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1906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docx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黑白木刻》教案

 

版画教研室

 

课程名称:

黑白木刻

授课时间:

每学年的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

4年制版画专业本科班

课时:

9周×15课时共135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黑白木刻这一学科的技术原理和变化规律,初步掌握黑白木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制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木刻黑白变化的艺术处理一章内容为重点,其中包括黑白的色值,黑白转化、黑白对比三部分组成。

三、教学难点:

黑白的转化:

木刻所表现的丰富变化与趣味,从黑白处理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手段莫过于转化的应用。

利用转化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推移复杂的层次关系,表现丰富的形象节奏,创造生动的版画语言,因此它是此学科的难点。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师生互动教学中以制作训练为主,同时把版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有机的结合运用。

2、贯彻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业安排和课程进度应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程序。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对教学要有明确严格的目标,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4、授课方法,以直观教学为主,合理地运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设备,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艺术探索。

5、在创作当中,内容和选载方面以写生和自行设计相结合并行适用。

另外在配合主渠道教学的同时,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讨论活动,达到拓宽眼界,更新观念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全方位知识结构,并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形成。

五、教具

在课前须有关现代教学媒体设备和图片资料准备好,另外还有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准备到位,以便顺利进行教学。

主要资料设备:

1、木板、刻刀、油墨等

2、卡纸、皮纸………

3、参考书与优秀范画作品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时间、作业要求

本课程总结16×8=128课时

第一单元从复制木刻到新兴木刻(4课时)

(一)中国传统版画历史的回顾

我国民族版画艺术的兴衰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追溯版画的由来,从史前期彩隐陶图纹到记录于甲骨的殷商文字,从镌刻青铜器上的金文到汉画像石刻,秦代肖形印章的广泛使用……等。

可以说这一切都为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做了长时间的积奠。

雕版印刷术是最早出现于何时虽无明确文字记载,但大英帝国博物馆所藏咸通九年(公无868年)金刚般若经的扉页画,可称世界最古的木刻版画。

1、唐代是木刻艺术的初创期。

木刻主要服务于佛教的宣传,当时宗教的土发展使印刷业得以兴盛,至于文学书等以及民间用书的木刻插图,直到五代才逐步受到应的重视。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印度文化的输入,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反映在木刻艺术中。

木刻佛画是这相时期中的重要作品。

佛画将宗教的轮回因果的迷信思想加以形象的表达,并把佛和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化,达到以普及民众的目的。

在图式设计和印刷方法上特别注意到群众喜爱的方式,追求明朗清晰的效果,使木刻艺术产生了民族特色。

尤其是独幅木刻的出现,为木刻的独立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2、宋、元时代的木刻艺术进入了兴盛发展时期。

北宋封建经济的土发展带来科技的革新与进步。

火药、罗盘针及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诗词、平活和戏曲的繁荣发展,使木刻艺术得到了普及、获得了极大的成就。

这时的木版画已经摆脱了对宗教的依赖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了。

取材范围很宽。

如经、史、子、集及文选技术、医书、算书、画谱、平活、杂类书籍等无所不包。

又如农业营造法式,全成色图,三国志等插图刻本众多,真是天文地理花鸟鱼虫无所不有。

此外,民间田用版画与佛教版画也有新发展。

元代宗教向多元发展、佛道、基督教等并存。

木刻印刷技术趋向精良,出现了简单的两版套色版画。

这一切说明宋、元时期木刻进入了相当发达的阶段,这就为明代木刻艺术的新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

宋、元木刻内容和丰富风格的独创是中国复制木刻发展的重要标志,并给后来的木刻以深刻的影响。

3、明代木刻艺术迈入了鼎盛时期。

朱元璋公元一三六八九年建立了明王朝,在大约三百年的时期中木刻发展到鼎盛阶段。

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明代社会呈现出较长时期的安定繁荣。

工商业迅速发展,并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

社会分工也更加具体。

人们对各种各样书籍的巨大数量的需求,直接刺激着雕版印刷手工业者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

书商竞争日益激烈,不同流派与风格的形成,使版画艺术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知名画家如仇英、唐寅、陈洪缓等参与雕版的绘制,一时形成风尚。

元代以后中国绘画中,人物画明显的日趋衰败,但在木刻中人物画却都是如异军突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学作品的兴旺为版画开辟了天地,市民文学中戏曲、小说的多种内容,用插图形式得到再现,是这一时期中版画成就的重要方面。

通过典型形象的完美创造,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并给人以美的欣赏,如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就基艺术所达到以的高度来看,今天仍令人感到叹服。

明代木刻插图的数量是十分惊人的。

如西厢记的不同刻木插图就有十种以上。

画家与刻工的通力合作,出版家对插图的重视程度都是前所未有。

自兼绘刻二职艺术的出现,对改变绘刻分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弘治到天启年间,戏曲小说的木刻插图盛行一时,销路极大。

在形式表现方面也有新创。

突破了单线刻法产生了黑白对比的应用。

同时线的表现力也得到了高度发挥。

特别是刻工看手黄、汪诸家(安徽新安派代表,此外还有江苏金陵派、福建安派等)更是风格独创,刻工精湛的最有影响的流派。

他们的作品发挥了传统木刻的特性,创造了民族版画风格。

达到了十七世纪中国木刻艺术的顶峰。

当代对雕版印刷技术的杰出贡献是胡正言的十竹斋短版套色木刻的创造,短版的发明使版画走向彩色多版套印的时代。

万历年间(一五八一年)利玛窦传教来到中,他将西洋版画带来。

随后中国产生了西洋明暗刻法的基督教木刻画,在中西木刻法的结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从以上简要的介绍中,使我们了解了明代在推动和发展传统木刻艺术所起的积极作用。

4、清代的木刻艺术进入了普通发展的时期。

经历了时代时期的木刻中兴之后,产生了一度衰落的现象。

清代统治者的禁止运动大大打击和阻碍了小说,戏曲等的发展,插图艺术从总体上看已不如明代的精巧,颇有况愈下的趋势。

代表作品除御用木刻画如“万寿盛典”等作品外,如清初萧云从的离骚图,乾隆时晚笔堂画传。

继十竹斋画谱之后的“芥子园”画传是套色木刻获高度成就的作品。

清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木刻,在这逆境中出乎意料的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闪耀着人民思想与智慧的新兴木版年画,体现了民主审美的传统风彩,反映着人民的愿望,表现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它以多样的形式趣味面貌,深深所根于中国广大农村之中,几乎占了家家户户的墙壁。

著名的木版年画中心遍及中国各省,影响最大的有山东潍县,河把武强,江南姑苏的三大雕刻印刷中心。

年画的内容很丰富,如故事、出书、美人、典故、神像、动物、花鸟、风景、以至时事新闻等,并注意与群众生活和空用装饰相结合。

画面单纯明快色彩艳丽,受到人民的欢迎。

清末邪片战争之后,欧洲石版印刷术开始传入我国。

如光绪十年点石斋石印画报的出现,立即吸引了人们的兴趣。

再加上铜印铜版等铸版技术的引进,雕版木刻艺术便不再盛行,逐渐萧条下来了。

这种濒于灭绝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三十年代。

中国传统木刻的地位由新兴木刻所代替。

(二)欧洲木刻的演变

欧洲的造纸术及雕版印刷术最初是从中国输入的。

版画在初期与中国木刻情况相同,亦为宗教所利用。

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的四百年间有较快的发展。

十五世纪德国所刻制的圣母与圣子图,为欧洲现存宗教画中最早的木刻作品。

15世纪初,插图版画已广泛应用于历书、医书、数学及其他科学读物之中,但画风较粗糙,仍处在幼稚阶段。

这是欧洲木刻的初创时期。

16世纪中叶德国画家丢勒的出现,标志着木刻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到了18世纪之前欧洲的木刻艺术发展到了高峰。

1600—1700经过了约100年的演变,铜版画的刻制技术宣告完在。

制作精美的铜版画受到人们的欢迎,木刻画暂时萎缩了。

此时铜版画的势力尚未扩展到英国,那里仍在盛行着木刻画并着于木刻艺术的振兴。

英国画家华维克(1753—1828)首创了阴刻雕版法的新术,并改变了过去复制笔画的方法。

由画家自画自刻,成为创作木刻的先驱。

19世纪后,木口木刻以精致的雕刻与铜版画展开激烈竞争。

法国木刻也由于英国的影响盛及一时。

木口木刻是把铜版雕版技术应用到木刻中,这种创造的成功延长了木刻衰退的时间,但它仍不能摆脱复制绘画的弱点,所以照相制版术一经发明,复制木刻就减退了。

20世纪以来,表现主义画家的木刻作品出现了,新的创作木刻形式出现。

表现画家新的思想情感艺术品。

挪威一蒙克、英国的尼格尔松,苏联的法沃了斯基等均创作出许多杰出的木刻作品。

为创作木刻由此奠定了独立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1、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热情的将西方木刻作品引进中国来。

2、日本版画的渊源与发展。

3、版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

现代艺术的面貌是多元化、风格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它的演变与发展随着当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变得愈加快捷。

各种艺术流派层出不穷,相互交错,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

第二单元木刻中的光线处理(20课时)

木刻中的光线应用,是掌握客观物象的造型规律与技术手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如将光源的明度不断加强,物象所反映出来的灰色就会不断缩小,终将黑与白色两部分强烈拉开,形成极鲜明的对照。

木刻中的黑白也可理解为光的纯化。

木刻中光的处理是经过画家呈现取舍、提炼、概括而决定的。

黑白是光在特定要求下的应用,木刻着重于运用黑白的基本色调来处理光线,在表现中尽力摆脱自然光的效果。

发挥木刻的特点出发,建立起以黑白为主体控制画面的概念。

1、①侧光处理方法

侧光处理即光源与被描写对象形成一定角度,光由物体的侧面投射过来,使明暗转折产生强烈多变的效果。

侧光最宜表现物象的体积感,使画面富有空间效果。

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主光源应加强,其它辅光源要减弱。

同时要按主体需要设计光源位置、面积着重情感的表达等符合画面的整体需要。

②作业安排

作业1张,4课时,8开大。

2、①平光处理方法

平光由于物体正面受光,受光面变得非常大,阴影部分的黑色、被压缩到最少程度。

白色多于黑色,画面产生一种轻快明朗的效果。

平光使物体的结构特征明显的突出出来。

在刀法的组织运用上要求精确,要严谨,对物体的结构表现。

②作业安排:

平光练习1幅,4课时,8开大。

3、背光处理方法

背光是物体大部分处在黑色之中,灰色调大大减少,物象几乎形成一种剪影。

它是把物象的光影概括到顶点的一种处理方式,使画面产生极特殊的艺术效果。

利用物象的鲜明轮廓及强烈的黑白对比,使画面达到强烈醒目,含蓄的目的。

背光作业1幅,4课时,8开大。

第三单元木刻的黑白变化(10课时)

本节对黑白的色值,黑白转化,黑白的对比三个主要内容重点讲解。

(一)木刻的原色只有黑与白,木刻的灰色在仔细分辨中,可以看到仍是由不同形式的线与点组成的黑白关系。

所以严格的讲木刻没有灰色。

黑白就是木刻最基本的色值。

要发挥木刻的个性与特点,首先就是要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

1、黑白相间产生灰色,由疏密相间变化不同产生了不同色值。

与粗而密的线所组成的灰色值有明显区别。

图中色值的对比是由小变大现变小的。

这种变化启发我们应用多种不同的线、点、色块以创作就同的灰色方法。

2、黑白对于视觉的作用与色朋的性质相同如色彩中黄颜色个有扩张性,蓝颜色具有收缩感等,木刻中白色具有扩张感,黑色则有收缩性质,这就给人视觉以虚实的感受不同,而灰色性质倾向调和稳定。

木刻中应注意巧妙利用黑白的视觉使用达到表现的目的。

(二)黑白的控制,黑白的控制要从位置、量、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调节。

1、黑白位置的安排:

创造画面的不同焦点与倾向。

位置的安排与运动力量空间占有诸方面有密切联系,不是孤立的存在。

把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不均匀的放置画面上。

图像产生了聚、散的变化节奏,我们的眼睛跟着这些黑点跳动,不断移动从开始到结束反复无尽。

这种不为改变方向的前进与移动造成视觉的兴奋与乐趣。

在黑点的大小对比中,掺杂了量的变化,表现了空间占有的方式。

大黑点向前,细小的黑点向后退,无颖画面三度空间已被利用了。

从点的发展轨迹又暗示了线的运动想象与凸凹的想象,如根据点的连结可以发展为形象的想象。

2、黑白量的控制:

黑白量的对比构成木刻作品的基调,直接关系到情感的表达。

这里所指的量是针对作品中的黑白对比强弱而言,非指色块的大小。

木刻中所表现出来的虚实,刚柔、疏密,以及多样错综的关系,是通过黑白的不同对比所产生的。

黑白的量变使画面中的物象得以加强或减弱。

A、将画面平分四等份,每份再分四等份,图中有一小格中对比都是平均的,所以整个图像黑白对比是各占1/2这时画面效果呈稳定的灰色,关系平淡。

B、图中黑与白的对比产生了变化,白多于黑,黑色只占总面积的1/3左右,黑色部分变为主体得到加强与突出。

C、由于黑色的增加,白色部分得到了突出。

木刻中对黑白对比的应用并不是以机械的模式做为标准的。

是由作品的艺术构思决定黑白处理的基调的。

我们可以掌握和利用黑白对比的量变、进行画面的加强与减弱的处理。

3、黑白变化应注意到形的性质对比:

画面中不同性质的线、点、色块等对比,要达到呼应、均衡、变化统一的效果。

不同性质的变化是指造型方面的对比因素,如直曲、圆方、锐钝等的对比。

不同性质形状的黑白放在一起,即产生争与让的关系。

表现了画面有限空间中力的变化。

如尖壮物体产生一种上推力,弧形与圆形物体产生一种膨胀力,以及其他形状产生向心力,离心力等,而对造型的形状,性质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和注意,所以研究不同质物体的黑白关系上的均衡,应作为黑白艺术处理的重点内容。

A、如画面中有三种不同质的形、图的处理表现了力量的作用关系。

画面的稳定是一种暂时的平衡。

左上角弧线的向心延伸力与左下角的推力已暗示了这一变化的发展。

B、左与右两侧的胀力,与三角形及中间两个椭圆所形成的支撑力,取得了力量的互相平衡,画面表现了较为稳定的性质。

C、图像中有不同方向的三角形,向上的和向下的两部分产生了尖锐的推力,这时力量均形成了图像很稳定的形态。

(三)黑白的转化

木刻所表现的丰富变化与趣味,从黑白处理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手段莫过于转化的应用。

利用转化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推移复杂的层次关系,表现丰富的形象节奏,创造生动的版画语言。

转化是利用对比方法产生的。

黑与白在相互不同背景下,表现出灵活不稳定的特点。

对比是转化的条件,黑白一旦失去了相互衬托关系,转化就不存在了。

木刻在黑白处理的类型上基本可分两大类,就是阴刻法和阳刻法。

两种不同的处理类型同样需要应用黑白转化的手段加以丰富,在阴刻中则应强调阳刻的变化与和谐。

在阳刻中必需注意阴刻部分的变化与和谐。

作业安排:

1、以静物为体裁:

一组四幅20课时,每幅16—8开

2、命题设计:

一组四幅20课时每幅16—8开

第四单元几种黑白对比(24课时)

黑白对比中的粗细疏密,强弱等关系错综复杂。

木刻在用线、点色块中的对比关系等规律方法、需熟练掌握运用对于提高木刻形式的审美趣味,扩大和丰富版画艺术语言及促进形式构思的敏捷与活跃,都有明显的作用。

目的是掌握多种对比形式手法,强调主观处理,要求灵活多变的表现不同类型对比的特点。

1、粗细变化的对比:

两条以上线(或是点、块)放置在画面中,就产生对比。

除长短外线的粗细对比,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视觉效果。

粗细与疏密,强弱关系都表现不同的节奏变化,同时也在对比中产生艺术美感。

例1、利用人物与背景的繁简与粗细对比方法突出人物形象。

人物部分的粗壮有力的线条与强烈的黑白对比的表现、使主体向前突出。

背后船群的桅杆一闪动的灯光倒影,又加强了前后动静对比,画面和谐充满变化。

例2、利用黑白转化关系求粗细对比。

画中雪地上黑色的栏杆,与穿插到黑色房屋中的白色树枝,远处白色天空的灰色树梢,交错变化细腻而适度,造成精巧的印象。

画中几个白色屋顶对黑白对比也起到调节作用。

例3、鸽子—画中鸽子的表现,利用阴阳对比变化求得粗细对比的统一。

鸽子的头与颈部是用阳刻方法身部用阴刻法处理。

两部分同时应用了线的粗细对比变化。

各部分的夸张处理使鸽子产生一种装饰趣味。

例4、利用线的疏密变化结合粗细对比创造有节奏的画面。

粗细不同的线条将天空、云、海区别开来并表现了水域的深远。

作业安排:

粗细对比:

作业1幅,8课时,8—4开。

2、疏密变化的对比

例1、利用空间的疏密对比突出主体。

仰望群雁布满天空,大雁飞行时集散变化瞬息万变,图下边有一只衔草的雁,由于空间所占有的面积大,所以成为画中主体引人注目。

这种利用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对比方法,便画面产生疏密变化是画中常见的手法。

例2、利用多与少的对比求疏密变化。

在以线的表现为手段的画面中、用多与少、简与繁的对比求疏密变化突出主体。

这里所表现的形式是主体处理少而精,而背景是变化的重点,利用点与线的重叠,堆积与变化,使人对画中妇女的形象产生一种完美的感受。

例3、黑对对比中的疏密处理。

图上方挤在一起争吵不休的三个妇女,产生一种不安的骚动感,白色桌前的儿童形象十分突出。

作品带有很强的戏剧性。

作业安排:

疏密对比:

作业1幅,8课时,8—4开

2、强弱变化的对比:

加强与减弱是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绘画中要使主要形象突出就必须调动加强变化的手段与此同时,辅助的形象就要相应的减弱处理,否则画面就失去主次效果。

例1、盆里的鲜花是画的中心,利用黑白强烈对比予以加强。

背景部分处理为灰色使之减弱,除了在色调上的变化外,在刀法组织上相应处理,立体刻划严谨,背景处理松散达到加强与减弱的艺术效果。

例2《牧羊人》—表现了强弱对比的应用,尤其是牧羊人的头部利用了天空白云的对比,得到有力的突出,在前景部分黑白对比关系十分接近,是一种减弱处理的方法。

别外这两幅作品在局部处理中,同样注意了强弱错综的利用。

作业安排:

强弱变化对比:

作业1幅8课时,8—4开

第五单元木刻中线的艺术处理(16课时)

(一)对木刻中线的认识:

处于一体化,多元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今天,绘画呈现给观众越来越多的审思。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巨大能量更直接地刺激着人类的精神情绪。

但绘画中用线条来表现物象,是由来已久。

仅管自然界物象本身是体积构成的。

但以线来观察自然界却是人类普遍运用的方法。

绘画在概括形体时运用线,这是人的主观想象力的发展与创造。

正是这种概括力和想象力使线的表现获得了美与魅力。

线产生于物象的实体与艺术家的想象探索之间,线不可能真实的再现物象,它是画家对所描写物象的认识与情感的一种反映。

画家安格学曾说过“线与形愈简练,就愈有魅力”此乃真知灼见。

本刻中的用线与刀法表现二者紧密相关又相辅相成。

因为线的变化最终靠刀法完成,而线的处理则是刀法表现的重要准备与依据,所以对于线的研究,就成为技法练习中又一重要课题。

中国的线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见于绘画传代作品算起,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

中国的线画给世界艺术以巨大影响。

我们民族和民间的一切绘画形式都和线有不可分隔的关系,汉画像石,明清书籍插图、民间年画等都体现了这种民族艺术的深厚传统。

中国画中,画家追求运笔用线与情感表达的一致性,骨法用笔成为绘画的精典等。

根据画家的用笔不同作品有雅俗之别,并以笔法作为评价的标准作品有神品、妙品、能品之分。

可见传统绘画中极重视用线的方式。

经过了若干代画家的努力,线画艺术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研究笔法与画法的多种表现方法,对于当代民族版画形式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二)木刻中的用线变化

木刻中线的具体应用应有明确的个性。

线的变化加上黑白变化后,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更丰富了,不同作家又表现出个人用线的独创风格,避免表现出对线认识的局限性,停留在简单的黑底白线,白底黑线上。

成功的木刻作品不仅以内容形象动人就其用线的匠心创造,也是耐人寻味而具有魅力的。

例1、有十个小图,以第一小图规整的同心圆线圈作主为变化的依据,用不同质的线加以变化。

后面九个图就是由第一小图变化而来的。

如有:

随圆、尘、波浪壮、锯齿状等线加以变化。

还可以继续变化下去,到十个或更多图样。

试看十个小图,因为通过作者的想象加工,产生了形与线各不相同的变化,面貌与趣味各不相同。

这种源于第一小图的多样变化的图样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如形不变线亦难变,形变而结构不变线的表现无限,如形变影响到结构的散失,则线所表现物象的特征即消失。

另外,线的应用不仅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它还涉及到形式趣味的更宽广的范畴。

作业要求与安排:

1、通过练习认识线的不同处理和画面艺术效果关系。

创造不同的变化方法,表现线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掌握线的艺术处理规律。

2、①随圆状,作业1幅,4课时,32—16开

②波浪状作业1幅,4课时,32—16开

③锯齿状作业1幅,4课时,32—16开

④点状作业1幅,4课时,32—16开

3、亦可用相同的构图(或不同构图)以四种以上的形式变化。

变化时要结合黑白设计,要求线的变化倾向鲜明、统一和谐有创造性。

作业一组四幅,16课时,32—16开。

第六单元自由创作(24课时)

自由创作是在学生完成已有的教学任务后,对其专业学习的一个小结,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

通过自由创作的训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以往课程的深化理解,开拓思想路,启发创意,培养他们组织构思画面的综合能力。

通过创作课的学习使学生开拓思想,发挥想象,并把它与实际作品的制作结合在一起。

原始素材的运用,构思与构图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刻划等“双基”知识的运用把握层变。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创作的基本规律,以及从生活中挖掘,提炼素材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3、通过构思、构图到完成,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创作的一般方法步骤,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今后的专业道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在设计画面时,构思敏捷,充分发挥主观创造力。

灵活运用初步掌握的版画表现形式,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能力,追求独立的艺术价值。

作业安排:

1、静物、人物、场景、作业1幅,12课时,8—2开。

2、内容自己设计、作业1幅,12课时,8—2开。

七、教学小结

通过学习黑白木刻的“双基”知识,掌握该版种的制版,印刷方法,熟悉它的版种语言特点。

在平时的练习当中,从局部的目标到整体的宏观知识掌握,更加深刻的体会黑白木刻的艺术语言。

来达到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他们的艺术感受,训练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并且要了解该版种的过去以及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从而不断探索新技法,新得艺术语汇的目的。

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作灵感,应该认识到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绘画呈现给观众越来越多的审思。

八、布置课外作业:

1、临摹几张优秀的版画作品,从中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帮助自己更加广泛深刻的掌握其知识点。

2、通过该版种的学习,写一篇心得体会,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帮助今后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