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0965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docx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1前三部份参考答案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

正修下士意乐-1

一、填空题:

1、如是随念当死_及_思死后堕恶趣_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原文:

P143;讲记6P1)

2、《弟子书》中亦云:

“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原文:

P143;讲记6P7)

3、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原文:

P143;讲记6P7)

5、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原文:

P144;讲记6P8)

6、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原文:

P144;讲记6P9)

7、发此之方便者。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原文:

P144;讲记6P13)

8、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原文:

P145;讲记6P18)

9、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

“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原文:

P146;讲记6P20)

10、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原文:

P146;讲记6P21)

11、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原文:

P146;讲记6P22)

12、如《亲友书》云:

“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

”应如是修。

(原文:

P146;讲记6P24)

13、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

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惟当修习应时义体。

(原文:

P146;讲记6P24)

14、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原文:

P147;讲记6P25)

15、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

“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___及出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原文:

P147;讲记6P27)

16、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惟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原文:

P147;讲记6P29)

17、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

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原文:

P147;讲记6P29)

18、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_,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原文:

P148;讲记6P32)

19、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

“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原文:

P148;讲记6P32)

20、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

”(原文:

P148;讲记6P33)

21、亦如《弟子书》云:

“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惟是受苦业力强。

”(原文:

P149;讲记6P36)

22、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重修。

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原文:

P149;讲记6P41)

23、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重忘念等、减念力等。

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

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

(原文:

P150;讲记6P41、42、43、44、45)

24、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

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

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

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食用。

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

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

(原文:

P150;讲记6P47、48)

25、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

(原文:

P150;讲记6P50)

26、思惟怨憎会苦分五。

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

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

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

(原文:

P151;讲记6P51、52)

27、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原文:

P151;讲记6P53)

28、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

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原文:

P151;讲记6P55)

29、发生此者,亦随当从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原文:

P152;讲记6P57)

30、如博朵瓦云:

“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

”(原文:

P152;讲记6P59)

31、《亲友书》云: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原文:

P152;讲记6P61)

32、如《妙臂经》云:

“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

”(原文:

P152;讲记6P64)

33、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

“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原文:

P154;讲记6P86)

34、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

初中有四:

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损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原文:

P155;讲记6P100、101)

35、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此复非惟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原文:

P156;讲记6P102)

36、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

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譬如肾痛。

(原文:

P156;讲记6P103)

37、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

“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痈,灭除嗔恚”。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原文:

P157;讲记6P109、110)

38、《四百论》亦云:

“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原文:

P157;讲记6P115)

39、又如《资粮论》云:

“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

”(原文:

P158;讲记6P116)

40、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原文:

P159;讲记6P139)

41、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

“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

”(原文:

P160;讲记6P142)

42、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原文:

P160;讲记6P144)

43、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原文:

P160;讲记6P145)

44、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原文:

P161;讲记6P146)

45、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原文:

P161;讲记6P148)

46、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及胜性等为众生因,染慧为性。

(原文:

P161;讲记6P148)

47、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暗,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

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暗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

(原文:

P161;讲记6P168)

48、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别。

如是分已,贪着自党,嗔恚他品,缘我高举,执我常断,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原文:

P161;讲记6P169)

49、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

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

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

言教者,谓听闻邪法。

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

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原文:

P162;讲记6P175、175、178、179、180)

50、第四过患者。

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

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

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

临终忧悔,死堕恶趣。

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原文:

P162;讲记6P184、185、186、187)

51、总业有三,谓善、不善、无记,此说初二。

善业有二,谓有漏、无漏,此明有漏。

其中复二,谓圣人相续中有,及异生相续中有,此说后者。

(原文:

P163;讲记6P200)

52、其不善业者,谓非福业;福业者,谓欲界所摄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地所摄有漏善业。

如是亦如《俱舍论》云:

“福欲界善业,不动从上起。

”(原文:

P163;讲记6P200)

53、是故乃至自随补特伽罗我执而转,尔时容造能引之业。

现证无我真实义已,虽于生死由业烦恼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业。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原文:

P164;讲记6P203)

54、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原文:

P166;讲记6P213)

55、福尽死者,谓如无资具死。

(原文:

P166;讲记6P213)

56、未舍不平等死者,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

谓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原文:

P166;讲记6P214、215、216)

57、《俱舍》亦云:

“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原文:

P167-168;讲记6P234)

58、《瑜伽论》说:

“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

”故有说云:

见前世身而生忧苦,亦属增益。

(原文:

P168;讲记6P236)

59、《入胎经》云:

“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

”(原文:

P168;讲记6P237)

二、名词解释:

1、共同皈依指大小乘共同的皈依。

2、结蕴相续:

指由业和烦恼的力量,令心相续与蕴身紧紧结合而不断受生。

(讲记6P9)

3、取蕴:

烦恼能执取生死,故名为“取”。

有漏蕴从烦恼生,故名为“取蕴”。

(从因上对色、受、想、行、识五种有漏蕴的命名)。

(讲记6P13)

4、苦谛:

以业和烦恼为因而生起的器情世间。

(讲记6P15)

5、集谛:

烦恼以及依烦恼所生的业,(由于以此能招集生死之苦果,故称为集。

(讲记6P15)

6、粗重:

指留存在心相续中,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以此获取恶趣果,故亦称取恶处)(讲记6P29)

7、苦苦:

刚一产生以及安住时对身心产生逼恼的苦受及与之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

(由于刚一产生就能生苦及体性是苦的缘故,所以叫苦苦)(讲记6P103-104)

8、坏苦:

指流转生死者所有的有漏乐受与之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缘的诸有漏境等,因坏灭时能产生痛苦,所以叫坏苦。

(讲记6P102-103)

9、行苦:

指有漏舍受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王、心所及所缘的诸有漏境;因遍在一切内外诸有漏法中,因此称为遍行苦。

(讲记6P105-106)

10、五死相:

天人临死前的五种衰相:

一、身色退变为不可爱,身光首先退失;二、不能安坐在宝座上;三、华鬘枯萎;四、衣服出现垢染;五、身体(腋下)出汗。

(讲记6P126)

11、异熟障:

指一经受生在非天趣就具有的,终其一生也无法现见四谛。

(讲记6P122)

12、请按《成唯识论》详细解释二十种随烦恼之相

1、忿:

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讲记6P324)

2、恨: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

(讲记6P324)

3、覆:

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

(讲记6P324)

4、恼:

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

(讲记6P324)

5、嫉:

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妬忌为性。

(讲记6P324)

6、悭:

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悋为性。

(讲记6P324)

7、诳:

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讲记6P324)

8、谄:

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

(讲记6P325)

9、害:

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

(讲记6P325)

10、骄:

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讲记6P325)

11、无惭: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

(讲记6P325)

12、无愧:

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

(讲记6P325)

13、掉举:

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

(讲记6P325)

14、昏沉:

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

(讲记6P325)

15、不信:

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

(讲记6P325)

16、懈怠: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

(讲记6P325)

17、放逸:

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

(讲记6P326)

18、失念:

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讲记6P326)

19、散乱:

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

(讲记6P326)

20、不正知: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讲记6P326)

13、善心死;指临终时,自己忆念先前所修习的善法,或者通过他人的帮助使自己忆念,以这种因缘,在粗想现行阶段,信心等善法在心中现行。

(讲记6P223)

14、不善心死:

指自己回忆或者因为他人而使自己回忆生前串习的恶法,在粗想现行期间,追思忆念贪欲嗔恚等,心中显现不善法。

(讲记6P226)

15、无记心死;指不管一个人生前造下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或者善恶都未造,在临终时自己未能回忆起善恶,也没有他人使其回忆,以非善心非不善心而死。

(既不是安详而逝,也不是苦恼而死)(讲记6P230)

16、解肢节苦:

又称“断末摩苦”,(末摩:

指肢节或死穴)指位于有情体内特殊部位的特异肢节或死穴被临死时,水大、风大、火大中只要有一大增盛触及而引发的断绝命根苦。

(讲记6P225)

17、中有;指死亡之后乃至尚未受生之间是中有。

(讲记6P235)

18、生有;指正受生的第一刹那就是生有。

(讲记6P236)

19、本有;指受生后的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之前是本有。

(讲记6P236)

20、死有:

指临终最后一刹那是死有。

(讲记6P236)

21、结生:

中有灭的同时由于前世阿赖耶识熏习了五色根的种子或功能,依靠这阿赖耶识的功能力,在中有趣入精血时,无间出生后世身体五根部分微细大种,这些微细诸根与同分的精血和合聚集而生,这时识安住在精血当中,就叫结生。

(讲记6P236)

三、解释论文:

1、《弟子书》中亦云:

“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原文科判:

连接文。

原文:

143页

讲记6----7页

解释:

《弟子书》中也说:

如是如是地对生死诸趣起安乐想,如是如是地愚痴黑暗将极为厚重;如是如是地对生死诸趣起苦想,如是如是地愚痴黑暗将极为微薄。

如是如是地串习轮回清净相极为增长,如是如是地贪欲之焰极为炽盛;如是如是地串习轮回不净相极为增长,如是如是地贪欲之焰极为止息。

这一段由对比显示了非理作意和如理作意在作用上的差别。

2、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原文科判:

连接文。

原文:

143--144页

讲记6----7页

解释:

以上颂文是说,凡庸众生从无始以来,执著三有的盛事为安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对治此非理作意的方法,就是串习苦性和不净相,由此,愚痴和贪爱就能止息。

如果不这样串习,而一再地妄执是乐、是净,则会增长愚痴和贪爱,转三有轮(不断地转生在三有中)。

因此,修习三有的过患极为重要。

3、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

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原文科判:

明求解脱之心

原文:

144页

讲记6----9-10页

解释:

而且,解脱并不是指烦恼与业以及由烦恼业所造的诸行(内外诸有为法)生已息灭,因为一切依于因缘而生的法,必定不住第二刹那,这并不需要观待修习能对治等的因缘。

如果生而息灭是解脱,那就有一切有情不须努力而自然解脱的过失。

因此,如果没有生起烦恼的对治力量,就会在未来结生相续(系缚);而发起了烦恼的对治力,结生相续就随着止息(解脱)。

4、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四百论》云:

“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原文科判:

发此之方便

原文:

144页

讲记13--14页

解释:

比如,想求得止息干渴之苦,就必须依靠对于干渴逼恼见不可爱相(只有见到干渴的不可爱相,才能发起止息渴苦的欲求)。

如是,希欲获得寂灭五取蕴苦的解脱,也要依靠观见五取蕴苦性的过患。

因此,如果没有观修轮回的过患、对轮回发起欲舍离的心,那么对灭苦也不会生起欲求获得的心。

总之,引发求解脱心的方便,即是观察五取蕴的苦性。

“诸取蕴”:

色、受、想、行、识五种有漏蕴。

《俱舍论颂疏》说:

“有漏名取蕴者,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也。

蕴从取生,故名取蕴,从因为名。

”烦恼能执取生死,故名为“取”。

有漏蕴是从烦恼生起的,因此从因上取名为“取蕴”。

就像水力所发的电取名为“水电”一样。

《四百论》说:

如果谁对五取蕴不生厌离,他岂能希求息灭取蕴苦的寂静。

就像贪著自己的家,就不会离家去别的地方,贪著三有的取蕴,也难以出离三有。

5、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

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原文科判: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原文:

145页

讲记6----17-18页

解释:

修苦之后,见到自己堕在苦海当中,则自然欲求从中脱离,会意识到必须灭除此苦不可。

而且按照因果律知道,只要还没有止息苦因,苦就终究不得息灭。

于是就想:

什么是造成苦的原因呢?

以此心推动,才开始能了解集谛。

因此,集谛要放在苦谛之后说。

其次了知生死众苦都是由有漏业所生,有漏业又是由烦恼发起,而烦恼的根本唯一是我执。

这样由果寻因,便能认识集谛。

6、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答云无过。

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原文科判: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原文:

145页

讲记18--19页

解释:

有人问:

开示苦谛之后,就能对解脱产生希求心,所以应当在苦谛之后宣说灭谛。

答:

在苦谛和灭谛之间宣说集谛并没有过失。

虽然在了知苦谛之后,已经有了欲求解脱的心,渴求获得寂灭众苦的灭,然而这时候还不明了众苦的因由,没有见到苦因一定能遮止,所以对解脱不能决定执为所应证得,一定要证得寂灭。

7、如《亲友书》云:

“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

”应如是修。

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

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

“等”字摄四,共为八种。

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原文科判:

思惟八苦

原文:

146页

讲记6----24页

解释:

如《亲友书》所说:

“国王!

你应当厌离生死,因为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无量众苦的出生之处。

”应当按照这样来修。

其中,修习厌离生死,是指思惟生死是众苦的根源。

所谓苦,即论中已明显宣说的欲乏等四苦及等字中所包含的四苦——生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共为八种。

此八苦是佛在众多经典中说明苦谛时,多次宣说的内容。

8、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入行论》云:

“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

”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

原文科判:

思惟八苦

原文:

147页

讲记6----25-26页

解释:

对于这些所缘法类,虽然是以观察修的方式修习,但并不因为是“观察修”,就可以随意散乱,而是除了应当修习的所缘之外,在其它善法、不善法、无记法等上,都不应当散乱。

也就是必须一心专注于应修的所缘上,不向其它所缘上散乱。

应当对自己应修的法遮止内心的掉举等,也不要让心被昏睡、沉没控制,并越来越严重,应当让心极其清明澄净,如此逐步地修习。

所谓沉没,本论后文中说:

“沉没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或不极明,故虽澄净,若取所缘不极明显,即是沉没。

”沉没,即心执持所缘的力量松缓或者所缘行相不是很明显。

所以即便心中澄净,但如果所缘行相不是很明显,也是沉没。

此段宣说了三个要点:

一、所缘应专一,不向它缘散乱;二、对应修的所缘,须远离沉掉,在内心明净的状态中观察;三、须依次第渐次观察修。

前代祖师们说:

修的时候,要在心中忆持“菩提道次第论”的文句。

在远离掉举与沉没后,让文句慢慢在心中显现,然后观察修。

这是道次第殊胜的密意,这样修行非常善巧。

《入行论》说:

“虽然长时间修行念诵与苦行等,但如果是以散乱心而修,佛说这并没有义利。

”这是说一切散乱的善行,其果利微少。

9、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

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

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原文科判:

思惟八苦

原文:

147-148页

讲记6-----29页

解释:

二、粗重所随故,生为苦:

依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