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819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专项一题型七历史解释类精选教育文档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2019·河北邢台高三12月质量检测题)2019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

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2019·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18)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3.(2019·湖南衡阳一模)表3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摘编自2019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19年第三版)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

……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

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                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4.(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时空观念

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

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

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历史解释

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

历史价值观

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A.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B.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献

C.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近代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5.(2019广东惠州第三次调研)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19)

这反映出(  )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6.(2019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考试题)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

这反映出(  )

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7.(2019广东惠州第三次调研)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19)

这反映出(  )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8.(2019山东济宁一模)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

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地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

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  )

A.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B.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

C.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D.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

9.(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20世纪著名的学术理论家、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曾这样阐述他对历史研究的认识:

“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

他们不仅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寻求答案的紧迫需要。

”卡尔·波普尔强调(  )

A.历史解释因时而动且因人而变            B.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解释构成

C.没有一种完全正确的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

10.(广东省肇庆市2019届高三年级四校联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说: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地变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有客观的历史存在                            B.历史学缺乏科学稳定性

C.历史学要为现实服务                            D.对历史解释应与时俱进

11.(河北省邯郸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

陈独秀强调的是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12.(河北省邯郸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

“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

”卢梭意在强调

A.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13.(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9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历史试题)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

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A.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B.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C.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D.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阻碍中国转型

14.(2019山东济宁高三期末考试题)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误解之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从此禁绝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

这反映出(  )

A.后世学者的相关解释都不符合历史事实B.学术研究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客观性

C.史学研究无法正确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D.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历史结论

15.(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16.(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2019届高三诊断性测试

(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周朝时的“酒礼”,每一次献酒,宾主之间都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

下列对周礼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B.强调等级森严,贵贱有序

C.意在规范行为,礼治天下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

17.(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三)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封建社会一种成熟的皇位继承制度。

但有学者根据二十四史的本纪对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做了计量学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国秦到清2019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大概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长子继承制登上皇位的。

对此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B.历史结论的发展性和历史认识的多元性

C.制度的原则性和实行的灵活性D.史实的客观性和历史解释的主观性

18.(2019江西赣州二模)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

A

内外朝制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掌握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B

行省制

行省成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自行处理境内重大民事权力。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大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等原则,为推翻清王朝奠定法律基础,加速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D

人民公社

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

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19.(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高三4月联考)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

 

概念

解释

A

中外朝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设置,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常握重大问题的执行权。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B

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体现了近代西方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

C

《齐民要术》

杰出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手工业等。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书中寄托了他的政治改革理想,对近代的政治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2019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迫切需要。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21.(2019江西南昌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题)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

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                        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

22.(2019四川遂宁高三零诊)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核心素养

内涵

时空观念

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

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

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历史解释

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

历史价值观

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A.中国古代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B.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C.《韩非子》提到“司南”,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知晓磁石指南的特性

D.火药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23.(2019江西南昌一模)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下表中历史叙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

B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C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功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D

“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

24.(2019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题型七历史解释类

【考点】先秦;史料使用

【解析】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A项正确;秦直道两侧的建筑遗址和墓葬群并不能说明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故B项错误;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大约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故C项错误;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2.

【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认识论

【解析】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前半句带有历史叙述,故A项错误;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后半句符合,但没有讲到历史叙述,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前半句就是历史叙述,后半句属于历史解释,故C项正确;D项没提到历史叙述,故D项错误。

【答案】C

3.

【考点】抗日战争;史学研究方法;史料使用

【解析】2019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19年第三版)都是属于国家层面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但中日两国对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结论完全不同,材料说的是国家立场对历史结论的直接影响,并非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故A项错误;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结论本身就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4.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客观论述”了洋务运动的目的,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引入“西用”是为维护“中体”,理解错误,与材料中“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不符,故B项错误;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5.

【考点】历史认识论

【解析】对李贽思想的评价,都是各大家根据正确材料,故A项错误;从表中看出各自对李贽的不同解释,但其目的并非在于揭示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李贽是明末时期的思想家,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黄宗羲、方以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封建正统思想,所以对李贽持批判态度,侯外庐则是生活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大环境要求反帝反封建,所以他对李贽持肯定态度,岛田虔次,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者,他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视野下考察李贽哲学思想,可以得出李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特点,所以对李贽进行积极评价,通过分析可得出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故C项正确;从表中看出各自对李贽的评价,不是在揭示历史本质,故D项错误。

【答案】C

6.

【考点】历史认识论

【解析】材料中所讲述的是后世学者对董仲舒的误解,但是并非所有后世学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学术研究往往也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并不意味着就缺乏客观性,故B项错误;史学研究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史料,经过客观分析判断能够不断的接近历史事物的本质并非无法正确揭示本质,故C项错误;后世学者之所以会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误解,是因为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或者研究方法不一从而得出不一样的历史解释影响了历史结论,故D项正确。

【答案】D

7.

【考点】历史认识论

【解析】对李贽思想的评价,都是各大家根据正确材料,故A项错误;从表中看出各自对李贽的不同解释,但其目的并非在于揭示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李贽是明末时期的思想家,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黄宗羲、方以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封建正统思想,所以对李贽持批判态度,侯外庐则是生活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大环境要求反帝反封建,所以他对李贽持肯定态度,岛田虔次,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者,他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视野下考察李贽哲学思想,可以得出李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特点,所以对李贽进行积极评价,通过分析可得出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故C项正确;从表中看出各自对李贽的评价,不是在揭示历史本质,故D项错误。

【答案】C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