求如下表

国家大纲

广东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

Ⅱ:

细胞的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过程

Ⅱ:

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Ⅱ: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Ⅰ: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Ⅰ: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理解)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理解)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理解)

概述遗传的转录和翻译(理解)

简述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了解)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了解)

注:

Ⅰ:

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

即理解该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对相关知识点的描述如下表

人教版

苏教版

异同点

P17-20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P63转录的过程

P80-81基因突变的实例

P9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P12-13图P14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

P45-46染色体数目变异

P67从基因到蛋白质

P75-76基因突变

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对有关知识点的描述基本相同,主要不同点在于人教版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没有提及21三体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是在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讲述的,而苏教版教材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举例采用21三体综合症

(1)小题考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本小题前后两个问题得分率分别为0.87和0.51。

(1)小题的常见错误有:

题干要求用+—表示基因型,这与学生常用的字母表示基因型的方式不一致,部分学生不会表示。

题干要求在圈内表示出基因型,部分学生把染色体也表示出来。

却把基因型表示错误。

题干明确指出“假设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这句话指出染色体的分离出错应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忽略了这句话,审题不清,导致他们只写对A的基因型,从B-G的基因型都写错了。

如下图:

解题思路:

题干指出患儿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

可见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未发生正常分离的应是父亲,父亲含有+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没有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在同一个配子中同时传给后代。

题干指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假设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所以基因分离出错应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四个配子中其中一个配子含有++。

(2)小题考查转录发生的场所,内容较简单,学生回答情况较好。

得分率为0.77。

(2)小题学生的常见错误有:

把转录和翻译的部位混淆,回答细胞质或核糖体。

回答“减数分裂间期”或“有丝分裂间期”,不能正确回答发生部位。

第(3)小题考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

前后两个问题的得分率分别为0.57和0.48。

第(3)小题的常见错误有:

没有强调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红细胞的形状与正常红细胞不同(呈镰刀形)。

没有分清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区别。

不少学生回答后者不能,原因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基因突变。

解题思路:

教材中明确指出21三体综合症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教材中有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红细胞的对比图。

染色体数目的多少和细胞的形态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答案】

(1)父亲(1分)填写基因型(3分)

正确填出图中A的基因型;正确填出图中B、C的基因型;正确填出图中D、E、F、G的基因型。

(A、B、C圆圈中括号内、外的内容相对应)

 

(2)细胞核(1分)

(3)能(1分)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

(1分)

综合上述情况,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审题不清,没有弄清题干提供的信息的具体作用。

第二,基本概念混淆,如转录和翻译的部位、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等。

第三,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尽管教师一再强调,但仍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能真正把握运用地学生不多。

可见,狠抓基础概念的落实仍然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第34题:

广州市第41中学李文杰

34.(8分)某科研小组为了解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你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材料和步骤:

①实验动物:

家兔12只(体重2kg/只,雌雄各6只)。

②依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以及12小时的尿量,每天1次,连续3天。

(性激素分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原理相同)

③第4天,切断各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重复上述步骤②。

最后,将手术前、后的两组数据用方法处理,求出差异。

(2)结果与分析:

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切断垂体与下丘脑的联系后,甲状腺和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②兔的尿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可推断出激素分泌减少。

(3)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可知,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为进一步明确与尿量变化相关激素的分泌途径,你认为下一个实验应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

【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题是以预测实验结果为切入,全面地考查了下丘脑在激素调节中的作用。

在《考试大纲》以及《考试说明(广东)》中与本题对应的知识要求都是一致的,即对动物激素调节、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但题目要求学生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的调节原理迁移到性激素分泌的调节,这应为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另外关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在《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相应的能力要求为“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但两者中均未明确指出具体应用什么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课标》中相应的具体标准:

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理解水平);描述水盐平衡(理解水平)

【课程具体目标】

能力目标: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作出假设和预期。

本题没有在情感价值观目标上有所体现,反而有老师认为本题在文字上比较血腥,有违新课程、新教材的在情感态度上的设计方向。

【教材对应内容】人教版教材:

必修三P28、P32

苏教:

必修三P17、P30、P31

两套教材均未提及性激素的分泌调节。

另外对于用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仅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介绍孟德尔遗传实验中出现过。

【本题亮点】

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横向联系了下丘脑在多种激素分泌中的调节作用,符合生物命题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色。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的分级调节原理分析性激素受下丘脑影响的情况,体现了近几年来生物高考“原理在课内,情境在课外”的命题方向。

【解题思路】

(1)小题:

对量化的实验数据,应该使用数学方法,例如统计学进行处理。

(2)小题:

考查的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

手术切断下丘脑与垂体联系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不能作用与垂体因此相应的促激素,以及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会在术后减少。

另外,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也会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多。

第(3)小题:

可根据第

(2)小题思路解答,本小题在知识内容上与第

(2)小题有重复的现象。

第(4)题根据题意可知,本小题就是考查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途径。

而抗利尿激素是有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

【试题答案及得分情况】全题平均分:

5.5分,难度:

0.69

③第4天,切断各家兔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联系后,重复上述步骤②。

最后,将手术前、后的两组数据用统计学(0.43分)方法处理,求出差异。

(2)结果与分析:

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含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少(低)(0.88分);切断垂体与下丘脑的联系后,甲状腺和性腺(0.64分)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②兔的尿量,手术后比手术前多(0.92),可推断出抗利尿激素(0.83分)激素分泌减少。

(3)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下丘脑和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可知,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0.73分),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相应的促激素(0.74分),再促进相应的内分泌腺合成和分泌激素。

(4)为进一步明确与尿量变化相关激素的分泌途径,你认为下一个实验应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

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与垂体的关系(抗利尿激素分泌与下丘脑的关系)(0.33分)

【考生常见答题错误】从第

(2)、(3)小题分析,学生对于下丘脑在激素调节中的作用掌握得不错。

有个别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导致本来能得分的填空失分,例如第

(2)小题,一些学生把“少(低)”答成“差”、“弱”等。

第(4)小题得分较低,估计是本问开放性比较大,还有是考生不能发掘“相关激素得分泌途径”这个关键信息,从而使考生觉得“茫然不知所问”。

另外一些得分较低的填空是与题目本身有关的。

例如对于实验数据的处理,无论是《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都未明确指出应用“统计学”处理,而学生在平时的实际实验过程中,都是只要求使用平均值处理实验数据,因此相当多的学生在第

(1)小题是填写了“求平均值”、“平均值”从而导致失分。

另外只有苏教版教材中提及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