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2017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docx

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爱国情深

我们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狂风骤雨;暮色苍茫,任凭风云掠过,坚实的脊背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旧从容不迫。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秀美的风光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耀。

我们的祖国,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赞美、去爱戴、去呵护。

爱国情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它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不信,你看那一句句美妙的诗行,流露了诗人们真切的爱国情;那一声声高亢的呐喊,展示了少年中国的英姿,蕴含着对中国少年的期望;那一座千疮百孔的园林,见证了祖国凋敝的昨日;那一位位扎根海岛的战士,用青春和热血守卫海疆,无怨无悔。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形式不同,但是都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爱国情深。

爱国情人人具有,学生也很容易从不同的文章中体会到。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朗读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不同的文章在表达爱国情时的差别,从而加深对爱国情的理解。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

掌握诗歌断句的方法,学习朗读诗歌的技巧;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少年中国说

(节选)

2

学会给文言文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结合重点语句把握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意义;受到爱国思想的鼓舞。

圆明园的

毁灭

2

抓住关键词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激发爱国情感。

小岛

1

了解战士们不畏艰苦在岛上种菜的事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能复述课文。

习作

二十年后的家乡

2

合理大胆地想象,巧妙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家乡的变化。

交流平台

1

做到朗读时能读出课文蕴含的充沛感情;区分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并会恰当运用;区分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并能正确运用。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11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示儿》是一首绝笔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揭露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愤,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题临安邸》通过描写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大片土地的荒淫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无比忧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谴责。

《己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如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揭露了诗人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学习诗歌,重点在于朗读理解,难点在于体会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和重音等,要求学生能读出情感;在理解诗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背景资料等方法;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时则要将三首诗进行比较,发现三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细微差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乃、熏、亥”等5个生字,会写“祭、杭、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默写《示儿》。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进而完整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分析三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感悟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示儿》

1.会认、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这首诗,理解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能背诵、默写这首诗。

3.借助注释、查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1.朗读、背诵、默写《示儿》这首诗。

2.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导语:

同学们,说到“爱国情怀”,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的形象?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出示屈原、陆游、戚继光、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等人物画像。

)看来,同学们对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从没忘怀。

是的,作为中国人,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是千千万万人民最永恒的情感,是各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今天,我们将要穿越到南宋那个国土失守、朝廷苟安的时代,去听听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叮嘱。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进入古诗意境。

3.教师出示《示儿》,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明确: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儿”,儿子。

组合起来就是“把(写的诗)拿出来给儿子看”的意思。

思考:

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诗给儿子看的呢?

告诉了儿子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示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1)教师指名介绍作者,检测预习情况。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

陆游工诗、词、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126年,金国攻陷了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

从国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

可是,南宋政府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不知有多少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写下这首《示儿》诗的时候,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年了。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

①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②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交流。

3.教师检查预习及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及词语的理解。

(1)学生识记、书写生字。

(边读边用手在课桌上写,读准写准。

家祭(jì)乃翁(nǎi)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词语并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纠正。

①结合课本上的注释,理解“示儿”“元”“九州”“王师”“乃翁”等词语。

②补充解释: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同]统一。

[无忘]不要忘记。

[定]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4.学生熟读全诗。

(1)运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听音频、看视频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

注意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学生尝试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及感情。

预设:

(1)朗读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语气及情感: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所以要以愤慨、悲伤的语气来缓缓地读。

要读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用简笔画画出来。

过渡:

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梳理了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到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现在,我们不妨拿起笔把诗人病危时将儿子喊到病床前诉说遗愿的情景描绘出来。

2.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展示简笔画。

3.教师选出较好的简笔画展示,引导探究。

(1)陆游病危时的情景怎样?

他临终前最牵挂的是什么?

(病入膏肓、气息微弱;九州同。

(2)陆游为什么而悲?

(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

(3)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是什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看到这幅画,你觉得陆游是怎样嘱咐自己的儿子的?

(吃力地,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

(5)陆游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

(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4.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采用第一人称说说画面内容。

示例: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了以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我相信,大宋的军队一定会收复中原的,一定会的!

到了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在举行祭祀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让我也能高兴高兴。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首句,想象情景。

(1)结合写作背景和画面内容,说说陆游去世前的情景、气氛。

示例:

1210年1月的一天,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烛光昏黄,全家沉浸在悲伤之中,已经85岁的陆游躺在床上,气若游丝。

(2)这时的陆游对死亡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

此时的陆游豁达地认识到“死去元知万事空”。

思考:

(1)“万事空”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生死观?

(陆游面对生死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

(2)对“死”极其豁达的陆游面对死亡真的是“万事皆空”,无话可说?

(不是。

(3)这句诗中哪个词为下面的诗做了铺垫?

并且暗示诗人还有话要叮嘱?

(“元知”。

2.理解第二句,体会情感。

过渡:

是什么事让诗人陆游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句诗。

(1)学生多读几遍诗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示例:

师:

同学们刚刚反复朗读了诗句,你们觉得把“但”换成“还”或“又”好不好?

为什么?

生:

不好。

因为“但”说明仅仅只有一件事,没有其他的,突出了其重要性。

而且“但”字将上下两句紧密衔接起来,换成“还”或“又”之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师:

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能作为全诗的诗眼?

生:

悲。

师:

对,就是这个字。

谁能说一说“悲”是什么意思呢?

生:

悲伤,悲愤。

师:

陆游“悲”的是什么?

是对生命的留恋,是对财物的牵挂,还是对子孙的不舍?

生:

为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而悲伤。

生:

为金人的烧杀抢掠而悲愤。

生:

为老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而悲痛。

生:

还有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

师:

那从这个“悲”字中,同学们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生:

我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

请同学们再齐读前两句诗,感受一下诗人深沉的爱国情。

3.理解后两句,明确愿望。

过渡:

这深沉的爱国情真是让人感动。

虽然陆游对南宋朝廷和军队苟且偷安非常愤慨,可他依然对南宋朝廷和军队——“王师”充满希望。

(1)陆游在临终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学生齐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2)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

(学生答:

王师。

)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呢?

(学生答:

王师。

(3)我们从哪句诗中看出陆游对“王师”的期望?

(学生齐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

”)

(4)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怎样理解“北定中原”的意蕴?

明确:

①表明陆游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祖国。

他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最渴望的是平定中原。

②表明陆游虽然看不惯王师醉生梦死,但坚信王师一定会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统一祖国。

③表明陆游一生都坚持抗金,几十年来矢志不渝,至死也不绝望。

(5)“王师北定中原日”是陆游对“王师”的期望,那他对家人有什么期望?

(学生齐读:

“家祭无忘告乃翁。

”)

(6)从诗人的期望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却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嘱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平定中原的消息告诉他。

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

4.教师小结。

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

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

这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了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1.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

(教师出示资料。

在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48岁的时候,陆游从军边关,在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这样高唱: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在52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在68岁的时候,这位年将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10年的寒冬,这位85岁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烛泪在流淌。

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了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搜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回顾陆游85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感悟其情怀。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1.会认“熏、亥、恃、擞”4个生字,会写“熏、杭、亥、恃、哀、拘”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3.理解两首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反复诵读,在比较欣赏中探讨本课三首诗的异同,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示儿》,抽查和齐背相结合。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凝聚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的《示儿》。

(出示课件:

陆游示儿图。

)看着这幅图,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吟诵《示儿》。

2.引入新课。

过渡:

我们学习《示儿》时,就知道陆游将“北定中原”的希望寄托于南宋的王师。

在这期间,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悲惨,颠沛流离,甚至家破人亡。

而南宋的王师在干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题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

题临安邸。

二、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结合注释理解诗题。

明确:

题,题写。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旅店。

所以,诗题的意思是“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平阳人,南宋诗人。

(3)介绍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南宋士人林升所作,此诗写在南宋京城临安的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时代背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个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

几十年中,他们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字词。

(1)认识生字“熏”和“杭”,注意区分“熏”和“黑”“杭”和“抗”。

(2)运用上节课上学习的理解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题临安邸》中的重点字词。

预设:

这首诗中的“熏”和“直”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3.熟读全诗。

(1)学生先自读诗歌,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评议。

(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明确朗读节奏: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带着节奏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

示例:

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学生:

愤怒、谴责的语气。

)为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写作背景。

)我们对比一下这两幅地图来加深我们的感受,(教师出示地图。

)第一幅地图是被金人侵占前的宋朝,被称为北宋,东京开封府(旧为汴州)是它的京都;第二幅地图是已经少了半壁江山后的宋朝,称为南宋,杭州是它的京都。

看了这两幅图,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

国土大部分被人侵占,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这多么令人痛心啊!

)而那些达官显贵在干什么?

(学生:

饮酒作乐。

)诗人林升看到如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怎能不忧伤、不悲愤呢?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推断诗句的意思。

(2)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想象每句诗描绘的具体画面。

(3)教师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示例: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西湖边的游客都是些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唱歌跳舞,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乌烟瘴气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苟且偷安,忘记了中原失地,忘记了北方受苦受难的臣民,简直把繁华的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州。

2.品析诗句,体会情感。

(1)品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③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随机点拨。

交流示例:

师:

你们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

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师:

你们从“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

愤怒!

师:

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是诗人对权贵们愤怒的谴责。

④联想情景,体会情感。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画面,启发学生思考。

假如你就是诗人林升,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不会愤怒?

假如让你对南宋的统治者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⑤教师小结。

小结: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下来的“西湖歌舞几时休”却让诗人触景伤情。

“休”字掷地有声,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饱含着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因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3)品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预设:

这两句诗中的“暖风”“游人”和“醉”是理解的难点,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这两句诗,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三个字词的含义。

①“暖风”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②“游人”是普通的游人吗?

明确:

我们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诗中的“游人”绝非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那些成天游山玩水、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把中原失地、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全都忘记了的达官贵人。

③“醉”字刻画出了“游人”怎样的状态?

(学生答:

纸醉金迷、醉生梦死。

)还有没有更加深刻的含义?

(学生答:

暗含着永远也醒不过来的意思。

过渡:

理解了这三个字词的意思以后,我们就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后派代表在班级发言。

交流示例:

前一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丑态,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苟且偷安、不思国政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3.交流感悟,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学生答:

爱国。

)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

(板书:

忧国忧民。

(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中原失地上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预设:

学生畅谈体会,教师随机点评。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过渡到《己亥杂诗》的学习。

过渡:

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不幸,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了出来。

陆游爱国心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心念念着国家安定统一;林升忧国忧民,对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集团予以辛辣的讽刺;龚自珍关心国计民生,在昏沉、愚昧、一片死寂的现实状况下发出一声怒吼,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气势磅礴的《己亥杂诗》。

2.解诗题,明背景。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读自悟。

(2)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这315首诗都称为——(学生读课题:

《己亥杂诗》。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作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预设:

“亥”读hài,不读gāi;“恃”读shì,不读sì;“喑”读yīn,不读ān;“重”读chóng,不读zhòng;“擞”读sǒu,不读shǒu;“降”读jiàng,不读xiáng。

(3)理解重点字词。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禹贡》。

[生气]活力,生命力。

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4)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明确朗读停顿: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②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

(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

过渡:

通过学习前两首诗,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方法,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透彻。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交流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预设一: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意:

神州大地要呈现蓬勃生气,必须依赖“风雷”的威力,除旧布新,像现在这般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太沉寂、太可悲了。

交流疑问:

①“风雷”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比喻义?

明确:

“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即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