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22752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docx

最新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

第一章总   论

第一节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

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规划书

二、项目主管单位:

青海省农业厅

三、项目建设地点:

青海省海北州、青海省海西州、青海省海南州、青海省玉树州、青海省黄南州、青海省海东地区、青海省西宁市。

四、项目实施时间:

2003—2005年

五、项目技术依托单位:

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青海省农科院作物所

六、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4830万元,分三年实施,平均每年161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400万元、地方配套210万元,国家总投资为4200万元、地方配套630万元。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

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

青稞,属禾本科,大麦属,裸大麦。

大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在世界各主要农业区的农事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到大麦文字论述或实物收录。

特别是因其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易栽培等优异种性,使大麦在人类社会文明和农业科技较原始的过去,以及生态、生产条件仍相当不良的边远地区,成为被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先锋作物而广泛种植,对人类的自身健康和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开拓性作用。

尽管在17世纪以后,大麦在世界范围内的主食地位逐渐被小麦所取代,但由于大麦所独具的早熟性、强适应性多用途,至今仍就是部分地区和国家,如前苏联、欧洲和美洲等到北部地区,以及土耳其、伊拉克、蒙古等国局部地区的主要食用作物。

大麦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但青稞的种植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及甘肃、四川紧靠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小而不发达。

但在青海两大古文明遗址—乐都柳湾遗址和诺木洪遗址出土的遗物中皆发现青稞籽粒,距今约4160-2980年,足见当时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和食用青稞。

在青海境内。

南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娘囊欠县(北纬约32°11′),北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北纬38°11′),西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阿拉尔(东纬90°31′),东至民和县下川口(东径102°56′),地跨6个纬度,12个径度,海拔1650-3900高差范围皆可种植青稞,即凡有种植业的地方,就可进行青稞栽培,甚至海拔3700米以上地区,绝大部分作物均不能栽培,而青稞却能正常生长成熟。

目前,青海青稞栽培面积长期保持在80—100万亩,仅次于小麦、油菜而居第三位,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

因此,在青海种植业中,作为种植结构和产品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生态和生产地位无可替代。

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两省区的藏族同胞长期以来以裸大麦为唯一喜食作物。

藏族同胞将青稞制成“糌巴”作为基本食物普遍食用,成为肉、奶之外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的重要补充。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今天,虽然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彩,但作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食用糌巴已成为藏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期延续下去。

青稞还是酿造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因其甘甜醇美、无污染,为酒类中的上品,普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为顺应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各地区以优势互补、资源置换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区域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方针。

青稞作为少数几种青海独有、特别适应青藏高原恶劣生态条件、拥有广大消费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与栽培地位的作物,完全具备生态、生产、社会、市场方面的基本特性而成为青藏高原一大特色农作物,值得予以强化培植,加快发展。

尤其伴随经济进步、食品和饲料等相关加工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消费增长趋势还将日益增强,青稞仍然是我省人畜食物链上重要物能给源,仍就是作物生产体系中小麦等作物的重要补充。

在倡导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宗旨的种植结构调整中,在加强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本国策下,青稞栽培面积虽渐有萎缩,青稞种植与生产的基本地位是不会动摇的。

相反,通过单位面积生产水平和商品青稞供给能力的提高,将更有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更有助于退耕还草工作的落实。

但是长期以来,青海的青稞生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良,投入少,灾害多,防灾抗灾能力弱,生产水平低而不稳,总产水平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农牧民生活和青稞加工产业带来诸如多不利影响。

但因传统饮食习惯和生产区域狭窄限制,解决青稞短缺问题,不能依靠调入大米、小麦等来解决,只能依赖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青海青稞特色种植的稳定与发展来满足青稞需求。

在此背景下,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青海省青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是非常适宜的。

第二节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发挥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种质资源优势,发展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需要。

青稞具有早熟、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优异特性,特别是突出的耐寒性,能良好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种植上限高达3700米。

至今,在2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和自然及生产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青稞基本成为主栽作物,甚至是唯一的禾本科栽培作物。

另据研究,青藏高原的大麦变异类型最为多样,种群最为丰富,在国内所统计的8298份大麦品种中,青藏高原裸大麦品种占43.6%,近缘野生大麦几乎都来自于该地区,在收集的1321份野生资源中占97.2%。

据此认为,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野生大麦是最原始的大麦类型,其经过一系列的基因型过渡,而演变成栽培大麦,应是中国近缘野生大麦及其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之一。

因此,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雄厚的生态和生理基础,生态及农业地位独特,属高原极限农业的标志性作物,将其作为青藏高原特定生态下的特色作物、优势作物,建设优质青稞生产基地,有利于发挥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种质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二、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巩固青稞产业基础,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青稞是“青稞酒”的主要原料。

“青稞酒”则是青海各地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稞酒”酿造成为地方工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仅1978年至1995年的17年间,其产量即由0.22万吨增加到1.6万吨,直接耗粮由0.66万吨增至6万吨,年均递增38.7%,而且仍在以平均每年8.4%的速度递增。

几家大型酿酒大户既是青稞产业的龙头,也是地方财政的支住企业,已形成体系完整、规模宏大、社会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产业化体系。

但目前青海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水平不断下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牧民生活和生产需求,青稞生产基地的建设将使全省青稞主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水平大幅提高,有效地缓解青稞供需矛盾,加强青藏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也将为青稞食品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确保藏区人民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需要

青稞的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其中蛋白质含量8-10.85%,赖氨酸含量0.4-0.51%,淀粉含量48.0-53.4%,蛋白质含量与赖氨酸含量均高于小麦和大米。

在藏族同胞的饮食结构中,青稞被制成炒面和糌巴,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而且几乎是唯一食类食品,是肉、奶食品的重要补充,非其它粮食作物所能替代。

青海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省消费外,一部分还销往西藏等省区。

但目前全省牧区牧民人均青稞消费水平仅18公斤,远低于西藏自治区人均75公斤的消费水平,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增加粮用青稞的有效供给。

青稞生产基地的建设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对确保藏区粮食消费持续供给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

四、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年来对青稞重视程度普遍不如其它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良种繁育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栽培方式落后,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粗放等问题,造成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部分地区仍盛行撒播、轮歇、烧灰、一种一收、靠天吃饭,耕种技术近乎原始,严重制约着青稞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后续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悖于其独特的生态、生产和产业化地位。

青稞生产基地的建设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促进项目区青稞生产水平、种植技术与供给能力的均衡提高。

五、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促进区域供需平衡、减少经营成本的需要

项目建设区基本位于偏远落后的农牧交错地带,更接近于青稞的纯消费地区。

如青南地区的河南、泽库、治多、杂多、曲麻莱、甘德、久治、玛多和达日等牧业县,是藏区聚居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多属国家贫困县,每年要调入大量的粮食,对交通运输和粮食经营造成巨大资源和成本压力。

以玉树州为例,1990年该州调入粮食3050万公斤,除省上财政补贴外,由州财政负担的运杂费(西宁—结古)就达1034万元,粮食经营企业亏损293万元,两项合计1327万元,超过当年全州财政收入(1284.9万元)的3.3%,若能提高该地区和毗邻地区的青稞生产能力和自治率,不仅能更有效地保证粮食供给,且能节省大量的财政支出和运销成本。

六、建设青稞生产基地是促进项目区乃至全省生态建设的需要

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因位居“江河源头”,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显著,生态地位突出,青海已成为国家生态战略实施要地。

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本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生态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本项目四个实施区:

环湖农牧区、青南农业区、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绿洲农业区,分别由于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突出生态问题,下成为全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

其中的青稞种植区,因传统地位于各农业区的边缘地带,生态、生产条件更为低劣,是退耕还林草、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的改善,部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及其生产水平的提高,或可以促使部分劣质的边际耕地有效退出农作体系,实行退耕还草,加入生态建设工程。

青稞产量的提高还将伴随综合生物产量同步增长,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减轻草场载畜负荷,生长季内青稞高大茎杆和密闭农田则具有较强的防风、固土、保水功能,因而有利于本省生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区植被的就地保护。

综上所述,青稞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青藏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满足加工业原料供给,增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区域间粮食供给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本项目建设以提高青稞生产能力为中心,通过对研究、繁育、推广体系的加强,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并增强供种能力,推广普及高产高效的先进农业技术,以提高亩产量,达到增加总产量的目标。

第二节 建设目标

一、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0万亩,平均单产增长12%,良种化率达到90%。

按照科技为先导,龙头企业带动设施建设为主体的方针,以上规模、高起点、高效益的要求,通过优良品种培育与引进、良种繁殖体系建设、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机具配套建设、高产示范区建设、农技推广体系、青稞质量监测体系等工程建设,实现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施,实现良种生产与技术服务体系基本配套,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稳定提高,推动全省青稞生产良性发展。

同时可充分利用青海“冷凉”型资源优势,达到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目的,并充分体现青稞生产示范推广的作用,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技术领先、体系配套、效益显著、能够促进项目区农牧民快速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进步的示范性工程。

二、项目建设基本原则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早见效、见实效,达到预期目的,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下建设原则。

1、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方案的四统一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科技为先导、有效改善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普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坚持生态利益至上,生态、生产、经济利益共同兼顾的原则。

5、实行“项目法人制”、“施工招标制”、“资金管理报帐制”等新型管理机制,坚持科学管理原则,追求最佳管理效益和管理成本支出。

第四章 项目区青稞产销状况

青稞虽属小宗作物,但其消费群体独特,适种地区特殊,种植面积有限,即不可能大幅萎缩种植,退出消费市场,也不会快速扩充种植面积。

近二十年来总的产销趋势是:

种植面积略有下降,消费总量稳步上升,价格相对稳定。

伴随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青稞酿造业的不断壮大,青稞食品加工业的兴起,青稞饲用和药用价值的逐渐被认识,青稞的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一、青海青稞的产量现状

据最新统计资料1998年至2000年,青海省青稞播种面积81万亩,亩产量全省平均为222.02公斤,青稞总产量为12万吨。

由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青稞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二、青海青稞的需求

1、食用及种子。

青海现有藏族约120万人,目前全省藏族口粮每年需3万吨,全省每年需青稞种子1.51万吨。

此外,与青海相邻的西藏自治区有藏族200万人,青稞常年不能自给,每年由青海调入青稞约2000-3000万公斤。

2、酿造。

青稞酒是青海出产的以青稞为原料的白酒,著名品牌有:

“互助头曲”、“青稞金酒”、“青稞王”和“青稞液”等,其香味纯正,酒液清明,具有饮后不头痛,不口干、醒酒快的独特风格,深受省内外群众欢迎,曾多次在评酒会上获奖,为中国公认名牌。

青海人饮用白酒名列全国前茅,近二十年间白酒产量由220万公斤增加到2500万公斤,增长近10余倍,年均消费青稞6万吨。

第五章项目区范围和项目布局

第一节 项目区范围

项目建设区按地理、地貌、生态特征分为四个生态区域,即环湖农业区、柴达木绿洲农业区、青南高原农业区、东部脑山农业区,该区城分属东部黄土高原、海北祁连山地与海南台地,柴达木盆地等五大大麦生态区,是青海青稞主产区。

第二节 项目布局

本项目总体布局是:

建立一个育种基地、二大体系建设,四大生产基地.

一个育种基地:

在海北州建立青稞育种基地。

二大体系:

一是良种繁育与生产体系,在海北州建立原原种繁殖生产基地一处,在青海省二十里铺基地小寨建青稞原种生产基地一处,同时分别在生产规模较大的14个青稞生产县各建立一个良种繁殖场、20个供种站。

二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分别为各项目县和农场配备必要的培训、检测、化验仪器和设备,提升现有农技中心(站)和种子站的技术推广、培训、服务职能。

四大青稞生产基地:

一是环湖农业区,包括海北州的门源、祁连、海晏三县;海南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二县。

二是柴达木盆地绿洲地区,主要包括香日德、德令哈二个农场;三是东部脑山农业区,包括西宁地区的大通、湟源二县和海东地区的互助、化隆两县;四是青南高原农牧交错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囊欠、称多三县。

黄南州的同仁、尖扎二县(见表一)

第六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环湖项目区

  1、地理位置

全区包括海北州的祁连县、门源县、海晏县。

海南州的共和、同德两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南北两翼。

依傍高原“明珠”——青海湖。

水草丰美。

风景秀丽,是青海生产力最高的牧场之一,青藏铁路和公路盘结交错,横贯东西,宁果公路顺势南下,交通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是青海青稞主产区之一。

2、地形地貌及土壤条件

本区地貌类型多样,高原、丘陵、台地、盆地、平滩、峡谷、沙漠等交错分布,高大的祁连山与阿尼玛卿山对峙,横贯东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部分山峰终年积雪,冰川遍布,是许多黄河干支流的发源地。

土壤主要有粟钙土、黑钙土、灰褐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和风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达1.9-8.3%,但土层厚度一般较薄,在0.3-1.5米。

3、气候条件

该区以日月山脉为分界,紧邻黄土高原西缘,已属青藏高原区,光能丰富,气温昼夜温差大,大气降水稀少,具典型大陆性气候特征。

全区年平均气温-2.5~3.2℃,≥0℃积温666-1955℃,年降水量275-454毫米,作物生长季125~175天,无绝对无霜期.年总辐射量140.5~162.5千卡/厘米2,日照时间2600~3030小时,热量较充足。

4、水文条件

本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内外流水系兼备,大小河流共达80多条,南有黄河、沙珠玉河,北有大通河、布哈河、黑马河、哈尔盖河、黑河等支流,分属黄河水系、青海湖水系、祁连山地水系、茶卡——沙珠玉水系。

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221.34亿立方米,但多因河床陡峻,流速湍急,有利于发展水电事业,除少部分盆地和内陆河流域平坦地带,约大部分农田实行旱作,可灌溉农田仅40万亩左右。

5、生产条件

具有一批大型国营农场,有较为稳定的种植业,并形成独具高原特色,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格局。

全区现有耕地面积181万亩,其中灌溉农田40万亩左右,油菜为第一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7%,青稞种植业长期位居第二,小麦位居第三。

但青稞单产水平低,总产不及小麦和油菜而居第三位。

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整体种植水平不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休闲地比例大,一些灌溉设施年久失修,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科学培肥地力,合理栽培技术,能够挖掘出很大增产空间。

二、青南高原农牧交错区

1、地理位置

位于青海南部,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囊欠、称多三县,黄南州的同仁、尖扎两县。

属青藏高原腹地,南部与西藏自治区相连,北有昆仑山,南有唐古拉山脉,西邻可可西里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地势起伏较大,交通闭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2、气候条件

本区日照时间长,日照百分率高,部分弥补了低温的不足。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体内光合产物的积累。

空气稀薄,透明度大,利于植物生长。

平均气温-5.9~3.7℃,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256~774毫米,70%以上集中在6—9月,降水期与高温季节一致,且多雷阵雨和夜雨,利于高产形成。

3、土壤条件

耕地土壤主要为高山草原土和耕种草甸土,质地粗放,多为沙壤,通透性强,并伴有大量石砾。

因土壤形成年代较晚,一般土层较薄,多在30—50厘米之间。

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偏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速效养分含量较低,肥力中等,

4、水文条件

本区为江河源头,纵跨长江、澜沦江、黄河三大流域;有大小河流百余条,湖泊众多,水质良好,水力资源丰富,地表水总径流量180亿立方米,但农业利用率很低。

5、生产条件

现有的种植体系基本上是建国后建立起来的,主要颁在澜沦江,通天河海拔4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

由于纬度较低,孟加拉湾暖流时常侵入,在北部高山阻隔下,雨热条件略好于其它地区,致使作物分布上限较高。

但生产技术的水平十分落后,品种单一,混杂退化严重,水利设施较少,青稞平均单产仅85公斤。

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地区上是青稞的主要消费区,但主要依靠区外输入,因运距长,费用高,又常遇大雪封山,青稞供给严重不足,给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因此,建设青稞生产基地,快速提高产出水平的需求尤为迫切。

三、东部农业区

本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日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祁连山系的一系列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地形复杂,起伏较大。

主要包括大通、湟源、互助、化隆等县,呈星状分布于青海省省府西宁市周围,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交叉盘错,横贯东西,是本省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用医疗卫生事业最发达地区。

2、气候条件

该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季长,是我省主要农业区,随海拔和纬度变化,气候变化很大。

海拔1650~5254米,年均温0.6~8.6℃,≥0℃积温1560~3510℃,全年日照时数2568.6~2913.9小时,总辐射量140~159.6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254.2~500毫米.海拔2700米以下,热量较好的地区,主要种植麦、豆、油、蔬、果等作物,青稞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热量条件较差的脑山地区。

3、水利条件

该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从南至北平行顺东西向河流三条:

黄河、湟水河和大通河,年均地表径流总量275亿立方米,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批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建有水库80余座,水浇地面积达130多万,是全省水利条件最好的地区。

4、土壤条件

本区土壤主要有灌淤土,灰钙土,多呈水平垂直复合式分布,受海拔、地形、气温、降水的影响,变化明显。

川水谷地以灌溉土为主,土体深厚,结构良好,是我省高产土壤。

低位山旱地以粟钙土为主,土体干旱,肥力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高位山旱地以黑钙土为主,土体湿润,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但土层较薄,各区域土壤普遍富钾、缺氮,严重缺磷。

5、生产条件

该地区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科技、文化条件较为优越,生产水平较高,青稞平均单产165公斤。

四、柴达木绿洲农业区

1、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为高山环抱的巨大内陆盆地。

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环绕四周,各山脉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分布大量雪山、冰川,融化雪水是主要灌溉水源。

其种植业主要集中在海拔2800~3000米之间,即北部马海至希里沟,南部的巴图美仁至察汉乌苏两条狭长地带,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比较便利。

本项目选择该区域地理、生产条件较好的香日德、德令哈两个国有农场为项目建设区。

2、气候条件

柴达木盆地属于干燥大陆性气候,海拔高、雨量少、空气洁净、风力强劲、光辐射强。

但日照量时数3110.2~3550小时,年辐射总量162.6~177.3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率70%以上.年均气温1.1~5.1℃,≥0℃积温1622~2515℃,作物生长季154~199天,年降水量17.6~210.1毫米,年蒸发量2186.4~3518毫米,相对湿度45~55%,气候干燥.年平均风速0.5~2米/秒,年均大风日数85日。

3、水利条件

全区水资源较多,由大面积冰川和雪山融水补给50多条河流,其中常年流水的有40多条,地表总径流量43亿立方米,其中以香日德、格尔木、乌图美人地区最为充足,占盆地总水量的55%。

全区还分布有大于1平方公里天然淡水湖21个,蓄水量140亿立方米,同时地下水资源丰富,动储量136.41立方米/秒,静储量182.3立方米/秒,含水层厚度一般在200米左右,水质优良。

水利设施较好,支撑着整个盆地农业的生存。

4、土壤条件

本区土壤以荒漠土为主,还有荒漠土、草甸盐土等、沼泽盐土等,土壤自然肥力差,含盐量高。

因蒸发强烈,土壤透水性强,若灌溉不当,易将深层土壤盐份提升并积累于耕作土层,造成次生盐渍化,一旦发生次生盐渍化,则很难将其清除,对生产的危害很大。

因此,合理灌溉和农作对该地区农业能否持续十分重要。

5、生产条件

该地区98%的耕地依赖于灌溉,是全省水浇地比例、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和单产水平最高的地区。

其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单产约200公斤。

急需进行高质量水利设施建设和防护林建设。

 

表2项目实施县(农场)概况

项目区施地点

年日照

时数

(小时)

年有效积温

效积温

(≥0℃)

年降

雨量

(mm)

耕地

面积

(万亩)

灌溉

面积

(kg)

青稞

面积

植面积

(万亩)

青稞单产

(kg)

青稞总产(万公斤)

主栽品种

大通

4.7

2656.1

2068.2

514.3

90.1

12.7

11.5

87.0

1118.9

北青3号、肚里黄

湟源

4.7

1925.3

1182~1878

271.2

31.3

4.2

8.0

147.0

1178.9

肚里黄、北青1号

互助

3.5

2593.4

2218.5

490.4

126.0

19.7

8.8

169.9

1486.6

化隆

2.2

2653.8

1874.0

470.7

68.8

11.5

7.6

141.3

1075.3

共和

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