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211804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7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docx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教育学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核心是引导,培有和规范人的发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是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和变革的。

因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

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

1.揭示教育规律

2.注重探讨教育价值观念

3.重视探讨教育艺术

第二节教育学发展阶段

一、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欧美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基本评价:

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夸大科学的定量方法,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速途,受到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名词解释/论述)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成(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

(I)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生长。

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3)学校是个雏形的社会。

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属他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

(4.)教学过程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差异性。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6.)课堂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基本评价:

1.是对传统教育学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2.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定程度上视了教育的相对独性,忽略了知识的系统学习。

三、实证教育思想(名词解释、简答)(次重点)

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他把人类生活分为: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

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了女的活动:

④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

基本评价:

1.他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2、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

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生义色彩。

四、文化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基本主张: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4)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治”与“唤醉”,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本评价

第一,文化教育学深测影响了20世纪着教育学的发展,在教有的本质、教有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问题上给人以启发;

第二,不足在于带有较强的哲学色彩,决定了它在解决教育问题上缺乏针对性和操作作的建议,限制了应用。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自的本质特征)(简答)

(一)教育是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二)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教育需要有经验年长一代有目的地引导年轻一代学习,传承、践行,能有效发展他们的智能和品行,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三)教育是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学互动是以激励学生之学为基础、为动力的。

旨在使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人。

(四)教育是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五)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播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设计者、引导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热爱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

注重积累和创新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才能自觉地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

教育是实际效果,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

3.教育中介系统: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和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简答、论述)

一、古代教育的特点(简答)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生产水平低下,无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生产水平发展,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进一步加强;

4.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简答)

1.学校教育逐渐普及:

各种教育法规规范了教育发展,初等至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在工业化中逐渐成为社会公益事业,成为公共话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促进现代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第四节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广义的教育(名词解释)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性特的或是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

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备种有目的的影响。

活动主体对所受到的影响自觉做出认识、选择、决策,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

二、狭义的教育;

(1)是指有专门组织的教育,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半日制学校教育、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等;

(2)是根据特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

以致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有追求有创造的人。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是一种肤义的教育,学校局核照定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

(2)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成阶级的要求,通用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净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他,发展智力,体力的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3)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有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话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答、论述)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顺序性

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儿童体内的各大系统成熟有先后顺序,并且心里发展也具有从初级感官到高级情感等的发展;所以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发速度直线前进,不通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而且同一机能的发展速率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育要掌握人的成熟机制,抓住关键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皮亚杰等教育心理学学家提出发展阶段理论;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内容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4.个别差异性

尽管有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人的大战速度、高度以及发展优势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求教育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促进自由发展。

5.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要求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条件;

2.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遗传素质其他的因素都不可能发生影响。

3.制约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秤极其年龄特征,人的各种器官及其功能的发展程度具有制约作用。

4.差异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差异提现在体态,感官及神经活动等上面。

5.可塑性: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等的改变,遗传素质会发生变化。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起着主要的作用。

2.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即是说儿童的环境是先在的客观的是不能选择的;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人的命运就注定了,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在逐步增长的,并且环境对人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的态度。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更加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不仅适应环境,更能选择改造环境。

4.综上所述,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既不能夸大,所以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为解决生活生存发展需要,人始终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并且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基础上能动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建构;不仅影响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对环境的加工。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个体能动性不仅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能动的活动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4.人的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赋予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能动性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不管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等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中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有目的的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包括受教育者在内的有目的的学习、锻炼和建构的过程;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教育主要作用,环境选择和学习指导等。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知识的价值)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是传承来培养人,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1.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事物的认识,把握事物特性;并且掌握认识事物的资源和工具,借助于学习知识来达到了解,认识天下事的目的。

2.知识的能力价值

学习知识,不但要掌握内容也要掌握知识的形式,培养成操作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传承文化知识和创新发现新知识。

3.知识的陶冶价值

知识蕴含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引导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追求人生意义和尊严,向往解放。

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实事求是,自由平等公正,从认识问题上升到人格层面。

4.知识的实践价值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特性,讲外在知识转为内在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的实践,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不同阶段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作用尤为明显;因为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基本知识,而且学到对个人发展和国家的有关态度和价值。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简答、论述)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发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学校教育结构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制约着学校设施设备等条件;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

4.生产力发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

经济条件越发展,教育手段措施更加丰富多样化。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

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有什么样社会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性质不同,教育目的有所差异。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统治阶级利用国家领导权,经济力量等决定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权:

让那些人受教育和受到何种程度的教育,由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6.“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其发展水平和程度制约教育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2.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特定的背景,从多方面制约着教育模式,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有差异。

3.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

4.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主要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基本途径:

教育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创造一定财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除了科学研究,还需要通过教育和教育的紧密结合。

3.重要因素: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生产率的提高依靠教育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

4.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通过教育传递文化,训练思想等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稳定社会秩序。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更加重视人才,对政治管理人才要求更高,人才培养的学校和系科更加多样化。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越能履行民主权利。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地方,宣传一定思想借以影响群众。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一直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任。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是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利益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文化是生命不仅在于他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

4.教育文化具有交流和融合以及批判功能。

(四)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等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观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懂得爱护花草树木,节约资源,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深提高认识,经受熏陶与锻炼,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情趣和信念。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阶层、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2.按流向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总想流动功能:

横向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须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等,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纵向流动功能:

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组织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等,提高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只有经过教育甚至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向上流通。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的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总之,对个人、社会,教育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更上一层楼。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通过有意识,有组织的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3.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受教育者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原理才能卓有成效的培养人才。

4.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改革等都要重视与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

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即教育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1.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意味着教育的根本有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尽可能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教育的作用再大始终作为外因来影响人的发展,最终必须经过人的发展的内因,经过人的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个体的素质,故尊重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二)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基础性:

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教育既是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优先发展教育是一个必然战略举措。

2.先导性:

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第一力量,对我国的经济力量强大,质量和效益增长要依靠知识技术和创新人才。

3.全局性:

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教育的功能无处不在,使人价值提升,对社会等的都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科教兴国,国兴教育

(一)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

1.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经费的比例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总量上来说投入很低;

2.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

设施配备的差异导致教育条件的不公平,师资力量等导致教学水平具有差距;

3.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须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依然是教育面临的大问题;

4.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二)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的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重的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1.社会依据

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个人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简答、论述)

(一)个人本为论

1.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代表人物有卢梭,康德等。

2.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个人的发展潜在的可能好倾向得到完善的发展。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只有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3.基本评价

积极方面:

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足之处:

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将二者对立起来,是片面的,不可取的,易导致自由论和个人主义倾向。

(二)社会本位论(国家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