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19358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docx

青年教师成长记录

 

教师个人工作

档案

 

 

学科语文

姓名常丽丽

 

一、个人简介

出生

1975年12月

性别

学历

渤海大学本科

北师大教育硕士

职称

中教二级

计算机水平

通过模块考试

英语水平

大学四级

口语六级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2、不拘于现状,把自己当作学走路的孩子,不长大是因为不满足。

3、居安思危,勤以补拙。

4、利用假期时间,走进图书馆,活到老,学到老。

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教育教学

1、教学计划(包括:

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教材分析:

我看《必修一》

必修一学完的时候,我抚卷沉思,究竟怎样把这一册书理出一个思绪,带着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

后来,灵光一现,用“英雄”二字,足矣!

在教材中,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英雄群。

他们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诗意人生的戴望舒;唱响了中国最普通母亲颂歌的艾青;敢于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烛之武;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刘邦;“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始终微笑而又和蔼”的刘和珍;敢于叩问心灵忏悔的巴金;潇洒又富才学的梁启超;神舟载人飞船的科学家;敢于揭露社会黑暗的夏衍等。

他们都是英雄,用辉煌的历史书写了壮丽的人生。

我看《必修二》

用“选择”一词概括全册书的内容。

朱自清选择了荷塘月色排遣“颇不宁静的心情”;郁达夫选择了“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留得住故都的秋;陆蠡选择了“珍重的开释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氓》中的女主人公唱响了女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歌谣;屈原选择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道路;刘兰芝和焦仲卿分别选择了“揽群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捍卫爱情的道路;曹操50多岁选择了吟诵《短歌行》,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陶渊明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走上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道路;王羲之选择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生死观;苏轼选择了“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的达观超然的人生情怀;王安石选择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的忠言劝诫;马丁•路德•金选择了为黑人的解放而献身的道路;马克思选择了“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人生。

我觉得语文教学不仅为了教给学生做题解题的方法,还要带给学生人生的启迪和思考,语文是工具,要让它释放魅力,彰显人生的精华,用教材中的人物,见证一段历史,成就一个人生。

学生分析

“学生云者,我向来是这样想,这样说”鲁迅曾这样说。

我觉得学生没有智愚之分,只是他们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当不好的习惯根深蒂固的时候,学习成绩怎能优秀哪?

而且内因最重要,倘若没有激活学生个体主动性,又怎能激活学习哪?

一班的同学整体上很自觉,只是个别同学学习习惯不好,(例如师翊轩、王雪飞、李星宇等)望改之。

二班同学较一班同学差些,主要缺点在于懒惰,不认真(例如王旭、苏静岩、沙云鹏、杨一明、程正辉等)。

两个班的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乐于上语文课。

一班同学更乐于写文章。

教学目标

在保证学生良好成绩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重于传授知识,更重方法和能力。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常练笔,创美文,养成写作文的习惯。

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重视德育渗透,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美好的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利用中午和晚自习时间巩固;抓好练习册的习题演练,进行实战演练;学完每个单元要系统复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要查找资料,课后要评价;抓好学生的背诵,积累写作素材等等。

2、教学案例(每学期1-2篇)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我要带着我的学生们把每篇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把课文学通,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在精心备课,查找资料,平常教学,课后反思的基础上,我体会到:

一篇课文是一个人的历史,一篇课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篇课文是一个灵动的世界。

我要抓住每一次上课的良好契机,研究作者,搞懂那个时代的历史,不枉与课文相见,不枉与作者相会。

教学案例之一

《赤壁赋》教学案例

苏轼的《赤壁赋》在必修二第三单元。

苏轼历来是焦点人物,高考作文中经常是写作的材料被引用。

所以我要接着学这篇课文的机会把苏轼了解丰富些。

(1)《赤壁赋》一文名人谈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东坡,世号曰:

“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

何谓“遗世”?

脱离人世。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

“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2)苏轼其人大家看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苏东坡传·序》

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苏轼可谓一生多才多艺,实足的偶像派。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3)巧设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把该文学通学透,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请学生们写作文,题目是:

《由赤壁赋想开去》,完成四方面的内容(A、苏轼的诗意人生B、苏轼的艺术人生C《赤壁赋》的景、情、理D苏轼对我们的人生启迪)

(4)在学生完成上面周记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用感情的词语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文章第一段是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悲;第四段和第五段是乐。

《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乐-悲-乐。

“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

为什么?

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也是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坦然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

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5)问题探究

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

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

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6)高考作文关于苏轼片断展示

A、位置与价值

  那官场飓风---乌台诗案,把他推向了社会的最底层。

在黄州,一方面,物质极端匮乏,苏轼的生活陷入了绝对的困境,除了“行”以外——因为苏轼是被禁止出行的——衣、食、住都成了问题,几乎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不仅使他理想信念灰飞烟灭,而且连身家性命都几乎不保,直接带来了内心的迷茫与绝望。

  曾经声震九州,官居太守,而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人生的位置,不啻天壤。

而恰恰是由于这种“换位”,才使苏轼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是苦难,造就了这位风流千古的文学巨匠。

B、重庆卷 :

自嘲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题为《纵笔》的自嘲诗,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京城,叫东坡年轻时的朋友、后来当了宰相的章惇知道了----被贬惠州,还有心情写诗?

“苏轼还活着啊?

还那么高兴?

”章惇阴冷地说,“那就再到一个更偏僻的地方吧。

”于是,62岁的东坡,又被贬到儋州。

到儋州不久,他又写道: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消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直至晚年,他的自嘲更是无以复加: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明明是他三次被贬之地,却偏偏称之为三大“功业”!

  且慢!

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听出了话外之音:

这,是自嘲,更是一种抗争;是自嘲,更是一种尊严;是自嘲,更是一种洒脱;是自嘲,更是一种自信。

鲁迅亦然。

教学案例之二

《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1)用诗歌和对联导入新课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对联: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在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2)用四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3)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课文内容,本文塑造的荆轲是怎样的形象?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

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

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

深沉,刚毅,慷慨。

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

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

工于心计,善于言辞。

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

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4)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思考荆轲说法的真实性。

(5)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史学家的不同识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

“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

又曰:

‘荆轲,君子盗诸!

’善哉!

苏洵《嘉祐集·六国》: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吴见思《史记论文》:

“世尝言荆轲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势,故史公预先序明燕、秦不两立之势,于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荆轲未行之前又提明之,盖万万计无复之,而后出行刺一着耳,岂得已哉!

诗歌中的不同看法

颜元《题荆轲山》:

“峰顶浮屠挂晓晴,当年匕首入强秦。

燕图未染秦王血,山色于今尚不平。

”    

何景明《易水行》: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

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

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哪敢呼。

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

吁嗟哉!

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6)请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查找资料,写文章谈论荆轲刺秦王的价值。

(7)学生作文展示

颁奖词:

高一一班魏薇

赋荆轲

他是足智多谋,临危之际挺身而出的勇者;

他是冷静睿智,拜送之时镇定进宝的智者;

他是舍生取义,殒命之际宠辱不惊的王者;

他是德才兼备,诀别之时坦然豁达的敬者;

他用生命诠释了“忠心”二字,

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时代的楷模!

评价荆轲刺秦王:

高一一班魏薇

我认为荆轲刺秦的行为是可歌可泣的。

在我眼里,荆轲是一个有大侠胆识,有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

文学家朝兆琦认为:

“荆轲是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很,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命权的最后一搏。

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

”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

“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力解和信任他。

”他并非在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3、教案课件(每学期1-2篇)

4、教学反思(每学期2篇)

教学反思之一

开发教材资源,提升作文质量

 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是传授章法的“例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认识生活的桥梁,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学习语言的捷径。

我相信,“以本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本资源,坚持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坚持积累与训练的结合课本资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平台。

坚持“以本为本,写作创新”的教学观念,开发教材中的作文资源,提升写作质量。

有人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或与课本关联不大,因而轻视课本,放弃课本。

也有人说“课本之外有万水千山”。

其实那是知识的海洋,这个提法无非是强调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作文能力。

增加阅读量对于提升写作水平的重要意义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对于那些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光顾优秀作文及文学作品的中学生,语文学科所占有的时间允许他们去游那“万水千山”吗?

显然,这样提的人并不一定不知道“课本之内”有什么。

不深入研究课本之内有什么,偏面强调“课本之外”进而轻视放弃课本是没有道理的。

 在课文的分析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作文写作指导,让教材资源成为课外练笔的一股活水。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思维的路径,由学生自行探究、经历体验,才能悟到。

要经常渗透和示范,积累素材,让学生把积累教材内容内化为一种技能、素养。

  

 

教学反思之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安排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借游赏之事,探索生命的意义、治学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的教材选用的都是历史经典名篇,每一篇都闪烁着儒道释等百家光辉的思想。

编者要老师传道的意图很明显。

即非如此,看着这些影响历代、影响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华的伟大思想就躺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又如何能不讲呢?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为: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死观,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

当然,也让学生领会了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大家手法。

整堂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读、思、议、写训练到位,而且全部围绕“生死观”展开,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处是:

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需要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才能跟得上。

5、教学随笔(每学期2篇)

教学随笔之一

《荷塘月色》教学随笔

朱自清有一种中和主义的思想,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确是众多知识分子中能够固守自我不盲从主义的极少数“个人主义”者之一。

我觉得,这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自清”的那一天起大概就已经注定了他至死都会是一个不与同流而自我完善的理想主义者。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表现的是作者当时的一种愁闷心境,也有人说表现的是一种闲适心情,还有人说表现的是一种不满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我认为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表现的情感有两个方面:

一是追求自我的完善,一是表现一种无可奈何的超脱。

对于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来说,越是生活在复杂动荡的时代,便越能表现出复杂的让人难以捕捉的情愫。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的7月,朱自清一方面要呼吸血雨腥风的空气,一方面又要爱护自己的家庭。

而他又偏偏是一个思家恋家的人,这似乎与当时的浓烈的政治氛围很不协调。

这样主客的矛盾冲突不能不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我认为《荷塘月色》前半部分描绘的月下荷塘就是这种矛盾中一种理想的自我人格的写照,作者要出泥不染、濯莲不妖,要舍尘脱俗、遗世独立。

另一方面,现实的重负不可能让一个拖家带口的贫寒知识分子能够如此尽兴地得到满足,他必须面对这个混乱的社会,面对每天的柴米油盐,而当意识到自己毕竟不能远离人间烟火,也割舍不掉心爱的妻子儿女时,他便只有借一种想像,或者说是倾慕来消释自己心底里潜埋多年的向往了。

“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风流,谁个男人不曾向往,而赢得“采莲南塘”的窈窕女子的青睐,又有谁个男人不引以为傲,梦寐以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自清通过他的《荷塘月色》实现了他的:

“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的表白。

      有道是,他的理想主义的自我完善在混乱的现实面前只能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因而也只能留下太多的难以言说的回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是有太多的情愫不好明说的啊.。

教学随笔之二

《鸿门宴》教学随笔

《鸿门宴》情节的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于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乃叫项庄以舞剑为由,乘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坐。

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脱逃。

(1)、刘、项见面后,项羽"因留沛公与饮",其时,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范增示意项羽借机杀了刘邦,以绝后患。

倘若被项羽采纳,刘邦决难活命,场上气氛顿时紧张,是为"一起"自然不错。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羽的态度最是关键,而项王却"默然不应",使刘邦暂时化险为夷,这应是"一起"之后的"一落",教参说"一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似为不妥,因为此时樊哙还远在帐外,并不知晓帐内情形,何况也与"一起"的情节不能衔接。

(2)、教参"二落"之说同样不当。

"一落"之后,范增没有善罢甘休,既然"君王为人不忍",范增当即"出召项庄",要项庄"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范增此举再起波澜,刘邦之命又悬于项羽之手,读者之心又为之一紧,当是紧随"一落"之后的"二起",教参"二起"说法成立。

但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身为项羽伯父的项伯如此袒护刘邦,范增奈何不得,只有项羽才能制止项伯,而从文意来看,项羽当是熟视无睹,终于让刘邦又逃过一劫。

因此笔者以为这才是继二起之后的"二落",因为紧张的剑舞终于平息,原来又是虚惊一场。

(3)、刘邦虽两度化险为夷,但足以让张良惊出一身冷汗,因此张良出见樊哙,以至樊哙闯帐,怒视项王,而项王是"按剑而跽",何况樊哙又以一侍卫的身份在众人面前怒斥一军主帅的项羽,使气氛一下子紧张到了极点,火药味极浓,樊哙的举动使自己和刘邦等人又将遭杀身之祸。

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以常理看,此时项羽一定会勃然大怒,此时情节已趋向白热化,成为"三起"是必然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项羽在称其为"壮士"之后一赐酒、二赐彘肩、三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面对"亡秦之续"的斥责,竟然是"未有以应",由此看来是项羽的"隐忍"成全了刘邦,情节至此当是"三落"无疑。

教参说"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之名而脱逃,显然与上文脱节,如果项羽因樊哙闯帐而杀了樊哙、刘邦,又怎能有刘邦以如厕之名而脱逃?

三落当是项王的三赐和"未有以应"。

依上分析,笔者认为教参说的"一落"与"二落"应合并为"三落"才更合情理。

有此三落,刘邦能以如厕之名脱逃也就自然不过了。

行文至此,我以为理解宴会时的情节起落,必须明确下列三个问题:

(1)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

(2)杀不杀刘邦关键看项羽的态度(3)三个起落应是一一对应的,有起有落、前后相应才能跌宕有致。

明乎此,就不难理解本文的三起三落了。

6、总结

2007――2008个人总结

北京市翠微中学常丽丽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的夸奖。

教书时间长了,有时我在想:

我的教育教学为了什么?

后来想到了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寻一种境界,开创一片天地,书写一段历史,成就一段人生。

一、新课改经验

一切是新的,路要自己来开创。

一路上披荆斩棘,有点筚路蓝缕的味道。

课时不够,讲练的时间不足,这些是普遍的问题,无法改变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要发挥教师的主观积极性,课文的详略讲授要做好取舍,作文的练笔和讲习要分化和优化。

二、我这样度过新课改(模块一和模块二)

(一)高屋建瓴看教材。

在暑假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备课,对教材内容和安排了然于胸,当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所以这学期的教学游刃有余。

(二)决战语文课堂。

教学成绩的取得就是一个45分钟和又一个45分钟的积累和升华,抓好每个45分钟,教学成绩胜败取决于每堂课的成败。

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在处理好与学生关系的同时,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优化作业设计。

把作业变成学生展现才华的机会,而不要让学生感到负担,这是需要老师考虑的事情,也恰是作业能够保持生机的关键。

每一篇课文学习之前和之后,都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感兴趣,也乐于动笔,好要及时讲评。

将作业设计为良性系统,良性循环方能活水源源不断。

(四)做教学的主人。

历来主张学生当主人,我认为老师要做教学的主人,在整体教学思路不变的情况下,发挥个人的优势和才智,自己的教学要有自己的风格。

彰显个人魅力,激活语文教学。

(五)积极参加区里和学校的教研活动,发挥团队集体力量,争取教育教学精益求精。

把教学工作当成事业,经营它;把敬业当成习惯,坚守它。

用《西游记》中的一句话: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三、发展规划(三年)

自我分析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

蓦然回首,教育教学已经九个年头了。

去年学校安排我担任两个普通理科班的语文教学任务。

第一次经历高三给我带来了过来人的经验。

为了更好的迎接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利用假期的时间精心备课,把必修一和必修二了然于胸。

这学期顺利的进行语文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自我感觉良好。

我工作认真踏实,

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容易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很喜欢我,但要注意适度原则。

乐于从事教学科研,但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加强研究。

新课改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学校也在进行三年规划。

我要抓住良好的契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让敬业成为习惯,让语文教学活水源源。

自我规划

立足高考,夯实高一,过渡高二,辉煌高三。

第一年夯实高一

打好基础,在平常的教学中进行高考知识点的渗透。

本着学习一课书,阅读至少一本书的原则,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加强学生的背诵指导和检查,提升文学素养。

作文教学方面,加强记叙文的指导和讲练,激发写作兴趣。

让学生爱学,乐学。

第二年过渡高二

利用今年寒假,完成必修三和必修四的备课任务。

博览群书,设计选修课的内容。

进行议论文写作课的设计。

培养学生多读书,多写感想。

第三年辉煌高三

进行高考的系统化复习和指导,完善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

(说明:

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认真细致备课,及时反思,写好课后记。

广泛收集阅读教科研信息。

阅读古今文学专著、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专著。

四、成果记载

1、2000年指导的学生荣获“春蕾杯”作文竞赛三等奖,荣获优秀指导奖。

2、2003年英语口语等级考试通过六级。

3、2004—2005年度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教师。

4、2004――2005学年底第一学期教学设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5、2005年,我的论文《挖掘语文课文中心理学教育的因素,完善学生的思想》被选入《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

6、2005年10月19日成功的上了海淀区区级公开课《泪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