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2166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docx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地基——土层中附加应力和变形所不能忽略的那一部分土层。

2、基础——把埋入土层一定深度的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承重结构。

3、人工地基——把经过人工加工处理才能作为地基的称为人工地基。

4、天然地基——不需处理而直接利用天然土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

5、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经过自然化合作用而形成的。

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6、矿物的解理——是矿物受力后沿其晶体内部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或分裂的性质。

7、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力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通常采用摩氏硬度计作标准。

8、层理构造——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是一层层逐渐沉积下来的,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其沉积物的颜色、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9、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原岩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和液体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称之。

10、片理构造——是岩石中片状、柱状、或长条状矿物(如云母、角闪石、长石等),在定向压力作用下相互平行排列形成的,岩石易沿此方向劈开。

11、背斜褶皱——在形态上岩层向上弯曲,两翼岩层相背倾斜。

12、逆掩断层——倾角小于45。

,大于25。

的逆断层。

13、基本烈度——指某一个地区今后一百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14、河流阶地——河谷两岸由流水作用所形成的狭长而平坦的阶梯平台称之。

15、顺层滑坡——滑动面为岩层层面或不整合面的滑坡。

16、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

17、隔水层——是指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18、总矿化度——地下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量称之。

19、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20、水库淤积——水库蓄水后,上游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及塌岸物质和两岸山坡地的冲刷物质沉积于库底的现象。

21、围岩的弹性抗力——是指在有压隧洞的内水压力作用下向外扩张,引起围岩发身压缩变形后产生的反力。

22、山岩亚里——围岩作用于支撑和衬砌上的压力。

23、土的结构——土在生成过程中所形成土粒的空间开列及连接形式。

24、单粒结构——又砂粒或更大颗粒在水或空气沉积形成的结构。

25、蜂窝结构——又粉粒在水中下沉形成的结构。

26、絮状结构——由粘粒集合体组成的结构。

27、土的构造——指土体各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土的组成。

28、颗粒级配——指打下土粒的搭配情况,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来表示。

29、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30、空隙率——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31、含水量——土中水的重量与土粒重量之比。

32、天然重度——土单位体积的重量。

33、饱和重度——土孔隙中全部充满水时单位体积的重量。

34、饱和度——土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35、干重度——土单位体积中土粒的重量。

36、有效重度——水下土单位体积的重量称为有效重度。

37、土粒相对密度——土粒重量与同体积4℃时水的重量之比。

38、不均匀系数——土的限定粒径与有效粒径之比。

39、曲率系数——

40、结合水——受土粒表面电场吸引的水,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41、自由水——不受土粒电场吸引的水,其性质与普通水相同,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42、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孔隙中,它能在重力或压强差作用下流动,能传递压力,对土粒有浮力作用。

43、毛细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孔隙中,由于水和空气交界处的弯液面上产生的表面张力作用,土中自由水从地下水位通过毛细管逐渐上升形成毛细水。

44、界限含水量——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

45、触变性——粘性土的结构受到扰动后,会导致土的强度降低,但当扰动停止后,土的强度又随时间逐渐增大,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46、碎石土——碎石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的土。

47、砂土——砂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的土。

48、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全重25%~50%。

49、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

50、液限——流动状态与可塑状态间的分界含水量称为液限。

51、塑限——可塑状态与半固体状态间的分界含水率称为塑限。

52、缩限——半固体状态与固体状态间的分界含水率称为缩限。

53、塑性指数——液限与塑限的差值,即

54、液性指数——土的天然含水量与塑限的差值除以塑性指数,即

55、灵敏度——原状土的强度与重塑土的强度之比,即

56、粉土——是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

小于或等于10的土。

57、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

58、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小于17的土。

59、人工填土——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堆填的土。

60、素填土——是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

61、杂填土——是由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填土。

62、冲填土——是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63、自重应力——指土体本身的有效重量产生的应力。

64、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基础底面传递到地基表面的压力,称为基底压力。

65、地基反力——地基支承基础的反力称为地基反力。

66、基底附加压力——基底压力减去土的自重应力称为基底附加压力,即

67、附加应力——由于修造建筑物,在地基中增加的压力称为附加应力。

68、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称为土的压缩性。

69、土的固结——土的压缩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土的固结。

70、孔隙水压力——饱和土在荷载作用后的瞬间,孔隙中水承受了由荷载产生的全部压力,称为孔隙水压力。

71、有效应力——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孔隙水逐渐排出,同时使土粒骨架逐渐承受这部分压力,此压力称为有效应力。

72、固结度——土在固结过程中某一时间的固结沉降量与稳定的最终沉降量之比。

73、压缩系数——单位压力增量所引起的孔隙比的变化。

74、压缩模量——土在完全侧限条件下,压力变化量与应变变化量之比。

75、变形模量——土在无侧限条件受压时,压应力与相应应变的比值。

76、倾斜——指单独基础在倾斜方向上两端点的沉降差与纪律之比。

77、沉降差——指相临单独基础沉降量之比。

78、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墙6~10m内基础两点沉降差与距离之比。

79、抗剪强度——在外力作用下,土体内部产生剪应力时,土对剪切破坏的的极限抵抗能力。

80、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不让土样排水固结。

81、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在围压作用下充分排水,然后关闭排水阀门,在不排水条件下施加压力至土样剪切破坏。

82、固结排水剪试验——在围压作用下充分排水,然后关闭排水阀门,在排水条件下施加压力至土样剪切破坏。

8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条件下,地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84、临塑压力——土中即将出现剪切破坏时的基底压力。

85、塑性荷载——土中即将出现塑性变形的基底压力。

86、极限荷载——地基中刚出现整体滑猎破坏面时的基底压力。

87、主动土压力——挡土墙在墙后土压力作用下向前移动或转动时,墙后土体随着下滑,达到一定位移时,墙后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

88、静止土压力——挡土墙刚度很大,在土压力作用下不产生移动或转动,墙后土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

89、被动土压力——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后移动或转动,达到一定位移时,墙后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此时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

90、冻胀——是指土冻结后其体积增大的现象。

91、融陷——冻土融化后引起地基土沉陷的现象。

92、季节性冻土——指地表层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

93、多年冻土——指冻结状态持续2年或2年以上的土。

94、标准冻深——在地表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

95、淤泥——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化作用形成,孔隙比大于1.5,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土。

96、淤泥质土——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化作用形成,孔隙比大于1.0小于1.5,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土。

97、强夯法——将重型锤以8~20米落距下落,进行强力夯实加固地层的深层密实方法。

98、振动压实法——是一种在地基表面施加振动把浅层松散土振密的方法。

99、最优含水量——对应最大干密度时的含水量。

100、压实系数——实测的干密度与击实试验得到最大干密度之比。

101、井径比——砂井排水圆直径与砂井直径之比。

102、面积置换率——桩直径与等效影响圆直径之比的平方。

103、湿陷系数——土样湿陷下沉量与原始高度之比。

104、自由膨胀率——指研磨成粉末的干燥土样浸泡在水中,经充分吸水膨胀后所增加体积与原体积之比。

105、不同压力膨胀率——在不同压力下,处于侧限条件下的原始土样浸水后,其单位体积的膨胀量。

106、液化——在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积累,甚至完全抵消有效应力,使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液化。

名词解释:

1、季风(monsoon):

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

2、水循环:

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

3、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

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

4、洋流:

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

5、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006)

6、冰川与雪线: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积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

冰川以冰为主体,还包含一定数量的空气、液体物质和岩屑。

雪线是指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7、冰川物质平衡:

冰川上各种相态水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8、冰冻圈在地球表面,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上及高纬度地区,有冰盖和冰川覆盖,其下为冻土层,把这些冰盖、冰川及冻土层等称为冰冻圈。

[1]

冰冻圈是指水分以冻结状态(雪和冰)存在的地球表层的一部分,它由雪盖、冰盖、冰川、多年冻土及浮冰(海冰、湖冰和河冰)组成

9、南方涛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主要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

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

10、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即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11、植被类型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其它要素─气候﹑土壤﹑水状况﹑动物界以及地形等密切相关。

由于植被所覆盖的地面生态条件不均一,各地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不同,所以植被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群落的镶嵌。

在全球可分出不同的植被带,首先可以区分出海洋植被和陆地植被两大类型。

12、温室效应:

原指透过温室玻璃入射阳光所造成的室内增温受阻于玻璃不易散失而得以保存的效应。

大气中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再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地表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大气被加热,并且部分热量又会反射回地表。

这样就使得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小于地面以长波形式辐射释放的热量,地表和大气下层的温度有所增高。

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起的作用类似,也称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氧化亚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及臭氧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13、梅雨:

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时,东亚季风推进到我国江淮流域,并维持一个准静止的锋面,导致该地区出现一段连阴雨天气。

由于这一时期正值江南的梅子成熟季节,故称之为"梅雨"。

14、山谷冰川:

属于山岳冰川的一种,是指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雪线下降,冰川补给量增加,冰斗冰川溢出冰斗进入山谷并沿山谷流动形成的冰川。

此类冰川在山岳冰川中规模较大,从形成区的粒雪盆溢出进入山的谷底,成舌状往往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根据形态,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和网状山谷冰川。

15、沉积相与沉积韵律沉积相是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沉积体,具体就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含了岩相和古地理两方面的含义。

是指按颗粒从大到小、比重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后分层沉积而成岩层的规律,在地层剖面上,表现在从老到新的顺序上,岩层依粒度从粗到细,依次为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岩。

16、气旋与反气旋:

17、土壤与土地:

18、径流系数与径流模数

径流模数M:

单位时段内从单位面积产生的径流量。

径流系数:

同一时段内的径流深与降水量的比值。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生物群体称为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20干旱区指属于干旱气候的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其共同特征是:

降水量少而变率大,一般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皆大,可能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风沙,云量少,日照强。

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热量充足,当利用灌溉供水与加以施肥时,可成为高产地区。

21环境

22、水文循环

23、生长量

24径流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称为径流25、景观自然地理学中指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

26下垫面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

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气温、水分

27、河流作用是指流动河水对地球表面进行的削高补低的作用,包括侵蚀、搬运、沉积

28、农业生态系统

29、土地分类:

30、海洋湾流 北大西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通常亦称墨西哥湾(暖)流,与北太平洋中的黑潮同为世界大洋中的著名强流。

但与黑潮相比,湾流更以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流路蜿蜒、流域广阔为其特色,并具有高温、高盐、透明度大和水色高等一系列较显著的特征。

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31、(农业生态系统)土壤的功能

32、包气带、饱睡袋和潜水带:

包气带:

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

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土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

包气带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和传递水分的能力。

33、地壳运动:

是指由于岩浆活动等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组成地壳物质的机械变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它们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壳运动具有永恒性、方向性、速度和规模的差异性等特点,是地貌形成的基础条件。

34焚风效应

当湿空气越过高山时,常在山的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气流,称作焚风。

35冰楔与沙楔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

当冰楔内的脉冰融化后,裂隙周围的沙土充填于楔内,形成沙楔

36、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侵蚀阶地阶地主要由基岩组成。

其上很少或没有河流冲积物覆盖②堆积阶地。

由冲积物组成。

③基座阶地。

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超过了老河谷谷底而达到并出露基岩

37、夷平面和准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

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

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

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

38牛轭湖和泻湖:

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39构造山和构造土

构造山是指构造作用所形成的山体。

分为褶皱山、褶皱断块山和断块山等。

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如石质多边形石环、石质构造土、石玫瑰和泥质多边形土等。

由地壳运动内力的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

40新月形沙丘和抛物线形沙丘:

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

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在5—20度,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倾角在28—34度。

沙丘高度都不大,一般为1—5米,宽度可达100—300米。

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凸出,两个翼角指向迎风方向,平面轮廓呈抛物线状的横向沙丘。

丘高一般可达几米,翼角延伸长达几十米至几百米。

其形成多与沙丘的下部或两侧首先得到植被的固定有关。

沙丘中部在风的吹蚀下,形成一个明显的风蚀窝,迎风坡平缓,背风坡不断接受落沙,形成向前凸出的陡坡,被植被固定的部分逐渐成为稳定的翼角。

如果风蚀作用较强,沙丘的中部移动较快,两翼被不断拉长,可成为发夹形沙丘。

如果中间被风吹断,会发展成两个平行的纵向沙垄。

抛物线沙丘多分布于以半固定沙丘为主的沙地,在海岸沙地尤为多见。

41、砾漠/沙漠/泥漠 又称砾石荒漠,蒙古语称戈壁指干旱地区粗大砾石覆盖的地面。

是古代堆积物经强劲风力作用,吹走较细的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于地表、形成砾漠。

泥漠,荒漠的一种,主要由细粒粘土、粉沙等泥质沉积物组成的荒漠。

分布于荒漠中的低洼处,多由湖泊干涸和湖积地面裸露而成,如湖沼洼地、冲积、洪积扇前缘等。

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的荒芜地区

42、多边形土和龟裂土又称泥质构造土。

地表松散沉积物经过长期冻融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图案的微型地貌。

是多年冻土地区最常见的冰缘地貌。

包括石环、土坏、石多边形、土多边形、斑状土和石铺砌等。

形成机制都是地表松散物质在冻结(膨胀)和融化(收缩)过程中不断发生位移,碎石和沙土自然分选排列,在平面上构成以沙土为核心、碎石作周边的多边形。

龟裂土是温带、暖温带漠境与半漠境地带发育的一种隐域自成土,因表面象龟背的裂纹而得名。

43、风蚀垄槽

44、先成谷

45、戈壁

46、冻胀球

47侵蚀基准面,又称侵蚀基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

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

48、:

49、荒漠类型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镶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50、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51、均衡剖面:

海岸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坡上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

河流均衡剖面是河流发育过程中,河床在某一时期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纵剖面

52风成地貌:

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但由于地面各种条件的差异,风力所起的作用就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53、沙漠化:

①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②广义荒漠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54、土壤侵蚀:

狭义:

仅指土壤(本身)在外营力作用下被分离、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广义:

指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外营力作用下被分离、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55、溯源侵蚀:

是指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