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18730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docx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

充满矛盾的阅读答案

【篇一:

语文试题答案】

s=txt>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错在“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原文是“古

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显然这里扩大了范围)

这里将“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各式文物”也作为“主要途径”,不正确)

3.c(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就是说,这些思想并

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良方。

而c的意思是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良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假:

代理,临时充任,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D同“以

手抚膺坐长叹”)

5.B(①是指李苗的志向;④表明李苗的忠诚与勇敢:

⑤李苗为国献身)

6.C(不是尔朱荣,而是他的堂弟率部下逼近)

7.

(1)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兼任(担任也可)统军,李苗深受重视(知

遇也可)优待。

(以、领、见各1分,句意2分)

(2)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

(去、俄然、定语后置的句式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李苗,字子宣,他的叔父叫李畎。

李畎担任梁川刺史,有很大的威望和声名。

王足征伐蜀地时,梁武帝命令李畎在涪抵御王足的进攻,并把益州许诺给他。

等到王足退兵后,梁武帝又改变了授任。

李畎愤怒,将要另有他图,后来事情败露被杀。

李苗十五岁,有报仇雪恨的志向。

他在延昌年间归附北魏,一再陈述谋取蜀的计策。

大将军高肇向西征伐,皇帝命令李苗代理龙骧将军向导。

军队驻扎在晋寿时,宣武帝去世,只得班师回朝。

李苗有文武才干,因为大的功业还没有建立,家族的耻辱还没有洗雪,他经常怀有慷慨激昂的情绪,于是李苗上书陈述平定长江以南的计谋,其文理非常切合当时的情况。

当时孝明帝年幼,还没有远扩的想法,最终没有采纳。

正光末年,三秦反叛,其侵扰逐渐波及到京城附近。

当时持续和平已经多年,人们已不熟悉打仗。

李苗认为陇地的士兵强悍,而且成群相聚没有军需物资,于是李苗上书认为:

“粮食不足部队精锐,适宜速战;粮食多士兵也多,战事就适合持久。

现在陇地的贼军非常猖狂,但他们平时没有储备,虽然是占据了两座城池,原本没有道德和信义可言,这种形势在于快攻,慢就会使人心离散隔阻,徒然地遭受灭亡。

现在暂且应该率领军中大将,挖深沟垒高墙,坚守阵地不出战。

另外命令侧翼的军队几千精兵出兵麦积崖来偷袭敌人的后方,敌人自然会溃散。

”皇帝于是命令李苗担任统军,隶属于行台魏子建。

魏子建让李苗担任郎中,仍然

兼任统军,李苗深受重视优待。

孝昌年间,李苗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北道行台,与大都督宗正珍孙讨伐汾、绛、蜀的贼军,平定了他们。

等到杀了尔朱荣时,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带领部下返回逼近都城。

孝庄帝亲临大夏门,召集群臣广泛商议,众官员无计可施。

只有李苗振衣起身说道:

“现在朝廷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难,也正是忠臣烈士们报效国家的时刻,请让我带领一支部队,为陛下直接切断河梁。

”孝庄帝认为他勇敢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苗于是从马渚的上游招募兵员,并率领部队趁夜色顺流而下,距离大桥几里,他就放火烧船,不一会儿桥梁就被烧断,落入水中死掉的贼军很多。

援军没有赶到,贼军于是涉水过来同李苗拼死搏斗,寡不敌众,李苗浮水作战而死。

皇帝听说此事,哀伤悲痛很久,追赠李苗忠烈的谥号。

李苗年少时就有气节操守,志在求取功名,每次读到《蜀书》,看到魏延请求出兵长安,诸葛亮不同意,李苗就叹息着说诸葛亮并没有妙计。

等到读《周瑜传》时,深深地感叹折服。

李苗懂得弹琴,擅长写文章和诗歌,书画创作精妙快速,当时世上很少有人赶得上他。

李苗去世时,朝野上下为他感到悲壮。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①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

愁苦(3分),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分)

9.①借景抒情。

往事如梦。

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对比(反衬)。

“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

③拟人。

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答出一种给3分,两种给6分)

【参考译文】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寓意:

相互惦念的情感)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这里的雨,触景生情,暗喻:

思念的泪水,)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

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年事:

承接上秋,一年的收获在梦幻中)

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的联想)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没有留下她,而我却久久不能忘怀不愿离去,盼望奇迹出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答e给3分,d给2分,c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情节一波三折”错误。

b项,“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误。

c项,“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无中生有。

(2)①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一天;②母亲的大扫除、唠叨以及许多过年的老规矩让“她”感到厌烦;③父亲每年除夕都要准备“她”早已吃腻了的年夜饭——老八样。

(每点2分)

(3)①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她”厌倦了家里的过年气氛,吃腻了老八样,所以逃到海南;在海南“疯玩”,获得短暂的快乐后,又忆起家的气息,打算回家。

②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她”厌倦了在家过年,想逃离古板的父母;离开后,深夜环顾所处的地方,又开始怀念家。

③以老八样为线索:

“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文章先写“她”吃腻了老八样;“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鸭香味的标准间?

”“她”午夜时分在海南的旅馆又想起了老八样,因而想赶快回到上海的家。

(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示例一:

我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

①文章前半部分写父母的忙碌及“她”对在家过年感到厌倦,而当“她”今年不准备在家过年时,父母能体谅“她”。

父亲在厨房与客厅之间穿梭,“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欢快的哼唱”,这些描写很温馨,充满了家的气息。

②“她”逃离后暂得欣喜,而午夜收到爸妈的短信后再也难以入睡,回家的念头萌生。

③文章结尾显示,“她”虽然“逃离”了父母,但心理上却难以真正摆脱对家的依恋和对父母的想念。

示例二:

我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

①父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保留着过节的习俗,那些习俗能让人感到心安,让人眷恋。

②“她”代表了时尚文化,“她”厌倦了传统文化的束缚,逃离之后得到一时的轻松自由,而在陌生的旅馆里却又感到空虚与落寞,又想回到原来的环境。

③从文章结尾来看,时尚文化可以让人暂得欣喜,但传统文化终是根基,能给人以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8分,观点2分,理由6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答c给3分,d给2分,b给1分;答ae不给分。

a项,“全方位展示”“学术影响力”错误。

本文选取了传主的几个重

要事件,主要记述了传主在医德、人格方面的事迹,并没有涉及学术方面。

b项,“作为癌症专家,华益慰可能已经感到自己的病情不容乐观”在

文中找不到依据。

e项,由本文内容来看,“表现了他具有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的谨小慎

微、谦恭有礼的品质”的表述属于对文本的误读,文章通过华益慰的工作细节表现的是他50年坚守的对病人的关爱与体贴。

(2)①因为这是为华益慰医生写的传记,详细记录他逝世的时间,便于读者

更好地了解他的信息;

②交代逝世的具体时间,使文章细节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③特意记录下这个具体的时间,也表达了作者对华益慰医生的无限崇敬

和哀悼。

(每点2分,共6分)

(3)①关心病人:

从细节举动上为病人考虑,并坚持50余年;

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不收红包,践行“医者父母心”的道德操守;自己生病,却依旧尽善尽美地做好最后一台手术;

③讲求奉献:

以白求恩为榜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临终前还留遗嘱要将遗体奉献给医学事业。

(每点2分,共6分)

(4)准确定位人生,矢志不渝。

华益慰是新中国第一批8年制医学毕业生,从跨进医学院的第一天起,

他的梦想就是一辈子当个好医生。

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志向,50余年如一日,每个工作细节里都充满了对病人的关爱,退休后每年还要做100多台手术。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准确定位人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

(观点2分,分析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

14.A,B“根据?

?

数据显示”杂糅,C“建设富国强兵的蓝图”动宾不搭配,

d.不合逻辑,应把“无时无刻都”改成“无时无刻不”;

15.B(整个句段以时间顺序展开,先说连环画的萌芽时期,首先填①,②⑥“既

又”并列关系,都是表述③中的“回回图”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主语应是连环画,前面应填④。

)16.一是“最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或:

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二是“最该

读的书没人读”(评分指南:

两个感叹应明确指向“年龄”或“人群”与“书籍类型”,意思合理酌情给分)

17.内容:

画面上是一只手拿着一部手机,从手机的底部生出许多植物一样的根

须,根须向人的手腕部分延伸,将人的手腕牢牢缠住。

(2分)

寓意:

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使人成为它的奴隶。

人们的生活简直被手机“包围”(或智能手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绑架”了)。

(3分)

六、写作导引:

生活中充满辩证法,当你选择人生之路时,有时看上去很宽的路,在你走了一段之后会发现,这条原来认为宽的路并不一定是阳光大道。

相反有时表面看上去是一条窄路,走起来比较艰难,但下决心走了之后,发现越走越好走。

人生路漫漫,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失败和挫折,就相当于是在窄路中行进,继续走下去,就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要正确认识人生,认识逆境,认识失败与挫折。

本材料也可以从宽与窄作多方面的比喻和联想。

这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写作空间。

宽与窄,可以写实的路,但更多的是虚的。

宽和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可以相互转化。

宽和窄还可引申表面宽而实质窄,反之也可以,因此要透过表面抓住实质;还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来构思,因为宽与窄是相对而言的。

比如,鲁迅到南京学洋务,在当时认为是没有出息的,是“窄”,但鲁迅走出了“宽”;又比如,在当时学医就是“宽”,但鲁迅弃医从文,又选择了“窄”,而这“窄”却使鲁迅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篇二:

3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部分(9分)

1.b(把未然说成已然,应在“奠定”前加“开始”;同时原文是并列关系,此处却表述为递进关系。

2.a(“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错。

“它们”混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原文是“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里的“其”是指情感,而不是情感、观念、仪式。

3.d(“这种观念又恰恰?

?

与儒家一致”的说法错误。

此处的“这种观念”指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恰是“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甚至“解脱和否定”,显然这与儒家是完全不一致的,而原文中所说的“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一致”的观念是指庄子的“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所以d项的说法是张冠李戴,前后矛盾。

二、古诗文阅读部分(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a【解析】“意”应为“猜测”。

5.c【解析】①是对刘翊品行的概括,②⑥是刘翊所说的语言,并非行动。

6.d【解析】并非一直不肯。

7.

(1)程夫人的权势很大。

她在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

(2)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

参考译文:

刘翊,字子相,是颍川颖阴人。

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

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

陈国有位叫张季礼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滞在道路上。

刘翊见到后说:

“你千万要去参加丧礼,马上启程尽早到达。

”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托,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

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专程来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的任命;河南种拂到颍阴任职,举荐为功曹,刘翊认为种拂是名公的儿子,接受了举荐。

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

种拂召见刘翊.向他询问:

“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

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

”刘翊说:

“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

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成为谄媚的人。

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将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

”种拂听从了刘翊的建议,于是没有给他。

接着,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举荐。

后来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

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同乡及宗族人中贫穷的人家,死了就替他们筹备殡葬事宜,孀居或丧妻的就帮他们操办再嫁或再娶事宜。

汉献帝(刘协)迁都西京后。

刘翊被举荐为上计掾。

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

刘翊就晚上出发,白天休息,终于到达长安。

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诚、勤勉,特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

刘翊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

出了函谷关几百里地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刘翊于是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已的衣服将死者收殓了。

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

大家都曾劝阻他,刘翊说:

“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

后来,刘翊同那些人都饥饿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1分)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分)

9.①借景抒情。

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2分)

②对比(反衬)。

“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

(2分)③拟人。

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分)附赏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晚,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

?

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别情事,写来承接自然。

“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

“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

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由此方见篇首“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

伊人已去而自己仍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

“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而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25分)

11.

(1)a3分c2分d1分

【解析】b.小说中弗莱彻对特弗雷并没有关心和爱护。

e.小说没有表达作者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d.特弗雷并不喜欢在花园里做这些修剪篱笆墙等杂活,原因是他想离开这个地方而不是厌烦这个花园。

(2)、①他不想安守本分,希望离开这个地方。

②他被美杜莎喷泉中仙女塑像吸引住了。

③他沉醉于雕塑的美丽和池水的清凉。

(每点2分,表达内容接近即可)

(3)、①特弗雷变成了在美杜莎喷泉水池中的大理石雕像。

(2分)铺垫一:

喷泉和雕像的名字美杜莎暗示这样的结局;铺垫二:

艺术史家认为这些雕像并不一致和谐,似乎是在不同时间添加上去的;铺垫三:

上校对特弗雷身体的赞美和特弗雷希望永远留在水里。

(写出铺垫任两点,每点2分,表达内容接近即可)

(4)观点一:

小说的主题是借助希腊神话中美杜莎女妖的故事,说明生活中诱惑的危险。

(总说观点2分)①美杜莎雕像在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住了特弗雷,象征着生活中的诱惑。

②特弗雷在水中嬉戏时看了美杜莎的眼睛,变成了大理石雕像的结局说明了诱惑的危险。

③特弗雷没有抵制住诱惑,变成雕像后,又怀念以前欢乐鲜活的生活和拥有的自由。

正如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无力抗拒诱惑,为此付出了代价后,又追悔莫及。

小说旨在告诫我们面对诱惑,要有自制力。

(每点2分,表达内容接近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观点二:

小说的主题在于同情和悲叹特弗雷变成雕像的命运。

(总说观点2分)①小说的主人公是特弗雷。

②作者刻画了特弗雷并不想安于本分,对于生活充满渴望,具有现实意义。

③小说的结尾写到了特弗雷对于曾经欢乐鲜活生命的追忆,寄托着作者的同情与悲叹。

(每点2分,表达内容接近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b、e

【解析】b项3分,e项2分,a项1分,cd项不得分。

这类题一半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

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选项a依据不足;c项错误,文章没有依据;d项表述有误。

(2)①从成员看,论战双方都是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看,辩论涉及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看,辩论带动了物理学界的学术争鸣。

(3)①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②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③创造了独特的科学精神。

(4)①追求真理,在学术论证战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每点2分,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表达运用(20分)

13.a(a收官之作:

收官是围棋的术语,是在盘面大局已经基本确定,但胜负仍不明朗时进行的对局部的争夺。

常用来指最后的作品。

收官之战则指最后一战。

正确。

b项忝列其中:

位列其中。

谦辞。

c项君子协定:

指不经过书面上共同签字,只以口头上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

属理解错误。

d项望尘莫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

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现在多用于形容在某些事物上明显比不过别人。

不合语境。

14.c(a项:

重复赘余,去掉“突然”。

b项:

中途易辙。

d“社会问题”不能和“收入分配”等概念并列,属“不合逻辑”。

15.d(首句的主语是“文学”,④⑥句紧承这个主语,揭示文学是“人学”的原因。

③句照应“欣赏一篇好散文”②句照应“朗诵一首好诗歌”。

16.(5分)答案示例:

欧阳修笔下的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老舍笔下的茶馆沈从文笔下的古城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许地山笔下的落花生海子笔下的麦地(任写三句,每句1分)寄予着自己心酸的诉求和希望或:

寄予着自己内敛的宽容和修为(2分)

17.(6分)①直接危害不愿意吸烟者的健康②为吸烟辩护的理由③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每空2分)

六、写作(60分)

参照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篇三:

2015年虹口区初三语文一模(含答案)】

初三语文试卷2015.1

(满分:

150分,完成时间:

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2.,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人生自古谁去死,!

(《过零丁洋》)4.,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5.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6.对“空人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使人俗念全消b.使人心变得空灵c.让人心都澄澈d.人心都空了

7.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追求是。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8分)

醉翁亭记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8.选文的作者是,写出一位同属“唐宋八大家”的唐代散文家。

(2分)

9.选文第①段描写了“太守宴请”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

(3分)

(1)

(2)(3)

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